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需處理好五大關係
李君如
作者簡介
李君如,男,1947年5月生,浙江鄞縣人,1972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政史系,1981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招考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歷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曾任上海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中央黨校副校長。
核心觀點
◆ 無論在中國夢的思想傳播中,還是在追求中國夢的現實實踐中,都要思考、研究和探索構建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
◆ 要構建能夠自信地同世界打交道的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必須認真處理好以下五大關係:一是中國話語與世界認同的關係;二是中國故事與中國問題的關係;三是中國歷史與中國人世界觀的關係;四是中國文化與文明對話的關係;五是中國語言與外文翻譯的關係。
近年來,“中國夢”在中國產生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
注。這種關注,有讚賞也有疑慮,有肯定也有擔憂。因此,無論在中國夢的思想傳播中,還是在追求中國夢的現實實踐中,都要思考、研究和探索構建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
講好中國夢,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是求之能成、知而行之的話語創新之舉。國際交流的實踐告訴我們,要構建能夠自信地同世界打交道的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必須認真處理好以下五大關係:
一是中國話語與世界認同的關係。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不是要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而要讓人瞭解中國、讀懂中國、認同中國。我們講要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就要讓人家認同我們。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影響力,就無所謂軟實力。而要贏得文化認同,就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共同點。
二是中國故事與中國問題的關係。實踐證明,建構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從講中國故事開始,才能讓更多的人聽明白、聽進去。這是符合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的。離開感性講理性,只能陷入空洞的說教;聯繫感性講理性,才能打動人感動人。但是,講故事有兩種講法,一種是不顧聽衆需求地講,一種是針對聽衆的問題講。只有後一種講法,才能收到講故事的成效。因此,在指導思想上要明確講故事是要幫人解疑釋惑,講故事要有問題意識。
三是中國歷史與中國人世界觀的關係。講中國故事,必定會談及中國歷史。歷史是過去的事實,最有說服力;歷史有厚重感,最有震撼力;歷史有故事,最有感染力。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要努力開掘中國歷史這座富礦。但光講歷史還不能完全讓人理解中國人處理國內外重大問題的立場、觀點和做法,這就需要我們在講歷史時有意地滲透中國人的世界觀。比如我們最喜歡講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復興歷史,在講這樣涉及外國曆史的中國歷史時,爲避免誤解,有必要在講歷史時闡明中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爲貴”等中國世界觀。這樣,才能講明白中華民族追求的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是復仇夢,不是霸權夢,而是和世界人民的夢想相通的和平發展之夢。
四是中國文化與文明對話的關係。話語是一種文化現象。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實質上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而又獨具魅力的文化。我們同時又知道,各國文化是有差異的。建構我們的國際話語體系,不是要搞“文明衝突”,而是要促進文明對話。事實上,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也只有在文明對話中才能被建構。
五是中國語言與外文翻譯的關係。這是一項技術性的對應關係,但在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建構時不容忽視,非常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