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春城百里府,百里青山望著鳩摩智匆匆告辭的身影怔怔出神。城內剛剛兩股氣勢碰撞,他清晰感覺到一股是屈原的氣息,共事數十年彼此都十分了解,能夠與屈原對峙者,功夫肯定不會比他差到哪兒去。
鳩摩智神色匆匆離開,百里青山料定鳩摩智是去火中取栗,但他爲官多年,老謀深算,心中愁思百結,一時想著是否現在就調集高手行漁翁得利之事,一時又怕一旦料錯,滿盤皆輸。
百里青山躊躇良久,難決高下,向身後的管家道:“跟我出去一趟,見一個人。”
百里青山帶著管家從府衙後小門而出,僅僅二人,沒有乘坐馬車,在壽春城內小巷子七拐八繞。他們二人從小一起長大,小時候就曾跑遍壽春城大街小巷,如今倒不怕有人跟蹤。
就這樣二人繞了七八圈,來到一處荒僻的院落,院落牌匾上金字已經斑駁,依稀能看到上面寫著“沈園”兩個字,朱漆大門上的漆多處脫落,露出裡面的松木板,透過這些還能感覺到這院子當年的風流。
百里青山緩步走上臺階,站在大門前,門上上著鎖,鏽跡斑斑,肯定是很久沒有打開過。他手指輕輕叩門,長短不一,門一直沒有開,他就一直這樣輕輕叩著,若是有懂樂曲的人在此,就能聽出,他叩門聲並非漫無目的的亂叩,而是依著一定的韻律在叩門,這正是《聲聲慢》的曲子。
一曲扣完,百里青山靜靜站在門口等待,片刻後大門上竟然打開一扇小門,小門做入大門之中,天衣無縫。百里青山帶著管家邁入門內,小門又快速閉上,門外又恢復斑駁模樣。
院內雜草叢生,荒廢已久,百里青山不看那開門的老僕,吩咐管家原地等待,本人循著荒草路徑向院內而去。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過兩個彎,眼前豁然開朗,沿路植鬆種柏,打掃的一塵不染,通向一個八角涼亭。
百里青山快步走入涼亭之中,向正坐在涼亭中看書的老人躬身行禮道:“先生!”
那老人神態悠閒,聞言並不擡起頭,只是沉聲道:“青山來了,坐吧!”
百里青山不敢多言,坐在老人對面,看著老人安靜讀書,心中佩服。他心中兩種思想不斷碰撞,雖然不住唸叨:“每逢大事要靜氣。”但真到了決定家族生死的時刻,卻怎麼也靜不下來,只能左顧右盼,以觀賞涼亭外風景,排遣心中的焦躁。
直至一刻鐘後,老人才放下書,看著百里青山緩緩道:“青山,我多次教過你,急事要緩辦,緩事要急辦。”
百里青山低頭道:“先生教訓的是,但此事壓在青山心中,幾有喘不過氣之感。”
對面那老人悠然道:“說說看。”
百里青山見老人沒有再責備他,鬆了一口氣,他雖然當了這麼多年的副宰相,身居高位中樞,也見慣不少風浪,但與眼前的老人比起來,還要差上不少。這老人可是經歷過幾代君王,曾經更是一人支撐一國,需要國王親自去家中問計的人物,而且多次帶領家族度過難關。
百里青山年輕時曾經在遊學中偶遇老人,被他私下收爲弟子,當時正是老人如日中天之時,揮斥方遒,進退有度,給百里青山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所以心中拿不定注意時,自然想到老人,他開門見山道:“剛有人向屈原邀戰,二人這時已同時出城,弟子有心派人行漁翁得利之事,但又怕是屈原與其他人合謀設置的陷阱,但若是不派人,又怕錯過千載良機,心中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決斷。”
老人呵呵笑道:“若我告訴你向屈原邀戰那個人是浪翻雲,你還難以決斷嗎?”
百里青山臉上閃過一絲狂喜,浪翻雲是不遜色於屈原的絕代宗師,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但他隨後臉色又陰了起來,他又回到剛纔的陷阱之中,若是浪翻雲和屈原一起合謀設計他呢,那他豈不是一腳跳入陷阱之中。
老人見百里青山如此,搖了搖頭,嘆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青山啊,你要放棄家族得失看問題,若浪翻雲真個與屈原有勾結,根本不用行此事,只要他坐鎮壽春城中,放話支持屈原,城中這些世家還有幾個肯跟著你冒險?屈原根本沒有如此行事的必要。”
百里青山豁然起身道:“我立即調遣人手,著人埋伏在他們決鬥處周圍,若能將他二人一起留下,大事可成。”
老人冷喝道:“坐下!忘了剛纔的話了?急事要緩辦。”
見百里青山坐下後,老人才繼續道:“即使虎落平陽,也不是野狗可以欺負的,屈原即使被浪翻雲擊敗受傷,你那些手下也要不了他的命,反而會打草驚蛇,他若未受傷,你派人去只能是送死。”
百里青山遇見老人後,平時百般算計都忘在腦後,試探道:“那由先生你去觀戰,若屈原受傷,先生定能取他性命,若屈原無傷,以先生的本事,也能全身而退。”
老人搖搖頭道:“我不會去。”
百里青山心中空落落的,道:“如今爲之奈何?”
老人語重心長道:“青山啊,你的心亂了,咱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就能坐收其利,若是屈原受傷,咱們更不能伏擊他。他需要操勞楚王喪事,根本無力療傷,傷勢會越來越重。若是他沒有受傷,咱們也沒有什麼損失,只是按原計劃行動而已。蠢蠢欲動,纔是最蠢的決定。”
百里青山經老人點醒,臉上露出笑容,讚道:“先生高明。”
老人擺擺手道:“你去吧,下次見面在“梁園”,以“蝶戀花”爲號。”
百里青山沉默片刻後道:“有些加入者還有顧慮,是否可以將先生的身份透露給他們?”
老人搖搖頭,平靜道:“不到最後時刻,不宜說出我的身份,不過你可先透露出有真人境高手參與,以安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