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

第九十六章廣西土司

廣義上的大藤峽就大了。

涉及三府六縣,覆蓋六百餘里。也不全是山區(qū),在大藤峽西邊,也是有很多平地,或者說盆地的。可以種植糧食的地方。

這就關係到另外一個問題了。

大明對廣西的統(tǒng)治。

都知道,雲,貴,桂西南三省多土司。

但是廣西的土司是怎麼劃分的?

幾乎可以說是以大藤峽中線,向南北延伸出虛線,以東都是編戶齊民的郡縣,以西都是因俗而治的土司。

也就是大藤峽這一大片山區(qū)造成了如此的局面。

話題再說回來,這樣一來大藤峽這一段航道斷絕,最受影響的人是誰,也就很清楚了。

廣西西部的土司與大藤峽內部的土著的矛盾,就因此而起,但決計不會因此而結束。甚至將大藤峽一帶的事情越搞越大,也少不了他們插了一腳。

這裡就要回顧一下大明攻下廣西的歷史。

楊洪就是楊璟之後。

楊璟是合肥人,也就是太祖的淮西老兄弟。在開國之時履立戰(zhàn)功,從伐漢,分兵攻永州,從永州下廣西。

廣西就是他打下來的。

當然了他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當時封營陽侯,追贈國公。只是後來坐胡惟庸案,除爵,否則楊洪也不至於從百戶起家。

他的命運不用說了,單單說他對廣西的處置。

廣西大部分都是沒有打仗的,特別是廣西土司,這些土司很多都是從唐代傳承下來的。見明軍過來,大都投降了。變成了大明的廣西土司。

但是要注意,廣西這片土地之上,並非只有廣西土司。

大明各地編戶齊民,都還有黑戶,更不要說廣西土司的統(tǒng)治水平,如果說廣西土司能將他們治下所有人丁管理下來,根本就是一個黑色笑話。

即便假設他們能做到,在土司與土司之間,這些大量待開發(fā)的土地裡,就沒有人了嗎?

答案是有。大藤峽的瑤民就是其一。

大明對大藤峽以東編戶齊民。對大藤峽以西卻沒有多管。

也就是說,大明的黃冊之中,這一帶是沒有人的,是空白的。

但是現實卻是未必了。

大明後來的歷代鎮(zhèn)守將領,如顧成,山雲,柳溥,在徵大藤峽瑤民的時候,都會藉助土司的力量。

一來不用白不用。二來大藤峽這麼大,不管是封山,還是進山,都有兵力不足。三來,就是大明力量大多都在大藤峽東邊。而土司在大藤峽西邊。

大明一直沒有大規(guī)模入山徵繳的想法。畢竟山路太難了,而且容易出紕漏,就封鎖各個路口,將瑤民封死在山中。

大藤峽東邊還好,大部分都已經被朝廷控制住了。

瑤民最多下來搶劫,不敢長期居住。

但是大藤峽以西的山腳下,在黃冊上是真空白的,發(fā)給土司就地屯種,封鎖各路口。這就形成了現實衝突。

廣西狼兵的戰(zhàn)鬥力不錯,但是軍紀是很成問題的,這個問題從狼兵存在到消息,都沒有解決掉。

他們對這些不在大明黃冊,在大明政府眼中,並不存在的人,會用什麼手段,也就可想而至了。

之前是爲了鹽,而今是爲了田。

大藤峽的瑤民自然是拼死抵抗了,甚至大舉反抗。

這個方面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大明衛(wèi)所士卒失去了戰(zhàn)鬥力。讓守將都更依賴於廣西土司的狼兵,而狼兵大舉進犯大藤峽,更是讓廣西土司有東進的趨勢,也惹得瑤民與土司的矛盾不可調和。

爲了活下去,瑤民只能反抗,反抗,在反抗。

而大明衛(wèi)所士卒戰(zhàn)鬥力不行,瑤民自然要找薄弱地方突圍,如此一來,潯州,平樂,梧州三府深受其害。

如此一來,各土司就越發(fā)驕橫起來。

當然了,大明廣西衛(wèi)所雖然不行了。但是京營的戰(zhàn)鬥力,還是讓他們非常驚懼的。他們也不敢做的太過分了。

這個時候,鎮(zhèn)守廣西的將領,就不得不想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廣西土司的問題。

從柳溥的角度來看,廣西土司可用,但也不可盡用,因爲廣西土司並不是很可靠的,畢竟孟瑛征討麓川的時候,廣西這邊也鬧出過事情的。

再加廣西后面的安南,他鎮(zhèn)守廣西剿滅大藤峽是要事,但是鎮(zhèn)守廣西,限制廣西土司更是要事。

特別是在朝廷在對外用兵的時候。

鎮(zhèn)之以靜,以待將來。這未必不是錯。

當然了,柳溥未必沒有捂蓋子的想法。柳溥鎮(zhèn)守廣西這麼多年了,如果說他與各地土司之間沒有親密的來往,朱祁鎮(zhèn)是決計不相信的。

重用土司進剿,似乎是不用出朝廷一兵一卒一錢糧的好事。

但是卻將大藤峽數百里的瑤民給逼到了絕路上了。

本來大藤峽瑤民多以藍,胡,侯,盤爲姓,並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下山騷擾百姓,也多是零星的自發(fā)的,沒有組織與規(guī)劃。

但是在這樣險惡的局面之下,大藤峽瑤民開始聯合起來,在正統(tǒng)七年,以藍受貳,譚公崇,侯大茍聯合之下,瑤民成爲一個集體。掀起了亂事,但是很快被平定下來了,除卻侯大茍之外,其他首領先後被殺的被殺,病死的病死。

侯大茍就成爲瑤民的最高領導。

在正統(tǒng)十四年聽說,貓兒莊之敗後,才大舉起兵,連克數縣,當時朝廷忙於北方戰(zhàn)事,無暇顧及這裡。

甚至柳溥的軍隊,也隨時有北調的可能。

等北邊塵埃落定之後,侯大茍所部也今非昔比了。

雖然柳溥再一次將侯大茍趕進山區(qū)之中,但是侯大茍的本部力量並沒有損失多少,甚至因爲這一次劫掠,而大有收穫。

從那之後,侯大茍下山劫掠的頻率越來越高,規(guī)模越來越大。

甚至有了正大光明圍攻縣城的實力。

柳溥在這一段時間,並非沒有作爲。

在柳溥的調度之下,大明沒有一個縣城再丟的。也打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勝仗,有不少首級功,不能說柳溥沒有做事。

但是對緩解大藤峽的局面卻每況日下。

畢竟大藤峽山脈蔓延,臨近好些地方,瑤民下山劫掠攻城,等大軍來了,就立即進山,明軍就不敢追了。

這種被動情況,不能更改的話,這樣的局面也就不能更改了。

但是怎麼改變?

柳溥既不想重用土司進剿,不想擴大土司的力量,雖然這些土司之間也有自己的的矛盾,畢竟朱祁鎮(zhèn)當初定下了改土歸流。

柳溥即便不能改土歸流,也不能繼續(xù)縱然吧。

否則就是與皇帝唱反調,但是大舉進山。

說實話柳溥是真沒有底氣。畢竟山勢艱險,比瑤民本身厲害了不知道多少。一旦大敗,廣西局面該怎麼處置?

廣西的爛攤子就要掀開底子了。更不要說在正統(tǒng)十四年後,靖難勳貴集團日益邊緣化,柳溥危機很重,不願意輕易冒險。

不管怎麼對柳溥都不大有利。

韓雍是奔著做事去的,所以他的顧慮沒有那麼多,他覺得不能讓情況再進行下去了,所以遏制大藤峽瑤民的活動範圍,是當務之急。

所以,進山圍剿就成了必然趨勢。

至於戰(zhàn)敗?

韓雍未必沒有想過,但是這不用他承擔責任。反正是柳溥的事情。在韓雍看來,即便是敗上一兩陣,最後的勝利也是大明的。

總不能因爲害怕就打仗了嗎?

所以,韓雍一心想打,而柳溥心中卻想圍困大藤峽,然後派人進山招撫,如果能在大藤峽地區(qū)設計個土司。將侯大茍招安,事情也就消停下來了。

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zhèn)的試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zhàn)後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zhí)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wèi)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wèi)武學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jiān)軍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zhèn)守南京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三章 礦業(yè)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yè)革命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yǎng)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zhàn)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zhàn)的帷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十四年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
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zhèn)的試探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zhàn)後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zhí)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wèi)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wèi)武學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jiān)軍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zhèn)守南京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十三章 礦業(yè)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yè)革命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yǎng)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zhàn)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zhàn)的帷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十四年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莱市| 荣成市| 大埔区| 渝中区| 望江县| 时尚| 古浪县| 淮滨县| 松潘县| 灌南县| 福海县| 虞城县| 陆良县| 肃南| 东安县| 定陶县| 措勤县| 礼泉县| 江永县| 曲麻莱县| 公主岭市| 龙口市| 高雄市| 榆树市| 顺昌县| 久治县| 舟山市| 佛冈县| 石棉县| 兴安县| 大邑县| 大余县| 依安县| 平度市| 双柏县| 大悟县| 蚌埠市| 贡嘎县| 红河县| 贵州省|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