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

從光武中興到漢和帝是東漢的興盛時期。從和帝開始,皇帝多是幼年即位,無法管理朝政,就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情況,這是東漢政治最爲黑暗、的時期。

漢章帝死後,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聽政。竇太后封自己的兄長竇憲爲侍中,掌握朝政,從此,劉家王朝成爲竇氏天下。竇氏家族的成員充滿朝廷,他們仗勢欺凌弱小,無所不爲。公元92年,和帝在宦官鄭衆等人的支持下清除了竇家勢力,竇憲兄弟自盡,竇氏家族的成員或被誅殺或遭革職。鄭衆也因此封侯,宦官把持政權的局面由此開始。

公元105年,和帝病逝。年僅百日的嬰兒殤帝即位;不久殤帝夭折,殤帝的母親鄧皇后又立和帝十三歲的侄兒爲安帝,繼續臨朝聽政。鄧後依靠兄長鄧騭輔政,鄧氏家族又開始把持朝政。鄧騭四兄弟全部被封爲萬戶侯。鄧氏還吸取竇氏專權失敗的教訓,對鄧氏子弟約束較嚴,同時她也起用了一些名士和宦官,以爭取官僚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和認可:但鄧太后一死,宦官李閏等人又合謀清除了鄧氏外戚勢力。

鄧氏勢力一除,安帝的皇后閻氏—家逐漸掌權,開始了宦官和外戚聯合掌權的局面。外戚、宦官狼狽爲奸,胡作非爲。他們互相勾結,廢太子劉保爲濟陰王。安帝死後,閻皇后立幼小的北鄉侯爲少帝,幾個月後少帝病死。公元125年,宦官孫程等十九人發動宮廷政變,迎立十一歲的濟陰王爲順帝,殺閻顯及其同黨。孫程等人因功封侯,宦官勢力大盛。但是孫程等人居功自傲,連順帝也不放在眼裡,順帝就開始扶植外戚勢力。

公元144年,順帝死,兩歲的劉炳被立爲衝帝,樑太后臨朝,樑冀爲大將軍輔政。劉炳死後,八歲的劉纘被立爲質帝,樑冀權勢蔽天,肆無忌憚。朝會時,年幼的質帝見樑冀驕橫,就說了他一句“跋扈將軍”,當日就被樑冀用毒餅毒死。質帝死後,梁氏又迎立十五歲的劉志爲桓帝。樑冀也在幾年內被連續加封,升爲三萬戶侯。梁氏黨徒遍佈朝野,成了實際的皇帝。各地來貢奉,都把上好的禮品先獻給樑門,剩下的才獻給皇帝。百官升遷任職,也得先到樑門謝恩,然後才能到尚書檯報手續,連樑家的把門人通報客人到來的賞賜都漲至千金,可見梁氏門庭之盛。梁氏專權長達二十多年,把東漢外戚專權推向頂峰。公元159年,樑皇后死,樑冀被誅,宦官單超等五人因誅樑冀有功被封爲“五侯”。從此權歸宦官,朝政更加混亂,百姓也紛紛起兵造反。

桓帝死後,十二歲的靈帝劉宏即位,竇太后臨朝,她的父親竇武以大將軍的身份輔政,竇武聯合太傅陳蕃等人,想誅盡宦官,竇太后認爲宦官是漢朝的舊制,不能全部誅殺。正在猶豫中,宦官曹節等人聽到風聲,劫持靈帝和太后,誣陷竇武謀反。曹節假傳聖旨捉拿竇武等人,竇武拒不受降,組織了數千人反抗。但曹節挾天子以令各路官兵,竇武兵敗自殺,陳蕃遇害。曹節死後,宦官張讓、趙忠等人任中常侍,被稱爲“十常侍”,昏庸的靈帝甚至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宦官成爲皇帝父母,更加肆無忌憚,東漢的統治黑暗到了極點。

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勢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東漢滅亡,爭權鬥爭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十常侍”加封后不到三年就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把東漢政權推向滅亡的邊緣。

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2章 酒的發明
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2章 酒的發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府谷县| 泽普县| 永新县| 洞口县| 漯河市| 东台市| 湘西| 工布江达县| 北川| 长子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上栗县| 武强县| 泸溪县| 洞头县| 阿坝县| 建湖县| 嵩明县| 临清市| 夏河县| 肥东县| 嘉祥县| 湟源县| 沿河| 密山市| 澳门| 北辰区| 佛冈县| 迁西县| 呼玛县| 屯昌县| 碌曲县| 宕昌县| 隆德县| 巨野县| 高青县| 内黄县| 运城市| 丹寨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