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46章 科舉與大慶

這次惹起爭議的的主要就是考試的科目,過去的諸科很有講究,但也全是舊制,也就是說宋代開國之初,科舉制舉大多沿襲唐代,大致可分爲三類:制舉,在國家需要某種人才,由天子隨時招考,不常設置,也沒有一定章程。學選,由太學的三舍選充,僅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到徽宗宣和三年,施行了二十二年.當時因新黨當國務,使全國人才悉由學校出身,所以停辦“常科”專由“三舍法”升貢。

最後纔是貢舉,宋初原仿唐制行科舉,實行的時間亦較久,其科目亦有“進士”,“九經”,“五經”,“通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諸科。此諸科中以“明經”,“進士”二科爲最普遍,尤以“進士”一科得人最盛。

雖爲唐制,但在五代之時,也有沿革和改變,像五代之時,有些國家採用的“進士科”和“諸科”的做法就被宋代照搬過來,雖然五代之時戰亂不斷,但當權者在選拔人才之上仍然會堅持科舉考試,這也是”朝代更易”,不廢科舉的由來。

宋代以後宋太祖趙匡胤在當年就開恩科考試,於是後來貢舉科當初常舉每年舉行一次,到仁宗時才改爲二年舉行一次,神宗時仿週三年大比的遺制,故爲三年舉行一次,此後相沿不改,即成定製。

貢舉的手續大概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州縣將應試士子保送至本道考試官,於秋學先考選一次,謂之“秋試”第二階段:由禮部考選諸路所貢的舉人,謂之“省試”,經禮部考試合格後,稱爲“進士”。但在太祖開寶年間,落第的舉人常常訟考試不公,於是由天子另派大員在殿廷覆試一次,或由天子親自主持覆試,是爲“殿試”,作爲最後的決定。

要說起宋代的科舉實際上相比於唐代還是有很多的不同,有創新有發明,也有弊端,總體來說,唐代士人及第不易,唐代每年(進士科)及第人數,通常在五十人以下.宋太祖時,增加到九十六人.太宗時,“進士科”多至一百九十人,諸科二零七人.其後錄取名額隨時變動,有多至五百餘人.比之唐代增加甚多。

但宋代簡化了唐代的考試製度,並且抑制了唐代那種貴族公卿子弟才能參加科舉的制度,讓很多貧民學子也能夠一舉中第,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消除階級化的最大益處了,但唐代考試在禮部,分發任用在吏部;禮部合格,未必即獲任用.因而仍多在各部門長官任僚佐,籍此對政治有一番實習。

宋代則因經歷五代長期黑暗,人不悅學,人才匱乏,朝廷刻意獎勵文學,重視科舉,只要及第則得美任;因此反而沒有唐代般還能保留兩漢以來一些切實歷練的遺風美意,這又是宋制不如唐制之處。

也就是說,雖然代於抑制門第政治科舉居功至偉,但唐代應考的多是門第貴胄之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薰染,亦早得很多政治掌故,在政治,知識上都有一定質素.晚唐,高門大族衰落,應考者多是苦讀的寒門子弟,他們除留心應考科目外,國家對他們沒有教育,門第家訓也沒有了,政治傳統更茫然不知,白屋書生,驟然中舉,進身仕途,對實際政治不免生疏。

這種利弊屬於教育範疇,國家科考是爲了選拔人才,可是人才豈是完全能夠通過考試所能獲得的,衆多學子寒窗苦讀從然是爲國爲民有所作爲者有之,但大多數卻是將科舉當做敲門磚,一朝中第,無非是讓自己能有個封妻廕子的前程罷了。

爲了一個官身,很多人鋌而走險不惜徇私舞弊,關節託帶之風自隋唐一來屢禁不止,宋代在防範這些弊端時也下了很大的力氣,如發明了“糊名制”等,將名字糊住的做法是使得閱卷之人不得照顧自己的門生故舊和新朋子弟。

蕭明在觸碰這塊科舉制度時,的確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他讓那些太史院的白鬍子老學究將宋代以來的科舉科目和制度作了詳細的講解,從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原來宋人不安定製屢有創新的地方在科舉考試這塊也有體現。

像宋代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爲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

“罷帖經墨義”和“考試重策論”就是宋人不拘於祖宗定製而作出的改變,宋自神宗以策論取士成爲定製,少有變動.唐以詩賦取士,使唐代文學以詩賦見稱.宋以策論取士,故宋代文學以散文見著,如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氏父子等,皆精於散文創作.連及史學亦爲之發達,如《新唐書》,《新五代史》,《資治通鑑》以及《紀事本末》等名著,相繼出現.中國史學著述之多,體例之宏,以宋爲著。

此外,宋初以詩賦取士,後以詞賦取士,復立“宏詞科”,故宋詞亦極爲可觀。原來“唐詩宋詞”都是科舉考試逼出來的,蕭明覺得頗爲可樂!但宋代嚴防舞弊,學子平民得有進升之機,並且宋以科舉取士,造就不少忠國之士,這些人當中如李綱。宗澤等人。

科舉考試需要改革,在宋代還未有完全和系統的教育體制下,沿用科舉是爲國家挑選人才的最快捷方式了,蕭明還無意改變,但這考試內容卻的確是要改的,經史子集用處不大,詩詞歌賦更是無用,但卻不會完全廢除,但重策論卻是不可少的。

其次就是蕭明所提倡的雜科,這裡面尤以術數爲重,俗話說,高等數學無用處,但卻是鍛鍊人路基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對於削減大量儒家經典作爲考試題目的作爲,很多人也曾反對,蕭明卻拿王安石的一句話來駁斥他們。

“課試之文章,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爲天下國家用!考它何用?”

既然要動科舉這塊,就不要束手束腳,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是最佳的!但蕭明懂得圓滑處理,能讓步的地方自然讓步,該增減的地方也一定會增減,儒家經典不可能完全去除,因爲現在畢竟還是忠君集權的封建制度,有些底線在未鬆動之前,蕭明也不敢公然觸碰的。

整個大宋王朝的科舉考試會在國慶大典之後擇期舉行,由於是秋天,則稱爲“秋闈”這是慣稱,蕭明這段時間就在急鑼密鼓的忙這些事情,開科取士是彰顯皇恩的契機,高宗自然也是全力支持,不過當前還是要以大慶爲主。

不過今秋要開榜取士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各鄉各縣以及各州府的選拔已經開始了,由於時間緊迫,一些當試的舉子秀才之流的考生基本上沒有進行“省試”而報請貢院,有的報請官府,義律填入到禮部和是、禮部統一的舉子名單之內。

趕在大慶之前就來到京城的舉子們和陸陸續續的前來的考生可算是京城的一道風景,加上各地前來觀禮的使節和客商大戶,京城之內的客棧酒樓頓時人滿爲患,而藉著這中大事前來走生意做小買賣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康京在作爲京師的第二年就已經成爲全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了!人口突破五百萬,流動人口不下三四百萬人!這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商業貿易和工業業已經酒店零售和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於熙熙攘攘的人羣和常住民,城市的擴張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

……

公元1135年,大宋高宗永康三年的十月十九號,壬辰,丙戍月,甲卯日,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六星當值,正是黃道吉日,準備了快兩年的舉國大慶終於開始舉行了,當日的慶典真是盛況空前!

高宗趙構親自率衆,文武百官,王公國戚,浩浩蕩蕩前往太廟祭祖,禮部規儀極盡豪華,全套的宮廷鼓樂,大氣肅穆!皇帝祭祀先皇故帝,太宗牌位一次賜予諡號就連死去的欽宗皇帝也被封了諡號,說明高宗還沒忘了自己這位大哥。

然後皇帝趕往白馬廣場的祭天臺,儀仗開道,旌旗遮天,皇帝要祭天祭地,隨後上泰德大殿,接受百官朝賀,各地番邦屬國,海外藩屬全都跪拜磕頭,這裡面仍舊是那三十多位南洋的酋長國王在內,最新加上的扶桑日本的天皇高倉!高宗都有封賞。

然後是鼓樂齊鳴,宮中千伎齊聲高歌頌揚大宋帝國我皇恩澤,開疆萬代等等,鼓樂歌舞齊鳴,千伎獻舞,接著各道各州各府的地方向皇帝敬獻禮品,高呼萬歲!皇帝與予嘉勉並行封賞,禮物由禮部劃撥。

接下來就是大開筵席了!泰德殿廣場可容萬人,自然就是露天開席,值得一說的是,那個清河郡王還真是挖空了心思準備了一次菜單盛宴,用來款待高宗趙構,蕭明協同內閣大臣全都前去試吃,一次性就幾乎讓張俊破產,事後大監察馮澥自然不會放過對他的監察了。

鬧鬧騰騰一直到了晚上,整個京城張燈結綵,禮花爆竹齊鳴!百姓遊行狂歡!高宗登上萬勝門與民同樂!這場大慶一直要持續到年底,期間各地的藝人齊聚京城,獻唱賣藝不亦樂乎,百姓則可以免費欣賞,此次大慶可謂盛況空前了。

蕭明算了一筆賬,一場大慶下來,不但是高宗自己的錢財見底,就連戶部賬頭也見虧空,高宗皇帝破產了!好在國庫之內錢款還叫豐足,蕭明心中對此實在是大爲不滿,但也不好發作,心情鬱悶之下,找了個藉口又躲到杭州去了!

~~推薦三國曆史書,不一樣的《縱橫三國我是張遼》光榮遊戲特色,更不缺乏熱血!乃是一本好書!感興趣的書友可以前往支持~~

第352章 北海尋賊第210章 植樹造林第263章 琉球三國第339章 臨陣罷兵第五十八 掌太平鐵廠第50章 第三房小妾的姦情第282章 決死進攻第279章 兩個偷渡客第157章 瀟灑至極第193章 錦州大撤退第104章 大遼國師第87章 啊!梁紅玉第126章 戰馬十萬匹第388章 決戰白水城第374章 農業爲重第171章 工匠的等級第321章 相親相愛不好麼第51章 奇璞 . 良儈第384章 一份大禮第84章 入主艱難和一攬子計劃第216章 抗金義勇大會第309章 怒掌朝權第315章 生化攻擊第370章 真的無能第28章 攻城戰第17章 後學尚於民同第96章 又見赤玉聰第399章 太陽金龍號第284章 解放賤民第20章 高府赴宴第7章 黃雀在後只爲金第277章 驕橫跋扈第195章 兩線發展第275章 湖中偶遇第318章 收復應天府第10章 官府的大訂單第86章 人才準備第229章 徽宗退位第176章 割地賠款第130章 三炮退金兵(上)第383章 找到了趙奢第34章 楊震之子第242章 一家團聚第242章 一家團聚第216章 抗金義勇大會第355章 阿留申羣島第182章 太平銀莊第97章 磨盤戰術第346章 科舉與大慶第188章 何時歸宋?第11章 醉酒話桑麻第412章 皇帝大婚第212章 深度厭食癥第206章 屠戮的心腸第171章 工匠的等級第228章 奪嫡兵亂第5章 逛逛杭州第314章 進行金融戰第381章 蔑兒乞惕人第62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第254章 東京解圍第319章 康京小報第376章 西突厥崛起第225章 扳倒李邦彥第361章 活人獻祭第403章 大宋新南州第190章 衆臣皆反第23章 嚐嚐厲害第282章 決死進攻第244章 二次圍城第264章 我想老孃了第369章 金融的手段第11章 醉酒話桑麻第231章 靖康學~潮第410章 立憲庭論第308章 憑弔李綱第129章 奪兵權第38章 靈隱禪寺第11章 醉酒話桑麻第243章 破而後立第234章 戰艦蛟龍號第322章 燕京地震第27章 楊子發斬將第113章 版刻大藏經第241章 收購章氏窯廠第89章 匹馬單騎引敵去第284章 解放賤民第317章 鋼鐵怪物第144章 進兵阿勒泰第364章 全面廢奴第83章 暫回杭州第12章 醉星樓斗酒第52章 寶藏的兩條線索第280章 正式進攻的序幕第322章 燕京地震第113章 版刻大藏經第193章 錦州大撤退第173章 我們要熱情一點第116章 山東半島的基地第16章 微墨之家
第352章 北海尋賊第210章 植樹造林第263章 琉球三國第339章 臨陣罷兵第五十八 掌太平鐵廠第50章 第三房小妾的姦情第282章 決死進攻第279章 兩個偷渡客第157章 瀟灑至極第193章 錦州大撤退第104章 大遼國師第87章 啊!梁紅玉第126章 戰馬十萬匹第388章 決戰白水城第374章 農業爲重第171章 工匠的等級第321章 相親相愛不好麼第51章 奇璞 . 良儈第384章 一份大禮第84章 入主艱難和一攬子計劃第216章 抗金義勇大會第309章 怒掌朝權第315章 生化攻擊第370章 真的無能第28章 攻城戰第17章 後學尚於民同第96章 又見赤玉聰第399章 太陽金龍號第284章 解放賤民第20章 高府赴宴第7章 黃雀在後只爲金第277章 驕橫跋扈第195章 兩線發展第275章 湖中偶遇第318章 收復應天府第10章 官府的大訂單第86章 人才準備第229章 徽宗退位第176章 割地賠款第130章 三炮退金兵(上)第383章 找到了趙奢第34章 楊震之子第242章 一家團聚第242章 一家團聚第216章 抗金義勇大會第355章 阿留申羣島第182章 太平銀莊第97章 磨盤戰術第346章 科舉與大慶第188章 何時歸宋?第11章 醉酒話桑麻第412章 皇帝大婚第212章 深度厭食癥第206章 屠戮的心腸第171章 工匠的等級第228章 奪嫡兵亂第5章 逛逛杭州第314章 進行金融戰第381章 蔑兒乞惕人第62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第254章 東京解圍第319章 康京小報第376章 西突厥崛起第225章 扳倒李邦彥第361章 活人獻祭第403章 大宋新南州第190章 衆臣皆反第23章 嚐嚐厲害第282章 決死進攻第244章 二次圍城第264章 我想老孃了第369章 金融的手段第11章 醉酒話桑麻第231章 靖康學~潮第410章 立憲庭論第308章 憑弔李綱第129章 奪兵權第38章 靈隱禪寺第11章 醉酒話桑麻第243章 破而後立第234章 戰艦蛟龍號第322章 燕京地震第27章 楊子發斬將第113章 版刻大藏經第241章 收購章氏窯廠第89章 匹馬單騎引敵去第284章 解放賤民第317章 鋼鐵怪物第144章 進兵阿勒泰第364章 全面廢奴第83章 暫回杭州第12章 醉星樓斗酒第52章 寶藏的兩條線索第280章 正式進攻的序幕第322章 燕京地震第113章 版刻大藏經第193章 錦州大撤退第173章 我們要熱情一點第116章 山東半島的基地第16章 微墨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乌海市| 普兰店市| 泰来县| 屯门区| 合阳县| 南昌市| 兴化市| 梨树县| 桐城市| 寿宁县| 韶关市| 应用必备| 桐庐县| 启东市| 正镶白旗| 昆明市| 怀远县| 伽师县| 碌曲县| 普安县| 久治县| 平湖市| 台东县| 高雄市| 沈丘县| 黄山市| 平湖市| 龙游县| 盐亭县| 黄大仙区| 淮阳县| 溆浦县| 于田县| 双辽市| 林州市| 云林县| 嘉定区| 县级市| 萝北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