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發兵篇
端平入洛既失敗,親政的皇帝自然要做出新的舉措來證明自己,他在入洛行動失敗後立即選擇了“端平更化”就像蒙古人立即選擇了報復…
12月,蒙古系統的漢人元帥:濟南行省長官嚴實前往和林入覲。被窩闊臺任命爲東平路行軍萬戶。當初其統轄的50餘城,只保留南京路的單州、山東西路的德州、兗州、濟州與首府東平府。
端平2年(1235)1月20日,禮部尚書兼侍講李埴上奏:胡瑗、孫復、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10人,卓然爲學者所宗,宜在孔廟從祀之列。又請將孔子的學生、孟子的老師子思升爲從祀,列於十哲之間。宋理宗下旨照辦。
話說趙昀日後的廟號是理宗,顧名思議:乃理學集大成之宗。該宗恨不能與僞君子朱熹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在他的統治下,理學家的春天到了!理宗陛下非常醉心於爲理學清理門戶…
先是來個大掃除,如附會王莽、篡奪漢室的揚雄,毀掉他在孔廟中的塑像、撤去從祀的位置!再增加些席位,讓儒家神像變的更壯觀。如追封孔門弟子閔子以下9人。如程顥、程頤、張載“得孔孟以來不傳之秘”自然要與孔夫子、孟夫子更近一些,立在孔廟裡,得從祀之位…
這些還只是理宗陛下早些年的創舉。到宋蒙交戰、國家危殆時,他的腦筋更靈活、嚮往更深遠,爲理學的建設也更來勁了。大體上他做了三件事:
1追封已故著名理學家的爵位。除朱聖人早就封信國公之外,周敦頤追封汝南伯、程顥爲河南伯、程頤爲伊陽伯、張載爲郿伯。
2取消王安石從祀孔廟的席位。南宋以官方詔書的形式確認王安石是“萬世罪人”趙宋之所以落到今天地步,全是王安石的責任!
3“新學”代表王安石、“蜀學”代表蘇軾、文學泰斗歐陽修、非理學人士孫復、胡瑗等全部遷出孔廟、各派學術被壓制,理學正式獨尊於華夏!
面對這樣偉大慷慨的陛下,理學界感激涕零、集體思考,只能把世間最光輝的名詞回報之!於是百年後。趙昀被稱爲“宋理宗”
22日,命孟珙移往淮南西路的黃州駐紮。孟珙入對,宋理宗詢問恢復之計,孟珙答“願陛下寬民力、蓄人材,以待機會”宋理宗再詢問和議之計,孟珙答“臣甲冑之士。只言戰,不言和”
27日,程芾、王全被任命爲正副蒙古通好使、杜顯被任命爲添差通好副使,出使蒙古。
2月,窩闊臺任命嚴實幕府中的宋子貞爲東平行臺右司郎中。宋子貞仿前代觀察採訪使之制。改革官場。而對嚴實舊部佔百姓爲部曲、擅其賦稅的近400所鄉寨,宋子貞要求一律罷歸各州縣。嚴實起初不肯,經宋子貞力勸後從之。
2月,窩闊臺開始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第一座帝國的都城。關於都城的選址,窩闊臺頗費了一番心思。若按常理,都城位置當然應在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的所在地。可依照蒙古習俗,早在成吉思汗生前,這裡就已分封給了幼子拖雷。雖拖雷已死,但以其妻唆魯合帖尼爲首的拖雷系勢力依然十分強大。窩闊臺當然不願把都城設在此地。但若把都城設在自己窩闊臺汗國的首都葉密立,卻偏離整個帝國的中心,其他諸王也可能會反對。最終,窩闊臺決定:將蒙古帝國的第一個都城選在:原回鶻故城的和林!
本月。窩闊臺命劉敏在和林營建皇宮:萬安宮。並設宮闈司、立驛傳,以便貢輸。和林城修成後,周長約5裡。
5月12日,一代直臣、參知政事真德秀去世。6月17日。鄭清之被任命爲左丞相、喬行簡爲右丞相,併兼樞密使。21日,曾從龍爲知樞密院事、鄭性之爲同知樞密院事。陳卓爲籤書樞密院事。宋理宗又召崔與之爲參知政事,崔連上13道辭疏,不許。
6月,蒙古軍從漠北老家發兵,向四面八方同時發動進攻:向西,浩大的長子西征開始;向東,蒙古東征高麗;向南,蒙古人非常重視南宋!
有大臣向窩闊臺合罕建議:讓回回人去打南宋、讓漢人去西征,認爲這樣可得制御之術。耶律楚材極力反對“中原、西域,相去遙遠。未致敵境,便已人馬疲乏,更兼水土不服,疾疫將生。這怎麼能打勝仗?宜各從其便”最終窩闊臺決定:蒙古人每甲出一人西征、一人南征;中原每戶出一人南征、一人東征!
窩闊臺命唐古爲元帥、洪福源爲副將,掃蕩躲在江華島上的高麗王及高麗全境!
窩闊臺又下令每十個蒙古人中出一人蔘加西征軍,共組成兵力達十餘萬的龐大軍隊。分爲四個軍:第一軍由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的嫡次子拔都(朮赤長子鄂爾達是庶出)拔都爲帥;第二軍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的長孫不裡(不裡之父抹土幹是察合臺的長子,早死)爲帥;第三軍由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長子貴由爲帥;第四軍由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爲帥。拔都兼任總統帥、名將速不臺爲先鋒,掀起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第二次蒙古西征,又稱長子西征!
窩闊臺再下令自己的次子闊端、將領塔海率西路軍攻四川;自己的三子闊出、將領張柔率中路軍攻荊襄;大將溫不花、阿術魯等率東路軍攻兩淮…戰鬥在南宋的三個國防區域:四川、京湖、兩淮同時打響!
7月13日,因宋理宗至今無嗣,秘書郎兼莊文太子府教授應?上奏,請皇帝在宗室中選擇一優秀子弟立爲儲君。趙昀說“此事祖宗自有典故”應?說“仁宗晚年因大臣之請,才立了英宗爲儲。唯有我高宗皇帝,在春秋鼎盛之時,能以天下爲公,選宗室子育于禁中,真乃度越千古”
本月,袁甫上奏“並命二相。當盡心副委任之意。而今中外多事,左相鄭清之辭遜、右相喬行簡畏避,這怎麼行!宜宣諭二相,力行公事”宋理宗贊同“卿議論極當”袁甫又上奏“剛之一字,最切於陛下。陛下徒有漢宣帝勵精圖治之名,卻墮漢元帝、唐文宗柔弱不振之失。此二帝,果斷不用於斥邪佞、反用於逐賢人。所謂真剛者,當爲之事必行,不當爲者則斷在勿行”
本月,溫不花攻打南京路的唐州。全子才棄師而逃。幸有趙範率兵往援,在上閘擊退蒙古軍。
閏7月1日,王邁上奏:應當並命二相、平分責任。若不如此,恐成朋黨。宋理宗說“朕當戒諭二相,使之同心協力,共濟國事。朕任清之甚專,但今天下多事,非一相所可盡理,故以行簡輔之”
16日。兵部郎官邱嶽向皇帝報告軍士貧悴之情,請求對滅金及入洛之戰論功行賞。趙昀說“已曾理會了啊”邱嶽卻答“外間並未施行”
17日,右丞相喬行簡請求“朝廷百官,待宰相每日依時出常之後。方許退歸。諸庶事必須及時剖決,不可有滯積之患”宋理宗下詔:百官一體遵行,將此詔張榜於朝堂之上。
21日,宋理宗宣諭:江、淮、荊襄各帥。拋棄私憾,協力同心,調度通用。急難相濟。敢玩視詔書、復相疑貳者必撤職。選有實望的大臣,或居督府、或爲宣撫,置之荊、淮之間,統帥列閫,專其節制而總事權。平居暇日調一其心、臨事之際則可如臂指之相使。
26日,宋理宗下詔追究全子才、劉子澄遇敵夜遁、遺棄輜重之罪。兩人都被奪官二秩,全子才流放衡州、劉子澄流放瑞州。
8月25日,錢相上奏“外而諸帥、內而二相,不相協和”宋理宗說“朕已下旨戒諭諸帥了”錢相說“諸帥責任雖分,統制則一。若彼此不知緩急,豈肯相應”
10月,塔斯攻破京西南路的棗陽軍,闊出的蒙古中路大軍隨後進入襄、鄧之間。塔斯則繼續一路南下進攻郢州。江陵統制李復明戰死、宋軍多溺死。但郢州城仍憑藉著瀕臨漢水、城堅多戰艦的優勢始終堅守不下,塔斯擄掠而還…
闊端的蒙古西路大軍由陝入川,本月來到鞏昌城下。雖大金已然亡國,但金軍鞏昌總帥汪世顯仍據城堅守,直到此時纔開城投降。闊端大喜。當即命汪世顯仍居舊職,率其部隨軍南征。
11月6日,宋理宗命曾從龍爲樞密使,督視江淮軍馬;魏了翁爲同籤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立刻趕往前線!9日,宋理宗給曾、魏兩督府發軍費:各金1千兩、銀5萬兩、度牒1千道、會子5百萬緡。13日,葛逢上奏:趙範、趙葵、陳韡諸將素不同心。可宋理宗不以爲然“已置兩督視,當可使諸將協和”12月14日,繼真德秀鬱鬱而終之後,朝中另一直臣、在朝僅6個月的魏了翁也被當朝執政聯手排擠出朝廷,去前線督軍。宋理宗特賜其便宜行事之詔書。並因曾從龍暴卒,乃命魏了翁兼視江淮軍馬。魏在江南西路的江州開設幕府,任命吳潛爲參謀官、趙善瀚、馬光祖爲參議官。
12月,闊端的蒙古西路大軍由利州西路的鳳州大舉入川,來到距利州西路首府沔州僅90裡的西池谷。蜀地震動,紛紛南逃入大安軍。這時,沔州知州高稼來見制置使趙彥吶“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若能進據險地,以身捍蜀,敵有後顧,必不敢深入。如倉皇退守內地,敵長驅而前,蜀事去矣”於是趙彥吶去到罝口據守,而留下高稼守沔。但最後仍因寡不敵衆,沔州被蒙古軍攻破,高稼戰死。
趙彥吶聽聞此消息,急忙率軍奔向青野原,要在這裡堵住蒙古大軍入蜀的道路。利州統制曹友聞是當年北宋第一名將曹彬的十二世孫,也聽說了這一消息“青野爲蜀咽喉,當速救”當晚便率兵前往,解了青野原之圍。接著又馬不停蹄趕往利州東路的大安軍,在那裡擊退蒙古先鋒汪世顯…這之後,曹友聞率兵入扼成、鳳、沔3州交界的入蜀要道仙人關,把蒙古軍擋在陽平關,雞冠隘一線。
本年,蒙古在燕京、順天等36路進行戶口普查:共戶873781、口4754975。
端平3年(1236)1月14日,闊出的蒙古中路軍數次攻打洪山,都被張順、翁大成擊退。
本月,和林的萬安宮落成,窩闊臺合罕召集蒙古諸王前來歡宴。宴席上,窩闊臺親自賜酒耶律楚材“朕之所以推誠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安枕者,卿之力也”當時西域諸國及高麗使者都在場,窩闊臺問他們“汝國有如此人乎”都答“沒有。這是神人啊”窩闊臺大笑“朕度汝國亦必無此人”
一叫於元的人向窩闊臺建議:發行交鈔。耶律楚材提出:當以金章宗之行交鈔,結果民力困竭、國用匱乏爲戒。如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錠。
2月,前任安豐知軍王瓚上奏“今日備邊之計,應注重新收復的各州軍。沿淮河一線,光州、安豐軍、盱眙軍、楚州,都與息州、壽州、泗州、漣水僅一淮之隔,留北便是保南”王瓚又指出:如今沿邊軍務,政出多門,此必爲禍!宋理宗卻仍不以爲然“開督府正欲統一事權”彷彿督府一開,問題便迎刃而解、天下便太平了?可22日,都督前線的魏了翁又被召還,仍任籤書樞密院事。原來是朝中的執政大臣們怕他在前線立功!得知此事後,魏了翁心灰意冷,堅決推辭入朝任樞密官。同時,宋理宗任命陳韡爲沿江制置使兼建康知府、史嵩之爲淮西制置使兼廬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