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之我見,隨筆
我的這本《軍師》寫到了三十萬字,非常欣慰。簡單回顧一下,發現我的創意比起別的網文來,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重點在於我寫的軍師目標很明確,就是軍事,就是打仗,就是側重於正統的戰略戰術思想。
“軍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而在網文界,寫軍師很成功的也有不少書,我印象裡的有本書好像主角也是姓江,是一個架空歷史的文,偷偷比較了很多次,人家的文筆境界都比我深得多,但是我又發現那個文題目應該改成謀士更恰當點,因爲它真正從戰略、戰術還有在某個具體戰役上,突出軍師真正的作用的部分還真沒有我想的多,於是我想我的這個軍師文也有可取的點,因此纔敢最終決定動筆寫。
還有另一個文也是寫軍師的,主角是郭嘉,我記得郭嘉在歷史上的功績就是幫曹操在官渡之戰上出了力。但他同樣也寫的挺好,而郭嘉這個主角也非常符合我的預期,風.流瀟灑,但也有個問題,就是人家已經寫過了。
其實我最初的目標就是寫軍師,同樣想架空歷史,但後來發現架空還不如落實,就選了三國這個階段,結果寫寫的還是沉進去了,你們知道,三國那時候的紙還沒有普及,字都是寫在竹簡上的,漢代人的行動、禮儀、飲食、風俗全部都需要重新瞭解。
寫三國的,衆人皆知,《三國演義》是經典,但裡面歷史常識性的笑話也不少,正因如此這本書才名爲“演義”,而演義的解釋即:依傍史傳,再現成文;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正因此,三國這段歷史才被如今的這麼多人所接受,反觀之於正史《三國志》,常人瞭解得就少得多了。當然即便《三國志》裡記載的,也多有不實的地方。
《三國演義》裡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個性鮮明的每個人物在人們心裡紮了根,比如劉備,作者力求把其塑造成爲“仁義忠厚”的封建君主,諸葛亮,是扶保明主,拯救乾坤的大軍師,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全都是忠臣。至於曹操,則突出他奸臣的特徵,孫權、周瑜、魯肅等人全都比《三國志》裡的原型鮮明。
因爲我是先看《三國演義》又看《三國志》的,把這兩本反覆比較,再結合了我也看過很多網文的感受,到了這裡,我想說出我的想法了,那就是一切取捨,都要看你想要得到的深度,若就是想圖個興高采烈,娛樂一下而已,那看演義絕對富裕了,若本著徹底讀史懂道,務必要所有的疑惑都解開的時候,讀《三國志》都未必解渴,這時候各種史料就得一起上了。但誰會那麼較這個真的呢?會很少吧?
這個問題就深了,關係到了你看一本書的目的。看一本書首先你要知道,“深度”是個什麼意思。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師看……境界裡的訣竅!
我舉個例子:同樣是赤壁之戰,演義和正史的記載有所不同,演義裡比正史多了“舌戰羣儒”、“曹船借箭”、“諸葛借風”、“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關羽放曹華容道”等等一系列完全虛構的情節,這些情節雖然是虛構,卻也在後來膾炙人口,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但是一個問題就來了,看過之後呢?
看過之後?人們似乎很少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到了現代,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書太多了,一本書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會有多深?影響會有多大,作用會有多強?這就是我寫《軍師之我是三國龐士元》的一個大初衷,特別不謙虛的說,我寫這書就是讓你們開始對正史感興趣,學點技術,會點方法的。
當然了,能力所限,我承認我達不到這個如此之高的目標,但我的態度就是如此,因此你們可以看到,在我這本書裡,演義的情節我儘量讓他減少,想象的內容我儘量讓他可能實現。
第一句話,虛構是可以的,我的想法是必須要有個度。虛構多了,娛樂性是濃了,但書的實用性就少了。
因此,你們在我這本《軍師》裡很少有看到像在演義裡面,那種兩軍交戰,兩員大將在疆場上拿著特殊的武器,兩匹戰馬盤桓,大戰三百回合,等等通俗的段子的,因爲真正的戰場上沒有這個,又比如某一個猛將,只因爲他出名,他就單槍匹馬,殺入敵營,一個人把對方好幾萬人殺得四散奔逃,這樣子看著是爽,但是那屬於人們的任空想象,應該屬於神話範疇。
更不必說,有的寫到,某大英雄雙眼一瞪,眼睛裡放出兩道寒光,直叫那天昏地暗,雲愁雨悸,在場圍困他的幾百士兵被嚇得全部癱軟倒地,大英雄仰天長嘯,飄然而去!這樣子的情節仍然不是最誇張的。電影裡不都是這種手法嗎?精武門還一個人打好幾十呢。那還是真功夫,更不必說吊威亞滿天飛的,縱觀世界武術特技,中國人對會飛的需求性最強。
從前我很受武俠小說影響,希望能成爲一代大俠,但等我真正學了幾招功夫之後,我才明白武術得一天天練!金鐘罩,鐵布衫有!得每天拿棒子在身上敲,把皮敲出繭子來纔算行了一半!擋刀槍的效果遠沒有機靈躲開利索,什麼,擋子彈?飛檐走壁,一躍能跳兩米嗎?超越科學的東西就不要想了,至於一個人能打倒幾個人,這也有科學研究的,後來關注武術多了,發現中國功夫熱度漸漸消了,人們開始看起泰拳來,人家泰拳真是剛猛,每天練習的是踢棕櫚樹幹,把樹幹一腿踢折了,腿上的筋骨自然也就比常人堅硬了幾倍,那樣才能參加實戰!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是國家之寶,但現在真正去煉的人少了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爲市場需求小了吧,但我同時也關注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演義”的成份一多,人們往往都不去關心他本質的“心兒”裡的貨色了,這真讓人遺憾。那麼,從清末到了民國年間,隨著“西學東漸”,西洋的拳擊術也來到了中國,東西功夫一對比,就比出來好多的玄機。
有的人就不理解,拳擊爲什麼只用拳頭,就比一個普通傳統武術家全身的招式都用上還效果好了呢?其實他們不懂,誰說拳擊只用拳頭了?不是!也要全身發力!一個鉤拳可以把一個百來斤的人從平地打飛,單用胳膊能實現嗎?而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把氣力都集中到了一個點上,和把一身的本事鋪開了一大片,到了實際應用上差別自然會很明顯的。
這就是我後來看電影電視,每次一看到了華而不實的武打特效場面,反而就更加思念真實的打鬥功夫的原因了。人們可以想象,可以做特效,但真正的功夫也可以用??!爲什麼目前越來越多的抗日劇遭到那麼多人的吐槽?什麼手撕鬼.子什麼石頭打.飛機,讓人那麼覺得好笑?石頭打飛機在史泰龍的《第一滴血》裡也有個情節,說史泰龍真就扔了一塊石塊,把直升飛機上的一個狙擊手給打落下來了,但人家那是開窗戶的直升飛機!
我還想說一句就是,那些東西我懂,那在文學上叫“誇張”,那叫“描寫”,比如說“霸氣”這東西,你說它確實不存在嗎?也不是,比如說勇猛吧,關羽他不猛嗎?當然得猛,若一個小說徹底沒有了“氣”也不行。
我當然沒有貶低其他同樣娛樂性、知識性並重,寫得同樣很好的同行的意思,只是,我的思想較爲保守一些。走了另一條,處處想要接地氣的路線,希望這也算是自己的一個特**。只要你們能慢慢適應下來就好。
於是我的小說就在很大程度上看起來並不熱鬧。沒有神話般的武技,兩員將在疆場只是帶著兵按各種兵種配合進行常規戰鬥,戰爭的勝負全在兵力的強弱,和武將的勇猛程度關係並非最密切,當然,武將帶頭衝鋒,也是能起到決定性的效果的,比如馬超帶著五百兵,和馬謖帶著五百兵,同樣是攻城,給人的震懾力肯定不同。
軍師一文越寫越多,我覺得手法也漸漸豐富了起來,情節比起最初的附身開始,視角也越來越寬闊了,漸漸走向大場景,大局面……
有些細節仍然值得推敲。
比如一開篇的一個拋磚引玉的計謀,劉備在雒城小縣城下大軍被阻了近一年,我想讓他快突破,江辰獻了個“先誘敵,再用拋石機”的計謀,這個計謀的大前提是“拋石機”得實現,但這一點其實很難,因爲宋代的襄陽炮和三國的拋石機實際上有本質的區別,製造工藝上肯定差了好多的,我個人估計應該是“鐵釘”或者說是別的方面有大改進,但讀者很少能注意到這一點。
大部分人看到了有樂趣的地方,也就打住了。也很少人能想到,從一本小說裡面,還能學到智慧?還能長心眼?
“人心險,世道艱難”,軍師這本書既然寫了,再往下你們還會看到更多挺有趣的情節,再往下我仍然會堅持這種想法的,情節可以適當的誇張一些,放開一些,其實這一切也都是虛構的,如有雷同,實在太好了。
附:演義裡,曹操發給孫權的檄文寫到“統兵百萬,戰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蒙好,幸勿觀望,帶賜迴音。”而正史的檄文寫到了寫到“統兵百萬,戰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吳。”就結束了,剩下的是羅貫中自己編的,試想一個檄文,前後風格不一致,前面說得那麼狂,後面就萎縮了,可見老羅也有爲了拼湊情節而胡亂加字數欠考慮的時候。
另外各種不合理的地方全都被網友扒過了,什麼“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等歷史上全沒有。這正說明爲了演義可以隨便編的道理。因此你們看到我哪裡寫的不合理的,想想老吳也那樣……反正你們要能接受,就接著看吧!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