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種社會矛盾碰頭疊加,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各級政府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依然很大。當前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維穩保障工作,突出體現在更加重視輿情信息特別是預警類輿情信息的報送工作。作爲網絡輿情分析師,有必要提高信息預警能力,從而做好預警類輿情信息的報送工作。

第一節 信息預警的概念

在《辭海》中,預警之“預”有“預先、事先”之意,而預警之“警”則有“戒備”之意,信息預警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在危機事件或潛在危險發生之前,充分收集危機相關信息,以提高警覺、做出預測、發出警報、預先戒備。聯合國則把預警正式定義爲:通過識別環境,爲面臨潛在風險的個體採取行動避免或者減少風險,以及爲應對準備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公共危機信息預警是指通過蒐集相關的信息,運用邏輯推理和科學預測的方法、技術,對危機帶來的影響和發展趨勢作出估計與推斷,並隨時進行信息監測,向社會和管理者發出確切的危機警示信號,使政府組織和公衆能夠提前瞭解公共危機發展的狀態,以便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和策略,將公共危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從概念內涵來看,信息預警是以一系列的信息活動爲基礎的政府危機管理工作流程;從概念外延來看,信息預警體現了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各項具體職能。

就網絡輿情分析工作來說,信息預警的概念可能會更狹義一些。具體來說,是指通過廣泛蒐集整理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對信息作出推理與研判,向有關部門報送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預警信息,使政府部門和公衆能夠提前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從而將危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根據網絡輿情分析師目前的工作需求,信息預警工作蒐集報送的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涉及暴力恐怖襲擊,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信息;(2)敵對勢力進行的或者煽動內地民衆進行的以顛覆國家政權爲目的的活動類信息;(3)易引起羣體性維權上訪的各類社會風險點信息,特別是特定利益羣體的苗頭性情況;(4)易向社會蔓延的重大羣體性事件預警性信息,特別是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緊急突發事件、涉及民族、領土問題等的羣體性動向;(5)易消蝕黨和政府公信力的社會性事件的動向性信息,特別是涉官、涉法、涉警、涉富、涉法、“官二代”、“富二代”等的信息;(6)易引起社會動盪和不安的謠言類信息;(7)涉及重大自然災害、生產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

第二節 信息預警的重要意義

當前,伴隨著物聯網、雲計算、智能終端等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以微博客、社交網站爲代表的創新應用的日益普及,我國互聯網行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與此同時,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雙刃劍”作用日益凸顯。一方面,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化趨勢加快,互聯網正成爲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網民藉助互聯網平臺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發揮著民主監督、網絡問政的積極作用,互聯網已成爲黨和政府瞭解民意、彙集民智、關注民生、化解民怨的重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互聯網因其開放性、匿名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等特點對社會穩定構成的挑戰與日俱增,已經成爲各類涉穩事件的催化劑和導火索,各類涉穩信息和謠言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及早獲取前瞻性的預警信息,將有助於各級政府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妥善應對網絡輿情和處置羣體性事件,妥善處置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可以說,信息預警工作對於各級黨委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做好信息預警工作有助於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區西迪布吉德一名26歲的街頭小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對待,該小販研究生畢業,但因經濟不景氣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在遭到粗暴對待後,該小販自焚抗議,因傷勢太重,不治身亡。這名青年的經歷激起了突尼斯人長期以來潛藏的對失業率高漲、高通脹以及政府腐敗的怒火。事後當地居民與突尼斯國民衛隊發生衝突,衝突進而蔓延到全國多處,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並造成多人傷亡。在社會騷亂的初期,突尼斯民衆通過臉譜網、推特網、優兔網(YouTube)等社交網站大量傳播涉及突尼斯領導人的腐敗信息和反動言論,激化民衆不滿情緒,推動騷亂爆發和升級。而隨著大規模遊行以及反對派與政府的對抗全面爆發,社會陷入動亂,臉譜網等社交網站一定程度上又成爲信息直播站和宣傳指揮部,騷亂民衆利用社交網站展示手機拍攝的現場血腥照片,煽動對政府的仇恨;反對派利用臉譜、推特等網站的相關羣組加強對遊行示威行動的宣傳指導力度,爲大規模騷亂進行預演,推動騷亂不斷擴大和升級。最終,在小販自焚後的第29天,總統本·阿里不得不放棄這個自己統治了23年的國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飛往沙特。因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國花,該事件被稱爲“茉莉花革命”。一些學者認爲,從技術角度來看,“茉莉花革命”應該稱之爲“推特革命”。隨著突尼斯的政治突變,北非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埃及、伊朗、也門、阿爾及利亞、巴林、約旦、利比亞、黎巴嫩等國家先後出現政局動盪。

回顧“茉莉花革命”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以臉譜網、推特網和優兔網爲代表的互聯網工具在各類社會政治事件的產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產生的破壞力也愈發強大。在社交網站、微博客等新媒體的催化下,部分國家出現政權更迭,部分國家政府不得不進行妥協,部分國家甚至因此爆發內戰,社會長期動盪。對於臉譜網、推特網、優兔網等網站在中東北非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評論指出,這些美國商業公司與美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已經成爲美國政府推行霸權外交的工具。2011年2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發表第二次“互聯網自由”演說,結合從突尼斯開始席捲北非中東諸國的政治動盪,將發端於2010年2月的“互聯網自由”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細化闡述,並比較明確地將其納入美國外交政策框架。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全球性網站一定程度上已成爲美國政府的延伸。它們通過技術優勢傳輸美國政府的意識形態,煽動他國民衆非法聚集,最終導致多國爆發動亂,甚至帶來大規模殺戮。中東北非國家經歷動盪,民衆遭受混亂背後,是美國政府推翻敵對政權,獲取更多的石油和戰略利益。

網絡安全包括意識形態安全、數據安全、技術安全、應用安全、資本安全、渠道安全等方面,政治安全是根本。境外敵對勢力除了以“網絡自由”爲名,不斷對我國進行攻擊污衊、造謠生事,試圖破壞我國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還將互聯網作爲滲透破壞的主要渠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對我國境內進行組織滲透。 “臺獨”、“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把網絡作爲反華渠道,建立網站和專門機構,製造和利用網絡謠言,對社會熱點和敏感新聞進行惡意炒作,散佈反動言論,製造事端。一些邪教組織利用網絡進行各種反社會、反科學、反人類的破壞活動。一些敵對勢力還將互聯網作爲秘密渠道吸收成員,圖謀建立有行動力的網絡組織。二是境外敵對勢力和境內分裂分子勾結串聯策劃活動。境內外敵對勢力分裂分子以網絡信息技術爲依託,在網絡輿情中進行策劃、組織和串聯,使一些羣體性事件造成甲地騷亂、乙地聲援、丙地聯動的情況,朝著規模更大、危害更嚴重的方向發展變異,給國家、社會、人民帶來嚴重的損失和危害。如2009年新疆發生的“7·5”事件,就是境外分裂分子藉助廣東韶關旭日玩具廠發生的“6·26”事件,利用網絡惡意編造虛假信息,挑起民族矛盾,煽動民族仇恨,最終在烏魯木齊市制造了打、砸、搶、殺、燒的惡性事件。此外,境內外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還利用互聯網搞“公開信”、“簽名信”、“呼籲書”,製造所謂“民意”向黨和政府施壓,破壞社會穩定。三是精心策劃網上反動宣傳活動,在敏感時期煽動鬧事。針對我國政治經濟建設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腐敗、貧富差距、三農、強制拆遷等社會問題,敵對勢力在其網站上長期設置專欄和主題,以提供稿酬爲誘餌籠絡和培植了一批境內外網絡寫手,撰文肆意進行歪曲和誹謗,詆譭我黨和領導人形象,圖謀激化社會矛盾、離間黨羣關係。

可以看出,信息預警在維護國家安全中有著重要作用。對於涉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的信息,網絡輿情分析師應該做個有心人,時時刻刻加以留意。如果監測捕捉到相關的有害信息,應該第一時間上報,爲有關部門作出信息預警,從而爲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預警工作對於維穩反恐工作取得根本勝利也具有突出意義。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恐怖活動的現實威脅。分裂與反分裂、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已成爲維護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疆獨”組織和恐怖分子更是在我國境內製造了包括雲南昆明“3·01”火車站暴力恐怖案件在內的多起暴力恐怖襲擊活動,要做好維穩反恐工作,信息預警工作可以說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要的目標就是要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支撐下,經過前後聯繫、內外聯繫、關聯分析等綜合分析研判,從中發現規律性、預警性、爆發性的預警信息,爲維穩反恐鬥爭提供堅實的第一手資料,爲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做好信息預警工作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

就互聯網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美國網絡文化最敏感的預言家之一霍華德·萊茵戈德在其2002年出版的《聰明暴民:下一輪社會革命》一書中曾經這樣描述:“越來越普及的網絡、手機、隨身裝置,將構建出一種全新的社會關係網—瞬間聚集的陌生人,像螞蟻羣一樣在無組織、無領袖的狀態下,由集體意識做出了一連串有意義的抉擇。除了好玩之外,已經帶動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霍華德的話在當時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盛世危言,但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與互聯網高度相關的重大突發羣體性事件證明,他的這一判斷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預見性。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臉譜網、推特網、優兔網、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新應用一方面改變了輿論的生態,另一方面由於“把關人”角色的缺失和弱化,其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一些情緒性、發泄性的言論加上部分網民的盲從與衝動,使網絡衝突與羣體性暴力事件日益突出,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挑戰。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包括英國倫敦騷亂、香港的“佔中”事件和廣東茂名民衆抗議PX事件。在這三起事件中,互聯網與社交媒體扮演著極其重要的推波助瀾角色。

英國倫敦騷亂—2011年8月6日,英國首都倫敦發生了一系列社會騷亂事件。騷亂的導火索是8月4日在倫敦北部的托特納姆,一名29歲的黑人男性平民馬克·達根被倫敦警察廳的警務人員槍殺,民衆上街抗議警察暴行。8月9日,騷亂已擴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茲、布里斯托等英格蘭地區的大城市。英國連日的騷亂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除了社會和經濟因素備受關注以外,社交媒體在騷亂中扮演的推波助瀾的角色也成爲衆矢之的。在英國的騷亂中,許多青少年利用手機、社交網站傳播信息,煽動、組織犯罪活動。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網絡犯罪的教授彼得·薩默指出:“在騷亂者這個年齡段的網民中,50%以上的人使用社交網絡的頻率超出常規電子郵件。且他們喜歡通過手機使用社交網絡。”社交媒體主要在兩方面被騷亂者利用,一是有人在“臉譜”、“推特”等網站上發佈各種騷亂信息和圖片,

傳播謠言並進行煽動;二是騷亂者利用“黑莓信使”信息加密、不易被外界發現的特點,使用該通信服務來商量攻擊目標和互通警察部署情況。在臉譜網、推特網等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騷亂被極度放大並快速演變和傳播。爲此,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11日說,英國政府正研究今後發生騷亂時關閉微博客、社交網站和“黑莓信使”服務,以阻止騷亂者利用這些社交網絡工具串聯。

香港的“佔中”事件—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香港反對派及其背後的外國勢力對此表示不滿,爲了要挾特區政府和中央在普選問題上就範,於2014年9月28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進行了持續79天的違法“佔中”活動,這是自1997年迴歸以來香港發生的“最大型的羣衆事件”。在“佔中”事件中,“佔中”勢力除了利用官方網站和用戶較多的本地論壇例如“香港高登討論區”進行宣傳動員外,還大量利用“推特網”、“臉譜網”、“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體進行集中造勢和動員,如通過“熱血時報”等賬號對香港“佔領區”情況進行24小時實時圖文視頻直播。“佔中”勢力通過這些社交媒體將衝突的情況在網上進一步擴散後,短時間內激化網民對立心態,進一步惡化了事態。

廣東茂名民衆抗議PX事件—自2014年2月,廣東茂名市政府開始高調宣傳PX項目,官方媒體多次刊文介紹PX,舉辦多場學習會。2月27日,《茂名日報》刊登了《茂名石化綠色高端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一文,詳盡介紹了茂名石化公司的優點與質量。3月18日起,“PX”一詞頻繁被使用,地方媒體連續發表相關文章普及PX知識。一系列文章傳遞出另一條明白無誤的信息—“茂名PX項目即將上馬”。事與願違, 3月中下旬起,茂名當地論壇及貼吧開始出現大量有關PX項目的帖子,內容涉及詢問茂名是否要開建PX項目和各地有關抗議PX項目的信息。3月29日,有確切時間和地點的抗議信息通過微信等網絡渠道在當地大規模傳播。3月30日上午,廣東茂名市區部分民衆因當地擬建芳烴(PX)項目在市委門前聚集遊行,30日夜間,有部分鬧事者出現打砸行爲,對公共設施肆意進行破壞。網上開始散播“茂名反PX項目遊行造成‘15死300傷’”“坦克車進城”等傳言,3月31日晚間,茂名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稱,PX項目仍處於普及知識階段,上馬與否需聽取民意才決策。如絕大多數羣衆反對,茂名市政府部門決不會違背民意進行決策。此後事情才逐漸平息。

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已經成爲突發羣體性事件的導火索。社交網站和微博客的興起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發展與普及,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打破了網民討論社會事件的時空限制。現實社會中部分看似簡單、孤立的社會事件經過網民的大量參與後容易形成羣體性情感共鳴,在短時間內引發羣體性事件。如在官民衝突中,部分網民會在對事件“受害者”產生同情的同時積聚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一旦有網民從中進行煽動,極易爆發大規模的官民衝突。這類突發羣體性事件往往具有規模大、破壞力強、社會影響惡劣等特點,給政府處置和社會穩定帶來難題。除此以外,互聯網在羣體性事件中還起到了動員手段的作用,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網民羣體爲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關目的,利用網絡進行串聯、組織,並在現實中非正常聚集,擾亂社會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經發生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羣體暴力事件。互聯網即時性、互動性、多元化等信息傳播特點,改變了傳統的動員模式。論壇、博客、QQ、微博、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新應用以及手機短信、微信、飛信、米聊等移動互聯網新技術成爲突發羣體性事件動員的重要工具,在社會政治動員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羣體性事件信息預警工作,做到早發現、早化解、早處置,變被動爲主動,對於政府有效防範或者最大限度減少羣體性事件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2005年中國《社會藍皮書》統計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間,中國羣體性事件數量已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參與人數也由約73萬人增加到約307萬人。事實上,大多數羣體性事件都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醞釀、積累、發展到激化的過程,都存在一些徵兆、苗頭。因此,在羣體性事件預警活動中,信息情報部門應全面收集並綜合研究可能引發羣體性事件的苗頭性、預警性、前瞻性、動態性預警信息,作出科學、正確的判斷,靈敏、準確地昭示羣體性事件爆發的苗頭、前兆。這樣,就能對可能出現的羣體性事件作出科學預測和預警,進而預防事件的發生,或降低處理羣體性事件的社會成本。例如,在2010年廣州的“撐粵語”事件中, 7月13日起部分網民開始在“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網易博客”等籌劃遊行示威活動支持粵語。7月25日,一批廣州市民在廣州地鐵聚集支持粵語。由於公安等維穩部門提前獲得了預警信息,當7月25日一批廣州市民在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聚集支持“撐粵語”活動的時候,就被公安幹警成功阻止。此後部分廣州市民還發起了8月1日第二次的“撐粵語”活動,但是由於相關部門的信息預警工作進行了持續的跟蹤和監測,第二次“撐粵語”活動再次被公安幹警當場阻止,並沒有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和破壞。

三、做好信息預警工作有助於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

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離不開及時、準確的信息預警工作。信息預警工作是黨委、政府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的前提、核心和保障,在整個應急處置工作過程中具有先導作用。首先,信息預警工作是開展先期處置的前提。突發事件發生前和發生後,事發地的黨委、政府只有在掌握人數、基本事由等初步情況的前提下,才能啓動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安排相關單位和部門人員到達現場進行先期處置,防止事態進一步升級擴大。其次,信息預警工作是開展中期處置的關鍵。在事發地黨委、政府開展先期處置後,隨著事態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新的情況和新的危機,這就需要信息預警部門向當地黨委、政府提供新的有價值的預警信息。最後,信息預警工作是開展後期處置的保障。同先期和中期處置相比,後期處置的工作力量有所減弱,但工作難度卻未減少。因此,這就需要有相應的預警信息作保障,確保工作能有的放矢,體現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做好善後工作,爲應急處置工作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以雲南魯甸地震的應急處置過程爲例,地震發生後,各方立即組織派出多支醫療救援應急隊趕赴受災現場開展醫療救治防疫工作,確保地震受傷人員第一時間得到救治。在抗震救災的開始階段,有媒體報道稱災區迫切需要醫療生活物資,有微博發佈消息稱雲南魯甸震中安置點缺糧缺水,道路擁堵致傷員無法運出。救援過程中,更多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出現了,比如部分村莊成“孤島”,救援物資無法進入;災區嚴重缺乏專業的救援隊伍和設備,出現非專業人員導致擁堵;網民反映災區部分商店哄擡物價;一些惡意網站借雲南魯甸地震騙取網民錢財等。在魯甸地震過去三四個月後,有關災情處置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比如有媒體稱雲南魯甸未及時兌現地震受災補助超8000萬元、魯甸地震災民投訴補助金未到位,鎮政府稱銀行卡號出問題。整個救災過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後種種網上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都是信息預警工作需要關注的內容,換句話說,信息預警工作貫穿了雲南魯甸地震救災工作的整個過程。

羣體性事件的應急處置同樣離不開信息預警工作。比如廣東烏坎村事件。2011年9月至11月,廣東陸豐東海街道烏坎村發生多起村民因村官私賣土地、選舉不公等問題圍堵當地村委會、上訪、遊行等事件,網上就有相關的信息出現,但此時並未引起境內網民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汕尾市政府12月9日公開把烏坎村民的申訴定性爲境外勢力的煽動和干擾,而因此事被刑事拘留的村民薛錦波在被關押三天後死亡,官方驗屍結果與其家人探視後認定的情況大相徑庭。這兩件事引發烏坎村民不滿情緒和抗議升級。隨著媒體和網民對烏坎事件關注度的上升,境內外各種“聲援烏坎”、“求助募資”、“民間調查團”的活動相繼出現。最終導致烏坎事件被割裂放大,爲之後抗議示威活動的蔓延升級埋下伏筆。民選“烏坎臨時代表理事會”更是計劃在京、穗、陸豐發起萬人遊行示威活動,企圖將事件影響進一步擴大。同時,網上也出現“有軍隊開赴烏坎”等謠言。12月19日,廣東省汕尾市委、市政府舉行烏坎事件媒體見面會,將事件重新定性爲“村內利益紛爭”,並承諾兌現村民訴求,對受爭議的兩名村幹部進行“雙規”。自此雙方對峙形勢趨於緩和,事態逐漸平息。不過由於烏坎村土地收回處置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烏坎村在隨後的一兩年內也陸續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羣體性事件。有港媒就稱2013年4月26日廣東烏坎又出現大規模維權活動。數百名村民圍堵港商在合約期滿後交回的土地,抗議裡面的建築物等設施被破壞,並與數百名到場戒備的警察對峙。民選村委會主任林祖鑾現身斡旋不果。從廣東烏坎村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到,羣體性事件應急處置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預警工作,紮實而有效的信息預警工作是羣體性事件應急處置的重要基礎。

四、做好信息預警工作有助於維護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

危機預防工作是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高效率的危機預防工作不僅對於預防危機爆發、減少危機發生頻率、降低危機強度和破壞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實現維護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保障民衆的利益,從而增強民衆對政府的信任感,提升政府公信力。相反,在危機爆發之前,政府部門如果沒有做好危機的預防和預警工作,危機意識薄弱,沒有完善的危機預警機制,缺少專門的危機處理機構,則會大大降低政府處理公共危機的效率,進而影響政府公信力。

例如,近年來出現的搶鹽、搶水以及一些地方的羣體性事件中出現的謠言就說明我國政府在信息預警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首先是對謠言的重視程度不夠,闢謠不及時。政府部門對謠言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謠言的初期採取不作爲態度,導致闢謠不及時,在已經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後才“姍姍來遲”、“猶抱琵琶半遮面”,導致社會恐慌、經濟損失、闢謠效果差的局面。如2014年4月的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政府對謠言敏感度不足,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檢測出苯含量超標20多個小時後,政府才通知公衆在未來24小時內不要飲用自來水,致使出現搶水潮。而且信息更新緩慢,致使闢謠成果不佳。隨著國民知識水平的提高,一些人鑑於歷史上的“愚民政策”,先入爲主地認爲政府會爲了自身利益隱瞞實情,這時如果還採取“馬後炮”式的闢謠,很可能就會出現越闢越謠、“越描越黑”的情況,某種程度上闢謠反倒成了激化謠言的催化劑。爲了避免出現這種態勢,政府應提高主動意識,積極有效、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次謠言事件,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陽光透明的政府信息發佈渠道。

再以廣東茂名市民反對PX項目示威遊行爲例,該事件不僅再一次引發關於PX的全民大討論,其間衍生的8個道聽途說、小道消息、謠言也在網絡上廣泛流傳。(1)茂名官方爲阻止遊行出動坦克;(2)茂名反PX遊行造成“15死300傷”; (3)茂名市民因反PX遭警察當街暴打;(4)茂名官方爲封鎖消息,阻止市民到廣州上訪,茂名市區封城、火車站遭封鎖、巴士出租車皆停運;(5)中央電視臺報道茂名PX遊行,呼籲堅決抵制;(6)茂名從4月2日開始,爲阻止市民參與反PX行動,將把沒有隨身攜帶身份證和戶口本的市民全部抓進監獄。並稱省長已籤生死狀,茂名PX項目如果不能順利啓動,全家將下崗;(7)茂名反PX遊行羣衆人山人海;(8)抗議者當街被殺倒在血泊中。這些謠言如果

不能及時提供給當地政府,任由其在網上廣泛傳播,可能會給當地維穩局面造成新一輪的混亂,觸發新一輪的羣體事件。

互聯網是社會問題的放大器,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網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情緒在網上不斷顯現出來,在涉官涉富、涉強勢羣體的事件中,網民普遍呈現一邊倒的批判意見傾向,仇官仇警仇富現象依然嚴重,公權力在網絡世界中成爲公衆集中“圍觀”的對象,無官不貪的思維已經迅速傳遞,政府和黨員領導幹部任何一項不恰當或被誤解的具體行政行爲和一些不恰當或被媒體斷章取義的講話,都可能引發出衆多的帶有明顯傾向性的一邊倒的負面輿論,將政府置於公衆輿論的風口浪尖,嚴重損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如何處理網絡公關危機,是新時期考驗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做好信息預警工作則有助於維護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

以深圳“5·26”飆車案爲例。2012年5月26日凌晨,深圳濱海大道上一輛跑車超速行駛連撞兩輛出租車,導致3人死亡。肇事司機在逃逸7小時後自首,卻被質疑是替人頂包。面對洶涌的輿情,兩天後深圳交管部門召開第一次新聞發佈會,基本判定肇事司機不存在頂包,結果引發新一輪質疑浪潮。此後連續3天,警方每天召開一次發佈會,展示新證據,迴應新質疑,並且藉助微博平臺開展微訪談,與網民直接交流。“追問—釋疑—再追問—再解釋”的互動過程當中,疑雲逐漸散去。據深圳交警局做外宣工作的民警介紹,從案件的開始到結束,深圳交警局時刻關注著此案的輿情變化。第二次新聞發佈會後,交警局在應對公衆質疑上做了兩件重要事情,用以改變“被動應對”爲“主動應對”。交警局負責收集公衆信息的小組經過分析研究,認爲在跑車車主許楚輝“嫌疑”被排除後,肇事司機侯培慶的老闆許漢周很可能成爲下一個被質疑的“嫌疑人”。交警局馬上抽調警員,耐心說服許漢周脫衣拍照,證實自己身上沒有車禍造成的傷痕。同時,交警局又請了深圳當地電視臺和辦案交警一道,前往大梅沙遊艇會進行現場視頻勘查,證實遊艇會內的走廊頂燈會在每一位經過人的頭頂上形成“光圈”。這說明,視頻中“光圈”並非人爲作假。本案中,深圳交警局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信息預警工作在應急處置事件,維護政府形象方面的作用。

第三節 信息預警的基本原則及要求

一、信息預警工作的基本原則

(一)準確性原則

準確性指信息反映的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信息的基本要素必須與客觀實際相符。準確性原則要求信息預警工作準確、全面、真實、可靠,不能有虛假內容。如果信息符合實際,則是真實的;如果部分符合實際或全不符合實際,那就是有錯情或虛假信息了。相信不準確的信息,有百害而無一利;使用不準確的信息,極有可能會造成重大損失。預警信息的基礎是準確,其價值首先在於真實性。網上信息十分龐雜,有真實的信息,也有虛假的信息,有些信息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的,甚至是造謠中傷的,真假難辨,因此必須進行印證、覈實,防止以訛傳訛。互聯網上經常有一些心懷叵測的人故意發佈有害信息,其目的就是惡意造謠中傷,挑起事端,製造混亂。這就對網絡輿情分析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輿情分析人員要加強分析、覈實,務求內容準確、情況清楚,反映客觀。有些信息需要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分析比較,並堅持追蹤研究,以確認其真實性。在互聯網信息的提煉過程中,要尊重願意,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全貌,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擴大,不縮小,不因個人的好惡對信息內容進行增刪改動,更不可主觀臆造,胡編亂造。

不準確信息主要表現在:一是虛假信息。從以往的經驗看,虛假信息有的是消息發佈者爲矇蔽對方而故意發出的信息;更多的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甚至惡意中傷的謠言。例如,2011年在微博、QQ羣及手機短信中流傳“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後經查明,此信息是河南省洛陽市一男子故意編造並通過手機短信傳播的,鄭州市某公司女職員戚某將收到的手機短信謠言轉發到QQ羣后在互聯網上擴散。此條信息便是典型的虛假信息。二是情節不準確的信息,即所謂“錯情”。造成錯情概括起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信息發佈者掌握情況有誤,或者在擬稿、傳遞過程中出現失誤;信息發佈者故意摻雜虛假信息,以期該信息能夠引起網民注意,實現其特定的目的。我們要對信息認真鑑別,去僞存真,剔除那些假的信息和錯誤情節、保留那些真實的、準確的信息。再如,微博中常有一些涉及拆遷的信息,其中的文字信息基本屬實,但配的圖片是虛假圖片,這便是情節不準確的情況。三是要素不完整的信息。一條預警信息最起碼應該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四要素。如果四要素不全,這類信息報送給上級有關部門則完全沒有參考應用的價值。比如,近年來中國和日本因爲釣魚島和歷史問題關係緊張,經常在微博和論壇上都會出現一些網民呼籲對日本進行遊行示威抗議活動的信息,不過這些信息基本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只是作爲網民情緒的一種表達,這些信息作爲輿情參考是恰當的,但是作爲預警信息上報則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二)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是指信息的時效性,它關係到信息的應用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講,時效是信息的生命,是信息的基本特性之一。時效快是預警信息的重大優勢,在有效期內趕上用場才能起作用。過了時效的信息就成了“歷史資料”。信息預警工作報送的信息大多數都是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時處理的信息,有些甚至是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緊急處理的信息,必須儘快上報才能體現其價值。這類信息主要表現爲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它的及時性表現爲緊急性。

對於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預警信息、各級黨委和政府需要了解和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瞭解的情況,要隨時收集隨時報送,絕不能壓誤、延誤,更不能遲報或漏報。網絡輿情分析師應養成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從監控到編寫、上報各個環節,都要想方設法搶時效,爭速度,保持快節奏、高效率。質量再高的信息由於動作慢,同樣體現不出其價值,甚至會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例如,在2014年廣東茂名市民反對PX遊行事件中,4月1日,香港《蘋果日報》消息稱,廣東茂名反PX遊行在暴力鎮壓下越演越烈,3月31日凌晨示威者燒警車,遭高壓水炮、催淚彈驅散,傳7人死亡80多人受傷,但官方否認。下午到晚上繼續有市民上街聚集,當地政府封鎖信息,急調鄰近地區武警準備再“鎮壓”,茂名市民建議1日前往省政府遊行,以及4日發起全城罷工。這則信息如果能在4日前上報給廣東省政府和茂名市政府,則對當地政府應急處置茂名PX事件具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如果在4日或者之後才上報給當地政府的話,則完全失去了信息價值。

(三)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是指信息反映的情況在其所在領域內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信息的重要性,決定著信息價值的大小。信息預警工作主要體現在信息有沒有價值,能否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爲其決策提供參考。這種價值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使用價值,即服務對象針對信息反映的情況直接採取措施,或者根據信息反映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二是參考價值,即可以給服務對象開闊思路,或增加新知識,增長間接經驗,啓發形成新觀點或新思路,爲其做出決策提供參考。

重要性原則在不同的領域中依各自的情境有著不同的界定。例如,在暴力拆遷事件中,重要性的大小取決於拆遷行爲的合法性、拆遷是否存在傷亡情況以及強拆波及的人數及抗拆行爲等。在意外災害事故的案例中,重要性的大小取決於意外災害帶來的人口及經濟損失、次生災害的大小、受災人羣的反應以及救災行動是否合理有效等。此外,重要性的大小也受當前的工作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的影響。如果上報的預警信息牽涉到當前工作的重點和熱點問題,也就是領導所特別關注的問題,其重要性自然就大一些。例如,在馬航MH370事故處理期間,如果報送的預警信息是與事故相關的信息,比如馬航家屬的集體訴求、馬航MH370事故的最新動態等,領導自然會格外關注。

因爲信息預警工作報送的信息一般都是有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或者是重大的突發事件的信息,這就要求網絡輿情分析師在選取信息的時候要注意篩選,比如經濟類的信息,一般來說並不需要領導進行應急處置,也就沒有必要放進預警信息的範疇。

(四)前瞻性原則

前瞻性是指信息反映一些預警性、苗頭性的事態,如不重視將可能給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信息預警工作的前瞻性,是信息價值的重要體現。一般來講,信息可分爲事前、事中和事後信息,信息越具備前瞻性,政府部門就越有可能及早應對,就越有可能避免重大損失,將事件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在信息預警工作中,要根據熱點、難點問題主動挖掘前瞻性信息,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信息,此類信息挖掘難度較大,但信息的價值也比一般性信息要大。信息的前瞻性要求互聯網信息工作人員具備廣泛的知識面及敏銳的視角,這是對網絡輿情分析師較高的要求。對於網絡輿情分析師來說,應該在平時的工作中,逐步構建自己的信息分析系統,在海量信息的支撐下,經過自己的前後聯繫、內外聯繫、關聯分析等綜合分析研判,從中發現規律性、預警性、爆發性的預警信息,爲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例如,“兩會”每年都會召開,但是每年“兩會”面臨的網上維穩情況又會不盡相同,如果我們要對當年“兩會”的網上維穩工作提前進行分析和研判,以便有關部門提前進行部署,就要結合當年網上的實際情況進行收集和分析,作出前瞻性的預測和判斷,最後給出最有價值的預警類信息。

二、信息預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認識信息預警工作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和對敵鬥爭複雜期,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加強信息預警工作,加大對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各類因素的前瞻性和可控性的信息進行監測與分析,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要求。作爲網絡輿情分析師,應緊密圍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密切關注國內外大事,以網絡爲基礎,以制度建設爲保障,以提高預警信息質量爲重點,建立實際有效的預警信息彙集和分析機制,確保重大突發事件反映渠道的暢通,更好地爲領導決策服務。

(二)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是做好信息預警工作的根本

相對於一般的網絡輿情信息工作,信息預警工作對於網絡輿情分析師的信息敏感性與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網絡輿情分析師應該通過各種學習和培訓,從各方面加強自身的業務水平。一方面要不斷地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其次,要自覺培養敏感意識,重視網絡輿情的收集和整理,做到視覺明、嗅覺靈、反應快、洞察力強,善於實踐的積累和總結,不斷提高輿情反應能力;再次,要通過工作實踐去摸索提高,在多彙集、多分析、多研判、多報送的過程中鍛鍊提高自己。

(三)樹立創新思維,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

創新是互聯網的靈魂與精神,創新也是網絡輿情分析工作的生命,對於信息預警工作尤其如此。隨著網絡輿情分析工作尤其是信息預警工作重要性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部門開始參與到信息預警工作,黨和國家對信息預警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近年來,信息預警工作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業務同質化、模式化、套路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一些原有的工作模式及業務思維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需求。網絡輿情分析師唯有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才能從容應對各方面的挑戰,使我們的工作適應信息預警工作的新趨勢及新要求。

(本章完)

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分析研判篇_第八章 網絡輿情分析研判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信息處理篇_第十三章 綜合類信息的編輯處理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信息處理篇_第十二章 單篇信息的編輯處理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處理篇_第十三章 綜合類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處理篇_第十二章 單篇信息的編輯處理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處理篇_第十二章 單篇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
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分析研判篇_第八章 網絡輿情分析研判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信息處理篇_第十三章 綜合類信息的編輯處理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信息處理篇_第十二章 單篇信息的編輯處理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監測篇_第三章 網絡輿情信息源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處理篇_第十三章 綜合類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六章 加強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管理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處理篇_第十二章 單篇信息的編輯處理基礎理論篇_第一章 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輿情的興起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網絡輿情研判與預測信息監測篇_第七章 如何做好信息預警工作信息處理篇_第十二章 單篇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基礎理論篇_第二章 網絡輿情工作概述輿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網絡輿情的應對與處置分析研判篇_第十章 網絡輿情傳播態勢統計與定量分析信息處理篇_第十四章 專題研究類信息的編輯處理輿情管理篇_第十五章 我國現行網絡管理體系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六章 信息預警概述信息監測篇_第五章 信息監測技能(二):如何識別和選取信息分析研判篇_第九章 網絡輿情的描述和呈現信息監測篇_第四章 信息監測技能(一):如何獲取網上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新沂市| 阳谷县| 淮阳县| 明光市| 桐城市| 鞍山市| 德庆县| 绥宁县| 肇源县| 丰都县| 宁城县| 澎湖县| 香港 | 泌阳县| 台江县| 盱眙县| 晋宁县| 盘山县| 房产| 沈阳市| 瑞丽市| 青铜峡市| 浮山县| 定州市| 华坪县| 桑日县| 广东省| 友谊县| 隆回县| 拜城县| 横峰县| 定日县| 高安市| 玉龙| 昌黎县| 元江| 太和县| 郓城县| 崇州市|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