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章 武臣稱王

武臣收復涿縣後,聲勢大振,不久,他便率軍南下,向邯鄲進兵。

邯鄲城此時也在緊張備戰之中,武臣在趙地的崛起,已深深威脅到邯鄲城的安危,郡守單偉毅也曾向鄰郡求援,但各郡都是自掃門前雪,沒人願意增援邯鄲,單偉毅只好在邯鄲募得民力三千餘人,配合守軍兩萬,駐守邯鄲。

此時,城頭上正在加緊運送滾木雷石,雖然數量已經很龐大,但單偉毅擔心,武臣會喋喋不休的攻打邯鄲,一旦遷年累月,這一戰將會成爲持久戰。

但也有從關中傳來的消息,讓單偉毅覺得振奮,就是章邯率軍四十萬,大破周文,這將是秦國崛起的徵兆,而且,只要自己堅守邯鄲,也許,不久的將來,援軍便會抵達。

抱著幻想,抱著希望,單偉毅在城頭上巡視著。

而在邯鄲城北面的曲樑,這裡駐紮著張楚軍五萬多兵力,張楚軍連營百里,再有三天的路程,便可以抵達邯鄲,對於攻伐邯鄲的一戰,武臣看的極爲重要,這將成爲他在趙地立足的最後一道屏障。

而此時,大營內,一個剛剛從河內趕回的斥候正在給衆人做著彙報:“周文帥大軍四十萬,踏破函谷關後,一路西進,無人能擋,聲勢極爲浩大,可當他們行到戲地的時候,秦軍將領章邯,率軍四十萬,在戲地大破周文,周文軍大敗。”

聽到此,武臣喝問道:“周文軍此時駐紮在哪裡?”

“還沒有消息。”斥候搖頭說道,武臣擺擺手,斥候離去了,這時,張耳嘆道:“武信君,我們這次有難了。”

張耳故意把氣氛搞的凝重一些,引起武臣的注意,此時,武臣詫異道:“先生何出此言?”

張耳假作思索,起身在帳內踱步,不久,他微微搖頭,沉聲道:“大王曾經讓我們出兵西進,與周文呼應,可我們卻戀戰趙地,遲遲不肯西進,如今周文大敗,大王必然會把責任推給我們,到時,我們將會大難臨頭!”

武臣大吃一驚,他沒想過這個問題,是啊,周文兵敗,責任雖然不在自己,可陳勝會這樣想嗎?

就在這時,張耳又道:“武信君需早做打算。”

武臣沉默了,他一言不發,張耳也不再言語,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此刻,他心中在想著另一件事,一件極爲重要的事,那就是如何把武臣牽出張楚國,擁趙自立。

也正因如此,張耳纔會刻意把事情說的嚴重一些,雖然張耳很清楚,陳勝不會因此而怪罪武臣,畢竟武臣此時,已今非昔比,但如何才能讓武臣遠離朝局,讓自己與陳餘立足趙地,這纔是他們當初請命北上的真正原因。

但眼下,還不是時候,張耳心中很清楚,畢竟武臣還沒有走到自立的那一步,而那一步的難坎,就在邯鄲城上,只要拿下此城,張耳相信,自己有絕對實力,勸武臣自立。

就在張耳思索著自己的小九九時,陳餘開口說道:“武信君,我還聽說,吳廣自從北上討//伐滎陽,多次敗給李由,始終無法拿下滎陽,試想,滎陽一戰,朝廷前前後後,投入兵力不下二十萬,卻最終換不來一座滎陽,而我們,三千兵馬北上,戰到此時,已經擁衆數萬,如此下去,朝廷必然忌憚武信君,恐日後功高蓋主。”

陳餘說完,與張耳對視一眼,兩人皆會心的笑了,這時,陳餘繼續說道:“而且,聽說周市率軍向魏地進兵,大小戰役二十餘場,也是捷報連連,聽聞,他們已向東進發,我想,他們一定是看重齊地了,想要先伐齊,後伐魏,如果真是這樣,不久的將來,陳勝必會誅殺周市,收其兵權,武信君不妨拭目以待。”

這句話如利刃,深深刺痛了武臣,但武臣卻不敢把驚恐展現在臉上,那樣,會影響軍心,也會讓大家看出自己的懦弱,此時,武臣只得輕嘆一聲,看著張耳,陳餘和蒯徹等人,嘆道:“先奪下邯鄲,我們再思對策。”

衆人唱諾,這時,武臣向幾名武將下令:“傳令三軍,明日啓程,向邯鄲進發。”

。。。。。。

轟鳴的戰鼓聲迴盪在邯鄲城每一個角落,在城下,是張楚軍數萬兵馬,他們隊列整齊,盔甲鮮豔,兵器鋒利,團團將邯鄲城圍攏,只等待進攻的命令。

在城樓上,郡守單偉毅已急的來回踱步,他曾聽說,武臣的兵馬實力大震,擁兵數萬,但他沒想到,武臣的部隊,此時已如此強大,更想不到,他們已經從一支匪軍過渡到精銳的正規軍了。

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單偉毅不得不硬著頭皮,打這一仗。

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下去,單偉毅堅信,章邯擊潰周文後,必然會來解邯鄲之圍,否則,邯鄲失守,河北將不再歸大秦所有。

就在單偉毅沉思的時候,城樓下,忽然響起了低沉的號角聲,號角聲如虯龍的咆哮,震懾著每一個人的心,這時,城樓下傳來了一陣喊殺聲,這時張楚軍開始攻城了。

在城下,數萬步兵扛著雲梯,奮勇直前,向邯鄲城奔來,寬寬的護城河成了他們最大的障礙,但張楚軍卻用部分雲梯,加上木板,成功的鋪成了一條大橋,大橋上,張楚軍繼續奮力前衝,半柱香後,一架架雲梯搭上了邯鄲城城頭。

一批批士兵拿著圓盾,揮舞銅劍,向上攀爬,城樓上,秦將們焦急怒吼,秦軍奮力射箭,牀弩瞄向遠方,阻擊第二波張楚軍的衝擊。

滾木雷石接二連三的扔下,燒得滾沸的金汁潑下城,響起一陣淒厲的叫聲,但這並不能阻擋張楚軍攻城的腳步,他們依然執著的向上攀爬。

一桿桿長戈,大戟從城垛上向下刺去,一些沒有防備的張楚軍被刺中,吶喊著墜下城樓,秦軍士兵又趁機用長戈支開雲梯,轟隆隆一聲巨響,雲梯轟然倒地。

但很快,第二架雲梯又在原有的位置上架設起來,張楚軍依然執著的向上爬,而此時,城樓下已屍橫遍野。

在西門,一處不起眼的地方,土牆已鬆散,一名秦軍士兵剛剛拾起石塊,準備投掙,忽然,城牆轟隆隆倒了,伴隨著慘叫聲,數十名秦軍士兵掉落城下。

而東門,戰爭也同樣慘烈,一名秦軍士兵拿起石塊,剛剛探出頭,一支羽箭射來,從他的眼球射//入,他慘叫著墜下城樓。

北門,張楚軍已經突破了防線,一批批士兵躍上城頭,秦軍手持大戟,向張楚軍猛刺,但張楚軍也毫不示弱,他們在弓兵的掩護下,向前猛衝,驍將李良更是身先士卒,揮砍著每一名秦兵,不久,一桿桿秦軍旗幟被拔//出,扔下城樓,一批批張楚軍再次躍上,加入了戰鬥,並把張楚軍旗幟插滿了每一個牆垛。

數個時辰之後,始終在遠處觀戰的武臣認爲時機成熟,他回身大喝:“勝敗在此一舉,將士們,隨我殺上去,殺光所有秦軍!”

“殺啊……”

。。。。。。

戰爭從白天打到了黑夜,又從黑夜打到了天亮,此時,濃煙滾滾,邯鄲城每一寸土地上都燃燒著火焰,大火吞噬著每一具屍體,發出焦臭味,讓人聞著欲嘔。

在郡守府內,武臣率領衆謀士和將領高坐在上,下面,幾名張楚軍押解著單偉毅走入大堂,武臣獰笑著看向單偉毅,斥問道:“可願降否?”

“不降!”單偉毅說的斬釘截鐵,直到這一刻,他的心中反倒安穩了,似乎,他已看透一切,看透了這個世界的冷漠,看透了生死離別。

上面,武臣也不再勸,他冷冷喝令:“拉出去,斬了!”

單偉毅被帶下去了,武臣此時微閉雙眼,用手在太陽穴上猛戳,一夜的鏖戰,武臣疲憊極了,這時,一旁的張耳起身說道:“武信君,此時還不是休息的時候,我有要事想要稟告。”

武臣強打精神,看向張耳,苦笑道:“先生請說。”

張耳點點頭,在大堂內走了幾步,也是爲了給自己醒醒腦,這時,他忽然說道:“自古,功高震主,大將軍今天雖然微風八面,坐鎮一方,但不久的將來,大將軍一定會被召回朝廷,已各種無須有的罪名處死!”

說到這,張耳轉頭看向武臣,武臣也被張耳忽然的話題驚呆了,好一會,武臣才自知失態,他乾咳一聲,詫異道:“先生何出此言?”

“武信君坐鎮一方,難道陳勝心中會安穩嗎?恐怕武信君攻克邯鄲的戰報一傳回,陳勝必會急於召武信君回陳郡述職,那時,只需一句話,便可下掉武信君軍權,已謀反罪秘密//處死!”

張耳的話說的分量極重,武臣有些著忙,這時,張耳又道:“如今趙地已定,武信君何不趁機自立,自封趙王,擁兵一方?”

“這是謀反,會失了軍心的!”武臣嘆道,但張耳卻大笑道:“我們依然臣服張楚,只是名義上自立罷了,此時秦國未滅,武信君只需向陳勝彙報自立爲王之事即可,陳勝必不敢爲難你。”

張耳的話,最終說動武臣,武臣乃下定決議,在邯鄲外登壇受封爲趙王,封張耳爲右丞相,邵騷爲左丞相,陳餘爲大將軍,命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魘略上黨,並已報捷的名義,發書陳勝,彙報稱王之事。

第27章 扶蘇遇刺第28章 手足相殘(下)第12章 李良回軍第8章 子脩自薦第14章 邾縣之爭(下)第10章 項氏兄弟第11章 鐵器研發第29章 吳芮擇婿第1章 吳廣請援第5章 項莊稱王第17章 突遇變故第1章 歃血入關第41章 脫身之計第31章 秦晉之好第58章 項羽坑卒第3章 項梁遠慮第38章 定陶之戰(二)第40章 楚軍舉哀第40章 焚書坑儒第28章 手足相殘(下)第13章 李良叛亂第18章 烽火羣雄(五)第1章 再會故人第36章 義釋黥布第34章 孔鮒直諫第40章 項莊北上第31章 張良定謀第14章 宋義之謀第8章 曹咎之悔第14章 烽火羣雄(一)第12章 項羽之怒第53章 尾聲第35章 吳廣受誅第25章 周市求主(中)第10章 項莊西進(上)第13章 反客爲主第6章 步步緊逼第8章 將相不辱第17章 烽火羣雄(四)第10章 再起烽煙第46章 漢雍之戰(二)第42章 劉邦南下第11章 鴻門宴(中)第14章 邾縣之爭(下)第36章 兩國來使第29章 一箭雙鵰第32章 水路南下第23章 范增來訪第18章 項家之危第37章 劉邦起義(下)第22章 殘暴胡亥第20章 大破周文第17章 祖龍染病第27章 扶蘇遇刺第7章 自投羅網第40章 葛嬰立楚第19章 呂臣敗逃第17章 突遇變故第9章 順水推舟第45章 漢雍之戰(一)第13章 齊國來使第26章 韓信獻策第22章 烽火羣雄(九)第37章 章邯揚威第18章 蒯徹遊說(下)第11章 宋留乞降第34章 周文盡忠第27章 手足相殘(中)第1章 歃血入關第10章 項氏兄弟第39章 九江來使第25章 烽火羣雄(十二)第21章 董緤來使第10章 襄疆稱王第40章 楚軍舉哀第43章 奇襲轘轅第6章 霸王舉鼎第29章 破釜沉舟(上)第34章 章平東訪(上)第32章 水路南下第7章 項莊奇謀第13章 扶蘇之願第11章 項莊西進(下)第38章 東山再起第36章 秦人喪膽(下)第40章 焚書坑儒第8章 項伯夜訪第25章 彭城之爭第50章 狗急跳牆第32章 功高震主第28章 抓儒風波第8章 廝卒救主第55章 加兵禦敵第17章 蒯徹遊說(上)第20章 山中隱士第7章 孔吉提親上架感言第15章 奇怪老者第14章 徙封劉邦第27章 手足相殘(中)
第27章 扶蘇遇刺第28章 手足相殘(下)第12章 李良回軍第8章 子脩自薦第14章 邾縣之爭(下)第10章 項氏兄弟第11章 鐵器研發第29章 吳芮擇婿第1章 吳廣請援第5章 項莊稱王第17章 突遇變故第1章 歃血入關第41章 脫身之計第31章 秦晉之好第58章 項羽坑卒第3章 項梁遠慮第38章 定陶之戰(二)第40章 楚軍舉哀第40章 焚書坑儒第28章 手足相殘(下)第13章 李良叛亂第18章 烽火羣雄(五)第1章 再會故人第36章 義釋黥布第34章 孔鮒直諫第40章 項莊北上第31章 張良定謀第14章 宋義之謀第8章 曹咎之悔第14章 烽火羣雄(一)第12章 項羽之怒第53章 尾聲第35章 吳廣受誅第25章 周市求主(中)第10章 項莊西進(上)第13章 反客爲主第6章 步步緊逼第8章 將相不辱第17章 烽火羣雄(四)第10章 再起烽煙第46章 漢雍之戰(二)第42章 劉邦南下第11章 鴻門宴(中)第14章 邾縣之爭(下)第36章 兩國來使第29章 一箭雙鵰第32章 水路南下第23章 范增來訪第18章 項家之危第37章 劉邦起義(下)第22章 殘暴胡亥第20章 大破周文第17章 祖龍染病第27章 扶蘇遇刺第7章 自投羅網第40章 葛嬰立楚第19章 呂臣敗逃第17章 突遇變故第9章 順水推舟第45章 漢雍之戰(一)第13章 齊國來使第26章 韓信獻策第22章 烽火羣雄(九)第37章 章邯揚威第18章 蒯徹遊說(下)第11章 宋留乞降第34章 周文盡忠第27章 手足相殘(中)第1章 歃血入關第10章 項氏兄弟第39章 九江來使第25章 烽火羣雄(十二)第21章 董緤來使第10章 襄疆稱王第40章 楚軍舉哀第43章 奇襲轘轅第6章 霸王舉鼎第29章 破釜沉舟(上)第34章 章平東訪(上)第32章 水路南下第7章 項莊奇謀第13章 扶蘇之願第11章 項莊西進(下)第38章 東山再起第36章 秦人喪膽(下)第40章 焚書坑儒第8章 項伯夜訪第25章 彭城之爭第50章 狗急跳牆第32章 功高震主第28章 抓儒風波第8章 廝卒救主第55章 加兵禦敵第17章 蒯徹遊說(上)第20章 山中隱士第7章 孔吉提親上架感言第15章 奇怪老者第14章 徙封劉邦第27章 手足相殘(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黄大仙区| 江永县| 永德县| 汝南县| 南投市| 侯马市| 浪卡子县| 武威市| 尉氏县| 商丘市| 蒲江县| 繁昌县| 化州市| 东台市| 博兴县| 罗甸县| 兰坪| 得荣县| 全椒县| 康乐县| 盈江县| 全椒县| 永德县| 永安市| 蓝田县| 宁强县| 凌云县| 吉首市| 湘阴县| 淄博市| 马山县| 厦门市| 共和县| 太谷县| 长泰县| 偃师市| 连城县| 嘉兴市| 台南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