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炎麟思索片刻。“你們說的的確有一定道理。這也是本案的疑點之一。不過自閉癥患者,並不代表他的智力底下,事實上,根據臨牀心理疾病調查,很多自閉癥患者都具有相當高的智商,他們只不過在與外界溝通方面出現了問題。”
“爲什麼他一定要以兒童爲目標呢?”慕容雨川問。
“首先要說明,他具有典型的虐待狂特徵。在弗洛伊德人格形成理論中,0~6歲是人的性心理髮展階段,一旦在這個階段出現問題,將對成年後的性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情節嚴重的可能常年處於性壓抑的狀態,加上成年之後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行爲,難以與人溝通,於是這種畸形的性壓抑轉變成爲了一種控制慾與暴怒的表現。他以傷害孩子爲樂趣,因爲孩子本身最容易滿足他的控制慾。在很多時候,孩子象徵著他所憎恨的任何事物,因而成爲了受罰的對象。被害者表現出來的恐懼對他來說非常重要。他通過傷害,玷污或者毀掉孩子,來發泄他被壓抑的*與憤怒。所以不管是剪掉孩子手指,溺斃他們,以及最後的剝皮,在他看來都是一種釋放與享受。”
慕容雨川插話。“可問題是,這樣的人不會自己的腦門上寫上‘我是虐待狂,我要對你的孩子下手’。就像你說的,這樣的人在外表上有沒有什麼與衆不同的標記?”
羅炎麟想了想,在白板上“性格”選項後寫下——
自閉。木訥。暴食。語言能力差。年齡與舉止明顯不符。
“但是,有一個地方,我一直懷疑。”羅炎麟說。“像這種性心理壓抑所導致的犯罪,通常很早就會暴露出來,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心智逐漸成熟,自我約束力增強,犯罪可能性會逐漸降低。罪犯三十歲上下,倘若犯案,早在在幾年前他就應該開始了。”
“你是說我應該查一查那些有前科的人。”陸小棠說。
羅炎麟點點頭。跟著補充了一句。“還有心理治療機構。有這樣嚴重傷害傾向的自閉癥患者,青少年時期往往就會顯露出明顯癥狀。父母有可能帶他進行過專門治療。特別要注意,這種罪犯的犯罪手段具有鮮明的標誌性和穩定性。比方說他的犯罪對象是那些14歲以下的未成年兒童,那麼其它年齡段的人羣就絲毫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只要不被抓獲,他會用大半生來重複這種犯罪。所以,你們搜索的對象就是那些年輕時有虐待兒童記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