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45章 先棄後奪再戰(zhàn)九江

天明之時,江漢第三大重鎮(zhèn)江夏城已經(jīng)完全落入了單雄信的手中。到了這個時候,城中的那些混亂躲藏了一夜的江夏軍和百姓們才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乘夜襲城的不是北陳軍,反而是自己的人馬。

唯一讓他們感到幸運的是,昨夜一場混亂,雖然城中多處火起,聲勢嚇人。但實際上場面大,聲勢大,而攻入城的騎兵卻並沒有對城中的守軍多進行攻擊。在掌控了城門與各處兵營倉庫與搜到了沈僖與一衆(zhòng)軍官之後,這場混亂也漸平息下來了。甚至於,對於他們這些躲過一劫的江夏兵們,這些威猛的鎮(zhèn)南軍似乎也並沒有對付他們的打算。

只是吹號讓散落於城中各處的士兵們各回各營,然後新調(diào)了一些軍官入營,又提拔了一些原本的底層軍官,這事情似乎就這樣過去了。

江夏城南不遠的烽火山頂上,一小隊人馬正隱藏於上。此時正立於山頭,眺望江夏城。

“可查清了江夏昨夜之動亂?”一身華麗長袍,做世家少夫人裝束的風姿綽約的竇紅線,遠眺江夏,面色凝重。她千里迢迢趕來江漢,原本想先找到沈法興這個佔有天下四分之一的大梟雄,說服他與其它中原各方豪雄聯(lián)手,共同對付陳克復,瓜分陳朝。可卻怎麼也沒有想到,剛剛趕到南方,還沒有進江凌城,沈法興居然就死了。

沈法興重傷而死。董純先勝後敗。全軍覆沒。沈家兄弟爭位,沈儈引兵入江凌奪嫡,沈偉卻又借陳軍爭位。一翻亂鬥,最後居然全便宜了陳朝。魯世深、張仲堅一舉南下,反取了江凌。原本陳朝西南面兵力不足,只能堅守襄陽。可現(xiàn)在,陳軍一下子佔領了江凌,還奪了江漢四郡與巴東郡,形勢完全改變。這次陳朝不大重創(chuàng)了南陳,也重創(chuàng)了楊暕。再加上有了五郡這麼大塊佔領區(qū),北陳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都不用再擔心西南的形勢了,有這麼大塊緩衝區(qū),就算讓幾家攻打。他們也能撐上個一年半載的。

“小姐,是不是江凌的魯世深攻過來了?陳軍已經(jīng)佔了襄陽與江凌,如果再讓他們佔了江夏,這江漢十餘郡可就全歸北陳了。”一名老者擔憂道。

“應當不會是魯世深,他手中不過三萬人馬,既要守衛(wèi)襄陽,如今又得守江凌與新奪五郡。他拿不出兵來了,而且據(jù)我所得消失,這三萬兵已經(jīng)是北陳洛陽西南面的唯一一支重兵了。且其中只有萬餘精銳府兵,其餘大多是鄉(xiāng)兵組成。可笑沈法興一世梟雄。居然出了五個如此蠢的兒子,沈法興一死,他們居然一下子全敗給陳軍了。”

一名百姓裝束的斥候急急而至,“小姐,昨夜攻城的是南陳軍,打的是沈落雁的旗號,三千輕騎,半夜就把江夏奪了。現(xiàn)在江夏城已經(jīng)完全落在他們的手中,聽說沈老三前幾天就被沈僖殺了,昨夜沈僖也已經(jīng)落入入城騎兵的手中了。”

“南陳軍打南陳軍?這不可能吧?”老人疑惑道。

竇紅線卻突然笑了一聲。數(shù)天來首次露出喜悅之色。

“這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既然打的是沈落雁的旗號,看來沈家這位小姐終究還是親自出手了。沈家現(xiàn)在也唯有她,才能挽狂瀾於即倒了。她再不出手,只怕南陳也殘喘不了幾天了。有她出馬。看來南陳的氣數(shù)還未盡,這次咱們南下看來也還有希望。”

老人滿是驚訝之色:“前幾日九江諸郡還在北陳手中。怎麼轉(zhuǎn)眼間沈落雁就率軍殺到江漢來了?這還真是失之桑隅,得之東隅。北陳剛剛奪了江凌附近五郡,打了個大勝仗。卻沒想到,九江五郡轉(zhuǎn)眼卻被沈落雁奪去了,看情形,沈落雁來勢不善。依小姐看,沈落雁與魯世深這回哪個能勝?”

竇紅線搖了搖頭,對當初一直跟隨父親麾下的這位伯父的樂觀並不認同。

“他們打不起來,沈落雁雖然來勢洶洶,可必然是盡起江東兵馬,孤注一擲來解江漢之危。但看他們的速度就可知,九江五郡定是北陳人自動放棄撤守的,不來他們來不了這麼快。北陳在江凌打了一個大勝仗,卻在九江主動示弱撤退,這一進一退之間,正說明了一切都還在北陳的掌控之中。”

“陳破軍雖然將全部主力盡數(shù)調(diào)往北上,準備和突厥大戰(zhàn)。但如今大戰(zhàn)還未起,陳破軍便依然對南陳有著絕對優(yōu)勢。現(xiàn)在放棄九江,不過是暫時而已。而奪取江凌五郡,卻是以攻代守。但襄陽軍也已經(jīng)達到極限,因此他們接下來不可能再來進攻江夏。而沈落雁以一女子身份而掌南陳大權(quán),如今沈氏父子六人非死即俘,她雖成功坐上了這個位子,但其內(nèi)部定然還有反對聲音,沒有一定的時間,她也不可能真正統(tǒng)領南陳。”

嘆了口氣後,竇紅線心中還有是些失落的道:“北陳如今兵力有限,見好即收,接下來肯定是轉(zhuǎn)爲防禦階段。而沈落雁雖然需要保住江漢,利用這場戰(zhàn)爭爲她上位贏得聲勢,但拿下江夏,守住安陸、巴陵等諸郡已經(jīng)夠了。真要此時攻打江凌,那她就有可能被拖在江漢,她的大本營江東此時空虛,完全有可能被北陳反將一軍。因此,這一戰(zhàn),還未打其實已經(jīng)有結(jié)果了。”

“沈落雁是來安內(nèi)的,這次她要的是平定內(nèi)部矛盾,真正的握有南陳大權(quán)。魯世深白撿了一個天大便宜,也絕對不會得了便宜還賣乖。雙方打不起來,用不了多久,沈落雁肯定要撤軍回江東。”

又過了半天之後,外出的斥候終於打探到了詳細的情報。

聽到沈落雁出兵三十五萬而來,竇紅線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的推測。沈落雁出動的兵越多,這仗就越難打起來。一來如此江東空虛,沈落雁不敢多留。二來就算魯世深真有進攻江夏之意,見到沈落雁擺出這副架式,也是絕對不會再冒頭的。

竇紅線有些失望的道:“我們好不容易說服統(tǒng)葉護答應我們南下聯(lián)絡諸雄,卻不料南方卻出現(xiàn)這麼大的變動。沈家與楊暕都受到重創(chuàng),更讓人遺憾的是經(jīng)宜昌一戰(zhàn),沈落雁與楊暕兩人已成生死仇人,想讓他們罷兵聯(lián)手,只怕難比登天。”

“中原諸雄如果不能與突厥聯(lián)合起來,單憑統(tǒng)葉護只怕難以擊敗陳破軍。要是突厥此戰(zhàn)敗了,我們想要給夏王復仇,將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了。”老人心中滿是不甘,夏國兵敗,前後那些老兄弟們,幾本上就沒有幾個活下來的。河北漢子最重義氣,對於老人來說,什麼華夷,什麼宗邦都不重要,唯有復仇纔是最重要的。

“張伯,我要去江夏見沈落雁。沈落雁雖爲女子,可卻智謀無雙。我相信,她能明白聯(lián)盟的好處。”竇紅線緊緊握了一下拳頭道。

“小姐,如今形勢,只怕去了也是無用功啊。”張伯嘆息道。

“張伯,要報仇,也只有這一線機會了。不去,更沒機會。”

九江城內(nèi),一場激戰(zhàn)正酣。

誰也想不到,未戰(zhàn)即已經(jīng)主動撤過江北的北陳軍,在南陳大軍過了九江之後,又會突然對已經(jīng)易手的九江發(fā)起攻擊。

這突然的攻擊,讓留守的大將陳當做夢都搞不明白。要打你就打,是你棄守九江的,現(xiàn)在卻又跑來搶,這不是有病麼。不過攻其不備,這也正是兵法之道。被北陳軍甩了一道雖然有些不痛快,但陳當卻也不懼,九江城中也是有五千兵馬守備的。他就不相信他守不住九江,隔不了多遠的西面,可就是公主的三十三萬大軍。

只要堅守半日,援軍就能回援,到時就能反包圍殲滅這支來犯陳軍。

不過陳當有些過於樂觀了,北陳軍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激戰(zhàn)也不過半個時辰而已。但是陳當卻感覺過了半天那麼久,北陳軍攻勢之猛烈,讓他難以抵擋。

攻城的北陳軍不多,也就三千左右。可領兵的卻都是赫赫有名之輩,主將乃是原先坐鎮(zhèn)九江的江西都督胡海,自遼東就跟隨陳破軍的沙場悍將。獨擋一面,指揮十萬大軍他也許不行。但如這般的攻城戰(zhàn),他卻是熟練無比,更何況打的還是曾經(jīng)兩度易手過的九江城。

而他的左右副將也同樣威名不小,左指揮使徐世績,當年威鎮(zhèn)中原的瓦崗大將軍。右指揮使蘇定方,河北義軍中年青一輩中有名的小將,不但竇建德當年看重,就是陳破軍也十分看重,千方百計終於降服了這員將領。

三位大將,皆一時之秀。部下三千兵馬,更全是江西行省兵馬中最精銳的三千老兵。

如此組合,就是對上杜伏威這樣的江南大將也都不懼,更何況此時他們要對付的只是陳當這樣的二流將領。打的還是他們剛剛主動棄守的九江城。

戰(zhàn)鬥一開始,便有早安排好的內(nèi)應炸開了城門,接應他們?nèi)氤恰j愜娨匝格Y不及掩耳之勢殺入了九江,高大的城防完全就成了擺設。適時的,城內(nèi)的內(nèi)應更是四處作亂,接應胡海。

在北陳軍裡應外合,無比凌厲的攻勢下,陳當?shù)奈迩剀娝纻^半,終於敗下陣來,渾身浴血的副將搶到陳當近前,慘然道:“大人,北陳軍銳不可擋,九江守不住了!”

第394章 烏雲(yún)壓城第29章 第一小隊第259章 易服改發(fā)第191章 行軍元帥第928章 火燒薛仁杲第838章 鳳落九天 南陳北伐第97章 糧食糧食第645章 圖窮匕見第88章 暗夜奪城第367章 炮轟皇宮第909章 騎戰(zhàn)淺水原第882章 瓜分第886章 何人可降第261章 聯(lián)保聯(lián)坐第115章 啊呀個呸第584章 木馬屠城第289章 金獅棱堡第950章 西進長安(四)第762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500章 鳳翅金鏜第897章 西北戰(zhàn)天狼第533章 奪倉搶糧第42章 唐公李淵十八章 看望傷兵第739章 重新洗牌第707章 再戰(zhàn)洛口第89章 暗渡陳倉第671章 搞死搞殘第151章 豪華死法第921章 兵不厭詐第531章 非常之時第723章 登上巔峰 睥睨羣雄第504章 納投名狀第655章 李密伏兵第445章 馬踏連營第570章 封建邊疆第631章 鹿死誰手第382章 遼東來客第301章 棄筆從戎第4章 建破軍營第765章 絕殺第127章 二桃三士第304章 李陳聯(lián)盟第368章 但求同死第809章 圈套第53章 三個要求第420章 絕地反擊第243章 襲取平壤第5章 新紮郎將第333章 疑兵之計第570章 封建邊疆第532章 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第737章 南陳軍的困境第402章 英雄本色第887章 強力外援第481章 傳位詔書第916章 齊王妃第692章 亂戰(zhàn)迷霧第712章 互抄後路第187章 阿保窟降第825章 一百萬大軍,傾國而戰(zhàn)第953章 西進長安(七)第814章 龍城飛將第821章 風捲戰(zhàn)旗第860章 風起第74章 猶豫不決第454章 大軍入關第12章 高齊獻策第424章 始畢已死第906章 淺水原第922章 西涼鐵騎第303章 酒肆遇襲第654章 御駕南征第650章 深不可測第874章 攻破十八營 收服猛虎將第430章 陳深稱帝第646章 急則生變第107章 以權(quán)謀私第752章 遷都第421章 殺入城中第895章 轉(zhuǎn)戰(zhàn)第747章 初夏第866章 鉅艦大炮的威力第108章 殺一儆百第411章 危如累卵第722章 勸進皇位第253章 遼河決戰(zhàn)第537章 你是何人第691章 李淵猝死第444章 龍驤將軍第381章 義成公主第29章 第一小隊第583章 栽髒嫁禍第366章 京都血夜第694章 大將來降第418章 北陳郡王第625章 死不甘心第267章 異性爲王第519章 江都求援第270章 養(yǎng)賊自重
第394章 烏雲(yún)壓城第29章 第一小隊第259章 易服改發(fā)第191章 行軍元帥第928章 火燒薛仁杲第838章 鳳落九天 南陳北伐第97章 糧食糧食第645章 圖窮匕見第88章 暗夜奪城第367章 炮轟皇宮第909章 騎戰(zhàn)淺水原第882章 瓜分第886章 何人可降第261章 聯(lián)保聯(lián)坐第115章 啊呀個呸第584章 木馬屠城第289章 金獅棱堡第950章 西進長安(四)第762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500章 鳳翅金鏜第897章 西北戰(zhàn)天狼第533章 奪倉搶糧第42章 唐公李淵十八章 看望傷兵第739章 重新洗牌第707章 再戰(zhàn)洛口第89章 暗渡陳倉第671章 搞死搞殘第151章 豪華死法第921章 兵不厭詐第531章 非常之時第723章 登上巔峰 睥睨羣雄第504章 納投名狀第655章 李密伏兵第445章 馬踏連營第570章 封建邊疆第631章 鹿死誰手第382章 遼東來客第301章 棄筆從戎第4章 建破軍營第765章 絕殺第127章 二桃三士第304章 李陳聯(lián)盟第368章 但求同死第809章 圈套第53章 三個要求第420章 絕地反擊第243章 襲取平壤第5章 新紮郎將第333章 疑兵之計第570章 封建邊疆第532章 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第737章 南陳軍的困境第402章 英雄本色第887章 強力外援第481章 傳位詔書第916章 齊王妃第692章 亂戰(zhàn)迷霧第712章 互抄後路第187章 阿保窟降第825章 一百萬大軍,傾國而戰(zhàn)第953章 西進長安(七)第814章 龍城飛將第821章 風捲戰(zhàn)旗第860章 風起第74章 猶豫不決第454章 大軍入關第12章 高齊獻策第424章 始畢已死第906章 淺水原第922章 西涼鐵騎第303章 酒肆遇襲第654章 御駕南征第650章 深不可測第874章 攻破十八營 收服猛虎將第430章 陳深稱帝第646章 急則生變第107章 以權(quán)謀私第752章 遷都第421章 殺入城中第895章 轉(zhuǎn)戰(zhàn)第747章 初夏第866章 鉅艦大炮的威力第108章 殺一儆百第411章 危如累卵第722章 勸進皇位第253章 遼河決戰(zhàn)第537章 你是何人第691章 李淵猝死第444章 龍驤將軍第381章 義成公主第29章 第一小隊第583章 栽髒嫁禍第366章 京都血夜第694章 大將來降第418章 北陳郡王第625章 死不甘心第267章 異性爲王第519章 江都求援第270章 養(yǎng)賊自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田东县| 沙坪坝区| 灵川县| 淮南市| 平武县| 红桥区| 泰州市| 泗洪县| 抚远县| 安阳县| 太湖县| 和龙市| 威宁| 威宁| 哈密市| 新平| 门头沟区| 南陵县| 闽侯县| 太谷县| 澎湖县| 凤庆县| 桐城市| 同心县| 韶山市| 卢氏县| 唐海县| 和静县| 泰顺县| 贵阳市| 鄂托克旗| 和硕县| 胶州市| 乌恰县| 湖州市| 益阳市| 钟山县| 临高县| 鸡泽县|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