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

自打貞觀七年末,李世民下旨,命身在河套的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率頡利舊部北遷,居定襄城,以充實漠南之地,貞觀八年中,六月,突厥二十萬軍民終於陸續到了漠南。

李世民的旨意說著仁義,是爲全阿史那思摩歸鄉之念,復突厥之舊國,以彰仁義,但他暗地裡的意思卻是人盡皆知。

所謂還其故國不過是個好聽些的幌子,李世民真正盤算著的還是居於漠北的薛延陀。

李世民命阿史那思摩北上,一是於大唐北線,長城之外再築屏障,阻斷薛延陀之勢;二是爲試探薛延陀,看看薛延陀對這個南面來的老對手態度如何,有無叛唐的賊心和膽量。

阿史那思摩北遷,對大唐而言不過是在北線多加了一道屏障,但對薛延陀而言,卻是在將他們的軍了。

隨著阿史那思摩北上,入主定襄城,北邊的薛延陀也聞風而動,薛延陀南面,幾個部落與大唐接壤的特勤也都被傳召回了鬱督軍山,面商機宜。

漠北,鬱督軍山,牙廷。

汗帳中,漠北之主,薛延陀之王,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正坐於正中的上席,面色鐵青,而在大帳中,夷男諸子曳莽、拔灼、突利失,其侄咄摩支,還有鎮守浚稽山的次子大度設俱都在座。

“唐皇李世民命阿史那思摩北駐漠南的消息想必你們都已知曉了吧。”衆人到齊,夷男當先開口,對汗帳中的衆人問道。

阿史那思摩北遷,合計二十萬人,聲勢浩大,前後歷時半載,薛延陀的這些權貴又豈會不知。

咄摩支乃夷男可汗之侄,與夷男親近,當先開口道:“自打突厥敗後,可汗坐擁漠北,唐皇便對我薛延陀多有忌憚,此次遣阿史那思摩北上更顯對我薛延陀的敵意,不可不防。”

咄摩支之言剛落,夷男年少的嫡子拔灼便站了出來。

拔灼冷笑了一聲,而後道:“我薛延陀勝兵二十萬,兵強馬壯,父汗,我願統兵十萬南下,攻破長安,將李世民、李恪父子擒來汗庭,交由父汗發落。”

拔灼雖是年少,但卻性情暴戾,更兼猖狂,比之大度設更有甚之,在他的眼中,薛延陀的漠北輕騎舉世無雙,橫行天下,要破大唐國門不過舉手之間,以至於竟說出來親率十萬大軍,入長安生擒李世民和李恪的話來。

以他看來,李世民乃大唐皇帝,若能將其生擒,自然是大功一件,至於他之所以提及李恪,倒也不是因與李恪有何仇怨,而是在李世民諸子中,他根本不知太子李承乾是爲何人,只是從族人口中知道李世民有一個名傳漠南的三皇子李恪罷了。

拔灼本以爲夷男聽了他的話,必會心中大悅,可夷男的反應卻叫拔灼失望了。

夷男聞得拔灼之言,鐵青的臉色並未好看上半分,只是壓了壓手,示意拔灼坐下,未發一語。

顯然,拔灼少年狂妄,夷男卻和大唐,和李世民打過交道,當初突厥帶甲百萬,坐臨陰山,何其強盛,在那時夷男的眼中,突厥簡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可李世民登基不過四載,便出兵將突厥平定,甚至生擒了頡利可汗,押回長安,那時的一幕夷男可汗至今仍記憶猶新。

夷男雖從未見過唐皇李世民,但他見過李恪,他記得那時的李恪年僅八歲,可就是這樣一個年僅八歲的質子站在突厥的汗帳中,面對這滿帳的突厥權貴,卻能淡定自若,應對從容,著實叫他訝異萬分。

見子而知其父,李恪尚且如此,那個遠在長安的唐皇李世民又該是何等英雄人物,夷男想著,都不禁後背生寒。而夷男在漠北稱王數載,但一直未敢主動南下尋釁大唐,也正是因此。

夷男得國不易,他不想也不敢做第二個頡利。

面對拔灼的狂妄,夷男一言不發,而此時在帳下坐著的大度設的眼中卻閃過了一絲不屑。

他既是不屑拔灼的狂妄,更是不屑夷男的軟弱。

拔灼所見短淺,竟說出驅兵十萬,便敢踏破長安的妄言,自詡知兵的大度設自然不屑,而對於偏安漠北,對大唐之威戰戰兢兢的夷男,大度設也同樣不敢茍同。

在大度設看來,大唐固然強盛,但薛延陀也不在其下,大唐所仗者,無非堅城而已,唐軍拒守城中,薛延陀又多是騎卒,攻城自然不利,想要南下攻唐非是易事,大度設雖與李恪不和,但也知道,拔灼口中所謂生擒李世民和李恪的話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全無可能。

但大度設卻堅信一點,那就薛延陀兒郎善騎射,戰力無雙。草原開闊,除開一座定襄城,再無堅城可守,若是在大漠交戰,唐軍必非薛延陀的對手,這也是爲何大度設敢數次自作主張,兵臨諾真水圍獵的緣故。

大度設起身道:“啓稟父汗,我以爲此事幹系重大,事關我薛延陀生死存亡,父汗不得不重。”

大度設鎮守浚稽山,而浚稽山又和漠南以諾真水相接,故而大度設對漠南的情況也最是熟悉,他的話不同於年少的拔灼,夷男不得不多重幾分。

夷男問道:“阿史那思摩所率不過突厥殘部,何以關係薛延陀生死存亡?”

大度設回道:“唐皇野心勃勃,早欲全拒大漠爲己有。唐皇此舉,看似不過遣阿史那思摩北上,實則卻是在試探父汗,若是父汗容忍此舉,就此不問,唐皇必會以我薛延陀可欺,擇機北上。今日唐皇出兵漠南,來日可就要取鬱督軍山了。”

大度設的話,正說進了夷男可汗的心中,他所擔心的也正是如此。一個阿史那思摩不成氣候,他怕的是李世民的野心。

夷男問道:“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大度設不假思索地回道:“阿史那思摩率衆北上,雖說有二十萬衆,但其中有牧民十餘萬,能戰之士不過五六萬,絕非我薛延陀的對手。唐皇在試探父汗,父汗何不也試探試探唐皇,起兵先攻阿史那思摩,看看唐皇對阿史那思摩,對我薛延陀的態度究竟如何。”

李世民確有借阿史那思摩試探薛延陀的意思,但大度設的意思很清楚,他欲先攻立足未穩的阿史那思摩,看看李世民對薛延陀和突厥之間的紛爭所持態度究竟爲何?

眼下已別無他法,大度設的話倒也不失爲一個法子,夷男斟酌了半晌,終於道:“便依你的意思先辦吧,但你切記一點,薛延陀大軍只在諾真水一帶,且不可過了白道川。”

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章 演練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章 校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
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章 惡陽嶺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章 演練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章 校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石棉县| 宁南县| 嫩江县| 岳池县| 嘉峪关市| 台安县| 冕宁县| 汉中市| 岳普湖县| 建瓯市| 靖西县| 巴马| 澄城县| 青海省| 广东省| 襄城县| 姜堰市| 巴彦县| 上虞市| 磐安县| 舒城县| 台湾省| 太白县| 宜良县| 克什克腾旗| 蒙阴县| 大城县| 湟源县| 同江市| 白水县| 东至县| 固始县| 大邑县| 凤阳县| 汝阳县| 吴旗县| 泰兴市| 长寿区| 云和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