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

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

朱見濬問張懋說道:“你查的怎麼樣?”

張懋說道:“惲家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自己的土地之上,是一點沒有做手腳,但是在別人家的土地上,卻是寬了一手。”

朱見濬長嘆一聲,說道:“這惲家有興旺之相啊。”

惲家這種手段與當初惲家老祖坑其他家族一樣,對官府的義務攤派,從來是我來承擔,將好處留給別人。

但是留給別人的好處真是好處?

惲家應該承擔很多政府任務,擔任糧長,家族越發(fā)興旺,而其他家族因爲對大明政策的不配合,一個個被朝廷給收拾了。

當然了,惲家敢這麼做,也是有勇氣。

畢竟與官府走的太近也不是什麼好事,官府有些事情,讓下面的人也是承擔不起的,家破人亡也是常有的。

畢竟遇見一個貪官,這樣的攤派根本就是無底洞。

但是還好,惲家家大業(yè)大,經得起官府消遣,同樣大明開國到現(xiàn)在官場風氣還是比較清明的。

即便有貪官,也不敢做到貪得無厭的地步。

惲家一面積極想朝廷靠攏,想盡辦法在官府那邊刷名聲。比如前後捐獻的兩千石糧食,已經這一次多青丈出來的千餘畝土地。

都是爲了讓官府看重他們。

再嚴厲督促自己的子弟讀書。

朱見濬看不上惲家的私塾先生,但也不想想,朱見濬是誰的學生,大本堂的老師,都是重臣,翰林院乃至前後首輔,陳循,李賢都在的大本堂教過課,教授他們武學的,更是軍中名將,傳授他們數(shù)學的乃是欽天監(jiān)中人,甚至有時候乾脆是欽天監(jiān)正貝琳。

但是這樣的人在江南地面上已經不錯了。

這樣的家族,只要不出什麼意外,不可不能轉成官宦人家。

更不要說,朱見濬還留下了墨寶。

這四個字,也能讓惲家規(guī)避很多政治上的風險了。

于冕說道:“殿下對惲家另眼相看,卻是惲家興旺之基。”

朱見濬沉吟兩句說道:“不管怎麼說,惲家如此主動配合朝廷清丈,也是該獎勵的,別的我沒有,給他幾個京師學堂的名額吧,如果惲家的人有出息,十幾年後未必不能混一個官身。也算是孤給的賞賜了。”

于冕說道:“此事無須殿下出面,就由我寫推薦信吧,讓他們去水利學院當我的師弟吧。”

很多事情都是無師自通的。

幾個學校出身的官員都在自發(fā)的抱團。

雖然他們而今還被科舉出身的官員壓制在下僚之中,但是將來可就不大好說了。

朱見濬點點頭,說道:“對了,族田交稅嗎?”

于冕沉吟說道:“似乎族田與寺院的土地都不用交稅的。”

朱見濬點點頭說道:“將這些事情都寫下來,發(fā)給寇大人,讓寇大人看著辦吧。”

朱見濬心中暗自衡量得失。

這個黑幕該怎麼應對?

朱見濬想過自己掀開,但是這就違背了父皇讓他來江南的初衷,朱祁鎮(zhèn)是讓他來看的,那他就看看。

一看看,寇深有什麼手腕,二看看就江南這一張黑幕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

第二天,朱見濬讓于冕留下幾封推薦信,推薦惲家子弟到京師水利學堂就讀。

這讓惲老爺子大喜過望,連連感謝。

無他,這十幾年下來,隨著水利學堂的學員在各地任職,以及大明對水利的重視,水利學員的身家也有見漲的趨勢。

在朱祁鎮(zhèn)調整之下,一個省三司慢慢變成了四司,多出來的就是都水司,雖然沒有水利學員的出身的官員坐到都水使的位置上。

但是都水司以下,地方工部關於水利的官職,大多被水利學員佔據(jù)了。

雖然水利學院進院的門檻並不高。

幾乎每一個重臣寫一封推薦信,或者說水利學院的自己人,寫推薦信,就足夠參加考試,但是能不能進,就不好說了。

其實在此之前,推薦直接都能進,連考試都不用。

這也是水利學院行情見漲,人數(shù)太多了,就必須用考試刪除一些人了。

如此一來,推薦名額權重就有些下降,有些不值錢了。

但是對惲家這樣的地方家族來說,幾封推薦信依舊是他們圈子接觸不到的資源。

要知道,對於惲家來說,只有一個人從水利學院畢業(yè),就說明了什麼,說明惲家到了水利學院的圈子裡。

之後的惲家家族子弟都能進入水利學院招生名單之中。

這纔是最大的好事。

自然是千恩萬謝不提。

等送走朱見濬一行人之後,惲老爺子更是將清白人家這四個字,讓工匠雕刻成牌匾,掛在祠堂之上。

惲老爺子自然是人老成精。

雖然對太子的盤問有些不耐煩,但是隨著這幾分推薦信出來,自然看得出來,這個年輕人決計不簡單。

有一個細節(jié)更讓他震驚,就是寫推薦信的人,乃是這個公子身邊的人,而不是公子自己。

要知道水利學院出身的人,而今槍手之極,當一個縣丞不是問題,而今卻是這個公子的跟班,更顯示出這個公子身份顯赫之極。

當然,他決計想不明白,朱見濬的身份。

很多年之後,惲老爺子已經不在了,惲家下上才知道這個四個字是誰寫的,但是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于冕的書信,將武進清丈的內情一五一十的稟告了寇深。

而此刻的寇深已經在蘇州一段時間了。

看上去寇深在蘇州這一段時間,什麼都做了,但是如果細細看的話,卻是什麼都沒有做。

寇深是明察秋毫,什麼貓膩都瞞不過他。

但是很多案子一旦牽涉到政治上,就不是簡簡單單的是非黑白可以斷定了。

是的,寇深手中的證據(jù),真掀開,再來一次郭恆案,也不是不行。

郭恆案的後果是什麼寇深更是清楚。

雖然人殺多了,僅僅是一個數(shù)字。寇深多年曆練下來,早就不是小孩子了,即便不敢說心如鐵石,但是該下手的時候,寇深也是敢下手的。

但是面對這個規(guī)模。

寇深也猶豫了。

將黑幕揭開很容易,但是如何收場卻是不容易的。

寇深而今七十了,早就不怕死了。這一件事情掀開了即便將他給牽扯進去,寇深也是不怕的。

只是他擔心的卻是大明。

寇深作爲河北人,在江南狠狠的捅上一刀,甚至將江南士紳殺得元氣大傷。你做初一,就不要怪別人做十五了。

倒是很可能引起黨爭。

說而今大明沒有黨爭,那是騙人的,從三楊之中的明爭暗鬥,周忱與曹鼐之間的摩擦,劉定之與李賢之間的不愉快。至於勳貴與文官之間的老過節(jié)。

等等。

但是總體上來大明內部的摩擦還是比較小的。

內閣成員之間,還是能夠妥協(xié)的,或者說是相忍爲國,但是寇深擔心他這一下子打破這個平衡。

而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將事情一步到位,本身就是很成問題的。

寇深沒有指望一下子將這一件事情解決了,比較這裡面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

所以他到了蘇州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做。這是爲什麼,就是等,等某些人來談。事情還有折衝的餘地。

寇深也沒有想過真大開殺戒。

但是寇深等了這麼多長時間,不見有什麼動靜,不知道這些人是覺得寇深老了,不敢殺人了,還是寇深老眼昏花,看不出他們的手段。

寇深一番好意付之流水了。

本來他還想等等,但是而今太子已經來信,其中雖然沒有細說,但是對於寇深來說,就是一個督促。

“既然如此,休怪不得老夫了。”寇深眼睛寒光一閃。

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xù)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jiān)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zhèn)之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zhàn)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工業(yè)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序章 我, 朱祁鎮(zhèn)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zhàn)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三章 礦業(yè)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九十六章 鎮(zhèn)守雲貴方略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章 遼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zhàn)略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yè)鏈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章 遼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zhàn)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
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xù)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jiān)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zhèn)之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zhàn)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工業(yè)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序章 我, 朱祁鎮(zhèn)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zhàn)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三章 礦業(yè)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九十六章 鎮(zhèn)守雲貴方略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章 遼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zhàn)略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yè)鏈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章 遼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zhàn)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苗栗市| 潼关县| 冕宁县| 灌南县| 绥滨县| 井冈山市| 岱山县| 灯塔市| 华亭县| 大悟县| 潮州市| 肥西县| 梧州市| 会同县| 江油市| 师宗县| 修武县| 安庆市| 临汾市| 凤阳县| 会理县| 花莲县| 南漳县| 上蔡县| 三原县| 周至县| 墨脱县| 新乐市| 宁都县| 修水县| 上高县| 忻城县| 龙岩市| 开封县| 屯门区| 高邑县| 太原市| 凤庆县| 通化县| 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