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宮殿不大,裡面塑造帝王袞冕坐像,唯有羲農(nóng)不袞冕。當(dāng)年秋天,明太祖朱元璋親臨帝王廟拜祭。全廟共五室,祭祀十七帝,即:一室祭祀三皇,東一室祭祀五帝,西一室祭祀三王,另外的東一室祭祀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另外的西一室祭祀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二十一年,開始定下舉世公認(rèn)終始全節(jié)的歷代名臣三十七人,列在東西兩廡從祀,共分四壇。這三十七人是:風(fēng)后、皋陶、龍、伯益、傳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羨去次改火)、岳飛、木華黎、博犲忽、伯顏、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shù)、赤老溫。洪武七年帝王廟著火而毀,於是改建於雞鳴山南面。新建的帝王廟移除了隋文帝,並將唐太宗與漢高光列爲(wèi)一室,總共祭祀十六帝。規(guī)定以每年春季附祭歷代帝王於郊壇,秋季祭於帝王廟本廟。
建文帝率領(lǐng)率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赴吳王宮廟前祭拜太祖,三叩九拜後,建文帝當(dāng)即自身邊的太監(jiān)手中接過一早方孝孺所擬的檄文,對著廟宇念道:“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gòu)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是用簡大兵,往致厥罰。諮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永安至治。太祖皇帝分封諸王,比之古制,既皆過當(dāng)。諸王又率不法,違犯朝制,不削則朝廷紀(jì)綱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朕,欲天下治安,莫如衆(zhòng)建諸侯而少其力。’今蓋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不削之削也。”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金陵城內(nèi),偌大的金鑾殿上,建文帝居中高坐在龍椅上,殿外鐘聲悠悠,建文帝重重的吐 口氣,心道:“四叔終究是反了!“
“長興候耿炳文覲見——”殿外傳來執(zhí)事太監(jiān)的稟奏。
“傳”建文帝對一直站在內(nèi)殿側(cè)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道。
“傳長興侯耿炳文覲見——”
執(zhí)掌太監(jiān)話音剛落,長興侯耿炳文已是快步走進(jìn),跪地叩拜:“臣耿炳文拜見陛下。”
大殿下,耿炳文年紀(jì)大約六旬上下,頜下卻有一部虯鬚,星眼濃眉,雖步伐顯得有些老邁,但虎虎頗有些生氣,若在平時、黃子澄自是不會將這個垂垂老矣的老將方在眼裡,但此刻此人乃是皇帝親點(diǎn)的大將,經(jīng)過洪武一朝的刀光劍影卻能活下來,這點(diǎn)讓黃子澄有些佩服此人。這會兒瞧他走了進(jìn)來,連忙拱了拱手,向他笑道:“耿將軍。”
ps;補(bǔ)充點(diǎn)歷史小知識
以明代爲(wèi)例,據(jù)《大明會典》記載,皇帝親臨或委託大臣拜祭的有歷代帝王、先聖先明、先師孔子、先農(nóng)、先蠶、先醫(yī)、旗纛、五神(司戶、司竈、中溜、司門、司井之神)。
歷代帝王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太牢祭三皇,次年開始派官拜祭。六年,下令開始建設(shè)帝王廟,以祭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漢、唐、宋三朝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致祭。後來將周文王、唐高祖兩個牌位移除,只在其陵廟祭祀,同時增加了隋文帝。
七年春,塑造帝王袞冕坐像,唯有羲農(nóng)不袞冕。當(dāng)年秋天,明太祖朱元璋親臨帝王廟拜祭。全廟共五室,祭祀十七帝,即:一室祭祀三皇,東一室祭祀五帝,西一室祭祀三王,另外的東一室祭祀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另外的西一室祭祀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二十一年,開始定下舉世公認(rèn)終始全節(jié)的歷代名臣三十七人,列在東西兩廡從祀,共分四壇。這三十七人是:風(fēng)后、皋陶、龍、伯益、傳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羨去次改火)、岳飛、木華黎、博犲忽、伯顏、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shù)、赤老溫。
當(dāng)年帝王廟著火而毀,於是改建於雞鳴山南面。新建的帝王廟移除了隋文帝,並將唐太宗與漢高光列爲(wèi)一室,總共祭祀十六帝。規(guī)定以每年春季附祭歷代帝王於郊壇,秋季祭於帝王廟本廟。
嘉靖九年,廢除了郊壇帝王附祭,規(guī)定只在帝王廟祭祀。十年春,將諸帝牌位移於文華殿祭祀。十一年春仍祭於文華殿,夏天將帝王廟建於都城西部。建好後的帝王廟也爲(wèi)五室,帝王位次沒有改變,照前排列。當(dāng)年秋,皇帝親自駕臨帝王廟祭祀。二十四年,移除元世祖及其重臣五人牌位,又將唐太宗與宋太祖列爲(wèi)同室,共祭祀十五帝。另有從祭的歷代名臣共三十二人,從上述三十七人中移除了木華黎、博犲忽、伯顏、博爾術(shù)、赤老溫等五人。
一般情況下皇帝是派大臣代爲(wèi)祭祀的,但有時也親臨拜祭。對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軒轅氏、帝金天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皇帝、漢光武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祖皇帝、元世祖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定的祝文是:
“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爲(wèi)君,代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報,特祀以春秋,惟帝兮英靈,來歆來格。尚享!”
嘉靖時,移除了元世祖牌位。皇帝定的祝文是:
“仰惟諸帝,昔皆奉天撫世,創(chuàng)治安民,皇祖景慕不忘,春秋致祭,著在令甲。茲朕特建殿宇,恭修恆祀,時維仲(春、秋)謹(jǐn)遣輔臣以牲帛庶品,用享列聖。予惟沖昧,敬體皇祖追報之虔,惟諸帝鑑臨,來格於斯,庶副予誠之至。尚享!”
先聖先明
嘉靖九年,開始在文華殿的東間祭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十一位先聖先明,位各有主,主各有龕。伏羲至武王向南,周公向西,孔子向東。每年的仲春、仲秋“開講”前一日,皇帝親臨致祭;每月朔望日,備具酒果,由皇帝穿上黃袍拜祭,或派大臣代拜。
六年,移祀於永明後殿,行禮的日期和方式照舊,只是後來慢慢的皇帝只派大臣代拜了。隆慶初年,取消了這一禮拜,但仍在文華殿東室行禮祭祀。
陳設(shè)的牌位名是:皇師伏羲氏聖位、皇師神農(nóng)氏聖位、皇師軒轅氏聖位、帝師陶唐氏聖位、帝師有虞氏聖位、王師夏禹王聖位、王師商湯王聖位、王師周文王聖位、王師周武王聖位、先聖周公之位、先師孔子之位。
對上述十一位先聖先明,皇帝的祝文爲(wèi):
“予惟後學(xué)之資,必賴先聖遺集,以爲(wèi)進(jìn)修。茲於明日春秋開講學(xué),伏惟默運(yùn)神機(jī),覺我後學(xué),俾誠正之功不替,庶治平之至可臻,而聖道永有沾民之惠矣。特用奠告,惟聖師鑑焉。謹(jǐn)告!”
先師孔子
明代建朝之初,皇詔正諸神封號,只有孔子得以被封爵,並規(guī)定“每歲二丁傳制遣官祭於國學(xué),每月朔朢遣內(nèi)臣降香,朔日則祭酒行釋菜禮。”後來,孔子一直爲(wèi)皇帝所拜祭。至嘉靖九年,其牌位被皇帝題爲(wèi)“聖先師孔子神位”,將原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改稱先師廟。
隨孔子牌位從祀的,有“四配”、“十哲”之牌位,即:
四配:復(fù)聖顏?zhàn)印⒆诼}魯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十哲:先賢閔子(名損)、先賢冉子(名雍)、先賢端木子(名賜)、先賢仲子(名由)、先賢卜子(名商)、先賢冉子(名耕)、先賢宰子(名予)、先賢冉子(名求)、先賢言子(名偃)、先賢顓孫子(名師)。
其他包括先農(nóng)、先蠶、先醫(yī)、旗纛、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