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非常喜歡書畫,可以說是我在繪畫方面的最初啓蒙老師。童年的光景中,很多次我坐在露天的陽臺邊畫畫,而爺爺坐在旁邊戴著老花鏡很安靜地坐著看,直到夕陽西下。我爺爺還教會了我下象棋和打乒乓球,而我喜歡讀一些類似《史記》、《資治通鑑》和《山海經》之類的文史類書籍,也是源於我爺爺對我的啓蒙。而爺爺也有很多故友,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教授、軍人之類,也有很多閒散遊民,但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很有趣的人,每次來爺爺家總能帶來很多新奇見聞或陳年軼事。大傢伙坐在陽臺上喝著三炮臺,聊天的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蒼生疾苦,從前沿科技到鬼神傳奇,啥內容都有,若是全部記錄下來則堪稱鄉野民間傳奇的百科全書。
我從小在爺爺和他周圍這些魚龍混雜的故友中瞭解很多東西,加上我非常喜愛繪畫,所以我竭盡可能地將他們口中那些奇人奇事,尤其是那些傳言中的神乎其神的事件通過漫畫來還原,就像我所崇拜的荻野真那樣。
我爺爺對我這項愛好非常重視,他認爲這樣很好地鍛鍊了我的想象力。但是學校裡的老師卻不這麼認爲,儘管教師牆壁上掛著大大的愛因斯坦畫像,下面一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標語非常醒目,但是隻要我在高中時代的作文中加入任何自己所經歷的這些怪誕之事,必然被老師作爲離經叛道的典型,被叫到辦公室訓話。
我小時候被爺爺當做寶貝,而且自己小時候還確實比較爭氣。因爲小時候學習成績比較好,而且自己也算是多才多藝,繪畫上還獲得過省上的三等獎,因此不免有些心高氣傲,內心對於很多名利的東西非常執迷,凡事都想要爭個高低,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個人愛好什麼的。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初中時期我的成績一直比較優異,幾乎一直囊括著全班第一名和全級前十名的名次。不出意外,我將來必然會以很優異的成績升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爺爺曾經承諾過,如果我能以高分進行那個省級重點中學,他可以答應我的任何請求,我想要買什麼禮物他都願意買單。
初二的寒假的時候,爺爺被檢查出患有膀胱癌,但似乎是良性。爺爺做了手術,一切都還順利。初二結束時我期末的成績很理想,中午在爺爺家吃飯的時候,他問我想要什麼禮物。我攥著成績單遞給爺爺,對爺爺說我什麼都不要,但要他那三大本充斥著文字、照片和圖畫的手稿。爺爺將這三大本手稿視爲自己業餘生活唯一的樂趣和精神寄託,他從年輕時代開始就一直堅持調研和創作,幾十年間從未間斷,似乎就是養成了一種習慣。
後來爺爺退休了,高血壓和心臟病逼迫他放棄了創作,後來還查處了膀胱癌,他再也沒有精力繼續創作。爺爺還曾經真的聯繫到一些小出版社來出版他的手稿,但是據說編輯部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爺爺手稿中很多內容並無實物照片,也未曾親臨考證,因此被認爲杜撰成分較多,似乎只能作爲玄幻小說來看。此外,出版社還要爺爺交好幾萬塊錢才能搞定書號、校對、編輯和其它雜七雜八的費用,最終爺爺放棄了。
“沒有識貨的人,那就留著給孫子們看。”爺爺經常笑著對我們說。
我提出要爺爺手稿的要求後,房間一片靜默,場面一度尷尬。爺爺沉思了一會兒,回到臥室裡屋中取出那本被他視爲寶貝的手稿,將它交在我手中。爺爺語重心長地說:“小羽啊,你那麼喜歡這些手稿,我希望你將來能把這些關於歷史和文物的故事都畫成漫畫,這樣爺爺的這些書也算有些價值了。”說完爺爺很誠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不知爲何我突然很感動。
自此我身邊就一直伴隨著這三大本百科全書似的手稿,裡面尤其對戰國時期的文物及歷史記載較多,旁徵博引很多古人的著作。爺爺是戰國曆史的忠實擁躉,一旦聊起某個戰國時代的文物,必然會牽出來在整個時代的背景以及那些人物的事蹟。後來爺爺病情有所嚴重,我經常帶著他的書稿和他坐在病榻前去討論那些歷史人物的形貌,我甚至將那些歷史故事的片段繪製成簡短的小連環畫拿給病榻前的爺爺觀賞。那是爺爺最爲開心的時刻,那些愜意時光似乎將病痛帶來的陰霾一掃而光。
自從爺爺罹患膀胱癌之後,他的情緒便日益消沉,但是每逢跟我聊天的時候,他總是強裝出一副春風滿面的樣子,我其實心裡知道爺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日漸堪憂。某日傍晚,我和爺爺坐在陽臺的竹藤椅上一起翻閱他的手稿,翻到了他關於傳說中“白起劍”和“趙括青銅劍”部分的內容,爺爺笑著說如果我能將他手稿中關於白起這類傳奇名將的故事搬入漫畫中,也許小孩子們就會喜歡這些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了。
因爲爺爺無意間的一句話,卻給了我承諾一般的責任,我醍醐灌頂般醒悟到,我真的可以將爺爺手稿中那些歷史傳奇故事通過漫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爺爺手稿的內容也得以面世,而我也算實現了自己想成爲荻野真那樣的漫畫家的幻想。
爺爺的身體狀況日漸堪憂,而我更是如熱鍋上的螞蟻,想著儘快將自己的白日夢付諸於行動,向爺爺展示我的才華和行動力。於是在初二的寒假開始,我便開始正式著手繪製我的第一部漫畫,我暫且將其命名爲《白起傳奇》系列。我想著能夠在初中時代結束的時候,將這本漫畫手稿作爲禮物送給爺爺。當這個冬天第一縷雪花飄落的時候,我便蝸居在自己的小臥室,翻閱著爺爺的手稿,開始夜以繼日繪製我的漫畫作品,這部漫畫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人屠傳說”。
*注:以下文字皆源自葛羽漫畫腳本及日記中的原文:
窗外是白雪皚皚的街景,我伏在案邊開始自己“白起傳奇之人屠傳說”的漫畫創作,面前擺著爺爺三大本厚厚的手稿,裡面包括大量戰國時代的史實以及軼聞,其中就包括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殺神”白起。
我翻閱著爺爺的手稿,關於白起的故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歷史上曠古絕今的血腥戰役,秦趙“長平之戰”。
據爺爺的手稿描述,1995年的5月某天,長平古戰場在無意間被村民所覓得,震驚了考古界。據說在一場傾盆大雨之後,山西省高平縣一位農民正在田間地頭勞作,無意間挖到很多年代久遠的屍骨,這下可把那位掘地的老漢嚇壞了,馬上跑到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報告情況。同年十月份,山西省文物管理部分對老漢挖取屍骸的附近區域開展挖掘清理工作,結果令人瞠目結舌,那些已經鈣化的屍骸越挖越多,直到挖了整整兩個多月!在一個約莫二十平方米的小坑內,竟然挖出了一百三十多具屍骸,將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給嚇了個夠嗆!
後來這些屍骸部分被送去鑑定機構檢驗,大部分證據指向這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一場曠古絕今的大規模屠殺,這些屍骨的主人全部都爲精壯男性,普遍身高在一米七以上。
放在兩千多年前,這樣的身高和體魄顯示這些屍骸生前從事著非同尋常的職業,很可能是武士或戰士。
爺爺手稿中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細緻地調研,據說當時的學術界和民間展開激烈探討,這些屍骨坑可能來源於兩千年前慘烈空前的一場大戰役,即歷史上的秦趙‘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中的關鍵人物,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屠’白起。據爺爺手稿援引史書的記載,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軍,導致自古以來長平古戰場附近都充滿了蕭殺之氣。
白起的壯舉絕不僅僅於此,爺爺手稿中還提及了白起的另一部戰爭傑作“鄢郢之戰”。
在秦楚‘鄢郢之戰’中,白起攻佔鄢都時用水淹死楚國軍民達三十五萬人,據說鄢都城東積屍如山,宛如人間地獄。趁楚頃襄王從郢都東逃的時機,白起向西南直搗楚國都城郢都,併火燒楚國宗廟和陵寢。
爺爺手稿中對長平戰場一帶的民間風俗做了一定的調研,據說在山西高平民間傳說中,白起慣常是一個嗜血如命的惡魔形象,山西高平這邊至今流傳著一道頗具特色的小吃‘白起肉’,將燒豆腐喻作烤白起肉,大口嚼咽以泄心頭對這個殺人魔王的怨恨。
《史記》記載“白起者,郿人也”。歷史上真正的白起,也叫公孫起,據考證生於陝西省郿縣。關於他的身世,民間傳說加史料記載,可謂五花八門。《戰國策》和《史記》傾向於認定白起是秦武公的嫡長子公子白的後代,爲秦國公室出身。秦武公去世後傳位於同母胞弟秦德公,而嫡長子公子白則受封於平陽,後代皆以白爲氏。公子白受封的平陽即現今寶雞市眉縣,而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相傳是白起的後裔。
《新唐書》中寫道“孟明視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爲氏。裔孫武安君起,賜死杜郵,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於太原,故子孫世爲太原人。”認爲白起是名將白乙丙的後代,也就是蹇叔的後裔,但是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這個說法貌似有很大問題。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白起是白公勝的後代,尤其是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明確寫出白起是白公勝的後代,而白氏族譜也是這麼認爲。
爺爺手稿中也援引了一些史料來討論白起的出身,《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開頭就是這樣一段話:“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爲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白起的詳細出生年月似乎已經不可考證,而他在歷史上首次登場的時候是在秦昭襄王 13 年,即公元前294年。白起也叫公孫起,說明其出身來源於秦國公族,祖上應該是王公貴族,但在他出生的那個時代卻沒有給他帶來更多的蔭護。
白起一開始出現時就是以左庶長的身份,秦國另一位重要人物商鞅在歷史上登場時也是以左庶長的身份,那時候是在白起登場的六十二年前,左庶長的權利和含金量相比白起這個時候要高很多。
白起基本上通過自我奮鬥而白手起家的。商鞅變法中取締詩書和禁止遊學,普通人似乎只有兩條路有的選,要麼種地,要麼就去打仗。等到白起出生的時候,可供學習的典籍估計都已被焚燬,而春秋戰國時代盛行的“遊學”賢者們基本上也都被隔絕在秦國城牆之外,商鞅及其學生所著《商君書·定分篇》就明文提出“民愚則易治”,甚至提出“六蝨五蠹”的理念,可知秦國人那時候普遍是沒什麼文化的,從軍的人更是大部分都是文盲,估計白起也不例外。
已經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考證白起在當左庶長之前的人生,但是可以斷定,那段時間對於他的人生至關重要,他跟隨什麼人學習了怎樣的知識,他怎樣形成後來的性格,他又是怎樣精通兵法和軍事之道,這都成爲了未解之謎。
商鞅變法後推行的法律政策,其中最爲重要的部分即軍功爵位制度。秦國爲了鼓勵民衆參軍而獎勵軍功,設置了二十級軍功爵位。戰場雖然殘酷,但是平頭老百姓至少可以通過浴血殺敵和提著敵人的頭顱來實現階級跨越,甚至實現榮華富貴的理想。
縱觀白起的一生,他從底層士兵一級級向上攀登,直至晉升爲第二十級的戰神‘武安君’,這在當年的秦國環境下,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商鞅變法即給老百姓帶來實現階級跨越的可能性,同時也嚴格限制了普通人的人身自由。普通民衆生活在秦國無外乎只有兩條路可選擇,要麼當兵,要麼種地。多種地,種出多餘的糧食,也是可以用來換取爵位的,但是對於民衆而言,由於當時秦國平均的生產力水平所限,普通人想要僅憑著種地納糧來換取爵位的可能性幾乎爲零,拜相封侯那都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更爲快捷和靠譜的方式便是上戰場殺敵,這種方式雖然危險,但效率極高。
據秦國軍功制度,在戰場上獲得一個穿鎧甲武士的首級可以獲得一級爵位,田一頃宅九畝,以及僕人(庶子)一個。雖然是拿命換,但是這待遇也的確是夠優厚的了。
爵位在秦朝的法制中非常重要,不僅意味著功名富貴,還可以用來爲自己或家人抵罪和贖身。
當時秦國民間也崇尚武力,很多熱血年輕人都認爲男兒應該在戰場尋求人生理想和個人價值,即使戰死沙場也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這些思潮無形中也加速了這種軍功爵位制的推行。白起最初史書所記載的身份即爲左庶長,在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中位列十級,應該算是個不大不小的軍隊幹部。
民間傳言白起十五歲就參軍,沒有任何背景的年輕人在殘酷的軍功爵位制度下肯定是一步步用人頭換來的爵位,一個穿甲士兵的人頭可換一級爵位。從剛入伍時候的連第一級‘公士’都算不上的白丁,到‘左庶長’這個第十級的位置,白起至少需要提著十個帶甲勇士的人頭纔可以做到。而所謂的‘帶甲武士’則專指每個諸侯國所特有的那些精銳部隊,都是明確了兵種和類型的,絕非戰場上泛泛之輩。
當時秦國廣泛認可的帶甲武士包括魏國的武卒、齊國的技擊、趙國的百金之士、胡刀騎士、楚國的材士等這些精銳部隊。這些士兵就類似現在的特種兵或海軍陸戰隊之類啥的,絕對都不是善茬,無論個人戰鬥能力還是裝備那都是百裡挑一的,跟這些人玩命十有八九就將自己的腦袋搭進去。
其實商鞅在設置軍功爵位制的時候也曾全方面考慮,設置二十級制度是精心計算過的,士兵們從服役開始,能活著退伍的都燒高香了,理論上不可能有人活著能到達二十級從而獲得權力巔峰,可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除非這個人是神。但是商鞅沒有估算到,六十年後的秦國果真還出了這麼一個比神靈還擁有生殺大權的人物,這個人就是‘人屠’白起,他在這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中達到了軍功爵位制的頂端。
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秦國逐漸變得強大,但也將社會劃分爲界限森嚴的等級。社會就是三六九等,而下等人必須在固定時限爲那些上等人服役,終生都會受到壓迫。不僅社會如此,在軍隊中也是一樣,普通士兵連吃飽肚子都是問題,而隨著爵位每上一級,連吃的都是不一樣的。‘公士’吃粗米,‘上造’吃好米,而位列三級的‘簪嫋’則可享有一斗精米半升肉醬外加一盤菜餚。如果不拿著人頭去換取爵位,連肚子都不可能填飽,還得爲比自己爵位高三級內的人隨時服務。只要殺伐才能換來衣食和尊嚴,對於少年白起而言,這似乎就是唯一一條可供選擇的路。
從踏上戰場提著帶甲勇士那滴血人頭的那一刻,白起心裡應該會明白這就是一條永遠也沒有出口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