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暖閣。朱棣面色陰沉,居中而坐,兩次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熙、朱高燧、張玉、朱能、道衍、鄭和、王景弘、丘福。金忠!
“朱將軍!”良久,朱棣終於打破了沉默,“張信之事你有幾成把握?”
朱能自座位上站起來,抱拳道:“稟王爺,十成肯定沒有,但若處置得當,六七成應是無問題!”
又是一沉沉默,一盞茶水的功夫,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道:“俗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也罷,便由你一試!”
“是,王爺!”
“還有!”朱棣又囑咐道:“此事事關重大,朱將軍無比小心操守,莫露出了馬腳,自亂了陣腳!”
“王爺放心,某將知道該怎麼做!”朱能幹淨利落的一揖答道。
“王爺所言極是!”一旁金忠接過話頭道:“王爺素有威望,且多年抗敵,於國家實乃有大功,如今尚且無無過之處,當今聖上卻聽信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奸佞小人之言,對王爺削藩,以下官看,實乃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削藩之舉,實乃是朝廷有意爲之,既如此,王爺若是不早下手,只怕朝廷一旦大軍攻入燕王府,到時候王爺後悔莫及啊!“
“是啊, 金相士說的極是,父王有功於國,又無過錯落入旁人之手,朝廷如此大動干戈削藩,實乃是師出無名!朝廷尚未動手,依兒臣並非陛下仁慈,而是陛下找不到對父王的出兵的理由,這次張謝二人過府,定是對父王起了疑心,若是長久下去,父王一旦有個閃失,給了朝廷出兵的理由,到時候,他們是逼著父王謀反,只要父王主動謀反,那便是漢朝吳王劉濞一般!朝廷便可名正言順的對父王用兵!”世子朱高熾接過金忠的話頭說了下去。
朱棣默默不語,這漢朝劉濞的故事他自是知道,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謀殺了荊王劉賈。劉邦率軍親征。血氣方剛的劉濞時爲沛侯,隨軍出征,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引得了劉邦垂青。平亂之後,“上患吳、會稽輕悍”,苦於自己兒子年幼,加之荊王劉賈無後,劉邦改荊國爲吳國,封劉濞爲吳王,統治三郡五十三城,以廣陵爲都。廣陵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懷在邗城舊址上所建之城,因爲這裡當時是一片丘陵,就取“廣被丘陵”之意而名。揚州別稱廣陵也就始於此時。
等到封侯拜印的時候,劉邦再一打量劉濞就後悔了:他有反相!詔書已下,駟馬難追。於是,劉邦當衆警告劉濞:“漢家五十年以後東南方向必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不過,天下都是我們劉家的,你最好還是不要謀反!”劉濞慌忙五體投地:“不敢。”如此無端的猜疑能讓劉濞心悅誠服嗎?
不久劉邦病逝,劉啓即位之後,晁錯依舊主張削奪諸藩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理由莫須有:“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這個本是莫須有的理由,但沒料到,這個理由確得到了劉啓的支持。
劉濞本來就恨劉啓,加之削蕃,終於拍案而起了:反了!看見吳軍磨刀霍霍,吳王門客枚乘、鄒陽和嚴忌等人先後上書諫阻。劉濞根本不聽,遂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爲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爲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發難之後,劉濞親率二十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樑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樑軍大敗。
由於七國聯軍聲勢浩大,劉啓慌忙命令太尉周亞夫統率三十六位將軍鎮壓吳楚叛軍,指令曲周侯酈寄抗擊趙軍,派遣將軍欒布率兵去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爲大將軍,駐滎陽督戰。於是,這場戰爭陷於膠著狀態。
面對七國氣勢洶洶的進攻,劉啓束手無策,只好“斬御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以此來換“和平”。儘管劉啓去掉了七國起兵的藉口,但是七國仍不罷兵。然而,劉濞理財勝過桑弘羊,打仗不如周亞夫,七國之亂很快就被鎮壓了。劉濞逃到東越,被殺。
開弓沒有回頭箭。可以說,劉濞之所以一條路走到黑,是被逼無奈,與其說是野心家的狂妄,不如說是絕望者的瘋狂。眼下本王的情況何嘗不是這般呢?“朱棣皺著眉頭將這段故事回憶了一遍,方纔緩緩說道:”金相士說的是!“頓了頓又道:“如今北平城內七衛皆入張、謝之手,城外更有四萬大軍把守,本王親軍不過萬餘,正是寡不敵衆!依本王看,皇上必是看中了這一點,認爲即便本王謀反,也會立刻覆亡,所以才這般有恃無恐!”
“其謀何其工也,其心何其毒也!”朱高熙忿忿罵道。父王乃是我大明堂堂親王,卻生生被朝廷一幫奸佞小人逼至窮途末路。想到這裡,朱高熙恨不得立刻將金陵城裡的那個表兄碎屍萬段!他平日裡橫行貫了,除了父王朱棣之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裡,更何況是朝廷那個只知曉聽奸佞小人的堂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繼續給力啊,支持首訂啊,支持首訂啊!小景一如既往,還望各位也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