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人馬,其中不少人還見過血。
這樣一支兵馬,一干朝堂大臣,不可能熟視無睹。
再加上董天成對趙琪有救命之恩。
要知道。
那時候的趙琪,根本就是落了毛的鳳凰,連雞都算不上。不少人聞風而逃,深怕跑的慢了,與趙琪有了莫名其妙的糾葛,繼而惹得一些人不快。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董天成猶如一個傻子似的,毅然決然的站了出來,救了趙琪的性命。
那一次救趙琪,完全就是心中送碳。
鑑於這些因素,不少朝廷大臣,認爲董天成應該是賈似道之下的第二號人物。
看樣子。
wωω●TTKΛN●℃O
這些大臣們,也不怎麼傻嗎?
最起碼能夠辨明是非,再說辨明不了是非,也不可能身居廟堂。
如這些大臣們心裡所想的那樣,這一次的聖旨,果真是給董天成的。
小太監拿出一封聖旨,開口唸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先有殿前中郎衛董天成,率部於襄陽城下,與襄陽城守軍裡應外合圍殲數千北元韃子,力保襄陽城不失。後帶人偵破紅巖寺北元韃子窩點,砍殺潛伏在紅巖寺當中北元韃子數百人。因功,官家特招進京面聖。面聖期間,適逢三王反叛,殿前中郎衛董天成臨危受命,率部阻擊叛軍,維護皇城之秩序,大功一件,又護朕登基,有大功於朕,封董天成爲虎威將軍,食祿一萬石,欽此!董將軍,接旨吧!”
董天成虎威將軍的稱號。
驚呆了不少大臣。
在這些大臣們心中,董天成先救命趙琪,後又擁護趙琪上位,妥妥的潑天大功。如此貪天巨功,就是給董天成一個護國將軍的稱號,都不爲過。
但實際情況,大出一干大臣的預料。
趙琪並沒有因爲董天成的貪天巨功,就給董天成一個護國將軍的稱號,而僅僅給了一個虎威將軍的稱號。
這是絕大部分大臣們的想法。
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大臣,對趙琪冊封董天成虎威將軍一事,感到羨慕嫉妒恨,在這些大臣們心中,趙琪冊封董天成爲虎威將軍,是出於對董天成的十二分信任。
源於這種信任,趙琪才冊封董天成爲虎威將軍。
虎威將軍這個職位,雖然沒有護國將軍、鎮國將軍這些稱號尊貴,但虎威將軍卻有一個護國將軍、鎮國將軍都沒有的超級權利,那就是兵權。虎威將軍手裡的兵權,是永遠不會被收回的,除非是官家親口下令,否則旁人根本沒有權利這麼做。
跟這些大臣們不一樣,聽聞自己被冊封爲虎威將軍的董天成,顧不得許多,趕緊跪在地上,高呼萬歲,起身的時候,臉上亦是一臉喜色。
這時候面露喜色。
可不是因爲董天成變成了二品武官的虎威將軍,而是董天成辛苦了一年多的時間,總算站在了廟堂之上。
之所以堅持要站立在廟堂之上。
董天成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國家,爲了整個民族。
如果現在不做出改變。
十多年後。
大宋王朝就已經沒有了。
那時候,不管是董天成,還是其他人,再或者官家,都會成爲北元韃子階下囚,在北元韃子屠刀下,瑟瑟發抖。
這一幕。
是董天成不想看到的。
故董天成想要改變這一切。
一個普普通通的江湖人物,沒有權利,沒有勢力,沒有金錢,如何改變國家十多年之後被滅亡的命運?
唯有進入廟堂一條路可走。
現在。
他終於達成所願,進入了廟堂。
命運。
亦也從這個時候,發生了改變。改變的,豈止是董天成的命運,連大宋王朝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
趙琪在冊封完董天成之後,又連著下了十七八份聖旨。
這十七八份聖旨,將所有有功於趙琪及趙琪需要籠絡之人,全部冊封完畢,冊封完畢後,趙琪原本是要散朝的。
但吏部尚書適時的站了出來,朝著趙琪啓奏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吏部尚書的奏本。
只有一個內容。
那就是趙琪新君登位,理應開設恩科,以此彰顯新君之恩德,施恩於天下人。
趙琪稍微考慮了一下,便同意了吏部尚書開設恩科的建議。
本次恩科,分爲文舉和武舉,其中文舉由吏部尚書及戶部尚書兩人負責,武舉則由董天成這個新任虎威將軍負責。
武舉這個重磅炸彈拋出來。
在場的諸臣頓時一片迷離,瞬間茫然了,他們之前是隻想進行文舉恩科,不想進行武舉恩科的。
萬沒有想到。
趙琪竟然會泛起同時開設武舉恩科的想法,且將這個開設武舉恩科的想法,以新君第一條旨意的形式,發了下來。
旁的不說。
單單這個武舉恩科的想法,就讓趙琪收穫了一批死忠。
在場的衆多大臣也知道,皇帝明面上是加恩天下,實際上是收攬民心,卻是不能阻止,反而要讚頌有加,雖然他們看不起武人,但這時候,也不能明著跟趙琪唱反調。
主要是他們還沒有摸準趙琪的脈門,萬一頂撞之下,惹得趙琪不快,繼而清算了他們的後賬,可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所以心裡明明不樂意,卻也無可奈何。
畢竟這是新君頒佈出來的第一個旨意,要是反對,可就妥妥在打新君的臉了。故像賈似道等幾個朝堂大佬,就沒有出言反對。他們這些大佬沒有出頭,下面的小蝦米們,就更不敢出言頂撞了。
這番態度之下,趙琪開設武舉恩科的想法,才得以順利通過。
以進爲退的這招法子。
使喚的不錯。
要是趙琪主動提出加開恩科,且分別舉行文恩科和武恩科的想法後,賈似道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跟趙琪扯皮的,一番扯皮下來,開設武舉恩科的想法肯定就泡湯了。
不得已。
董天成與趙琪合著來了一出以進爲退的計策出來。
沒想到,還真的被他們給鼓搗成了。
這可是南宋王朝立國以來的第一次武舉恩科,不管是對董天成,還是對朝廷,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皇帝需要名聲。
難道羣臣就不需要名聲了嗎?
羣臣也需要,在官家順水推舟提出開設武舉恩科想法後,一幫大臣只得硬著頭皮,應承下來,並且眼睜睜的看著開設武舉恩科的差事,落在董天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