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秉觀道長終於在考慮了接近一宿後將內心告訴了炎昔。這時的炎昔正在大殿之內練就真法,秉觀道長慢步走過去之後,輕輕的點了炎昔的穴道,而此動作並非給炎昔什麼懲罰,而是慎怕這炎昔的功法在旁人打斷之後,傷身又傷己。
“炎昔,爲師今日要和你說得一番話語,你要認真聽得,昨日,神拖夢於我,告訴我你非練法奇才,而是練珠奇才,也許你並非知道何爲珠?練珠的境界能達到何種地步?那我今天告訴你,練得這珠之前,你的功法修爲還得達到一定的層次,你們幾位真人之中,你的功法修爲層次最爲高,有三百一十四層,只有練就成這三百一十四層之後,才能精煉冥珠,而此冥珠只能在冥界才能使得,如若使錯,必將天不太平。你今後……”秉觀道長的話語依然在繼續,但是那炎昔聽著又十分的怯懦。
此時的炎昔將功法運疇之後,秉觀道長順手將其穴道解開,當然此時的炎昔非常這之不冷靜,並非無知情況下給其點穴,而是聽得自己也許將來在冥界生活,那自是一股涼水潑向心頭。於是,炎昔便打斷了秉觀道長的話語,說道:“師傅,如果那冥珠只能在冥界使得,那我就不會再繼續練那冥珠,我也不會去得那冥界。”
想到如此,那秉觀道長突然感覺自己頭腦混亂不堪,於是說道:“炎昔,這冥珠還得煉得,否則這就是違反創世神的旨意,如果這樣,你我都得死無完膚,但是並非讓你去得那冥界。”
如此說得,那炎昔才答應了秉觀道長的話語。可是,在秉觀道長內心深處的遠不止這些,那七顆冥珠,全部在冥界,而炎昔的功法與前幾位真人不一,如果真正練法時,他需要去冥界取一個冥珠,否則,功法不能繼續,談何三百一十四層。
PS:第一冥珠——→練法至第二十九層——→第二冥珠——→練法至第六十層——→第三冥珠——→練法至一二三層——→第四冥珠——→練法至一百八十九層——→第五冥珠——→練法至二五四層——→第六冥珠——→練法至三一三層——→第七冥珠——→三一四層。
——
終於在幾宿之後,秉觀道長想到了百佳理由,倒是這理由也完會可以讓炎昔親身下得冥界。
這日,正直早上炎昔練功之際,秉觀道長對其說道:“炎昔,你不必再練了,你現在的功法不及你真正功法的第一層,所以在我看來,你還必須入冥界取那第一冥珠,否則你不能繼續修爲。”
想到下得冥界與死人與厲鬼打交道,炎昔當然不願意了,於是他說道:“師傅,你看這下得地獄的也沒什麼好人,都是缺德的人,這種人下得地獄肯定是厲鬼,你說我只身一人下得冥界,那怎能了得?”看著炎昔百般個不願意,那秉觀道長也有絲許心涼,本來他的話題就是要讓炎昔去得冥界問酆(fen) 都大帝求情,看是否能讓其父親、爺爺與兄弟姐妹超生,然後投胎再生做人。沒想到那炎昔是考慮的如此周到,硬生生的說冥界都是厲鬼。
之前張焱與張燚雖然是義士,但死在其手下的人再怎麼也比做的好事多,這樣看來,那肯定是厲鬼了。想到這時,那秉觀道長算是做一殊死拼搏了,成就成,或許不成就分道揚遮了。
“炎昔,你如果取得那第一冥珠,那就能使你的功法練就至二十九層,要知道你如果練就到這二十九層那幾乎可以說是天下無敵了,再者,你的兄弟們肯定不會個個上天堂,如此一來,你下得那冥界不僅可以取得第一冥珠,還可以跟酆都大帝交涉,讓你的兄弟們超生。這不兩全齊美嘛!”秉觀道長如此一說,那炎昔不但漢有生氣,反而聽著非常有道理,於是,幾本成型,就這麼定了。
如此一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時過一日,在秉觀道長的法術運疇之下,炎昔慢慢的消失了,去到了冥界。(兄弟姐妹們,不知道你們是否留心了,寫到這裡,文章中曾
有代玉昆去得魔界,飄飄去得仙界,而今又有炎昔去得冥界,當然是在去靈丘界之前的事嘍!)
《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雲:“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週迴三萬裡。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口,週迴一萬五千裡,其上其下,並有鬼神宮。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宮,輒週迴千里,是爲六天鬼神之宮也。山上爲外宮,沿中爲內宮,制度等耳。”
就象地上有四大天帝與玉皇大帝分管五大塊地域一樣,地下也有五方鬼帝。鬼帝們認爲地府也要有一名類似玉皇大帝那樣的總管理者,這就是北陰酆都大帝。
寫到這裡,大夥兒想去吧,冥界到底什麼樣子,窮詞啦!!!!!
……
要說去得冥府,凡間還只有炎昔一個人,可是冥府在哪裡呢?傳說有一個地方叫羅酆(fen)山,道教傳說中的山名。傳爲酆都大帝統領的鬼所。要進得這陰曹地府,首先得經過這羅酆山酆都城酆都大帝的同意。
接下來,破情果與大家瞭解一下北陰大帝的文獻資料,想看的瞭解一下,不想看的下一章嘍!祝您閱讀愉快。
酆都大帝又稱“酆都北陰大帝”,是道教陰府的最高神靈。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較早,《山海經》中即有鬼國的記載,稱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問東門叫鬼門,爲萬鬼出入的地方,門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鬱壘,主閱領萬鬼。《太平經》中亦有陰府召人靈魂考人魂魄的說法,文曰:“大陰法曹,計所承負,除算減年。算盡之後,召地陰神,並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晉葛洪枕邊書亦云:“張衡楊云爲北方鬼帝,治羅酆山。”其實葛洪在《元始上真衆仙記》還記載了“五方鬼帝”。文稱:東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羅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而北方鬼帝爲張衡楊雲,治羅酆山。
酆都大帝是道家所供奉,又稱北陰大帝,北太帝君,九月九日生。其任期朝是三千年,任期一到即改任。大帝所管轄區域是酆都地獄,內分有六官,其專責處陰間事物。古語說:十惡不赦及大奸大惡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關進此地酆都地獄,永不能轉世,酆都地獄比佛界的十八地獄更爲恐怖,陰險。
陶宏景真靈位業圖將道教真靈分爲七級:第七酆都北陰大帝——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地位〗
地獄主宰: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靈之最高位,主管冥司,爲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類,死後均入地獄,其魂無不隸屬於酆都大帝管轄,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殺鬼魂,處治鬼魂。舊時奉祀酆都大帝的廟內,多設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別承擔收捕、追逮鬼魂,關告鬼魂出入之職能。陽司親屬如有爲陰間鬼魂超度贖罪者,亦由酆都大帝決斷赦免,發送鬼魂受煉昇天。
〖由來〗
酆都大帝是陰間冥司主宰地獄的神靈。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國,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圍三萬裡,上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六宮是北酆之鬼王決斷罪人之處。生生之類,死後無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時,北酆之鬼王,多稱爲北帝君,簡稱北帝。齊樑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陰大帝”爲最下一層(第七層)中位。
〖奉祀〗
道教徒一般只是在親屬亡故後,超度亡魂時,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來,多有於生前爲自己預修黃籙道場的,因此今亦有在生前修建延生道場時,關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長壽的。
形成與演變
《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雲:“北方有鬼國,……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叫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鬱壘,主閱領萬鬼。”《太平經》多土府、土主召人靈魂、考人魂魄之說,如卷一百十二
稱:“大陰法曹,計所承負,除算減年。算盡之後,召地陰神,並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卷一百十四又云:“爲惡不止,與死籍相連,傳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時復出乎?精魂拘閉,問生時所爲,辭語不同,復見掠治,魂神苦極,是誰之過乎?”晉葛洪《枕中書》載:“鮑靚爲地下主者,帶潛山真人。……蔡鬱壘爲東方鬼帝,治桃丘山。張衡、楊云爲北方鬼帝,治羅酆山。”這些是道教關於地獄及其主宰神較早的說法,爲其後豐都大帝的濫觴。
到南朝時,道教對酆都大帝的描繪比較成系統了。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爲“酆都北陰大帝”,稱其: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豐山,三千年而一替。陶弘景《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載:“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週迴三萬裡。……其上其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第一宮名爲紂絕陰天宮,以次東行,第二宮名爲泰煞諒事宗天宮,第三宮名爲明晨耐犯武城天宮,第四宮名爲恬昭罪氣天宮,第五宮名爲宗靈七非天宮,第六宮名爲敢司連宛屢天宮。凡六天宮是爲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宮“是北豐鬼王決斷罪人住處,其神即應是經(今)呼爲閻羅王所住處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類,其死莫不隸之至於地獄。”又云:“炎慶甲者,古之炎帝也,今爲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真誥》卷十三也說:“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宮中,總主諸六天宮。是總生殺大權的鬼官。上述說明南北朝時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獄的信仰,當時多稱爲北帝君,簡稱北帝。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地獄說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有所謂十八層地獄及十殿閻羅治鬼之說,道教汲取了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獄並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的十會齋功德十王名號與《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說度酆都經》。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說住在北方的羅酆山,稱爲北帝;而後世卻以今四川的酆都縣爲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這一轉變大約發生於宋代。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六引宋范成大《吳船錄》說:“忠州酆都縣,去縣三裡有平都山。碑牒所傳,西漢王方平、後漢陰長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陰君丹爐。……陰君以煉丹濟人,其法猶傳。”俞樾按:“酆都縣平都山,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宜爲神仙窟宅,而世乃傳爲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讀《吳傳錄》,乃知因陰君傳訛,蓋相沿既久,不知爲陰長生,而以爲幽冥之主者,此俗說所由來也。”同卷“羅酆山”條又云:“按羅豐山爲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羅酆治鬼之說,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縣。《夷堅志》雲:‘忠州酆都縣有酆都觀,其山曰盤龍山,即道家所稱北極地獄之所。’蓋南宋已有此說。清方象瑛《使蜀日記》說:“酆都縣城倚平都山,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國都城’聞名。傳說漢王方平、陰長生先後於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昇,後人誤讀‘王、陰’爲‘陰王’,訛傳爲‘陰間之王’。酆都乃成陰曹地府。”酆都城的閻羅殿被誤傳爲酆都大帝的宮殿,地藏菩薩訛傳爲酆都大帝。
PS:
參考文獻:
1、《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
2、《山海經》
3、《太平經》
4、《元始上真衆仙記》
5、《論衡?訂鬼篇》
6、《枕中書》
7、《真靈位業圖》
8、《道藏》
9、《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
10、《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11、《茶香室叢鈔》
12、《吳船錄》
13、《夷堅志》
14、《使蜀日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