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山和約(三) 故土

總體來說,這次參與反緬的勢力,基本都得到了好處。

只有少數勢力,比較特殊,不但沒得到好處,還將自己給賠了進去。比如孟人建立的後勃固王朝。

一般人,只要眼睛不瞎,就能看得出來。這勃固王朝,其實就是一個傀·儡王朝。建立後,除了國王是孟人。其它臣子,基本都是和暹羅人親近的撣邦人。

特別是身居要職的重臣,基本都是親暹羅的撣邦人。

無論軍事大權,還是行政任命,都被暹羅操控在手。本質上,就是一個披著孟人外衣的‘小暹羅’。

也是孟人的數量太少,生活在暹緬邊境時,又常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就是讓他們掌握政權,也沒那個能力。

在暹羅退兵後,這個新建的傀·儡政權,果然不屈所料的亂了。親暹羅的撣邦人,也跟著樹倒猢猻散。有多遠跑多遠,反正是不願留在所謂的‘勃固王朝’等死了。

於是那些剛從山上跑下來的孟人,也跟著逃亡海外。雖然他們沒像阿拉乾的金彬一樣,對生活在下緬甸的緬人,大規模屠·殺。但相應的迫·害、辱·罵、毆打是少不了的。

所以爲了免遭報復,只能捲起鋪蓋,快快逃跑了。

不過他們沒再重返暹緬邊境,而是乘坐移民船,大肆逃往大明。因爲大明向來都廣收移民,很多同族的孟人,在幾年前,也都去了大明。

那些已經生活在大明的親戚,都傳回消息說。大明生活富足,百姓安居樂業,稱得上人間天堂。

引得很多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孟人,都心動不已。

再經過有心人的以訛傳訛,大明簡直被誇到了天上去。像大明的地裡不是土,而是閃閃亮的黃金。河裡流的不是水,而是讓人眼花的油。樹上長得不是樹葉,而是香噴噴的大餅。路上跑的也不僅是人,還有一隻只肥美的獵物。它們都不怕人,因爲大明的人都懶得吃。

其實這都是很久前的消息了。地裡有黃金不錯,但也不至於遍地都是。河裡的水則是附近的油田生泄漏所致,結果被比喻成河裡流油。樹上長大餅,只是一種長得很碩大、扁平的果實,像極了薄脆的燒餅。地上跑的獵物,則是一隻只袋鼠。這還是袋鼠肉太難吃的緣故,否則大明也不會讓它活蹦亂跳至今了。

但大多人只相信眼前看到的,所以就信以爲真了。

在這個世道,一般平民百姓,都過得苦哈哈似的。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比後世人更強烈。

所以不只是孟人,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被這個消息吸引,大批趕往大明。特別是在暹緬交戰,人口管控不嚴的情況下,更是大批量投奔大明。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有更好的,當然不會選擇差的。

不過這些孟人的消息,已經落後了。

現在生活在大明的孟人,都被分批安置在安北省。那個地方屬於新開的海外省,生存條件惡劣。和大明本土的生活相比,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且時常,都要防備當地食人族的偷襲。一不小心,不僅命沒了,還要被食人族給生吞活剝了。

所以生活在安北省的大明人,都要成立保安隊,維護當地村社的安全。並在大明駐軍的帶領下,定期清理定居點周邊的土著。

這生存環境,也是危機四伏。

但有一點是好的!

那就是去了安北省,可以獲得比較廣袤的田地。只要有膽氣,並且踏實能幹,生活也不會過得很差。最基本的,是不會餓·死。

可是除了華人,其他族羣的人,是很難離開安北省的土地了。

因此大明官方,是非常歡迎這些新孟人的到來。爲此,還特意組織移民船,將他們送往安北省。並且在暹緬大戰時,大明還大肆購買雙方的俘虜。

雖然付出了一些錢財,但大量年輕力壯的壯丁,卻充實了安北省的人口,幫助大明擠壓食人族的生存空間。

就是南洋地區,也分到兩到三成的新移民。讓空·虛的南洋,多了不少人氣。

反正他們又不是和大漢民族同種同源,具有先天優勢的漢人。大明給他們的待遇,也不必那麼好。只要餓不死,能幹活,有個遮風擋雨的地兒,就足夠了。

當然,大明也不會將他們當做牲畜一樣。畢竟那樣的話,工作效率極低。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安北省,死亡率極高。這就白費了大明漂洋過海將他們買過來的心思了。

所以會給他們一點希望,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鼓足幹勁。充分利用好每一個勞動力,開安北省。

於是在大明敞開懷抱的形勢下,建立兩個月不到的勃固王朝,就這樣不攻自潰。生活在暹緬兩國的孟人,都不足千餘人。

等緬甸朝廷收復下緬甸的時候,都沒耗費一兵一卒。孟人和這片故地的聯繫,也被正式斬斷。

當國內安定後,爲了討好大明,緬甸也知趣。第一時間,就派遣大軍,陳兵東孟加拉和緬甸的邊境。不管打不打,這姿態,都表明緬甸已和英國撕破臉,正合大明的心意。

馬戈爾尼得知這個消息時,也爲印度總督目光短淺而痛恨不已。這好不容易拆散聯盟之計,就這樣付諸東流了。不過他沒煩心多久,便被另一件煩心事給纏上了。

那是大明春季練軍計劃。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個是各地駐軍換防,另一個是新老士兵混編。於是從1796年一月起,大明各地的駐軍,都開始輪番換防。從最北的越南紅河三角洲,到最南的安南省,都被納入換防計劃。

同時新兵也乘坐移民船,到各個隸屬的集團軍報道。那些被分配到四大神獸集團軍的士兵,個個是興高采烈。但放眼望去,有一半是黃皮膚,說著標準大明官話的華人。

第二多的是比華人膚色稍暗的土著。不過他們的語言習慣,已基本和華人趨同。以致第一眼看上去,很難看出差別。

倒是黑皮膚和白皮膚的非洲與歐洲人,並不常見。

第一百九十六章 宴會(二)--合縱第十一章 賣身契第四百四十章 人口之策(五)大明的無奈第六十六章 朱元璋號第一百四十五章 越南(五)--順化第五百二十五章 爭分奪秒(二)軍營大亂第二十七章 寶島來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剿匪記(二)通道第四百八十章 剿匪記(三)等待第四百章 開端(四)未知的因果第三十四章 妥協與條件第五百三十三章 回京 鐘聲第三百零二章 馬尼拉少年(五)-幸運第五百四十二章 接風宴(二)報社第三百四十二章 嘉定遊(三) 登徒子第二百九十四章 內幕 (三)疑惑第四十三章 全城移民第三百七十三章 太和殿(二)貢品第四百九十九章 內憂(二)武器斷供第二百一十四章 怒火(六)--終第二百一十二章 怒火(四)--朱氏後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嘉定遊(八) 臺灣島第一百一十二章 疫情擴散第二百七十六章 懲辦第二百一十章 怒火(二)--撒·旦復仇第五百一十章 鈕鈷祿·豐紳殷德(五)憂慮第三百四十五章 嘉定遊(六) 屍橫遍野第四百三十八章 人口之策 (三) 清國移民第四百四十九章 諸方和談(八)討·好大明第五百一十六章 王府(六) 歸程第四百七十六章 流民(五)王麻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明的反擊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行車賽(三)--醞釀第三百四十九章 明英再戰 (二) 欖責第五十章 足球賽第一百八十一章 苗民起義(四) ——大火第四十七章 黃金效應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京政.變第九章 大明共和國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山和約(三) 故土第四百零八章 王餘年的新生活(四)誤會第四百四十七章 諸方和談(六)走·私貿易第一百八十九章 二次圍城(二)--趕盡殺絕第二百二十二章 靖西之困(八)--絕境還生第四百三十五章 臨海省(六) 接替第三百三十六章 蘭芳使清(三) 嘉定東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馬來亂局(四) 機會第六十七章 四大美·男第一百零四章 機牀第二百一十一章 怒火(三)--抓捕第五百三十五章 回京(四)蒸汽汽車第一百五十四章 明英初戰(五)--影響第三百零七章 蘭芳戰火 (五) 登陸第三百二十九章 南峰的煩惱第四百三十九章 人口之策(四)比例下降第三百三十章 南峰的煩惱 (二)懲戒暹羅第二百六十一章 大風暴(六)--尋第五百六十四章 行政制度改革(六)移民安置第八十四章 審判大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天花第四百四十三章 諸方和談(二)再回新山第三百三十九章 蘭芳使清(六) 戲臺第九十一章 原由第三百一十七章 蘭芳戰火(十三)壕溝第五百六十七章 軍隊(三)三權分立第二十六章 平叛風潮第七十四章 出征第三百三十三章 南峰的煩惱(五) 雙線平定第四百七十二章 流民第六十章 天·朝棄民第四百二十九章 臨海省第七十七章 明荷海戰(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風暴(三)--援手第四百六十七章 戰火暫熄(十) 戰火不熄第五百四十五章 宣傳司第五百一十四章 王府(四)話劇第一百三十五章 訪清(二)--海盜第四百五十二章 半島和解(三)外交司長第二百九十九章 馬尼拉少年 (二)赤炎第四百五十四章 半島和解(五)清邁第一百六十三章 越南餘波(三)--- 爭議第三百二十五章 戰後處置(四)第四百九十章 審判(三)黎朝財寶第一百三十一章 越南(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和珅(五)第三百四十九章 明英再戰 (二) 欖責第二百六十八章 柔佛之變---難民潮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價還價(五)下加拿大省第四百七十章 印度和談(三)邁索爾蘇丹第二百二十六章 南洋風雲(四)--巡遊第二百二十二章 靖西之困(八)--絕境還生第四百五十八章 戰火暫熄第五百二十一章 明京政變(四)唐天波第三百八十八章 流感(四)逃離第二百五十章 明英初戰(二)--意外之戰第五百二十七章 爭分奪秒(四)泰爾登第二百零一章 新政(三)--宗教改革第四百四十六章 諸方和談(五) 通商口岸第一百零三章 複雜的子彈第三百九十五章 南洋終戰(六)落幕
第一百九十六章 宴會(二)--合縱第十一章 賣身契第四百四十章 人口之策(五)大明的無奈第六十六章 朱元璋號第一百四十五章 越南(五)--順化第五百二十五章 爭分奪秒(二)軍營大亂第二十七章 寶島來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剿匪記(二)通道第四百八十章 剿匪記(三)等待第四百章 開端(四)未知的因果第三十四章 妥協與條件第五百三十三章 回京 鐘聲第三百零二章 馬尼拉少年(五)-幸運第五百四十二章 接風宴(二)報社第三百四十二章 嘉定遊(三) 登徒子第二百九十四章 內幕 (三)疑惑第四十三章 全城移民第三百七十三章 太和殿(二)貢品第四百九十九章 內憂(二)武器斷供第二百一十四章 怒火(六)--終第二百一十二章 怒火(四)--朱氏後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嘉定遊(八) 臺灣島第一百一十二章 疫情擴散第二百七十六章 懲辦第二百一十章 怒火(二)--撒·旦復仇第五百一十章 鈕鈷祿·豐紳殷德(五)憂慮第三百四十五章 嘉定遊(六) 屍橫遍野第四百三十八章 人口之策 (三) 清國移民第四百四十九章 諸方和談(八)討·好大明第五百一十六章 王府(六) 歸程第四百七十六章 流民(五)王麻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明的反擊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行車賽(三)--醞釀第三百四十九章 明英再戰 (二) 欖責第五十章 足球賽第一百八十一章 苗民起義(四) ——大火第四十七章 黃金效應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京政.變第九章 大明共和國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山和約(三) 故土第四百零八章 王餘年的新生活(四)誤會第四百四十七章 諸方和談(六)走·私貿易第一百八十九章 二次圍城(二)--趕盡殺絕第二百二十二章 靖西之困(八)--絕境還生第四百三十五章 臨海省(六) 接替第三百三十六章 蘭芳使清(三) 嘉定東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馬來亂局(四) 機會第六十七章 四大美·男第一百零四章 機牀第二百一十一章 怒火(三)--抓捕第五百三十五章 回京(四)蒸汽汽車第一百五十四章 明英初戰(五)--影響第三百零七章 蘭芳戰火 (五) 登陸第三百二十九章 南峰的煩惱第四百三十九章 人口之策(四)比例下降第三百三十章 南峰的煩惱 (二)懲戒暹羅第二百六十一章 大風暴(六)--尋第五百六十四章 行政制度改革(六)移民安置第八十四章 審判大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天花第四百四十三章 諸方和談(二)再回新山第三百三十九章 蘭芳使清(六) 戲臺第九十一章 原由第三百一十七章 蘭芳戰火(十三)壕溝第五百六十七章 軍隊(三)三權分立第二十六章 平叛風潮第七十四章 出征第三百三十三章 南峰的煩惱(五) 雙線平定第四百七十二章 流民第六十章 天·朝棄民第四百二十九章 臨海省第七十七章 明荷海戰(二)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風暴(三)--援手第四百六十七章 戰火暫熄(十) 戰火不熄第五百四十五章 宣傳司第五百一十四章 王府(四)話劇第一百三十五章 訪清(二)--海盜第四百五十二章 半島和解(三)外交司長第二百九十九章 馬尼拉少年 (二)赤炎第四百五十四章 半島和解(五)清邁第一百六十三章 越南餘波(三)--- 爭議第三百二十五章 戰後處置(四)第四百九十章 審判(三)黎朝財寶第一百三十一章 越南(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和珅(五)第三百四十九章 明英再戰 (二) 欖責第二百六十八章 柔佛之變---難民潮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價還價(五)下加拿大省第四百七十章 印度和談(三)邁索爾蘇丹第二百二十六章 南洋風雲(四)--巡遊第二百二十二章 靖西之困(八)--絕境還生第四百五十八章 戰火暫熄第五百二十一章 明京政變(四)唐天波第三百八十八章 流感(四)逃離第二百五十章 明英初戰(二)--意外之戰第五百二十七章 爭分奪秒(四)泰爾登第二百零一章 新政(三)--宗教改革第四百四十六章 諸方和談(五) 通商口岸第一百零三章 複雜的子彈第三百九十五章 南洋終戰(六)落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新平| 泸溪县| 瑞昌市| 东海县| 乡城县| 永定县| 太谷县| 平果县| 临海市| 岑巩县| 柳林县| 宁阳县| 贡嘎县| 淳化县| 扎囊县| 永仁县| 崇信县| 马边| 龙山县| 安多县| 石城县| 常熟市| 梁平县| 盐津县| 读书| 东港市| 二连浩特市| 东乡族自治县| 大石桥市| 班戈县| 成都市| 南汇区| 长乐市| 东光县| 全椒县| 浦县| 开江县| 武夷山市| 界首市|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