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8章 蒯徹遊說(下)

武臣此時已屯兵在易縣,不久前,處置了易縣的縣令和縣丞,引來了不小的轟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一時間,易縣城內暗流洶涌,張楚軍的內部矛盾漸漸顯露。

但此時的武臣已擁有五萬大軍,對於如此龐大的軍團,小小的民亂,還不足以摧毀這支軍隊,這幾日,張楚軍正在校場中嚴加訓練兵馬,並從安陽監製了一批兵器,配發給三軍將士。

可以說,武臣的軍隊正在從一支匪軍逐漸轉型爲正規軍,此時,校場觀武臺上,武臣高坐再三,一旁,是衆將和謀士,大家分兩排就坐,觀看著下面的演武。

對於缺少騎兵的張楚軍,武臣的主力部隊多數手持長戈,他們也有自己的亂戈陣,雖然瞅著雜亂無章,但對於秦軍,這種陣法殺傷力極強,而且,幾場大規模戰役中,也頗見成效。

但觀看他們演武並不是武臣真正的目的,他只是想借著查看三軍,鼓舞士氣,這是張耳給他提出的建議。

此時,武臣略微感到疲憊,他起身活動了一下//身子,張耳在旁笑道:“將軍,我覺得,我們拿下范陽後,應即刻北上,向涿縣進兵,已涿縣邊境,建立防禦,至少眼下,我們還不易再向北擴張?!?

武臣沒有明白張耳的意見,他不禁凝視張耳,詫異道:“何出此言?”

張耳見武臣沒有明白其中奧妙,便朗笑道:“如果再向北發展,戰線過長,我們很難掌控,而且,邯鄲不下,終究是我們後背的一根芒刺,隨時可能會影響我們在趙地的根基?!?

武臣聽張耳如此說,略微點頭,這時,張耳又道:“而且,我們此時擁兵五萬,完全可以回軍殺邯鄲縣一個措手不及,邯鄲既下,可分兵繼進,何愁趙地不能悉數蕩平?”

武臣聽到此,徹底被張耳的建議征服,他不禁朗笑道:“先生此言甚妙!”

這時,一名騎兵馭馬急速而來,快到演武臺,騎兵翻身下馬,快步奔上演武臺,單膝跪地,朗聲道:“啓稟將軍,朝使在縣衙等候,請將軍速歸!”

“朝使?”武臣略顯詫異,這個時候朝使來,會是什麼消息呢?

帶著疑惑,武臣看向張耳,張耳也是一臉茫然,只得微微搖頭,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武臣不再細想,立刻令道:“備馬,我要回縣衙!”

。。。。。。

縣衙裡,一名朝使也在焦急徘徊,不久,武臣帶著衆將快步走入,朝使見到武臣,大喜道:“快,武臣接旨?!?

武臣走到離朝使十步的距離時,單膝跪地,身後,衆將依次跪下,這時,武臣朗聲說道:“末將接旨?!?

朝使打開竹簡,笑著念道:“寡人得消息,武臣揚威黃河以北,功績甚偉,擁兵數萬,可嘉,可賀,但寡人已命周文出兵函谷關,向關中挺進,大將軍武臣也不應久戀趙地,當誓師西進,與周文遙相呼應,共滅暴秦,他日建功立業,可表卿子孫後代,永享厚祿,勿負朕意……,至此,表彰武臣爲武信君,望你再接再厲,早奏凱歌。”

朝使讀完,看著武臣,笑道:“大將軍,起來吧?!?

武臣起身,接過聖旨,這時,朝使又笑著拱拱手:“那我就不打擾武信君了,大王還等著我覆命呢。”

“慢!”武臣叫停了朝使,回身向陳餘令道:“去取一百鎰黃金,我要重謝朝使?!?

“這可不敢收,武信君不必客氣。”朝使搖手笑道,但武臣卻執意不肯,朝使只好笑著點頭,跟著陳餘離去了。

縣衙內出現短暫的安靜,武臣也沉浸在封爵的喜悅中,不久,武臣才從喜悅中轉醒過來,這時,他看向一旁的張耳,詫異道:“大王讓我西進?那趙地怎麼辦?這麼多地方,沒有重兵把守怎麼行!”

張耳笑道:“武信君何必如此焦慮,大王有命,我們當然不能抗旨,但眼下,廣陽郡未平,邯鄲未收,趙地未穩,當然可以回絕陛下,即使陛下派使詰責,我們也可以依此上言,望武信君勿憂?!?

見張耳所言極是,武臣心中稍安,這時,他看向衆將,令道:“都去準備吧,這幾日,我們向范陽進兵?!?

衆人都離去了,只有張耳還沒有離去,這時,陳餘也走了回來,向武臣點點頭,表示朝使已經送走了,武臣感覺渾身疲憊,他長出口氣,走到軟席上坐下,又指了指一旁的軟席,示意二人坐下,二人也不客氣,各自坐了下來,這時,一名親隨走入,雙手抱拳,朗聲道:“大將軍,縣衙外有一人自稱蒯徹,求見大將軍?!?

武臣略顯詫異,問道:“蒯徹何許人也?”

親隨回道:“他自稱,有辦法讓將軍再數月內,蕩平趙地,穩定河北?!?

“哦?此人有這般本事嗎?”武臣不禁朗笑,此時他的目光已落在張耳和陳餘身上,二人也略顯驚訝,皆不相信,此人有這般本事嗎?

短暫的沉默,陳餘笑道:“若此人真有此等本事,定是可用之才,武信君何妨將他收攏幕下,他日當可重用?!?

武臣也正有此意,他朗聲令道:“帶他來見我吧?!?

不多時,親隨帶著一個身穿青袍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入,青年男子來到武臣面前,拱手說道:“在下蒯徹,見過大將軍。”

武臣見蒯徹舉止不凡,心中有了好感,指著一旁的軟席,笑道:“先生遠道而來,不妨先坐下歇歇?!?

“謝大將軍。”蒯徹行一禮,來到軟席上坐下,這時,他看了看屋內其餘兩人,不由笑問道:“這二位是?”

武臣指著二人笑道:“他們是我的謀士兼將軍,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

蒯徹急忙給二人見禮,笑道:“早聞大名,今日才得一見,真是三生有幸!”

二人也回禮,這時,兩名親隨端來四杯茶水,分別放在衆人面前,幾個人各自拿著茶杯,喝了幾口,蒯徹也藉著喝茶的機會,暗思說詞,不久,他笑道:“我這次來,有妙計獻上大將軍,能夠頃刻間,蕩平廣陽郡,揮軍邯鄲,不知將軍願聽否?”

“哈哈哈,求之不得,還請先生賜教。”武臣擺出低姿態,向蒯徹問計。

蒯徹略作思索,笑道:“將軍一路北上,可曾有郡縣大規模抵抗?可曾有郡縣慕名而降?”

武臣略作沉思,朗笑道:“似乎,都是百姓們自發組織,戕郡守,殺官吏,獻城投降,秦軍似乎,沒有願意投降的,而且,更別說抵抗了,他們恨不得剷除我們纔算痛快。”

蒯徹見武臣直言不諱,不禁大笑,笑聲過後,蒯徹雙眼微瞇,直視武臣,問道:“將軍可知其中原因?”

武臣思索片刻,略顯無奈的搖了搖頭,蒯徹卻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他起身大笑道:“恕我直言,將軍所過之處,秦吏必死無疑,百姓思念故國,又恨秦軍這些年蠻橫,欺壓,徵稅,苦徭,如此,他們必然會公然響應將軍,但秦軍卻不敢響應,其中利害關係在於,他們降是死,不降亦死,何不拼死一戰,尚可保全城池?”

蒯徹之言,別出心裁,這倒是衆人從沒有想過的問題,武臣,張耳,陳餘等都陷入了沉思,這時,蒯徹又道:“如果將軍能夠赦免秦將,秦將感恩戴德,必然投效將軍,若能保其官爵,各城守吏,還有何心與將軍爲敵?那時,趙地可兵不血刃,一股拿下,將軍在回軍邯鄲,何愁趙地不平,天下不定?”

武臣對蒯徹的話動心了,他起身在屋內徘徊,許久之後,他斜睨一眼張耳和陳餘,二人皆默默點頭,武臣這才朗笑道:“先生願爲我走一趟嗎?”

“願爲將軍效勞!”蒯徹拱手起身,這時,武臣又道:“我會準備歸德侯印信,旗幟,高車駟馬,請先生爲我遊說范陽令,若他肯投降,我當禮待,並復他原職,高車駟馬,封侯一方,可好?”

“好是好,若將軍能任用范陽令爲前驅,讓各地官員能夠看到將軍的誠意,我想,各地守軍必會爭先恐後,來投將軍。”蒯徹又道。

武臣大笑道:“一切聽先生的!”

。。。。。。

清晨,范陽城下,浩浩蕩蕩的張楚軍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范陽進發,在城樓上,已高掛白旗,這是范陽軍投降的旗幟。

此時,范陽令徐公已反綁雙手,背頂荊棘,走出城門,在他身後,是范陽縣大小官員,在他對面,門旗開處,武臣帶著衆將馭馬而出。

很快,徐公來到武臣身前,武臣急忙下馬,親自替徐公解下繩索,拿下荊棘,好言撫//慰道:“徐公何必如此,以後,我當任用徐公鎮守范陽,永爲後盾。”

徐公感激涕零,單膝跪地,拱手下拜:“願聽大將軍號令?!?

武臣滿意點頭,從親隨手中接過歸德侯印信,交給徐公,朗笑道:“你以後,就是歸德侯,鎮守廣陽郡便由你負責!”

徐公大喜,接過印信,回身看向范陽,朗聲令道:“擂鼓,奏樂,歡迎大將軍入城!”

。。。。。。

三天後,徐公親自乘坐高車駟馬,率領三千先鋒軍,向涿縣進兵,武臣率領主力部隊繼進,沿途縣城,無不乞降,就連涿縣,也兵不血刃,被張楚軍佔領。

張楚軍在涿縣建立了穩固的防禦,武臣於半月後,在整頓軍馬之後,下令南下,正式向邯鄲進軍。

第42章 章邯西進第13章 李良叛亂第48章 章邯乞降(下)第39章 項莊定計(下)第23章 烽火羣雄(十)第5章 周文拜將第31章 再返邾縣第35章 吳廣受誅第13章 李良叛亂第6章 初到江東第13章 反客爲主第11章 退守鉅鹿第44章 分兵剿輔第13章 邾縣之爭(上)第18章 烽火羣雄(五)第30章 韓信奇謀第23章 范增來訪第44章 暗渡陳倉第2章 兵進藍田.doc第21章 烽火羣雄(八)第13章 曹鳳抉擇第13章 李良叛亂第24章 周市詭謀第11章 鴻門宴(中)第57章 酒色誤國第36章 再敗秦軍第28章 項莊北擴第7章 帝國根基第8章 曹咎之悔第41章 賈復弒主第34章 王綰遇害第52章 胡亥自刎第37章 定陶之戰(一)第15章 烽火羣雄(二)第22章 殘暴胡亥第57章 酒色誤國第7章 項莊奇謀第29章 破釜沉舟(上)第8章 子脩自薦第42章 劉邦南下第45章 江東霸主第6章 離別一吻第32章 水路南下第15章 項家雙雄(上)第26章 韓信獻策第9章 李斯族誅第22章 海歸之人第15章 懷王擇將第27章 手足相殘(中)第5章 項莊稱王第32章 羋心稱王第39章 項莊定計(下)第8章 不疑之請第21章 項羽奪權(上)第26章 韓信獻策第43章 葛嬰弒主第25章 羣雄分鹿(下)第37章 定陶之戰(一)第19章 呂臣敗逃第27章 手足相殘(中)第4章 曹鳳表白第14章 始皇東巡第17章 蒲善招降第37章 三國訪客第19章 呂臣敗逃第31章 櫟陽飲宴第37章 三國訪客第20章 彭越來投第13章 反客爲主第44章 暗渡陳倉第44章 暗渡陳倉第30章 吳芮之請第48章 漢雍之戰(四)第59章 欲蓋彌彰第12章 魏咎失態第29章 吳芮擇婿第49章 洹南受降第20章 烽火羣雄(七)第9章 仗義出手第13章 李良叛亂第17章 蒲善招降第31章 再返邾縣第4章 下邳之行第29章 問卦定謀第5章 拜會郡守第10章 澤中暢飲第60章 入兵函谷第45章 奇兵殺回第7章 帝國根基第4章 下邳之行第13章 反客爲主第37章 軍政不和第12章 鴻門宴(下)第24章 羣雄分鹿(上)第1章 時光倏忽第30章 魚書狐嘯第5章 項莊稱王第2章 黥布送別第34章 周文盡忠第1章 歃血入關
第42章 章邯西進第13章 李良叛亂第48章 章邯乞降(下)第39章 項莊定計(下)第23章 烽火羣雄(十)第5章 周文拜將第31章 再返邾縣第35章 吳廣受誅第13章 李良叛亂第6章 初到江東第13章 反客爲主第11章 退守鉅鹿第44章 分兵剿輔第13章 邾縣之爭(上)第18章 烽火羣雄(五)第30章 韓信奇謀第23章 范增來訪第44章 暗渡陳倉第2章 兵進藍田.doc第21章 烽火羣雄(八)第13章 曹鳳抉擇第13章 李良叛亂第24章 周市詭謀第11章 鴻門宴(中)第57章 酒色誤國第36章 再敗秦軍第28章 項莊北擴第7章 帝國根基第8章 曹咎之悔第41章 賈復弒主第34章 王綰遇害第52章 胡亥自刎第37章 定陶之戰(一)第15章 烽火羣雄(二)第22章 殘暴胡亥第57章 酒色誤國第7章 項莊奇謀第29章 破釜沉舟(上)第8章 子脩自薦第42章 劉邦南下第45章 江東霸主第6章 離別一吻第32章 水路南下第15章 項家雙雄(上)第26章 韓信獻策第9章 李斯族誅第22章 海歸之人第15章 懷王擇將第27章 手足相殘(中)第5章 項莊稱王第32章 羋心稱王第39章 項莊定計(下)第8章 不疑之請第21章 項羽奪權(上)第26章 韓信獻策第43章 葛嬰弒主第25章 羣雄分鹿(下)第37章 定陶之戰(一)第19章 呂臣敗逃第27章 手足相殘(中)第4章 曹鳳表白第14章 始皇東巡第17章 蒲善招降第37章 三國訪客第19章 呂臣敗逃第31章 櫟陽飲宴第37章 三國訪客第20章 彭越來投第13章 反客爲主第44章 暗渡陳倉第44章 暗渡陳倉第30章 吳芮之請第48章 漢雍之戰(四)第59章 欲蓋彌彰第12章 魏咎失態第29章 吳芮擇婿第49章 洹南受降第20章 烽火羣雄(七)第9章 仗義出手第13章 李良叛亂第17章 蒲善招降第31章 再返邾縣第4章 下邳之行第29章 問卦定謀第5章 拜會郡守第10章 澤中暢飲第60章 入兵函谷第45章 奇兵殺回第7章 帝國根基第4章 下邳之行第13章 反客爲主第37章 軍政不和第12章 鴻門宴(下)第24章 羣雄分鹿(上)第1章 時光倏忽第30章 魚書狐嘯第5章 項莊稱王第2章 黥布送別第34章 周文盡忠第1章 歃血入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肇东市| 富民县| 伊吾县| 福泉市| 会理县| 环江| 梅州市| 海安县| 梅河口市| 綦江县| 太和县| 新昌县| 呼玛县| 武乡县| 通许县| 陕西省| 将乐县| 响水县| 淄博市| 罗城| 信阳市| 冕宁县| 马关县| 江达县| 纳雍县| 新绛县| 永靖县| 西和县| 巴彦淖尔市| 阿城市| 尼勒克县| 五家渠市| 微博| 大洼县| 玉龙| 灵宝市| 金湖县| 娄烦县| 红安县| 五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