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97章 于謙:殿下若不棄,願拜爲先生!

第297章 于謙:殿下若不棄,願拜爲先生!

蘇武嘴脣微動,張口欲言,卻又說不上來話。

三年。

他從初入官場的蘇二郎,脫胎換骨成了如今沉穩的蘇總憲,他得到了很多,除了如今左都御史之位,更珍貴的是如何在官場上游刃有餘。

但他身上已經沒有年輕人的朝氣了,現在的他,更像是一個在官場上爬摸滾打的老油子,做事中規中矩,做人圓滑世故。

三年前的他,遇到困境與挫折,想的是怎麼闖過去。而如今的他,想的是怎麼保全自身,護住羽毛。

蘇武雙眼微瞇:“殿下想怎麼殺?”

一轉眼的功夫,他便彷彿又回到了三年前的自己。

能用殺人解決問題,絕對不動口,我們做事,就是這樣。

朱高燨微微一笑:“殺人,定罪,找證據,向上彙報。”

這就是他的做事風格。

換做尋常人的做法,應該是先向上彙報等候指示,待指示下來以後開始蒐集證據,人證物證齊全之後,再定罪、問罪殺人。

然而朱高燨從來不走尋常路,他的流程是倒過來的。

先把人宰了,然後再給死人定罪,把人殺完以後再去抄家蒐集證據,最後向上彙報一個過程。顯而易見,這是效率最快的方案,只不過不太合規。

但他不在乎合不合規,規矩是他定的,如果這個規矩影響到他,那改了規矩便是。

……

湯承順著臺階,一路前往覲見。

待他尋到朱棣時,卻見皇帝陛下正在院子裡悠悠的打拳,似是養生的拳法。

湯承詢問道:“陛下,奴婢接到彙報,各地的錦衣衛大舉調動,似是要對谷王府、蜀王府,還有贛王府動手,陛下,可要東廠的人出面阻攔?”

朱棣淡淡的說道:“之前不是定了規矩嗎,東廠的人不得參與關內事宜,對於錦衣衛也只有監視之權,此事跟你沒關係,不用管。”

湯承有些遲疑:“可是……”

可這鬧得動靜也忒大了,同時對三位藩王出手,儘管永樂朝的藩王權勢大不如洪武朝時那般強盛,可終究是地位在那兒擺著。

這三位藩王裡,贛王是朱棣的嫡長子,谷王和蜀王都是他的親弟弟。

這不得出面管管?

朱棣轉而問道:“朕一直在想一件事,想了一早上了也沒想明白,巧恰你來了,你替朕也一起琢磨琢磨。”

湯承點了點頭:“陛下請講。”

朱棣道:“伱說……朕今天中午該吃什麼?”

湯承愣了一下,想了想道:“油潑面如何?”

朱棣微微頷首:“行,那就油潑面吧,朕也好久沒吃過了,你派人去跟光祿寺的御廚知會一聲。”

“諾。”

湯承恭敬的躬身行禮,旋即離去。

皇帝陛下的意思已經表達的很明顯了,錦衣衛沒膽子對宗藩動手,那必然是太子在背後有所操控。既然是太子的意思,那自然有他的用意,朱棣不會去幹擾。

……

于謙站在朱高燨的身後,心亂如麻。

他還在念著那首“嘲竹”,此詩壞他道心,于謙十八年來所受儒家教育,而朱高燨的一首嘲竹,讓他起了對儒家的質疑。

一旦埋下種子,情愫就像是刺激種子的營養,不斷的茁壯成長,生根發芽,乃至於最終成長成參天大樹。

注意到于謙的不對勁,朱高燨笑道:“怎麼,有心事?”

于謙嘴硬的說道:“沒有,吾心如明鏡,能有甚心事?”

“還裝。”朱高燨笑吟吟的說道,“呂祖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慾。你這人有福氣,生來便斷去貪嗔與色慾,不過最後的煩惱,你仍未斷去。”

于謙皺眉問道:“何以見得?”

朱高燨淡淡的說道:“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八個字,猶如一柄利劍,在於謙的腦中一閃而過。

猛然間,他似乎有所頓悟。

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如嬰兒,才能觀其復。

觀其復,即是明萬物的如實規律,明規律了方能見當下機,行恰當事,而不是跟隨人慾妄心亂動

于謙肅然起敬,躬身作揖:“學生於謙,請殿下賜教。”

八字猶如聖賢哲言,讓于謙明白了一件事:在學術上,面前這位太子殿下已經攀登至千百年來的山巔,與孔孟並肩,是遙不可及的聖人。

于謙的自稱不再是臣,而是“學生”,以表自己的敬意以及求學的態度。

“禪宗《壇經》裡六祖慧能說: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

朱高燨悠悠道,“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內心因過去留存的執念而生的念頭也是一樣。超凡脫俗者心如明鏡,念頭的流動則是平常人達到心如明鏡狀態的唯一途徑。

“就像縱火犯在找縱火犯,火思考如何滅火,事實就是事實,容不得你思不可議,一說就錯。”

朱高燨拍了拍于謙的肩膀,道,“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于謙,你一葉障目了。”

說完,他便又坐了下來,端起茶盞飲了一口,一副聖賢臨世的模樣。

此時的于謙,就彷彿遭受了降維打擊一般,愣在了原地。

這給朱高燨看的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難不成是自己抄陽明先生的這些話對於于謙來說太過高端了?

事實並非如此,陽明先生這些話,若是凡人聽去了也只是覺得玄奧並不會放在心上,正是極有天賦並鑽研於此的人,纔會因此而沉思。

于謙現在就是陷入了沉思的狀態。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

這屬於是儒家的學問,最早可推溯至孟子,又結合了存齋先生的“心即是理”之思想,受道家影響多過於佛家,但終究離不開儒家學問的本質。 然而這一門學問,跟明朝儒家代表的程朱理學是對立的。

這無疑是一種背叛,如果認同這門學問,那于謙就等於是背叛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

在這種超前的學問之下,于謙的大腦裡就彷彿有兩個小人在打架。

一個黑色的小人在說:“桀桀桀,心即是理,去他媽的程朱理學,老子只相信我自己!”

另一個白色的小人在說:“他說的對。”

于謙秒懂,當即抱拳道:“殿下若不棄,謙願拜爲先生!”

朱高燨微微頷首:“甚好。”

他去花費口舌跟于謙說這麼多“心學”上的知識,當然不是單純的爲了教授學術,正相反,他是爲了統治學術。

統治,也分道統與法統。

朱高燨代表法統,他是皇帝欽定的繼承人,是大明最權威的執法者。然而還有另一種統治,威脅著他的權力。

儒家。

皇帝以儒家去統治,但這何嘗又不是被儒家所限制住了。

爲了擺脫儒家的限制,歷朝歷代的皇帝想盡了辦法,用外戚、宗藩、宦官去限制,而朱棣設立東廠,也是因此,但始終都沒有成功。

這是因爲,皇權需要仰仗儒家去實現自己的統治,從最開始,他們就是綁在一條船上的。

朱高燨不願意用宦官來限制儒家,因爲他覺得自己有更好的辦法來制約儒家,收攏皇權。

知識是一種特殊的權力,而他比任何人都懂如何去利用這種權利。

鳩佔鵲巢,只要朱高燨的思想可以從內部瓦解並佔據了儒家思想,那麼他便可以兵不血刃的將儒家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完成一項所有皇帝想做卻未能做到的事,他將成爲大明帝國在學術與思想上的最高統治者,成爲一個“聖人皇帝”。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迄今爲止,也只有孔子這一位聖人。

但這難不倒朱高燨,他雖然不是聖人,但他可以是。

朱高燨直接將除孔子外,唯一的一位聖人陽明先生的“心學”抄了過來,很明顯,心學有對抗傳統儒學的實力。

嘉靖年間,心學被朝廷極力打壓,朝廷將王陽明學說定爲邪說、僞學,但並沒有壓制王學的傳播,反而激發了王陽明弟子們不遺餘力地爲王學正名,一時間,心學的學術火遍大江南北,無數官員都是心學的學生,匯聚成了一個心學的強力黨派。

雖然在張居正和萬曆帝的聯手打壓下,朝廷祭出了屠刀,將王陽明的再傳弟子何心隱杖斃,心學一度被朝廷壓制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影響心學恐怖的傳播力和統治力。

心學的本質對於朱高燨來說並不重要,他看重的是心學的傳播力和統治力,將權力集結在自己一人手上,成爲真正意義上擁有完美皇權的統治者。

而於謙,就是朱高燨要推出來的代言人,成爲心學的“大師兄”,幫助自己去完成這項事業。

……

于謙認真的說道:“請殿下稍後,照規矩,拜師得先跪拜至聖先師孔子先生,雙膝跪地,九叩首。而後再拜先生,雙膝跪地,三叩首,獻上投師帖子與六禮束脩……”

朱高燨搖了搖頭,指了指桌上的茶盞,道:“何須繁文縟節,你只需奉茶以表心意即可。”

于謙有些遲疑:“果真嗎殿下,這是不是有些太隨意了?”

他現在將殿下看作是新派聖人,真心的想要虛心向對方求教。可殿下這態度,讓他有種誤入黑窯子的錯覺。

朱高燨問道:“你可知,我派何名?”

于謙搖頭:“不知。”

朱高燨道:“我派名爲‘心學’,心誠則靈,倘若一味的追尋常理,豈不是誤入歧途,本末倒置?”

于謙稍加思索,恍然大悟,不由愈發欽佩,感嘆道:“是于謙愚昧了。”

他端起茶盞,雙膝下跪在其面前,恭敬的奉茶道:“學生於謙,請殿下用茶!”

朱高燨卻沒有接過茶盞,而又略帶笑意的問道:“還叫殿下?”

于謙連忙改口道:“請先生用茶!”

朱高燨微微頷首,接過茶盞飲了一口,而後雙手將於謙扶起。

他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日你拜我爲師,來日我送你前程似錦。”

于謙道:“學生拜師,不求前程,只求真理。”

朱高燨輕笑一聲,心想這可由不得你了。

上了老子的船,就別想下去了。

未來的於少保,直接拿捏!

年輕的于謙,在朱高燨眼中就跟個未經世事的小綿羊一樣,渾身都是破綻,他已經在琢磨著如何去利用著于謙控制儒家學派收攏皇權了。

……

湖廣長沙,谷王府。

一襲白衣,眉清目秀,谷王朱橞坐在椅子上,輕閉雙目,輕哼小曲,聽著王府長史的彙報。

“王爺,湖廣督稅司的人又上門來了,追問公稅的事……”

“公稅,哪兒來的公,哪兒來的稅?”

谷王睜開了雙眼,淡淡的說道,“天下,是我們朱家人的天下,誰有資格跟本王談公道?督稅司,嚇唬嚇唬別人也就算了,到了長沙,別說是他督稅司一個從三品的稅務官,就算是督稅使呂朝陽來了,也得給我跪著!”

他敢這麼說話,不是沒有底氣的。

換做任何一個宗藩,看到督稅司的人馬後都會犯怵,仗著宗藩的身份欺負欺負文官們也就罷了,督稅司這些黑無常手上可是真有軍隊的,從邊關調下來的軍隊充當督稅軍,惹不起。

但谷王根本就不帶虛的,因爲他是極少數在永樂朝握有兵權的藩王。

谷王朱橞,少年得志,是太祖第十九子,生母郭慧妃爲滁陽王郭子興之女。他在洪武朝時,坐鎮長城九鎮之一的宣府,所鎮之地不動如山。

建文登基,命谷王入京,谷王帶著三千精銳便趕赴南京,鎮守金川門。

後來朱棣打到了南京,谷王一看這架勢不太妙啊,當機立斷,和李景隆聯手打開城門,迎燕師入城,狠狠的背刺了建文一刀,給被削藩的兄弟們報了仇。

朱棣登基以後,谷王憑藉著這份功勞駐守長沙,擁兵三千甲士,招兵買空賣馬,立命中官,造戰艦弓弩,練水兵張勇。

手上有兵,谷王的腰桿子才硬,別說是督稅司的人了,就連先前漢王改封地爲分地,對宗藩們動手,路過長沙都得繞道走。

(本章完)

第512章 天山雪蓮,我們拿定了!阿屠指定閱讀書目第82章 瓦剌入侵?那就打!第20章 害怕的朱瞻基第172章 我兒祁鎮有大帝之姿!第575章 原來是陛下啊第449章 大軍入城!血色開端!第154章 老四,給三哥留條活路第432章 大索全城,圍捕世家!第166章 夏原吉的效忠第206章 祁王兩鬢已白髮第27章 趙王第378章 風波再起,朝中異議第273章 朱棣:壞了,出事了!第506章 人人都在演戲第134章 他日我若爲青帝,報得一處桃花開第266章 朱高燨:誰敢圈地,我弄死誰第298章 蜀王:造反?這不要我命嗎!第79章 趙王爺最大的優點就是聽勸,最大的缺第7章 漢王登基,全家遭殃第211章 立祁王爲儲君!第369章 螳臂當車!這便是觸怒太子的下場!第208章 祁王:無所謂,我會出手!緊急事件第393章 朱高燨:沒想到吧?我親自領軍來殺第318章 朱高燨:不,這是科學的力量第34章 被皇帝選中的朱高燨第520章 知府有問題!第521章 我蚌埠住了!第297章 于謙:殿下若不棄,願拜爲先生!第470章 聖人後裔 天下儒宗?朕很不高興!第131章 練兵,祁王府護衛軍第446章 輕而易舉的反殺!第27章 趙王第390章 誘敵深入,坐等韃靼撞入埋伏圈!第518章 婁大人到第503章 都是錢啊!第238章 祁王:叫我小朱也行第337章 建文帝現世!第419章 挾大勝之威,行滅根之事!第186章 朱元璋留下的佈局!第156章 大明的屠夫祁王!第280章 朱高燨:雲在青天,水在瓶第151章 東宮的天,塌了!第65章 隨駕北巡第403章 硬碰硬!一萬擋十萬!請假一天第343章 孤可以不收,但他們不能不送第190章 崇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第279章 人屠白起,接管身體第496章 魚兒上鉤了。第517章 封侯拜相第576章 天下無敵第30章 直覺第126章 錦衣衛癱瘓,大戰將起!第578章 朱高爔環視一週,很快就發現了貓膩第298章 蜀王:造反?這不要我命嗎!第64章 你可真不是人第354章 朱棣:擡頭直視我,站起來!第190章 崇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第249章 朱高燨:我姥姥也是你姥姥第454章 從今往後,朝堂上我說了算!第149章 大明首位兩部尚書!第247章 不知夫人今宵願與我同席共枕否?第331章 朱棣:小四啊,以後,大明就是你的第468章 震怖!世家不安!第530章 朕心中只有你一人第467章 先拿你們幾個開刀!第423章 朱高燨:後方不靖,前線繼續加大力第143章 你除了能弄我一身唾沫還能幹啥?第315章 朱高燨:父皇自信一點第110章 立祁王爲太子?第566章 全是老滑頭第348章 《大明覆滅之後》第432章 大索全城,圍捕世家!第523章 四堂會審第330章 徐皇后:陛下,還請照顧好小四第410章 朱高燨:我先看看怎麼個事!第383章 想要仗打得好,必先利其器!第83章 一仗打出十年太平第375章 漢王異動!第534章 真的小丑第323章 天策上將!第38章 一寸江山一寸血!第379章 施壓!朝中局面已定!第490章 陰謀詭計看病,鴿一天第460章 朕要殺他,不過如殺一雞爾!第293章 朱高燨:你能這麼想,覺悟很高第206章 祁王兩鬢已白髮第54章 一石稻米,不如三石麩糠第99章 積土爲壇,封狼居胥!第203章 石見銀山,發財了!第327章 朱高燨:不愧是你第477章 大軍一至,土雞瓦狗!第507章 放幾個魚餌看看第521章 我蚌埠住了!第345章 朱高燨:你怎麼也成莽夫了?請假一天第557章 朕也有一計
第512章 天山雪蓮,我們拿定了!阿屠指定閱讀書目第82章 瓦剌入侵?那就打!第20章 害怕的朱瞻基第172章 我兒祁鎮有大帝之姿!第575章 原來是陛下啊第449章 大軍入城!血色開端!第154章 老四,給三哥留條活路第432章 大索全城,圍捕世家!第166章 夏原吉的效忠第206章 祁王兩鬢已白髮第27章 趙王第378章 風波再起,朝中異議第273章 朱棣:壞了,出事了!第506章 人人都在演戲第134章 他日我若爲青帝,報得一處桃花開第266章 朱高燨:誰敢圈地,我弄死誰第298章 蜀王:造反?這不要我命嗎!第79章 趙王爺最大的優點就是聽勸,最大的缺第7章 漢王登基,全家遭殃第211章 立祁王爲儲君!第369章 螳臂當車!這便是觸怒太子的下場!第208章 祁王:無所謂,我會出手!緊急事件第393章 朱高燨:沒想到吧?我親自領軍來殺第318章 朱高燨:不,這是科學的力量第34章 被皇帝選中的朱高燨第520章 知府有問題!第521章 我蚌埠住了!第297章 于謙:殿下若不棄,願拜爲先生!第470章 聖人後裔 天下儒宗?朕很不高興!第131章 練兵,祁王府護衛軍第446章 輕而易舉的反殺!第27章 趙王第390章 誘敵深入,坐等韃靼撞入埋伏圈!第518章 婁大人到第503章 都是錢啊!第238章 祁王:叫我小朱也行第337章 建文帝現世!第419章 挾大勝之威,行滅根之事!第186章 朱元璋留下的佈局!第156章 大明的屠夫祁王!第280章 朱高燨:雲在青天,水在瓶第151章 東宮的天,塌了!第65章 隨駕北巡第403章 硬碰硬!一萬擋十萬!請假一天第343章 孤可以不收,但他們不能不送第190章 崇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第279章 人屠白起,接管身體第496章 魚兒上鉤了。第517章 封侯拜相第576章 天下無敵第30章 直覺第126章 錦衣衛癱瘓,大戰將起!第578章 朱高爔環視一週,很快就發現了貓膩第298章 蜀王:造反?這不要我命嗎!第64章 你可真不是人第354章 朱棣:擡頭直視我,站起來!第190章 崇禎: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第249章 朱高燨:我姥姥也是你姥姥第454章 從今往後,朝堂上我說了算!第149章 大明首位兩部尚書!第247章 不知夫人今宵願與我同席共枕否?第331章 朱棣:小四啊,以後,大明就是你的第468章 震怖!世家不安!第530章 朕心中只有你一人第467章 先拿你們幾個開刀!第423章 朱高燨:後方不靖,前線繼續加大力第143章 你除了能弄我一身唾沫還能幹啥?第315章 朱高燨:父皇自信一點第110章 立祁王爲太子?第566章 全是老滑頭第348章 《大明覆滅之後》第432章 大索全城,圍捕世家!第523章 四堂會審第330章 徐皇后:陛下,還請照顧好小四第410章 朱高燨:我先看看怎麼個事!第383章 想要仗打得好,必先利其器!第83章 一仗打出十年太平第375章 漢王異動!第534章 真的小丑第323章 天策上將!第38章 一寸江山一寸血!第379章 施壓!朝中局面已定!第490章 陰謀詭計看病,鴿一天第460章 朕要殺他,不過如殺一雞爾!第293章 朱高燨:你能這麼想,覺悟很高第206章 祁王兩鬢已白髮第54章 一石稻米,不如三石麩糠第99章 積土爲壇,封狼居胥!第203章 石見銀山,發財了!第327章 朱高燨:不愧是你第477章 大軍一至,土雞瓦狗!第507章 放幾個魚餌看看第521章 我蚌埠住了!第345章 朱高燨:你怎麼也成莽夫了?請假一天第557章 朕也有一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改则县| 濮阳县| 汽车| 山东| 温州市| 阿克| 军事| 临猗县| 峡江县| 衡山县| 东兰县| 武定县| 吴忠市| 澜沧| 江城| 吉木萨尔县| 洛阳市| 新邵县| 安新县| 元氏县| 玉田县| 青州市| 虹口区| 沛县| 铁力市| 杭州市| 汽车| 德庆县| 塔河县| 大姚县| 万全县| 达日县| 崇阳县| 扎赉特旗| 元朗区| 郓城县| 江川县| 宝丰县| 钟山县| 神池县|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