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5章 雪上加霜

“啓奏陛下,老臣以爲周王殿下雖頗是有理,然今時不同往日,老臣剛接到京師轉來之急件,言及雍、華、蒲、同等四十餘州今秋大旱絕收,各地災情嚴重,朝廷存糧已不敷用,若在此時再起刀兵,難免有窮兵黷武之嫌,懇請陛下明鑑。”一陣難耐的沉默之後,西臺侍郎李敬玄率先沉不住氣地站出來反對李顯的提議。

“什麼?何時的消息,朕怎地不知?”

不算羈縻州(歸附於大唐的小國)的話,大唐攏共也就只有三百六十州罷了,這一傢伙就有四十餘州受災,已是超過了九分之一,其規模不可謂不小,更惶論這些州縣還大多集中在人口密度最大的關中地區,高宗豈能不大驚失色,李敬玄話音剛落,高宗立馬如觸電般地跳將起來,氣惱異常地吼了一嗓子。

“陛下息怒,老臣亦是來前剛接到的急件,實不敢隱瞞。”

高宗這一發急,李敬玄的臉色立馬便煞白了起來,心裡頭冤屈得不行——不是他李敬玄隱瞞不報,實在是先前大軍慘敗的消息太過震撼了些,那會兒高宗正在氣頭上,就算再給李敬玄兩個膽子,他也不敢直接將此噩耗稟了上去,本打算等高宗怒火稍退之際再委婉地提將出來,也好有個緩衝,卻沒想到李顯一傢伙提出要再次出兵,李敬玄擔心高宗在不明情況之下準了李顯的奏,這纔不得不將災情報了出來,這一報之下,很顯然他李敬玄就得成了代人受過的羔羊了,還真是令其有苦說不出。

“混帳,如此大事爲何不早報,哼!”

果然,高宗一聽李敬玄如此解釋,不單沒消氣,反而更怒了幾分,絲毫不給李敬玄臉面地罵了起來。

“撲通!”

高宗此言一出,李敬玄立馬便吃不住勁了,膝蓋一軟,整個人便跪趴在了地上,頭壓得低低的,壓根兒就不敢再出言自辯上一句——高宗性格上是有著懦弱的缺陷,一般情況下很少發火,可真要是發起火來,那可就不是小事了,鬧不好是要掉腦袋的,殿中諸人都是侍駕多年之輩,自是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一衆人等投向李敬玄的目光裡不免都帶著絲憐憫與同情。

“父皇息怒,此事兒臣在京時已略有所察,久旱不雨,實天災耳,非人禍也,但凡我朝能上下一心,彌消不難……”

高宗藏於深宮,自不可能清楚外頭的情形,可李顯卻是知之甚詳,這場旱災早就在李顯的預料之中,然則出於各種考慮,李顯並沒有揭示天機,而是靜觀事態發展,此際見高宗盛怒、羣臣緘口不語,李顯心中暗自嘆了口氣,從旁站了出來,溫言細語地勸解道。

“不難,好個不難,你給朕說說,這不難究竟是怎個不難法,嗯?”

連著兩樁噩耗的打擊之下,高宗心頭的火氣實在是太旺了些,不單不給羣臣們面子,甚至連李顯的面子也不給了,壓根兒不等李顯說完話,便已氣咻咻地呵斥了起來。

“父皇息怒,兒臣有數策或可解得此厄。”

李顯敢在此時站將出來,自是有著相應的把握在,面對著高宗的怒火,李顯不慌不忙地躬了下身子,語氣平緩地回了一句道。

“嗯?”高宗火氣雖大,可一聽李顯說能解決此事,臉色瞬間便緩和了不少,然則並沒有立刻出言追問,而是狐疑地看了李顯好一陣子之後,這才遲疑地揮了下手道:“顯兒有甚良策且說來與朕聽聽。”

“父皇明鑑,今我大唐凡三百六十州,戶五百一十一萬,人口總數約三千七百餘萬,按州均而論,其值似並不大,然則實情並非如此,我朝戶數大體集中於關內道、河南、河北三道,尤以關內諸州爲多,時至今日,關中各州實有戶數已超百萬,人口已近八百萬之多,幾近三成人口盡在關中,土地不敷用已久,所幸歷年來風調雨順,不曾有大災禍發生,再加上漕運之糧,關中勉強能得安穩,今旱情一起,則災情深重矣,若欲永消後患,當從根本上改變此現狀,兒臣以爲移民之事已是刻不容緩,荊、襄等南方諸州地廣人稀,而土地肥沃,經營得法,當可成我大唐之糧倉,若能準關中各州之災民移至江淮、川中等地,當可從根本上解決關中各州之厄,此爲其一;其二,關中各州乃我大唐最富庶之地,朝堂存糧雖不敷用,然民間大富者不少,當鼓勵民間捐錢捐物以共濟難關,其三,經數年之努力,如今漕運已暢,開倉放糧之餘,可鼓勵商賈運糧北上,以部分鹽利爲之誘,從者必如雲也,有此三條在,何愁此厄不得解,此兒臣之愚見也,懇請父皇詳查。”李顯之所以不揭示旱災的天機,最根本的核心便是要藉此災情來行移民之實,當然了,爲了應對災情,李顯私下早已做了不少的相關部署,尤其是糧食儲備更是充足,隨時能投入賑濟災民之用,此時回答起高宗的問話來,自是有條不紊得很,信心可謂十足。

“爾等都說說罷,顯兒這三條法子能行否?”

高宗聽完了李顯的長篇大論之後,並沒有急著表態,而是皺著眉頭思索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環視了一下諸人,語氣略緩地問道。

“陛下,老臣有三疑問不解,想請教周王殿下,其一,移民之舉所費極大,如何籌之?其二,民間募集雖是良方,然所得能有多少,不知殿下心中可有數否?其三,鹽鐵乃國之重利,輕易放之,收則難矣,殿下可有何對策否?”郝處俊身爲宰相,所慮自是嚴謹,對於李顯所言之三策很明顯地持保留之意見,此時見高宗發問,立馬站了出來,亢聲提出了三條疑問。

“郝相所慮甚是,然此三疑問小王以爲皆可解也,此番受災之四十餘州人口總數約莫七百餘萬,若能分流兩百萬,則災情必可稍緩,所需財物看似極多,其實不然,今災民頻於絕境,但有生路,必從之,朝廷所需者,不外沿途糧秣之用也,按行程算,兩月餘之糧秣有八千石足矣,此數雖是不少,可卻能從三部分解決之,其一,朝廷存糧可出其三成,民間募集三成,餘者大可由商者以糧換鹽引湊足,至於募集之數麼,小王以爲朝廷不妨以虛爵換募捐,明言此爵不可承襲,唯榮銜耳,今賈者地位低而富,但能借此變更身份,鮮少有不願者,其三,鹽鐵之利乃國之重也,自不可輕放,然,以鹽引勒之則可,即一引只能一用,過後作廢,當無後患之說,此三策既可解民之厄,又能使國得利,胡不爲之?”李顯乃是有備而來,自不會被郝處俊的三問所難倒,這便不慌不忙地逐條剖析個分明。

“殿下高論,老臣受教了。”

郝處俊乃是正統的儒家子弟,爲人耿直,對於李顯這套明顯帶著商賈氣息的做法依舊是持保留之意見,然則一來他自身對如何解決如此大規模之災情尚無對策,二來也實是無法從李顯所言中找出破綻,沉吟了片刻之後,不得不違心地表示認同,語氣間不免有些子不情不願之意味。

“爾等還有甚疑問麼?”

這一見郝處俊已被李顯說服,高宗的眼光便落到了跪在地上的李敬玄與沉默不語的姜恪身上。

“恭請陛下聖裁。”

李敬玄剛吃了個排頭,這會兒還跪在地上呢,哪敢隨便開口言事,而姜恪本是邊疆重將,長於軍事,雖對民政也頗爲精通,可畢竟是剛入朝爲相,對朝務尚在熟悉之中,一向慎言慎行,自是不願在此事上多說些甚子,這一聽高宗見問,二人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將決定權交到了高宗手中。

“媚娘,你看此事可行否?”

到了這個份上,高宗心裡頭自是已有了決斷,然則心中的底氣依舊不是太足,這便側臉看向了始終默默不語的武后,試探地問了一句道。

“陛下,顯兒能心繫社稷,時時關心朝務,實朝廷之福也,妾身當爲陛下賀,此事若能成,顯兒當得首功,今四十州百姓受難,妾身等盡綿薄之力,後宮所需一律減半,結餘之錢物當可挪爲賑濟之用,也算是響應顯兒之提議好了。”

武后倒是沒反對李顯的提議,然則話裡卻隱隱潛藏著別樣的用心,挑撥的意味極濃,此言一出,郝處俊等重臣臉色都不禁爲之一變,可卻無人敢多說些甚子,只能是裝聾作啞地扮著木雕泥塑。

“嗯,好,此事便這麼定了,顯兒回頭上個詳細的本章來,朕要好生再過一番。”

高宗此際正高興著災情之事能解決,倒是沒注意到武后話裡的潛臺詞,一捋胸前的長鬚,笑呵呵地準了李顯的提議。

時時關心朝務?時時你個頭啊,這賊婆娘還真是陰毒得很!李顯多精明的個人,又怎會聽不出武后那話裡的含沙射影,心裡頭自是歪膩得夠嗆,可這當口上,卻也沒李顯發作的餘地,只能是在心裡頭暗罵了一聲,可臉上卻滿是誠惶誠恐狀地應答道:“父皇英明,兒臣自當竭力以爲之,然則兒臣尚有一事要奏,即前頭所言之戰事刻不容緩,還請父皇聖斷!”

一衆人等顯然沒想到李顯竟然又將話題繞回到了戰事上頭,一時間全都爲之錯愕不已,大殿裡的氣氛立馬便有些子詭異了起來……

| |

第615章 舉重若輕(中)第367章 鄯州攻防戰(下)第295章 雌威無邊第767章 天荒山阻擊戰(五)第613章 東宮大宴(下)第389章 雙雄會河州(下)第84章 殤之慟(下)第433章 以打逼和第397章 伏擊與反伏擊(三)第752章 烽煙四起第212章 虛虛實實(上)第215章 餘音未了第111章 武后臨朝(上)第765章 天荒山阻擊戰(三)第177章 謀奪帥印(二)第153章 無毒不丈夫(二)第394章 斬使立威第533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785章 狄仁傑建功第306章 彼此試探(一)第388章 雙雄會河州(上)第13章 摘桃子的李弘第446章 教訓你,沒商量(下)第249章 明槍暗箭(三)第207章 突圍,突圍!(三)第472章 連兒灣之戰(三)第341章 陰謀進行時第140章 長街殺局(下)第488章 木軍傳說(上)第88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上)第1章 生與死的交響樂第120章 孤就是要拉攏於你(上)第425章 絕對強勢(五)第603章 農夫三拳(上)第461章 臨州盟會(四)第595章 兄友弟恭(上)第755章 兵權之爭(下)第439章 獵殺與反獵殺(中)第190章 不服?打到你服!(一)第799章 東都風雲動(五)第431章 盡皆歸降第721章 都在演戲(上)第713章 窮途末路(下)第756章 御前紛爭(上)第372章 河州之殤(下)第226章 預做安排第226章 從長計議(下)第516章 伏牛川之戰(一)第429章 鐵血無情(中)第688章 糊塗案糊塗斷(九)第581章 當雄會戰(五)第199章 統一認識第545章 烽火連天(四)第62章 有所爲而有所不爲第192章 不服?打到你服!(三)第77章 夜宴(六)第179章 謀奪帥印(四)第194章 突破大通河谷(上)第42章 操練,還是操練(下)第115章 吏部尚書之爭(下)第499章 打出來的協議(二)第516章 伏牛川之戰(一)第778章 前塵往事(下)第746章 艱難的和議(三)第718章 勸進風波(五)第220章 白馬寺遇襲(二)第564章 風捲殘雲(六)第201章 四面楚歌(上)第63章 函谷關夜話(上)第646章 謎底第156章 無毒不丈夫(五)第668章 狄仁傑斷案(二)第402章 奇兵出擊(四)第572章 英雄末路(七)第774章 鐵騎縱橫(三)第555章 大決戰(六)第660章 殺意隱隱第189章 薛仁貴的警告第364章 戰幕拉開第261章 矛盾上交(下)第64章 函谷關夜話(中)第620章 糧庫之戰(一)第120章 孤就是要拉攏於你(上)第538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六)第411章 連捎帶打(三)第4章 生死兩重天(下)第一百八十七 下馬威第754章 兵權之爭(中)第105章 跑出一打醬油的第413章 連捎帶打(五)第745章 艱難的和議(二)第573章 朝堂來使第99章 各取所需(上)第376章 血與火(上)第624章 糧庫之戰(五)第229章 馴“明”記第411章 連捎帶打(三)第705章 殺戮之樂章(七)第418章 缺人之憾第574章 內幕
第615章 舉重若輕(中)第367章 鄯州攻防戰(下)第295章 雌威無邊第767章 天荒山阻擊戰(五)第613章 東宮大宴(下)第389章 雙雄會河州(下)第84章 殤之慟(下)第433章 以打逼和第397章 伏擊與反伏擊(三)第752章 烽煙四起第212章 虛虛實實(上)第215章 餘音未了第111章 武后臨朝(上)第765章 天荒山阻擊戰(三)第177章 謀奪帥印(二)第153章 無毒不丈夫(二)第394章 斬使立威第533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785章 狄仁傑建功第306章 彼此試探(一)第388章 雙雄會河州(上)第13章 摘桃子的李弘第446章 教訓你,沒商量(下)第249章 明槍暗箭(三)第207章 突圍,突圍!(三)第472章 連兒灣之戰(三)第341章 陰謀進行時第140章 長街殺局(下)第488章 木軍傳說(上)第88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上)第1章 生與死的交響樂第120章 孤就是要拉攏於你(上)第425章 絕對強勢(五)第603章 農夫三拳(上)第461章 臨州盟會(四)第595章 兄友弟恭(上)第755章 兵權之爭(下)第439章 獵殺與反獵殺(中)第190章 不服?打到你服!(一)第799章 東都風雲動(五)第431章 盡皆歸降第721章 都在演戲(上)第713章 窮途末路(下)第756章 御前紛爭(上)第372章 河州之殤(下)第226章 預做安排第226章 從長計議(下)第516章 伏牛川之戰(一)第429章 鐵血無情(中)第688章 糊塗案糊塗斷(九)第581章 當雄會戰(五)第199章 統一認識第545章 烽火連天(四)第62章 有所爲而有所不爲第192章 不服?打到你服!(三)第77章 夜宴(六)第179章 謀奪帥印(四)第194章 突破大通河谷(上)第42章 操練,還是操練(下)第115章 吏部尚書之爭(下)第499章 打出來的協議(二)第516章 伏牛川之戰(一)第778章 前塵往事(下)第746章 艱難的和議(三)第718章 勸進風波(五)第220章 白馬寺遇襲(二)第564章 風捲殘雲(六)第201章 四面楚歌(上)第63章 函谷關夜話(上)第646章 謎底第156章 無毒不丈夫(五)第668章 狄仁傑斷案(二)第402章 奇兵出擊(四)第572章 英雄末路(七)第774章 鐵騎縱橫(三)第555章 大決戰(六)第660章 殺意隱隱第189章 薛仁貴的警告第364章 戰幕拉開第261章 矛盾上交(下)第64章 函谷關夜話(中)第620章 糧庫之戰(一)第120章 孤就是要拉攏於你(上)第538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六)第411章 連捎帶打(三)第4章 生死兩重天(下)第一百八十七 下馬威第754章 兵權之爭(中)第105章 跑出一打醬油的第413章 連捎帶打(五)第745章 艱難的和議(二)第573章 朝堂來使第99章 各取所需(上)第376章 血與火(上)第624章 糧庫之戰(五)第229章 馴“明”記第411章 連捎帶打(三)第705章 殺戮之樂章(七)第418章 缺人之憾第574章 內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东兰县| 吴旗县| 舟山市| 牡丹江市| 全椒县| 蓝田县| 营口市| 宿松县| 集安市| 定襄县| 鄄城县| 大同县| 肇庆市| 拜城县| 五河县| 宁国市| 乐业县| 普兰店市| 孝昌县| 漳浦县| 玉林市| 通许县| 石首市| 石台县| 南华县| 蓝田县| 肥东县| 巴马| 延长县| 临江市| 城口县| 工布江达县| 无为县| 邢台市| 唐河县| 南投县| 丽江市| 西充县| 醴陵市|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