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

雖然蔣博文早就知道,美俄聯軍會總撤退,但是他沒有想到,美俄聯軍這麼快就開始總撤退。

要知道,九月二十三日,包圍圈裡的美俄聯軍大概有七十萬人,而且儲備的作戰物資足夠使用三個月以上,七個美軍師仍然保持著較爲完整的戰鬥力,三十八個俄軍師中,也有三十二個較爲完整。根據後來清點戰場的結果,當時美俄聯軍至少還有七千輛主戰坦克、一萬輛裝甲戰車、四千多門遠程火炮、上千門火箭炮、近二十萬臺運輸車輛。也就是說,美俄聯軍依然有足夠強大的作戰能力。

在任何人看來,美俄聯軍都應該堅持戰鬥,而不是丟盔棄甲的逃離戰場。

結果就是,蔣博文根本沒有對美俄聯軍總撤退做出相應部署,或者說還沒有來得及進行部署。

接下來的一週內,大概有五十萬美俄軍人衝出了包圍圈。

因爲鐵路被封死,主要公路?都市小說也被切斷,所以美俄聯軍只能走較爲偏遠的公路,也就必須拋棄掉重達數十噸的主戰裝備。要知道,伊朗山區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多不到二十噸,一些公路還不到十噸。

當時,美俄聯軍除了帶走十多萬臺運輸車輛,其他的主戰裝備幾乎都留在了戰場上。

總撤退的目的只有一個:保存更加寶貴的有生力量。

要知道,俄羅斯已經大規模動員女性參軍作戰,人力資源非常寶貴。雖然美國暫時還不存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但是對美軍來說,保存官兵比保存裝備更重要,特別是在遠離本土的戰場上。

當然,美俄聯軍也沒有把拋棄的主戰裝備留給敵人,在撤退時全部破壞掉了。

後來,伊朗軍隊花了很大的力氣,修復了一些沒有徹底報廢的美俄裝備,包括一千四百輛主戰坦克、三千二百輛裝甲戰車、一千二百門遠程火炮、三百門火箭炮與一萬四千餘輛大型載重卡車。這些裝備,用來武裝了十個伊朗師,而且這些伊朗部隊隨後都參加了針對美俄聯軍的戰鬥。

必須承認,這次總撤退,具有難以低估的戰略價值。

後來,馬歇爾與布魯希洛夫都認爲,“伊朗總撤退”是陸地上的敦克爾刻,是西方同盟集團的一次偉大勝利。

要知道,撤下去的五十萬官兵,都有較爲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們所欠缺的,只是士氣與鬥志。

在經過幾個月的休整之後,這些軍人都用美國提供的裝備武裝了起來,並且在下一次進入戰場的時候,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兵。

在任何一處地面戰場上,五十萬老兵都是不可忽視的戰略性力量。

事實上,這也正是德黑蘭戰役最大的遺憾。如果殲滅了這五十萬美俄聯軍,這就不是戰役,而是會戰了。

當然,問題還不止於此。

到九月二十八日,蔣博文才完成了作戰調整,讓全速趕到德黑蘭附近的兩個陸戰師協同第十三集團軍向北進攻。

九月的最後一天,中國軍隊開始猛攻加茲溫。

這是德黑蘭西北方向上,唯一由美軍守衛的戰略要地,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區的必經之地,更是美俄聯軍新戰線形成之前,在德黑蘭方向上唯一可以首位的軍事據點,因此該地的歸屬,將決定整個戰場態勢。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美俄聯軍丟掉了加茲溫,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將白費。

在無法構築新戰線的情況下,美俄聯軍的唯一選擇就是繼續退卻,而隨著中伊軍團逐步打通了交通線,解決了後勤補給問題,中國軍隊有足夠的能力一直向前推進,把美俄聯軍趕出伊朗,甚至打到高加索去。

可以說,加茲溫的得失,直接關係到伊朗戰爭是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結束。

可惜的是,當時兩個陸戰師已成強弩之末,其後勤補給線長達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鐵路運輸,其餘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爲了支持兩個陸戰師,伊朗已經動員了差不多五十萬軍人負責運送作戰物資。

不是伊朗軍隊的運輸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壞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還沒完全修復。

顯然,這個問題也困擾著第十三集團軍。事實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戰略空運,第十三集團軍的後勤問題從未解決過。

結果就是,在鏖戰五天之後,蔣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認,攻佔加茲溫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辦到的事情。

事實上,當時中國軍隊離攻佔加茲溫就差一點點了。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十月五日,蔣博文把進攻部隊撤回來的時候,守衛加茲溫的美軍只剩下了不到兩千人,在十月二日趕來的三個俄軍師也只剩下了五千餘人,美俄聯軍幾乎就要覆滅了。

戰後,就有人認爲,如果蔣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佔領加茲溫。

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爲在中國軍隊撤下來的時候,兩個陸戰師與一個集團軍還有大約七萬名官兵,而且三支軍隊的傷亡總數還不到兩萬人。即便是作戰物資,再堅持一天也絕對不是問題。

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連戚凱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佔加茲溫。

更重要的是,首先決定撤退的不是蔣博文,而是戚凱威,即中伊軍團已經超額完整了戰前制定的任務目標,沒有必要繼續消耗部隊的作戰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場持續了二十天的戰役,消耗的物資已經超過戰前預估,對戚凱威在大陸戰場上進行的戰略進攻準備造成了負面影響。

要知道,當時差不多有一百萬噸原本應該送往哈薩克斯坦的作戰物資,通過巴基斯坦的鐵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凱威的命令,部隊的傷亡也是讓蔣博文決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團軍已經傷亡官兵一萬一千餘人,還有大約兩千人失蹤,佔到了整個戰役中國軍隊傷亡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別忘了,到這個時候,蔣博文還兼任著第十三集團軍司令一職。

當時,在加茲溫城外,第十三集團軍就傷亡了近三千名官兵。

自己的嫡系部隊打成這個樣子,蔣博文肯定於心不忍。

除了這些軍事上的問題,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即在政治上,現在還不是結束伊朗戰爭的時候。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黃瀚林在十月一日就給戚凱威打了電話,讓他把握好伊朗戰場上的進展速度。雖然黃瀚林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很明確,即中國軍隊在伊朗戰場上的推進速度太快了。

顯然,戚凱威不可能不知道黃瀚林在擔心什麼。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伊朗戰爭在二零五三年結束,接下來會發生兩件事:一是伊朗聽從中國的指揮,出兵高加索地區;二是伊朗不聽從中國的指揮,把數百萬大軍派往中東,打一場聖戰。

如果是前者,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伊朗軍隊再差勁,幾百萬大軍也足以掃蕩外高加索三國,並且在中國軍隊協助下,在高加索山區與美俄聯軍對壘。

如果是後者,問題就嚴重了。

要知道,中東戰場上是阿拉伯軍隊唱主角,而且泛阿拉伯主義已經深得人心,在阿拉伯人眼裡,波斯人出了信仰伊斯蘭教之外,就沒有任何共同點了,因此波斯人是阿拉伯復興的障礙。

毫無疑問,數百萬伊朗大軍,肯定會攪亂中東戰局,使中東變成混亂之地。

可惜的是,在九月份,伊朗當局沒有表明意圖,即是否會在收復國土之後,把主力放在高加索方向上。

根據外交部與軍事情報局提供的資料,伊朗有很大的野心,很有可能出兵中東。

如此一來,黃瀚林就不得不有所保留。在他看來,只要伊朗一天不肯聽從指揮,就一天不能讓伊朗安生。

讓美俄聯軍留在伊朗境內,顯然是制服伊朗最爲簡單的辦法。

事實上,正是政治上的因素,最終使中國軍隊錯過了攻佔加茲溫的大好時機。

也正是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伊朗戰場變得不溫不火,成爲了次要地面戰場。

看得更長遠一些,也正是中國與伊朗的矛盾,讓美俄聯軍隨後就把撤回去的五十萬大軍派往大陸戰場,成爲中國軍隊向俄羅斯腹地進軍的一大障礙,並且最終讓戚凱威的大陸戰略化爲泡影。

戰後,就有人認爲,當時還存在第二種解決辦法,即顛覆伊朗政權。

客觀的講,這確實是一個辦法。只是,黃瀚林沒有這麼做,也沒有允許情報機構與軍隊這麼做。也許,他有一些顧慮,畢竟伊朗是中國的盟國,在戰爭前景還不太明瞭的時候,顛覆盟國政權,會嚴重毀壞中國的形象,對今後爭取更多的盟友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使中國變得孤立。

總而言之,這場意義重大的戰役,即改變了伊朗戰場的局面,也對整個戰爭、至少是地面戰爭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直到兩年後,阿拉伯世界發展壯大,中國當局才意識到,一個足夠強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視伊朗戰場,並且發動瞭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戰行動,爲這場戰役劃上了句號。

第74章 爭取時間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11章 不怕死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18章 和解第47章 假設第57章 爭論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73章 外交戰果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46章 海軍新銳第99章 妥協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21章 動員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28章 九死一生第3章 大難不死第39章 機會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11章 打擊利器第154章 總撤退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3章 周密計劃第58章 死撐第5章 宣戰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58章 死撐第19章 主動攻擊第81章 前沿科技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8章 九死一生第45章 無用之舉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1章 關鍵人物第25章 先做準備第14章 掃帚星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33章 超級航母第9章 十萬火急第40章 奮起直追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48章 戰爭準備第41章 糧食投資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1章 屏障第58章 潛艇伏擊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0章 欲蓋彌彰第13章 狙殺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72章 愛國商人第5章 鐵娘子第11章 取經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02章 反導攔截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120章 多面手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6章 強渡第65章 明智之舉第56章 創新之舉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70章 內部矛盾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41章 進退兩難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53章 再次攻擊第58章 新班子第88章 最後關頭第17章 決戰之前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73章 外交戰果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96章 高調第32章 金融戰爭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20章 混戰第64章 三管齊下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19章 火線第55章 決戰在即第27章 山窮水盡第40章 突襲
第74章 爭取時間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11章 不怕死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18章 和解第47章 假設第57章 爭論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73章 外交戰果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46章 海軍新銳第99章 妥協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21章 動員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28章 九死一生第3章 大難不死第39章 機會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11章 打擊利器第154章 總撤退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3章 周密計劃第58章 死撐第5章 宣戰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58章 死撐第19章 主動攻擊第81章 前沿科技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8章 九死一生第45章 無用之舉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1章 關鍵人物第25章 先做準備第14章 掃帚星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33章 超級航母第9章 十萬火急第40章 奮起直追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48章 戰爭準備第41章 糧食投資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1章 屏障第58章 潛艇伏擊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0章 欲蓋彌彰第13章 狙殺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72章 愛國商人第5章 鐵娘子第11章 取經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02章 反導攔截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120章 多面手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6章 強渡第65章 明智之舉第56章 創新之舉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70章 內部矛盾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41章 進退兩難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53章 再次攻擊第58章 新班子第88章 最後關頭第17章 決戰之前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73章 外交戰果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96章 高調第32章 金融戰爭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20章 混戰第64章 三管齊下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19章 火線第55章 決戰在即第27章 山窮水盡第40章 突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房产| 嘉荫县| 南溪县| 客服| 宜丰县| 徐闻县| 丰宁| 昆山市| 东兰县| 马尔康县| 冀州市| 桃园县| 元朗区| 根河市| 邵阳县| 东丰县| 汝阳县| 巨鹿县| 平顺县| 锡林郭勒盟| 上林县| 津市市| 红桥区| 延川县| 汝南县| 尤溪县| 拜城县| 绥芬河市| 交城县| 大新县| 苏尼特左旗| 曲水县| 仙居县| 巫山县| 全椒县| 甘肃省| 广饶县| 崇信县| 延津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