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章 西寧

第八十章 西寧

正統(tǒng)二十年秋。

于謙一行過萬士卒,從蘭州逶迤而行,向西寧而來。

從蘭州到西寧,並不是太遠的。

只是于謙在來之前,卻準備了很多很多。

丘浚很得皇帝的重視,甚至官場傳言,今日之丘浚就是明日之劉定之。再加上丘浚又擔任的御史,雖然品階低,但是不管是四川與陝西都沒有敢小看他。

更不要說,他還平了松潘之亂。

誠然,丘浚在平定松潘之亂的功勞,是有一些水分的。但是至少說明丘浚還是相當有能力的。

故此,于謙也起了栽培之心。

于謙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有預料的,估計一輩子也難以如內(nèi)閣了。如此一來,于謙心中的功名之心倒是淡了許多。

功名之心淡薄了,反而生起了好爲人師之心。

這幾日,于謙將大部分關(guān)於西寧的資料文檔給丘浚看。

這一次在晃晃悠悠的馬車之上,于謙半是閒談,半是考教的問道:“你覺得西寧怎麼樣?”

丘浚不敢不重視眼前這位重臣,他是天下人公認的,雖然不在內(nèi)閣,卻是權(quán)力聖寵不在首輔之下的大臣。

是政壇上的大佬。

丘浚自然持弟子禮,可謂畢恭畢敬之極,聽於謙這樣問。沉吟一會兒,說道:“西寧乃邊陲重地,鎮(zhèn)湟中,扼番羌,古來征戰(zhàn)之地,漢唐宋用兵之所,本朝軍興,太祖設(shè)西寧衛(wèi)以鎖西番,和睦諸番,以寧青海。”

“西寧一衛(wèi),軍五千餘,百姓一萬餘口,下轄十三族,並有西海,西海之地,水草豐盛,誠天賜朝廷之養(yǎng)馬地,今年朝廷用武於北,尤缺馬匹,如果能得青海之地牧馬,則能解君父之憂,家國之困。”

于謙點點頭,說道:“還有嗎?”

這一點不錯。

青海驄乃是天下有名的馬,青海之地,也是一等一的養(yǎng)馬地。只是于謙深刻的瞭解西北馬政之後,不得不承認,大明是缺養(yǎng)馬之地嗎?

不是。

西北,寧夏,甘肅,陝西,或許養(yǎng)馬成本沒有草原那麼低,但是如果說西北不能養(yǎng)馬,那就是天大的笑話。

這裡面的原因很是複雜。

在青海建立馬場,未必是一個好辦法,但是現(xiàn)在看來並不是當務(wù)之急。

丘浚沉吟一會兒,說道:“湟中之地,本就利於耕種,漢唐之際,就多有屯耕,及至本朝,太祖太宗以屯田爲要務(wù)。西寧之地,在太祖末年,就已經(jīng)能自給自足了。並且能轉(zhuǎn)運糧食以濟西北。”

“只是到了正統(tǒng)年間,衛(wèi)所敗壞,西寧衛(wèi)產(chǎn)糧才日益稀少。如果能整頓西寧衛(wèi),令起盡復舊觀,定能讓西北百姓得一分休息。”

于謙心中嘆息一聲,暗道:“勇氣可嘉。”

只是西寧產(chǎn)糧可以自給自足,並能供應(yīng)外部,但是衛(wèi)所制度全盛的時候,那一個屯田的地方,不能夠自給自足?

大部分衛(wèi)所都能夠的。

湟中能夠產(chǎn)糧食,難道西北其他地方就不產(chǎn)糧食了。

于謙到了西北才知道,誠然西北殘破乾旱,因爲水源,天時等原因,很多地方一畝地才收一石多。

與北方平均畝產(chǎn)二石多,與南方平均畝產(chǎn)三石多,已經(jīng)江南有些土地畝產(chǎn),三五石,乃是七八石之多 ,根本不能相比。

這是自然環(huán)境限制。

但于謙深入民間調(diào)查,才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事實。

糧食產(chǎn)量本來就是少是一回事,西北衛(wèi)所特別多,西北的糧食生產(chǎn)很大一部分都在衛(wèi)所體系之中,而今衛(wèi)所制度早就不如當初了。

並非當初的土地不產(chǎn)糧食了。

而是當初的土地產(chǎn)出的糧食,不在才朝廷手中。

甚至於謙最大感覺是,西北四王遷入北京,讓陝西財政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爲朱祁鎮(zhèn)將四王的田產(chǎn),轉(zhuǎn)給陝西布政使。

這才讓這一兩年過的有一點點寬鬆。

所以,西寧衛(wèi)所的問題,乃是西北地區(qū)的普遍問題,不過是因爲西寧孤懸於賀蘭山之南,實實在在的是天高皇帝遠。內(nèi)部又是土流雜居,表現(xiàn)出來的特別嚴重。

丘浚見於謙還不滿意,說道:“下官以爲到西寧衛(wèi)之後,要特別注意喇嘛教。”

“西寧土人,篤信喇嘛教,這也是朝廷多次冊封喇嘛的原因,入鄉(xiāng)隨俗,喇嘛雖非正教,但是能導人向善,秉承忠君愛國之意,下官覺得,也是要多加籠絡(luò)纔是。”

說實話丘浚作爲讀書人的本能,對這些喇嘛教很看不管。

這裡的喇嘛根本沒有什麼六根清淨什麼的,甚至還有什麼歡喜禪,簡直是難登大雅之堂。畢竟這還不是明後期,能堂而皇之的談?wù)摲恐行g(shù)的時代。

但是丘浚個人怎麼想,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喇嘛對朝廷的作用。

正統(tǒng)年間,朝廷編印的《大藏經(jīng)》《正統(tǒng)道藏》,這些事情都是楊士奇推行的,朱祁鎮(zhèn)批準的,就是用來籠絡(luò)喇嘛,和尚,還有道士。

特別是喇嘛。

朱祁鎮(zhèn)登基之後,一般不喜歡建寺廟,唯獨喇嘛教,朱祁鎮(zhèn)不僅僅在北京建,對西寧方面報上去的,也統(tǒng)統(tǒng)批準,並且要地方財政支持。

朱祁鎮(zhèn)自然不是傻子。而是看到了喇嘛在幫助朝廷治理西寧,乃至西藏的效果。這才特別隆重的對待。

于謙說道:“不錯。你是做了功課的,但是這一次茶馬會市,你覺得要注意什麼?”

于謙一行過萬人,爲什麼這麼多?就是彙集了不少茶葉商人。

甚至於謙身後的茶葉商人還不是全部,從其他道路,如同松潘,也有到西寧的。

這一次於謙估計到西寧茶葉在千萬斤左右。

似乎也是因爲官方這一次理順茶馬貿(mào)易的道路,而爆發(fā)增長。

在大明內(nèi)部賣茶葉,其實只能賺一個辛苦錢,唯獨販賣到青海纔有大價錢。這一次朝廷醞釀一年的行爲,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甚至這些茶商之中,還有從江南來的。

按照這個時代的交通,估計他跑這一趟,一年都下不來。

丘浚說道:“按理來說,應(yīng)該沒有什麼?各地私茶已經(jīng)查處過了,封堵的七七八八的,大人在各處設(shè)立了巡檢司,又不對商人做限制,不管哪裡的商人都能報引。”

“想來不會有多少人私茶。”

于謙聽了,心中暗道:“如果丘浚的見識僅僅到了這一層,今後的前程也就到六部尚書爲止了。”

丘浚似乎看出于謙所想的了,微微靠前一點,說道:“還有一些事情,下官人微言輕,卻不是下官能說的,下官不敢妄言。”

于謙眼睛之中精光閃過,說道:“讓你說你就說吧。”

丘浚說道:“是,下官以爲最大的問題就在西寧城內(nèi),畢竟大人不可能常駐西寧,即便是我這個御史,在這裡也未必能說的上話。”

“所以,大人想做事,就要先打掃乾淨房間。”

于謙微微搖頭,說道:“你將他們當成什麼了?”

丘浚說道:“與大人相比,他們自然什麼也不是。不過是區(qū)區(qū)一會寧伯而已,如果前會寧伯還在,也不敢在大人面前放肆,而今不過是區(qū)區(qū)旁支而已,又算得了什麼啊?”

于謙說道:“你倒是看出了幾分,但是西寧李家可不僅僅是會寧伯。可是西寧第一望族,要在西寧做事,可是不能少了李家。”

丘浚說道:“大人不是有了準備?否則也不會帶範廣所部來。”

于謙這才知道,丘浚早就知道這一次西寧之行的關(guān)節(jié)之處,不錯,就是走私茶馬最爲受益的就是西寧最大的地頭蛇,會寧伯李家。

第三十章 朱祁鎮(zhèn)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九章 修德養(yǎng)望馬性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wèi)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quán)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xiàn)狀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章 年關(guān)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zhàn)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zhí)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fā)之死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zhàn)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章 開發(fā)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章 年關(guān)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yè)體系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章 經(jīng)筵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wèi)之戰(zhàn)第十一章 內(nèi)閣七人名單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zhàn)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yǎng)民第十章 大雪紛紛
第三十章 朱祁鎮(zhèn)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九章 修德養(yǎng)望馬性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wèi)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quán)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xiàn)狀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章 年關(guān)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zhàn)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zhí)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fā)之死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zhàn)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章 開發(fā)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章 年關(guān)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yè)體系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章 經(jīng)筵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wèi)之戰(zhàn)第十一章 內(nèi)閣七人名單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zhàn)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yǎng)民第十章 大雪紛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景洪市| 定安县| 普定县| 昌吉市| 德化县| 马尔康县| 札达县| 延庆县| 海安县| 平湖市| 咸宁市| 阿图什市| 扶绥县| 宜川县| 团风县| 大悟县| 乃东县| 新沂市| 临湘市| 防城港市| 洪泽县| 南安市| 永康市| 郎溪县| 长岛县| 通山县| 连平县| 界首市| 新兴县| 轮台县| 杭锦后旗| 东海县| 天等县| 普兰店市| 隆回县| 清远市| 昂仁县| 寻乌县| 布拖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