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妙竹有合作的造紙匠人那裡,都找不到合適的靈紙。
這是,她想到做皮影的皮,也是很薄的半透明狀,只是離《紙紮秘術》裡寫的薄如蟬翼,還是有一段距離。
宋妙竹索性把收藏的皮影文物都放到一起,讓它們優先吸收靈氣,蛻變成無主靈物,採集對應的靈魄。
每個皮影匠人制作皮影的時候,都會經歷選皮製皮這兩步,所以不論這些靈魄的能力是什麼,都會有一段匠人制作皮影用皮的記憶。
吸收學習了這些靈魄中的記憶,宋妙竹製作起皮影用皮來,就越發得心應手了。
等把攢的皮影靈魄中的匠人記憶都學完,再稍作練習,她就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制皮兼皮影匠人了。
炮製出的皮,張張都附帶靈光,成了名副其實的靈紙。
別人一輩子勤學苦練才能掌握的得心應手的技藝,靠著靈魄,宋妙竹半年就學會了。
在這個基礎上,她才進一步研究起了,怎麼把皮刮的更薄一些,達到九轉紙靈籠需要的薄如蟬翼的效果。
有豐厚的制皮經驗做支撐,只是更進一步並不難。
薄如蟬翼的皮她沒用多久就做出來了。
將皮裁成合適的尺寸後,她就折了起來。
用薄如蟬翼的靈紙,折一箇中空的八角燈籠,再在燈籠內側用沉水硃砂繪製雲渦紋,最後再用竹篾做支撐。
這樣的八角燈籠,九個一組,按方位擺放,就是九轉紙靈籠了,可以達成“一氣周流,九轉不枯”的效果。
這八角燈籠,要說做工多精緻多複雜談不上,就是得做的穩固協調,而且得九個一模一樣的八角燈籠,才能成功組成九轉紙靈籠。
若是八角燈籠本身做的不夠穩固,或者同組的燈籠,相似度不夠高,最終組成的九轉紙靈籠,就沒法嚴密的迴轉靈氣了,可能會有靈氣漏出。
這就很需要很精湛的紙紮技藝了。
而且宋妙竹做的靈皮雖然確實薄如蟬翼了,但是這質感和紙還是有區別的,靈皮更柔韌,也更不容易折迭。
她必須更小心更仔細,才能讓靈皮向她想要的位置保持彎折。
有時候,還得靠竹篾借力,才能達成想要的效果。
雖然過程有些坎坷,但經過不斷的嘗試和練習後,她還是做成了九個宛如複製黏貼般的八角燈籠。
然後在小竹山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八個方位,竹馬界碑以內,紙草迷心陣外圍的位置,挖一個小坑,將八角燈籠置於其中,覆土掩埋,只留燈籠頂部微露。
再到小竹山山頂正中的位置,挖下一個坑,將最後一個八角燈籠放入其中,以特定的點靈之法,對其點靈,一共點靈九次。
前八次點靈,都是啓動周圍八個防備的八角燈籠,最後一次點靈,纔是對中心位置的這個八角燈籠點靈。連續點靈九次,次次都需要全神貫注,一氣呵成,不能中斷,中間拿靈石恢復靈力的機會都沒有。
但凡有一處滯澀,點靈就失敗了,又得重新做燈籠。
即使宋妙竹現在是全球唯一一個白靈階的修士,連續九次點靈,也有些吃不消,尤其是覆蓋整個小竹山的九轉紙靈籠的點靈,每一次都需要維持點靈的狀態一段時間。
第一次點靈,啓動正東方位的那個八角燈籠時,宋妙竹感覺這前所未有的靈力消耗速度,就有預感自己的靈力儲備可能有些吃不消完成全部點靈。
等完成這個八角燈籠的點靈時,她更加確定了這麼下去不行,馬上就停了下來。
早點暫停,好歹只廢了正東方位的那個八角燈籠,算是及時止損了,若是真不管不顧的繼續點靈下去,好不容易做出的這幾隻八角燈籠,就要全毀掉了。
一組九隻八角燈籠組成的九轉紙靈籠理論上是可以覆蓋任意大小的土地的,只要修爲能完成點靈。
但現在,她的修爲有些負擔不起。
好在《紙紮秘術》上也有提到,如果修爲有所不及,但紙紮技藝足夠精湛的話,可以用增加八角燈籠數量的方式,來減少每次點靈時的靈力需求。
從一組九個八角燈籠,變成九組八十一個八角燈籠,且每個八角燈籠都得一樣。
宋妙竹還得做七十三個八角燈籠纔夠用。
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才集齊八十一個完全一樣的八角燈籠。
然後在周圍八個方位和山頂中心位置,都佈置一組八角燈籠。
不過這個時候,就可以一個方位一個方位的點靈了。
先是正東方向,對正東方向那組八角燈籠最中間的那個燈籠點靈,依舊是點靈九次,不能停滯,直至把這一組九個八角燈籠全部啓動才行。
這九個八角燈籠,彼此相隔都不遠,點靈難度大大下降,宋妙竹輕鬆就完成了點靈。
然後是正西方向,正南方向,正北方向……八個方位,結成八個小範圍九轉紙靈籠後,再到山頂的中心方位,對最後一組八角燈籠點靈,同樣的點靈方法。
點靈成功,啓動中心方位的小範圍九轉紙靈籠後,再在一天之內,向中心位置的小範圍九轉紙靈籠注入足夠的靈力,將它與其他八個方位的小範圍九轉紙靈籠鏈接起來,一個足夠覆蓋整個小竹山的大範圍九轉紙靈籠就成了。
自此,小竹山內的靈氣,不管往哪個方位流動,那個方位的八角燈籠,都會將靈氣吸納過來,再送到中心位置的八角燈籠處吐出,完成靈氣循環,保證沒有一絲靈氣外溢。
就連小竹山下的靈氣,都有些被八角燈籠吸納過來,送到了山中。
小竹山的靈氣還在一如既往著的噴涌著,但宋妙竹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吸引來的靈氣,來不及修煉吸收就逸散到山下去了,她也可以好好規劃自己的時間,安心修煉,而不是總想著,怎麼快點把這些靈氣花完了。
整個小竹山的靈氣濃度,肉眼可見的增長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