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二章 聯軍瓦解

“時事急迫。不能固守常規。故特晉封幷州皇甫岑車騎將軍稱號,總領冀並兩州兵卒。務必蕩平逆賊,安保大漢社稷,不使天子失望也!”

車騎將軍,位比三公,可開府,諸將軍稱號中,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平素間,除非皇甫岑能幹出霍去病那番大事業,才能稍微有丁點希望,以少年之軀,榮登車騎將軍之位。不過,倫理說,除了年紀上,皇甫岑不足三十,尚年幼。但論其他文治武功,他皇甫岑都當得此職位。而董卓詔書冊封皇甫岑爲車騎將軍,也絕對是不懷好意,只是拉攏、褒獎皇甫岑。

董卓這樣令出,皆因兩皇甫並沒有在山東諸侯反己之時而輕動。

卻說,袁紹自渤海起兵,入冀州數日,便廢棄渤海太守,自稱司隸校尉。蓋因渤海太守是董卓任命,而司隸校尉則是何進昔日任命。袁紹舍渤海太守而自稱司隸校尉,一是表示他不尊從董卓任命。二則是欲借司隸校尉之名,表明他袁紹本是何進一系,進而以之策反洛陽城中故何進帳下部曲。不久,張邈設盟,奉袁紹爲盟主。袁紹統帥山東諸侯後,若再用司隸校尉官職,已經不甚妥當。於是袁紹又自稱車騎將軍,以車騎將軍之權職,領司隸校尉。隨後袁紹不經洛陽朝廷許可,私自授山東諸侯大大小小官職名號。

袁紹昨日自稱車騎將軍,董卓今日又詔書冊封皇甫岑爲車騎將軍。但是漢世制度,車騎將軍同時間只能存一。這麼一來,便涉及到一個嚴重問題:大漢車騎將軍,究竟是袁紹,還是應爲皇甫岑?

畢竟,董卓之冊封,經尚書檯籤、天子玉璽蓋章,比起袁紹這種“自稱”,卻是更爲正統。

但是話又說回來,山東諸侯,豈會願意棄袁紹而奉皇甫岑爲車騎將軍?

然而,若是袁紹拒絕承認皇甫岑車騎將軍合法性,則被董卓舉闢的劉岱、韓馥、孔伷等人,卻又該如何自處?若是袁紹承認皇甫岑車騎將軍的合法性,那袁紹又該如何做盟主,統帥山東諸侯?

一個車騎將軍,董卓不動聲色間,將袁紹、皇甫岑推到對立面。

皇甫岑若主動棄守上黨郡,推車騎將軍予袁紹,董卓則可以斷定皇甫岑不懷好心,必會勒令張濟奔襲太原郡。反之若是皇甫岑受車騎將軍稱號,穩守上黨郡,則干擾袁紹計劃,只要袁紹尚有擊敗董卓之志向,必然會和皇甫岑引直接衝突。

董卓還是袁紹?眼下成爲皇甫岑的必選題。

一句話,皇甫岑想坐山觀虎鬥,但是董卓豈會讓皇甫岑如意!

第三步,董卓又以劉協名義,言洛陽兵少,請皇甫岑送數千兵卒勤王,保衛天子。

這還不算,自得到皇甫嵩拒婚的消息後,董卓沒有讓李肅趕回來,反而派去了大批從羌胡之中招募的死士,在朝那附近,伺機而動。

令皇甫岑送兵至洛陽。一是藉此稍稍削弱皇甫岑勢力,二是董卓前兩步計策的一種延伸。

籤數道命令後,董卓有些猶豫:“昔日皇甫岑兩夫人受襲淇水,他卻充耳不聞,強渡黃河。若不是我佔據地利,早他半日入京,怕洛陽局勢已成另個模樣。這些計劃雖然周詳完全,但是難保皇甫岑不受威脅,強硬行事!”

一旁的李儒眼珠一轉,突然想起一事:“主公大人若是擔憂皇甫岑掩襲,我卻還有一計。”

“嗯?說來聽聽!”

李儒道:“前年皇甫岑爲使匈奴中郎將時,曾定下五分匈奴、以漢人爲司馬統帥政策,遂引起匈奴老王權貴集體反對。而後,匈奴老王權貴暗下聯絡,欲襲殺皇甫岑,結果一招不慎,反被皇甫岑識破。當天夜裡,皇甫岑聯合匈奴單于於扶羅,圍剿美稷城,肆殺匈奴權貴無數,甚至身爲匈奴四大貴姓之一的須卜氏,更是慘遭滅門。皇甫岑以殺伐立威匈奴,匈奴各部長老,外雖恐懼不敢稍逆皇甫岑心意,內則皆恨皇甫岑殘暴,多有叛離之心。縱然是匈奴單于於扶羅,也令親信潛行至洛陽。欲上訴天子,告皇甫岑侵暴匈奴各部。”

董卓眉頭一揚,說不出是喜是悲:“竟有這等事?我怎不知。”

李儒道:“皇甫岑五分匈奴,三部於漠南牧守,兩部內遷西河耕種,而後皇甫岑令文丑巡視河朔,又令左政嚴把西河郡要道,截斷匈奴與中原聯繫。故,於扶羅親信,不得不繞道,過幽州、冀州前來洛陽上書。”

“於扶羅親信行至幽州時,兩張(張舉、張純)叛亂尚未完全平息,故前進不得,耽誤不少時日。而後於扶羅親信行至洛陽,卻正逢先帝身死,朝廷無閒暇召見匈奴胡。而後何進上臺,朝政稍理,於扶羅親信遂買通門吏,遞交文書至朝廷。”

想了想,董卓迴應道:“叔穎好像同老夫提及此事。”

“奈何當時身爲大鴻臚,負責諸蠻夷文書章程的乃是故太尉馬日磾。馬日磾與皇甫岑連同一體,護佑之。因此,他瞧見於扶羅親信遞來上訴皇甫岑殘暴的文書後。遂將這於扶羅親信以妖言罪名擒拿,關禁司隸牢獄。所幸,自何進秉持朝政後,內憂外患繁多,馬日磾一時無暇處理,這於扶羅信使因之得以活命。今年初,山東賊兵叛亂,主公大人遂大赦天下,安穩人心。趁此機會,於扶羅親信才得以從牢獄中活命走出。偶然機會,下人疑惑此人長相類似匈奴。遂旁敲側擊,打聽出些內幕,引薦給我。”

“文優是說擾亂他皇甫岑的後方?”

“主公既擔憂皇甫岑掩襲,何不鼓動於扶羅叛亂,令皇甫岑自顧尚且不暇。”

董卓冷笑一聲:“匈奴蠻胡……當真和西域蠢賊一般模樣。不過,如今卻正好能利用一番,阻隔皇甫岑步伐。……不妥。匈奴疲弱,久無精良戰陣騎卒,尚不如烏桓精銳能用。以皇甫岑軍陣能力,匈奴掀不起大浪。怕又是一個不成器的蜀郡賈龍。”董卓原本打算支持賈龍,擊潰劉焉,從而連勢益州,誰知外似強大的賈龍,卻在劉焉面前連戰連敗,眼下隨時有可能被劉焉擒殺。

董卓出生隴西,靠近羌胡;又曾在西域擔任過戊己校尉,在幷州擔任過幷州刺史,最是知曉邊疆蠻胡心態。越是比較匈奴士氣、勢力,皇甫岑破擊蛾賊、鮮卑、匈奴時的用兵,董卓心中越對匈奴沒底。

李儒勸道:“有一賈龍總比沒一賈龍好!賈龍雖然不成器,但是因爲他叛亂,劉焉卻不能出益州半步。匈奴雖不可能破擊皇甫岑,但是作爲疑兵,干擾皇甫岑心神,免得他謀劃洛陽,卻是足夠。”

董卓起身度幾步,又瞇起雙眼,右手食指中指併攏,在西河郡美稷城與太原郡、雲中郡之間軍事地圖上,用力劃來劃去。皮革繪製的地形圖,被董卓粗粗的手指,劃出幾道白痕,然後輕聲道:“就依文優之計,不過李肅那邊也要隨時準備,如果他皇甫岑真的出兵,迫不得已之際,老夫也只有陰損一把!”

……

十二路諸侯討伐董卓的鬧劇始於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高潮產生在隨後的遜帝劉辨被鳩殺、司徒袁隗一門盡誅,身爲盟主的袁紹帶著多路諸侯發起了最爲猛烈的衝擊,不過在徐榮的穩紮穩打下趨於平靜,少了孫堅、曹操這兩股助力,十二路諸侯的戰力真的很有限。甚至連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這樣的事情都沒有發生,便被擊潰聯軍數次進攻。

不過好在山東諸侯短期間內齊心協力,一時間還不至於受人把柄。

兩方面都知道各自糧草短缺,戰事接觸的也就少了起來,僵持半年之久後。

就在此時兗州刺史劉岱爲了一舉私語率先攻擊盟友東郡太守橋瑁,並將其殺死,之後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整個盟軍頓時停滯不前,戰事不利,其中又內鬥頗多,似乎就要在一夜之間,整個山東聯軍就已經瓦解。

時,天下有志之士也紛紛看出,山東諸侯的私心與目的,紛紛調轉輿論風頭,指責山東這些諸侯。

搶奪漢帝不成,袁紹與韓馥卻另生心思,企圖另立新帝。

袁紹大營。

酒宴剛剛撤下,衆諸侯相互道別後。

袁紹匆匆聚集自己手下三大智囊,郭圖、審配、逄紀大帳商議。

逄紀是從袁紹任職何進府內幕僚時結交下的同僚,一如陳琳,不過逄紀儼然要比陳琳受寵的多。此次聚會,袁紹一改往日,竟然沒有通知陳琳。而審配是袁紹初到渤海,招募的冀州本土勢力。加之從潁川舉家投靠而來的郭圖,袁紹手下一時間也是風起雲涌。

“主公,此事萬萬不妥啊!”

審配臉色微變,衝著袁紹說道。

“是啊!主公,此時另立君王卻有不妥。”

郭圖雖然同審配一向政見不和,可是審配此話卻是很對。除卻一點隔閡,郭圖還是很認同審配此人。

逄紀看了看身旁的審配、郭圖,鼻子輕哼,他當然看得出袁紹心思。然臣不爲主謀,要之何用。袁紹此事分明是要立劉虞與洛陽的天子劉協分庭抗禮,取得道義上的名正言順,否則亦如眼下被天下人抓住把柄,往日,或許輿論所向,天下人還會把董卓當成賊子,但如今山東諸侯內亂,亂臣賊子倒好像是變成了他們。隨即上前道:“主公,以我之見,此計可行。劉虞乃是東海恭王之後,漢室宗親,長期駐守幽州,在民間也有很高的威信。扶劉虞同洛陽僞帝對峙實乃上上之策啊!這樣主公就可以藉助扶立新君之威,實力大漲,必定不會久居小小渤海一城之地。”話罷,挑釁的看了看郭圖和審配。

“嗯。”

袁紹點了點頭。自己身處渤海之地,發展起來實在是有心無力,渤海地少人稀不說,就是大戰之下,自己尚不能保持自己有足夠的軍力,而且黃巾肆虐,當真不是個什麼好地方。如今,天下既然以自己爲主,洛陽這個朝廷還是董卓把持。怎麼能配得起漢室威儀。這個漢庭當然還是要掌握在自己這些名士大族手中的。幽州劉虞素來有威名,威望很高又是漢皇后裔,立他爲皇帝,對自己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到那時自己就可以藉助扶立新君之功,能擴張自己的實力了。劉虞一儒者,根本就不懂軍事,以後什麼事情還不是自己說的算?

眼下的郭圖、審配怎麼就不明白呢?

郭圖、審配豈能不明白袁紹胸中所想,袁紹的想法,此二人想過,袁紹只看到了扶立新君的好處,卻沒有看到扶立新君的壞處。董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霸佔朝綱引來的卻是衆諸侯的討伐。誰又能保證袁紹那時不是又一個董卓?這些都是其次,最可憐的就是大漢已經被董卓摧殘了一次,威儀所剩無幾,如果袁紹再立新君,那麼,全天下的人會怎麼想,一個皇帝又豈是誰說能立就立的?估計,那時起,漢室的威儀就開始蕩然無存了。如果蕩然無存,要那個大漢皇帝又有何用?看著固執的袁紹,郭圖、審配各自搖頭嘆息。

袁紹見兩人如此姿態,惋惜的話道:“這也不是我一人的想法。冀州刺史韓馥韓文節也有此意。你們看這就是方纔韓馥同我留下的書信。”

審配很不給袁紹面子,給袁紹翻了幾個白眼,冀州韓馥,庸才。那還不是以你馬首是瞻的人。

袁紹似乎聽到了審配的冷哼,面子上有點掛不住,道:“我已經給公路送去書信了。相信公路也會贊同我的想法的。”

“主公英明。”

逄紀諂媚的說道。

“唉!”郭圖隱蔽的嘆了口氣,廢立這種大事,怎麼能隨隨便便同人商量?袁術說的好聽是你的兄弟,不好聽就是你的死對頭。

“怎麼,公則有話要說?”

郭圖被袁紹提及,心知袁紹爲人,外寬內忌。換上一副表情回道:“臣是在想,眼下即便衆諸侯都答應我們的意見,可是誰知道幽州的劉虞應是不應?”

“當皇帝,還有人不樂意?”

逄紀嘲笑了幾聲郭圖。

“恐怕,還真就有人就不願意。”

審配撇了撇嘴,心道現在連一塊像樣的地盤都沒有就想廢立之事,真是癡心妄想。實力,纔是亂世生存的唯一法則。

“元皓先生不必擔心,我心中早就有數。”

袁紹既然能名動八方,酒宴之上怒斥董卓,又爲十八路諸侯盟主,自然有自己的不凡之處。審配不善隱藏,他的心思,袁紹自問自己看得一清二楚。

“這麼說來,主公定了?”

郭圖笑著湊上前問道。似乎袁紹口中的有數,就是郭圖提議的。

“如今,上黨太守張揚送來密報,願意歸降我軍。只要我們慢一些時日回到渤海,即可……”

看了看郭圖,袁紹一笑,沒有繼續說下去。

這個事情,不知是郭圖說過無數次,就是自己同袁術談及之時,都隱隱約約間袁術羨慕之情。冀州那可是天下十三州中最富裕的大州郡啊!冀州物產豐富,人力物力充沛,由其接連匈奴、烏丸、鮮卑、黑山、白波,只要自己能收服在手,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助力啊!

審配轉回頭,不看三人。對於此事,審配雖然覺得很不仁義,剛剛還是聯盟的戰友,轉瞬間,就相互吞併,這也太……無恥了吧!不過,冀州卻是眼下袁紹最好的去處,誰叫冀州刺史韓馥平庸無能呢?

“可惜,冀州兵強。我軍剛剛經歷大戰,軍糧補給又不夠,軍士疲憊,如果攻打不下來,那我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

袁紹心有餘悸的說道。

“這個好辦。”逄紀一笑,彎著身子趴在袁紹的耳邊說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郭圖點了點頭,逄紀此人雖然阿諛奉承,可是還是有些真材實料的。

“好!就這麼定了。”

袁紹似乎下定決心道。

“恭喜主公,賀喜主公。冀州唾手可得。”話罷,郭圖、逄紀衝著袁紹深施一禮。

“哈哈。”

袁紹放聲大笑,雖然東進討伐董卓失利,但眼下天下已經呈現亂世之相,早早佔據一地纔是上上策。

倒是軍帳外,躲在一旁聆聽的陳琳輕輕搖頭,心中暗道,難怪黑衣人能夠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其實這些人心中早就沒有了大漢,正是因爲他們這些私心,纔會被黑衣人利用、挑撥,甚至到現在,他們還在爲內鬥樂此不彼。呵呵……劉虞,這步棋袁紹走得真險,袁紹永遠不會知道黑衣人究竟佈下了那些棋子。想到這裡的陳琳不敢多做停留,聽見帳內傳出的聲音,腳下快步離去,目光卻望向河東。暗道,皇甫岑會如何辦?難道還會坐視不理,獲得最大的利益嗎?那他還是那個真心爲漢的白馬都尉嗎?

誰又看錯了誰?

陳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心向黑衣人還是河東那個人,他只知道自己是猶豫的。

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十八章 嚴陣以待第五十六章 死命抗洪第四十六章 朕要北上第十四章 拒絕出兵第六十五章 面面相覷第二十四章 兄弟聚首第五十一章 觀望遼東第二十五章 公主陽安第六十四章 天降奇兵第二十五章 押送回京第五十三章 徘徊猶豫第十八章 縱虎歸山第八十六章 全線壓進第三十三章 太史子義第五十四章 死在此地第三十六章 劉宏心思第四十九章 不能拒婚第五十章 公孫族長第二十章 風暴前夜第六十章 深明大義第十六章 捷報連連第二十九章 非我族類第四十章 就要崩裂第六章 白馬都尉第十六章 廢立已定第三十六章 力拔生鐵第十一章 宦官封諝第三十八章 在想在做第五十三章 打聽清楚第十七章 三家心思第五十六章 朕的信心第五十六章 益州歸降第三十二章 舉火燒天第五十一章 益州武卒第七十二章 窮寇勿追第六十五章 抵天之柱第六十五章 面面相覷第八十五章 終於到了第三十五章 號角響起第三十三章 抱罕宋建第十六章 爭權奪利第五十八章 死戰被俘第九十三章 不能少你第四十五章 其疾如風第七章 遼西突變第九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六十五章 抵天之柱第九十五章 這份情義第八十一章 高手對決第十五章 白波復起第三十四章 生死競速第五十六章 死命抗洪第七十七章 風暴前夜第三十八章 挾持閻氏第七十六章 我回來了第六章 何進心腹第二十四章 朕還夙願第三十三章 白馬義從第二十章 暫時妥協第八十八章 猜忌拖延第二十章 鴆殺少帝第十七章 北海鄭玄第六十七章 千秋壯士第三十二章 夜入閻府第八十八章 轉回河東第二十七章 抗令不遵第三章 步步驚心第五十二章 安定皇甫第四十六章 上策不追第八十三章 殺父之仇第四十二章 養鴿熬鷹第六十一章 速速回城第七十四章 各懷鬼胎第三十二章 初試牛刀第四十七章 監視劉焉第九章 梟雄曹操第二十九章 困守孤城第五十章 升官發財第二十三章 營口大敗第五十三章 治水方略第三十九章 開礦造窯第八章 豈有此理第二十六章 陰損李儒第二十章 威逼裴氏第八十四章 空談客言第九章 相爭高下第七十五章 所謂何求第六十六章 高手相見第四十二章 拉下馬來第十八章 箕關奪權第七十章 撐一口氣第二十九章 竊國之臣第二十八章 慕容鮮卑第十五章 乘風破浪第八章 兄弟聚首第五十五章 棋高一著第十三章 中山之後第八十五章 河東六藝第二十五章 逐一介紹
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十八章 嚴陣以待第五十六章 死命抗洪第四十六章 朕要北上第十四章 拒絕出兵第六十五章 面面相覷第二十四章 兄弟聚首第五十一章 觀望遼東第二十五章 公主陽安第六十四章 天降奇兵第二十五章 押送回京第五十三章 徘徊猶豫第十八章 縱虎歸山第八十六章 全線壓進第三十三章 太史子義第五十四章 死在此地第三十六章 劉宏心思第四十九章 不能拒婚第五十章 公孫族長第二十章 風暴前夜第六十章 深明大義第十六章 捷報連連第二十九章 非我族類第四十章 就要崩裂第六章 白馬都尉第十六章 廢立已定第三十六章 力拔生鐵第十一章 宦官封諝第三十八章 在想在做第五十三章 打聽清楚第十七章 三家心思第五十六章 朕的信心第五十六章 益州歸降第三十二章 舉火燒天第五十一章 益州武卒第七十二章 窮寇勿追第六十五章 抵天之柱第六十五章 面面相覷第八十五章 終於到了第三十五章 號角響起第三十三章 抱罕宋建第十六章 爭權奪利第五十八章 死戰被俘第九十三章 不能少你第四十五章 其疾如風第七章 遼西突變第九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六十五章 抵天之柱第九十五章 這份情義第八十一章 高手對決第十五章 白波復起第三十四章 生死競速第五十六章 死命抗洪第七十七章 風暴前夜第三十八章 挾持閻氏第七十六章 我回來了第六章 何進心腹第二十四章 朕還夙願第三十三章 白馬義從第二十章 暫時妥協第八十八章 猜忌拖延第二十章 鴆殺少帝第十七章 北海鄭玄第六十七章 千秋壯士第三十二章 夜入閻府第八十八章 轉回河東第二十七章 抗令不遵第三章 步步驚心第五十二章 安定皇甫第四十六章 上策不追第八十三章 殺父之仇第四十二章 養鴿熬鷹第六十一章 速速回城第七十四章 各懷鬼胎第三十二章 初試牛刀第四十七章 監視劉焉第九章 梟雄曹操第二十九章 困守孤城第五十章 升官發財第二十三章 營口大敗第五十三章 治水方略第三十九章 開礦造窯第八章 豈有此理第二十六章 陰損李儒第二十章 威逼裴氏第八十四章 空談客言第九章 相爭高下第七十五章 所謂何求第六十六章 高手相見第四十二章 拉下馬來第十八章 箕關奪權第七十章 撐一口氣第二十九章 竊國之臣第二十八章 慕容鮮卑第十五章 乘風破浪第八章 兄弟聚首第五十五章 棋高一著第十三章 中山之後第八十五章 河東六藝第二十五章 逐一介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彭泽县| 南丰县| 休宁县| 高尔夫| 三门县| 华宁县| 长海县| 拜泉县| 张家港市| 彭泽县| 南安市| 成都市| 华池县| 仁怀市| 福鼎市| 正宁县| 固镇县| 福州市| 云龙县| 巴东县| 长乐市| 甘德县| 桦川县| 和平县| 万载县| 沙湾县| 吉安县| 扬州市| 吉安县| 巢湖市| 枣阳市| 永兴县| 东安县| 鹰潭市| 长治县| 屏边| 八宿县| 项城市| 东台市|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