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六十五章 淮南汛水疾

到了七月初,徐皓月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占城稻得到了大豐收,占城稻耐旱、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生長期短等優良的特性完全體現了出來,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每畝產糧三百八十多斤,共收得糧食三十多萬斛。

看到戴司、荀盺和童鐵頭傳來的書信,徐皓月欣喜不已,給劉逸軒和張從顏看了之後,便讓張從顏提筆回信,讓戴司和童鐵頭搶種第二季稻下去,希望能趕得上第二次的大收。

張從顏提筆之時卻說道:“王爺,此刻糧食已多,再搶種,只怕穀賤傷農啊。”

徐皓月微微笑道:“不妨事,如今戰亂各處都需要糧食,我們以平常價格收購農人的糧食,運到他處去賣便可,或以備不時之需,總之還要搶種下去,常言道天有不測之風雲,誰知道後面會不會有什麼災禍發生,總之積穀防饑總沒有錯的。”

想不到隨後真的被徐皓月這個烏鴉嘴給說中了,七月淮河流域普降大雨,看雨勢便連一些淮上老人都說,從沒見過如此大的雨勢,想來是遇上百年難遇的大雨。結果淮河流域各大水系水位猛漲,江河湖沼皆發大洪水。在正陽城的白甲軍因爲湄水、淮水水位猛漲,不得不冒雨放棄正陽後撤到盛唐暫避。

到八月初,淮水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農田村舍被毀、百姓流離失所,不少地方都是一片澤國。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在這一刻顯得是那麼的渺小和無助。這場大災來臨,讓本來就飽受戰亂之苦的淮南百姓更加的困苦,壽州、濠州、泗州、滁州、廬州、揚州等地流民數十萬計。

面對洶涌而來的十多萬饑民百姓,壽州李重進、濠州張永德、泗州趙匡胤、滁州向訓等周將紛紛上書周主柴榮請示如何處置這些百姓。柴榮的回覆很簡單,以糧濟民,後續會有糧食補充過來。

周軍諸將紛紛打開糧庫接濟災民,下蔡囤積的糧食如流水般往南輸送,壽州、濠州、泗州等沿淮州縣由水軍運糧,滁州稍遠但也派出了糧隊運糧過去接濟。好在向訓攻破滁州之時得了唐軍的十萬斛糧食,加上運來的糧食勉強夠接濟災民和軍隊自用。

而唐軍的做法則是完全相反,揚泰楚等州縣根本無多餘的糧食賙濟百姓饑民,唐軍控制的州縣紛紛開始驅趕百姓饑民。兩年的戰爭讓南唐積蓄的家底差不多都用盡了,如今還要應付淮南、吳越的戰事,唐廷根本拿不出多餘的糧食來餵飽災民。於是乎,淮南大地上,災民們哭聲震天、扶老攜幼紛紛往周軍控制的州縣逃難,他們聽聞那邊纔有吃的。

在廬州的近十萬災民把龍彥塵嚇了個半死,他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餵飽這些災民,好在徐皓月來了書信,讓災民們遷往盛唐就糧,龍彥塵阿彌陀佛的唸了多少遍,真把徐皓月看做了活菩薩,在廬州的百姓便走了百餘里的路到盛唐就糧。

此刻英山的梯田顯示出了它的好處,都是在高出,不怕洪水影響,大雨來臨之時,梯道之間也做了泄水的溝渠,各梯田之間的多餘的水都順山勢排到山下匯成水流,直接流入湄水去了。但英山、盛唐等地地勢低窪、平地上的農田還是受了災,也有數萬的災民。好在英山的存糧甚多,餵飽這十餘萬的災民不在話下。

這倒讓張從顏、劉逸軒等人大大的驚訝,都言徐皓月的遠見卓識,若沒有徐皓月開墾梯田、購進佔城稻的積穀防饑之策,這次大災只怕英山和盛唐也要斷糧了。聽了這些讚揚的話語,徐皓月倒是大大的汗顏了一番,還好沒人說他是烏鴉嘴。

這場大災禍好像就是爲周軍安排好的一般,周軍不遺餘力的賙濟百姓,正好將懷柔之策發揮到了極致,一時間淮南大地除了廬州、盛唐、英山、蘄州、舒州少數地方之外,其餘各州縣的百姓都受了周軍的活命之恩,對周軍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唐軍的無情也讓淮南百姓的心徹底涼透了。

大災之後便是大疫,徐皓月也知道這個道理,早早的讓孫庭運帶人準備防範疫情爆發,給百姓傳授防範疫情的一些知識,比如一定要將水燒開了再喝,飯前便後要洗手等等。也好在盛唐在湄水上游,水源尚算潔淨,而且孫庭運等人熬製的大鍋預防疫病的湯藥也起來作用,英山、盛唐沒有爆發疫情。

但其他地方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各地相繼爆發了疫情,周軍、唐軍也被波及,不少兵卒都病倒了。徐皓月讓孫庭運帶著人手分散到各州去贈醫施藥,倒是讓這老道得了個神醫的美名。孫庭運得了徐皓月的授意,沒有周唐之分,只爲救民,每到一地就看癥試藥,他的方子很是對癥,又把預防的方子傳授給當地的郎中。經過孫庭運和他弟子們的努力,淮南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還是有十多萬人喪命。在疫病面前,老天爺是公平的,周唐兩軍都有兵將病亡,各州縣平民之中病亡的有百姓也有富豪貴胄,在死亡的權力上,人都是一樣的,就像生下來的權力一樣平等。

在大水退去之後,徐皓月廣招流民百姓在英山、盛唐等地開墾種占城稻自救,又從百姓中招募了精壯參軍,白甲軍兵卒糧餉優厚,百姓人數有多,紛紛踴躍想加入白甲軍。衆營官紛紛動手挑人,將白甲軍擴充到了五萬餘人。

由於軍伍擴充,原來徐皓月偷懶照搬的營連排班的編制不夠用,而且再和唐軍交流的過程中,徐皓月發現這稱呼上也格格不入,人家也不明白你一個連長管多少人,算個什麼官,而且這次上奏唐廷報捷之後,唐廷給的官位都是當時的軍職,在使用上多有不便。

於是徐皓月再召集諸將商議之後,下令將白甲軍軍制改變,營號不便,一營爲軍,設營都虞侯,每營下面是八個指揮,設正副指揮使,每個指揮五百人,指揮下面設五個都,每都一百人,設正副都頭,對應的下面便是什長、伍長的設置。

新丁入伍,各營開始新兵訓練,現在每營差不多有四千餘人,各營自己分開訓練,然後每隔幾天合練。

由於新軍加入,加大了英山甲冑、兵器生產的壓力,徐皓月命人打開府庫將上次挑選剩下的精良兵器、甲冑發予諸軍,又在百姓中募集得匠人數千,將盛唐的鐵匠房和造甲房擴大規模,日夜趕製軍器。

英若蘭將養了幾個月後,傷勢漸漸好了起來,已經能下牀走動,還開始練劍慢慢恢復。徐皓月一有空就過來陪著她,讓英若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這天李煜和周憲回了書信,信中言道兩人已經搬到了鍾隱別院常住,不問朝政,每日撫琴作詞,好不快活。信中也詢問了英若蘭的傷勢,還邀請徐皓月夫妻等戰事稍平,再到金陵座客。李煜的信中卻提到,皇太弟李景遂迫於大皇子李弘冀的威勢,幾次上書請求李璟削去他的儲位,但李璟似乎礙於先皇李升的遺詔,要他傳位於弟,有些遲疑,想不到李弘冀多番進宮面陳,惹得李璟很不高興,儲位還是懸而未決。

看完李煜的信,徐皓月暗暗搖頭,這李弘冀雖然武毅剛勇,但在玩政治一道上卻是個白癡,他如此逼迫自己的叔父,又老是在李璟面前嘮叨,李璟一定會覺得他這是在逼宮攬權,沒有一個皇帝會喜歡這樣的兒子,因爲他已經威脅到了皇權。按理說李璟也一定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只是礙於面子上,也要推辭幾次才說的過去,想不到李弘冀這般一鬧,倒是惹得李璟不高興,所以才遲遲沒有改立儲君。

又過了幾日,皇甫繼勳也來了書信,信中說沿海路行商的船隊回來,交易大獲成功,在契丹除了賺到不少錢財之外,又交易得契丹的上號馬匹盡三千匹,還有上好精鐵數萬餘斤,已經安排車船隊運往盛唐。

徐皓月大喜,便讓月字營的騎兵指揮、副指揮趙順平、陳子劍兩人在諸營中挑選精銳,擴充月字營的騎兵,等馬匹到了便開始操練騎兵。

諸事安排妥當之後,這一日見英若蘭似乎有些悶悶不樂,徐皓月問起情由,英若蘭只是笑笑說沒事,徐皓月問起英凝雅來,才知道英若蘭是想家了。想起自己似乎也有大半年沒有回英山看看,而且數萬斤精鐵到來,也需要讓李慶下山來一趟,看看上次因爲原料受限沒能打製出來的兵刃,能否打製成功。而且義子徐子茗和劉小惠、童銀姑等人也在英山,大半年沒見,也有些想念。

如今諸事已經安排得差不多,徐皓月便讓人準備車馬,他帶著英若蘭、童虎頭、英凝雅等人準備回英山一趟,臨行前他交待英仲高加強城防,劉逸軒和張從顏輔佐英仲高,暫代軍政大事。

第一百七十章 無信則不立第一百五十五章 今後爲何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小無猜時第四十六章 與商圖利忙第八章 官軍若強盜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同欲行第九十七章 尊嚴以何換第一百六十章 土城阻擊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復燕雲地第三十三章 詩詞露鋒芒第一百五十章 強弩亦有末第一百六十二章 虛實惑敵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事有不可爲第九十章 飛雪漫白幡第一百四十四章 同袍豈無義第一百三十章 諸將應邀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內戰的序幕第二百九十二章 爲知己者死第五十章 青竹翠紙甲第三百三十章 未能竟全功第二百五十章 真定求援急第一百三十二章 舊地重又遊第二百九十章 其勢在必行第九十三章 山徑落雪石第一百九十九章 謀事欲成事第二百三十章 謀算若失算第二百章 據營滹沱河第一百四十章 清淮突營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二百八十一章 玉清說永德第二百一十六章 連夜下幽州第四章 莫欺少年貧第一百八十五章 榷稅五十萬第一百九十三章 只爭朝夕故第三百零二章 可曾婚配否第二百六十八章 攻城與攻心第一百零九章 相煎何太急第一百八十一章 卸甲歸農樂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送歸燕雲第三百一十七章 喜隱軍南下第三百章 單獨分勝負第四十八章 舌如燦蓮花第二百五十六章 陰效誠款忙第二百六十四章 厚賞忠義臣第一百八十八章 刑不上大夫第一百六十四章 願以民爲命第一百九十二章 治國六綱言第一百八十五章 榷稅五十萬第二百四十一章 燕雲傳捷報第六十三章 南歸意若何第二百七十三章 彌留僅傳位第一百四十四章 同袍豈無義第三百一十九章 左右爲難時第二百八十章 胸中四方略第一百五十章 強弩亦有末第一百一十九章 畫虎反類犬第二百一十三章 南河岸血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遺孤若轉機第九十四章 白甲軍幡旗第一百五十五章 今後爲何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名將之血路第二百三十六章 軍議布兵事第五十二章 同心可斷金第三百章 單獨分勝負第三百一十五章 守土皆如故第五十七章 言行當如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鳥盡良弓藏第二百五十章 真定求援急第一百二十六章 正陽浮橋散第一百八十三章 白虎玄鐵甲第二百七十四章 東山未能起第三十章 月下傳太極第二百零三章 奔襲飛狐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都監下軍令第八十七章 輕裝襲英山第二十八章 殘夢遺馨香第三百三十四章 龍亭賞諸將第二百八十二章 御花園定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刮目另相看第八十二章 五代無仁君第三百二十三章 烈火焚孤城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同欲行第一百五十八章 深處若往昔第四十七章 英武正氣堂第二百九十八章 漢國三隱事第二百五十七章 權柄間或轉第三百四十章 吾軀歸故土第十七章 月下語皓然第六十一章 暗月殺人夜第二百七十三章 彌留僅傳位第三百零三章 陣前忙換將第二章 驛路靜如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臨戰話別請第一百八十一章 卸甲歸農樂第二百六十三章 黎明夜深邃第五章 英主不逢時第九十六章 千斤獄閘落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七十三章 斷其歸路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金陵唐主詔
第一百七十章 無信則不立第一百五十五章 今後爲何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小無猜時第四十六章 與商圖利忙第八章 官軍若強盜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同欲行第九十七章 尊嚴以何換第一百六十章 土城阻擊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盡復燕雲地第三十三章 詩詞露鋒芒第一百五十章 強弩亦有末第一百六十二章 虛實惑敵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事有不可爲第九十章 飛雪漫白幡第一百四十四章 同袍豈無義第一百三十章 諸將應邀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內戰的序幕第二百九十二章 爲知己者死第五十章 青竹翠紙甲第三百三十章 未能竟全功第二百五十章 真定求援急第一百三十二章 舊地重又遊第二百九十章 其勢在必行第九十三章 山徑落雪石第一百九十九章 謀事欲成事第二百三十章 謀算若失算第二百章 據營滹沱河第一百四十章 清淮突營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二百八十一章 玉清說永德第二百一十六章 連夜下幽州第四章 莫欺少年貧第一百八十五章 榷稅五十萬第一百九十三章 只爭朝夕故第三百零二章 可曾婚配否第二百六十八章 攻城與攻心第一百零九章 相煎何太急第一百八十一章 卸甲歸農樂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送歸燕雲第三百一十七章 喜隱軍南下第三百章 單獨分勝負第四十八章 舌如燦蓮花第二百五十六章 陰效誠款忙第二百六十四章 厚賞忠義臣第一百八十八章 刑不上大夫第一百六十四章 願以民爲命第一百九十二章 治國六綱言第一百八十五章 榷稅五十萬第二百四十一章 燕雲傳捷報第六十三章 南歸意若何第二百七十三章 彌留僅傳位第一百四十四章 同袍豈無義第三百一十九章 左右爲難時第二百八十章 胸中四方略第一百五十章 強弩亦有末第一百一十九章 畫虎反類犬第二百一十三章 南河岸血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遺孤若轉機第九十四章 白甲軍幡旗第一百五十五章 今後爲何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名將之血路第二百三十六章 軍議布兵事第五十二章 同心可斷金第三百章 單獨分勝負第三百一十五章 守土皆如故第五十七章 言行當如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鳥盡良弓藏第二百五十章 真定求援急第一百二十六章 正陽浮橋散第一百八十三章 白虎玄鐵甲第二百七十四章 東山未能起第三十章 月下傳太極第二百零三章 奔襲飛狐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都監下軍令第八十七章 輕裝襲英山第二十八章 殘夢遺馨香第三百三十四章 龍亭賞諸將第二百八十二章 御花園定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刮目另相看第八十二章 五代無仁君第三百二十三章 烈火焚孤城第一百零三章 上下同欲行第一百五十八章 深處若往昔第四十七章 英武正氣堂第二百九十八章 漢國三隱事第二百五十七章 權柄間或轉第三百四十章 吾軀歸故土第十七章 月下語皓然第六十一章 暗月殺人夜第二百七十三章 彌留僅傳位第三百零三章 陣前忙換將第二章 驛路靜如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臨戰話別請第一百八十一章 卸甲歸農樂第二百六十三章 黎明夜深邃第五章 英主不逢時第九十六章 千斤獄閘落第二百一十九章 沙河動雷震第七十三章 斷其歸路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金陵唐主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锡林郭勒盟| 株洲市| 霍州市| 綦江县| 农安县| 张北县| 惠东县| 石河子市| 陕西省| 长汀县| 昌黎县| 嵩明县| 海盐县| 小金县| 双辽市| 保德县| 望江县| 安龙县| 靖边县| 沧源| 高阳县| 渝中区| 贡嘎县| 高台县| 富平县| 夏河县| 马尔康县| 文山县| 红河县| 汶上县| 日照市| 平遥县| 中西区| 左贡县| 松阳县| 襄垣县| 平南县| 阳山县| 宁化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