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9章 項玉成親

將教育和科技的事情安頓下來之後,擺在項玉眼前的還有一個行政體系的問題,明朝時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中央採取內閣制、六科給事中以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分擔行政權,到了永樂朱棣時期,

兵制: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爲: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

地方上:西南地區採取“改土歸流”的流官制。其他是行省制度。

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總督始於明代。

既然如此,那麼項玉眼下在基隆的職位大約相當於一個地方的都指揮使,或者有點類似於總督,擁有一定的行政權。

明朝的制度並不是不能沿用,雖然有一定的侷限性,後世西方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制度都比較好,但是目前的中國仍然處於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還沒有發展起來,制度必須與實際結合,不能因爲西方的這些制度比較好就可也直接搬照來用,儘管這兩種制度目前都還沒有出現。

但是由於明朝此時實際上已經滅亡了,再打著明朝的旗號延續明朝的意義並不大,因爲基隆城裡面的百姓都是在臺灣生活了比較長時間了,他們對於明朝的感情已經很淡了,況且清軍入關已經將近二十年,南明朝廷也已經早就覆滅了,打著明朝的旗幟也不能夠獲得很大的支持,反而會礙手礙腳,束縛住項玉的行動。

所以項玉想要擺脫這一局面,就必須改變眼下身上揹負的明軍將領的稱謂,這件事情也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引起一些士兵和民衆的誤解。

這些事情都要和陳永華進行商議,陳永華才智過人,也不是一個愚忠之人,這些事徵求他的意見並不會讓他覺得爲難,實際上陳永華早先就勸過鄭家父子,讓他們另立旗幟,不要再受到南明朝廷的制約,不過後來隨著隆武帝的投降,鄭成功實際上已經沒有掣肘之患了,而且考慮到要收攬人心所以就沒有采取他的建議。

因此這個時候項玉向他徵求看法的時候,陳永華自然沒有表現出來特別反對,不過他考慮的要比項玉更加全面,他建議項玉先不妨從小事入手,加以改變,看看衆將領和百姓們的反應,比如在基隆城裡面不設置嚮明朝那樣的州一級的官員了,而是按照項玉心中的想法另設職位。

這一點項玉也早有想法,他打算在基隆市施行市長制度,設立市長一職爲一市最大的官員,下面分設幾個副市長來分別負責不同的領域,不過眼下基隆城還不大,管理起來也不是那麼複雜,所以副市長不需要那麼多,免得引來了臃腫的官僚體系。

陳永華雖然不知道市長是什麼樣的官員,不過推測應該是和明朝的知府是一樣的性質,至於下面的副市長什麼的,應該是和通判同知是一樣的性質。

至於軍隊方面,項玉的想法可就多了,明朝的時候設置衛所制度,將領的職位和編制到了後期變得十分混雜,後經戚繼光的改革,出現了營制建制,項玉決定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這個時候戰場上還是流行大規模集團作戰的,因此按照後世的班排連的建制來編制的話意義不大,所以主要建制還是以營爲主,一營的士兵人數在五百至一千人左右,五個滿編制的營劃爲一軍,這樣一軍的人數在兩千五百到五千人之間了,然後十個軍編爲一個集團軍,三個集團軍編爲一個方面軍,有點借鑑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的編制,其實後面的編制對於眼下的基隆軍隊來說意義不大,因爲項玉手中目前包括海軍在內,總人數剛剛達到一千六百人,陸軍只有兩個滿編制的營,海軍也才四百餘人,陸軍短時間內的發展不會太大,畢竟由於受到了人口總數的制約,可以充當兵員的青壯男子數量不足,所以爲了發展經濟,軍隊短時間內不會擴編。

但是海軍因爲要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加上已經派遣部隊前去招募沿海一帶的漁民,所以今後將會適當擴軍,在臺北的北方不遠處有一個長鏈條似的羣島,叫做琉球羣島,項玉下一步的計劃就是要帶著海陸軍前去征服這幾個島國,不僅是擴充地盤而且是爲了吸納人口,這三個國家的人口總數在八萬人左右,如果能夠吸納進來對於基隆的發展也是極大的促進。

這時候基隆裡面的商行們已經再考慮出海做買賣了,由於銀行的貸款,使得許多企業都擴大了生產,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什麼,但是長此以往,整個基隆的市場將會迅速出現飽和,因此許多精明的商人已經再向政府詢問何時可以有條件和外國通商了。

其實在荷蘭人殖民臺灣期間,荷蘭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商業往來也是十分頻繁的,連帶著許多臺灣的商人其實是跟日本做過生意的,只是目前苦於能夠出海的船隻比較稀少,所以這些商人的願望恐怕還得在等待一些時間了。

造船廠裡面這時已經增開了三個生產線了,工人們日夜奮戰,加上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熟練,所以這個時候已經生產出來了兩艘大船了,這兩艘船項玉之前的打算是經過了海試之後就裝備給海軍的,因爲海軍的第一次行動十分成功,沿海一帶有許多人忍受不了清朝的統制,正在向南洋一帶遠遷,基隆的軍隊一去就很容易拉到了一大批移民,受制於船體的容量,這一次一共運回基隆一千二百餘人,還超載了兩百餘人,這大大超出了項玉的預估,也使得他對於移民的前景變得期待起來,而這時海軍需要更多的船隻投入到海上的運輸當中去。

項玉考慮了良久,眼下兩個方面都需要船隻,基隆的發展需要人口,但是商業的發展才能吸納這些多出來的人口,因爲畢竟土地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多,分給每戶人口的土地勢必將會越來越少,因此要爲這些人口的安置找到出路的話商業的發展吸納就業人口就是重要的途徑了,所以項玉最終還是見這些船隻交給了商會,由商會安排船隻出海進行對外貿易。

商人們聽到這個消息,自然十分興奮,不僅紛紛報名參加第一次遠航的商隊,而且吸納了更多的工人擴大了生產規模。

項玉這時利用這些吸納過來的大陸人士,將他們一部分吸收進入海軍,開始了海軍的擴張之路,將剩餘的部分人則加入到了造船廠,這些人中不僅有漁民,還有很多是之前沿海一帶造船廠的技術工人,更有人甚至是船廠的設計師,他們的加入不僅使得船廠的用工荒得到了緩解,而且還帶了一些成熟系列的戰船。

到了1662年的春天,基隆市裡面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九萬人口,城市裡面的之前預留出來的空地已經所剩不多,城外面也是一片片的農田和工廠林立,此時基隆的陸軍已經發展到了兩千五百餘人,海軍也已經有了超過三十首戰艦,近三千的兵力,每個月都可以從沿海一帶運輸近一萬兩的人口,這些都使得項玉的目標變得越來越近,但是這個時候項玉卻顧不上這麼多,因爲他和松下美惠子已經正式定親了,而且婚期就定在這一年的二月十四號,項玉沒辦法知道陽曆的日期,雖然這一天是農曆,但是單單是這個日子就很值得推敲了,那不就是後世的情人節嘛?

自從項玉搬回府中之後,兩人之間的見面次數漸漸多了起來,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愈加親密,而且松下美惠子隨著來到中國的時間的增長,也越來越融入了中國的生活,考慮到她在基隆並沒有長輩父母,因此便認了陳永華爲異姓兄長,以他爲長輩,陳永華也變成了兩人的媒人,項玉這邊因爲也是沒有長輩家人,所以便由府中的林管家上門去提親,派了媒人前去說媒送聘禮,之後雙方“長輩”一同協商一個良辰吉日,定位婚期,兩邊“長輩”自然是考慮兩人的意見的,松下美惠子喜歡百花盛開的春天,而基隆的春天來得比較早,二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漫山遍野的都開滿了野花,所以項玉便選了這麼一個在後世轉爲情人準備的節日作爲成婚吉日。

可惜的時這個時候不知道陽曆的2月14是農曆的那一天,只好最後選用了農曆的時間。

定下了迎娶的時間,松下美慧子這時候就不能再住在項玉的大將軍府了,因爲接親的時候總不能到自己的府中接親再到自己的府中拜堂吧,於是陳永華那邊便將松下美惠子借了過去,在他這個“長輩”的家中暫住幾日,當做松下美惠子的孃家。

這件事情是全基隆的重大喜事,因此學校和工廠全部都放了兩天的假,就連工礦裡面的一衆日本俘虜也都放假兩天,讓他們能夠前來參加自己公主的婚禮。

軍方爲了保證婚禮的順利進行,不僅抽掉了大部分的軍力,而且對於沿街的迎親隊伍都嚴密保護,以防止意外和人多慌亂踩踏的發生。

第291章 北上南京第225章 偷襲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260章 定海和鎮海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76章 將軍府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351章 擊敗清軍第27章 新的危機第227章 攻城戰第241章 大海戰的前奏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285章 再攻鎮海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65章 糧食危機第108章 炮擊皇城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321章 對清計劃第71章 引蛇出洞第78章 日本俘虜的用處第354章 無理要求第257章 農業的發展和建設(二)第195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二)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267章 佔領馬六甲第283章 出兵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225章 偷襲第193章 對土著人的政策第427章 決戰沙俄(三)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349章 最後一擊第135章 戰鬥的尾聲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213章 戰爭威脅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320章 互相妥協第283章 出兵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150章 炸懵了第66章 討伐部落第66章 討伐部落第207章 突圍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384章 廣州激戰第87章 新式子彈第32章 出兵臺灣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293章 鎮海大營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243章 臺南海戰(二)第288章 兵分兩路第152章 十萬聯軍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395章 插翅難逃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234章 破城第152章 十萬聯軍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240章 兵臨城下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362章 印度來客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300章 舟山羣島的建設第72章 海上大火第203章 追剿海盜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30章 陷阱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17章 風雲詭譎第214章 備戰第351章 擊敗清軍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223章 拔掉澎湖島第58章 風雲突變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144章 倒黴的島津肆光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
第291章 北上南京第225章 偷襲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260章 定海和鎮海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76章 將軍府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45章 廈門風雲(四)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351章 擊敗清軍第27章 新的危機第227章 攻城戰第241章 大海戰的前奏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285章 再攻鎮海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65章 糧食危機第108章 炮擊皇城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321章 對清計劃第71章 引蛇出洞第78章 日本俘虜的用處第354章 無理要求第257章 農業的發展和建設(二)第195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二)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267章 佔領馬六甲第283章 出兵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225章 偷襲第193章 對土著人的政策第427章 決戰沙俄(三)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第349章 最後一擊第135章 戰鬥的尾聲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367章 項玉登基第213章 戰爭威脅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320章 互相妥協第283章 出兵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150章 炸懵了第66章 討伐部落第66章 討伐部落第207章 突圍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384章 廣州激戰第87章 新式子彈第32章 出兵臺灣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293章 鎮海大營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243章 臺南海戰(二)第288章 兵分兩路第152章 十萬聯軍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395章 插翅難逃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234章 破城第152章 十萬聯軍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240章 兵臨城下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362章 印度來客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300章 舟山羣島的建設第72章 海上大火第203章 追剿海盜第249章 遊逛基隆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295章 天羅地網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30章 陷阱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17章 風雲詭譎第214章 備戰第351章 擊敗清軍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223章 拔掉澎湖島第58章 風雲突變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144章 倒黴的島津肆光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375章 尚之信的覆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林西县| 麻栗坡县| 陇西县| 淮北市| 曲靖市| 通渭县| 宜城市| 南充市| 屯门区| 安泽县| 中超| 鹤庆县| 文昌市| 东阿县| 林甸县| 沙田区| 万源市| 苗栗县| 林甸县| 林芝县| 和平区| 铜陵市| 华容县| 广元市| 巴楚县| 鹤庆县| 原平市| 柞水县| 普安县| 昭平县| 永州市| 聊城市| 济宁市| 腾冲县| 安岳县| 绥棱县| 温宿县| 阜平县| 宿州市|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