“第二種是同一地點的時間穿越,比方說,你進入了蟲洞,蟲洞中的你是和光速同步的,也就是說你在蟲洞中的時間是相對靜止的,而外面的世界依然是以光速的時間運行著,所以當你在蟲洞中過了一個小時再出來,外面的世界已經(jīng)過去了幾十年,也就是說你再次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來到了幾十年之後,也就是到了未來,不過這種穿越是單向的,只能穿越到未來。”
“這種穿越能夠準確把握時間麼?”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要經(jīng)過多次的試驗才能夠確定,這種實驗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你不斷的走向下一個未來,而且時間不可逆轉(zhuǎn),簡單地說,你第一次到了三十年後,再進去出來,有可能就是五十年後了,等你試驗了幾次,弄準了兩者時間上的差異,可能已經(jīng)到了幾百年後的未來了。我這麼說你能聽懂麼?”
“大概明白了,這種穿越只能去未來,而且無法回頭再來。”
“基本上就是這麼個意思,從理論分析上來看就是這麼兩種。”
“爲什麼沒有第三種?也就是穿越回到過去?”
“可以肯定的說:任何有質(zh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但如果人類真的有一天能過超過光速的話,我們也不可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眼前反而會是另一幅奇怪的景象。舉個例子當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坐在一輛正在前進的大巴上,他回頭看著窗外的鐘塔,突然產(chǎn)生了一個十分奇怪而有趣的想法:如果這輛大巴以光速的速度行駛,那麼,從鐘塔射出的光就永遠也追不上這輛大巴,這輛大巴的時間就是相對靜止的,但是鐘塔上的時間還是會正常的流逝。 光是信息傳播的介質(zhì),我們看到的任何信息都是通過光的傳播帶到我們眼中的,我們看到的人是因爲他們身上反射的光,我們看到的星星其實是它們幾萬、幾十萬年前發(fā)出的光,可以這樣說:我們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過去,因爲傳播信息的光是有速度,我們看到過去的時間取決於光攜帶信息傳播距離的遠近。如果我們的速度足夠快,速度追上了地球1000年之前發(fā)出的光,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地球1000年前的樣子。如果我們以超光速的速度運動,可能眼前呈現(xiàn)的事物變得實質(zhì)化,我們會看到過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但可悲的是,雖然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去改變什麼,因爲一旦你認爲眼前的一切是真實的,想要停止光速運動,去改變歷史的話,由於速度降低,眼前的事物就會立刻消失。”
“太深奧,簡單說。”李東頭又大了。
“打個比方,蟲洞是一所房子,你坐在裡面不受外界影響,透過窗戶看外面的世界,若是蟲洞的速度等於光速,那麼你的時間就是靜止的,而外面的時間依舊是以光速運行著,你不會有任何變化,而外界的時間流逝飛快,你將會看到世界未來的變化。當蟲洞的速度高於光速,你就能看到以前的畫面,就像電影重放,而你想回到某個歷史節(jié)點,理論上可以在這個節(jié)點畫面上保持和光速同步,這樣就只有這個畫面呈現(xiàn)在你眼前,而且靜止不動,但要進入你必須停止運動,這樣你就瞬間回到了現(xiàn)實時間,眼前的畫面會消失,你只會出現(xiàn)在未來。這麼說你能聽懂不?”不得不說陳義鋒很有耐心,也很會打比方。
“還是不太懂,不過你的意思我理解了,就是從理論上來講,回到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阿東和你在八百年前的相遇從理論上來講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不過我覺得阿東不會是騙我。”
“按理說你們兩個確實不存在交集,我那天也仔細觀察過,她不像是演戲,不過這種說法實在是不成立,這違背科學。”
“我們經(jīng)歷了這麼多事情,有多少事符合科學定律的?”
“你這麼說也有道理,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可能真的讓你猜對了,或許她的出現(xiàn)是爲了你們將來的某個任務。”
“瞎猜沒有用,問你一件事,鼎爐是什麼意思?”
“怎麼問起這個?給你來段古文你就明白了‘房中術語。亦稱鼎、鼎器、玉鼎、藥鼎、爐等。爐鼎,原意指古代製藥煉丹及烹飪之器具。古代房中養(yǎng)生家將女子稱爲爐鼎,並與之行房中氣功導引及採補之術,以煉自身之內(nèi)丹,以祈長壽。並認爲選擇好的爐鼎,對氣功修煉大有裨益。爐鼎者,可擇陰人十五六歲以上,眉清目秀,齒白脣紅,面貌光潤,皮膚細膩,聲音清亮,語言和暢者,乃良器也。此屬封建糟粕,當予批判。’”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不管怎麼說還是謝謝你。”
“我也就這方面有點長處,以後有什麼要問的直接打我電話,我最近很閒。”
......
放下電話,李東看著遠處那與黑狗玩耍的女子,他怎麼看都看不出阿東是裝出來的,再說目前阿東已然成龍,大可四海遨遊,沒必要陪著自己在山裡面受罪,況且他本身也沒什麼值得阿東惦記的東西。阿東看著很單純,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若是這些事情是編出來的,李東肯定不會相信,即便是影帝也不可能演的如此逼真,可自己莫名地出現(xiàn)在八百年前,這件事本身就說不通,而阿東所說的囑託,又件件和自己有關,除了周燕沒有誰對自己如此瞭解,阿東恰恰知道很多,根據(jù)分析,李東覺得阿東說的不是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