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初晴跟楚輕暮這幾天確實在京都城活動頻繁,白初晴還調了幾個天下林莊的人在京都城住下來。
京都城各大勢力各佔一方,他們自然沒想過能在瞞住所有人,於是乎白初晴行事更大方了,她本就是衝著京都城而來的,目的明顯,各大勢力蠢蠢欲動,都想把天下林莊跟楚家莊拉攏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
如此一來,他們便不擔心唐子珩上位之後不看重他們了!
難就難在,天下林莊跟楚家莊都是大魚,拋些蠅頭小利,根本就釣不上!
白初晴隱了唐棠的身份,把她的目的轉述給白莊主,又等了三日,白策回信,信中只有兩個字:推掉。
推?如何推?天下林莊跟楚家莊欠君凌軒的何其之多?久欠不還,日後天下林莊有難,不說君凌軒還會不會幫他們,恐怕到時候君凌軒還在倒cha一把,落井下石。
白初晴失笑搖頭,她的父親一點也不理解她的難處。
楚輕暮只看白初晴蒼白的臉色便能猜到信中內容,他安撫著自家嬌妻,“他不可能按兵不動,興許他們已經有解決的辦法了。”
安份的等,可不是君凌軒的性格。
白初晴嘆口氣,“爹是不清楚這京中局勢。”
她之所以答應唐棠這麼爽快,自然是篤定白策不會真的生了她跟楚輕暮的氣。
畢竟發生這樣的事,間接原因是因爲她跟楚輕暮,主要原因還是樑家,責任也在樑家。
更何況,天下林莊只有她一個大小姐,就算她日後誕下麟兒,等她的孩子要繼承天下林莊也是二十年後的事。
而白策老來得女,如今已近六十,這南唐早已是年輕人的天下,他不可能再等二十年,等白初晴的孩子長大!
這二十年中,天下林莊還需要倚仗楚家莊的照拂,所以白策是不會真的把她跟楚輕暮當外人的。
楚輕暮笑,看不清京都局勢的人何其之多!這京都,明著是岑相府一家獨大,唐子珩
穩坐皇位。
郭相府也並非旁人所看到的那般與世無爭,若郭丞相真的有心退出朝廷,那郭峰的御史大夫又如何解釋呢?
郭相府一向跟三王府交好,三王府獨女下嫁君王府,這三股不容小覷的勢力融洽在一起,得多可怕?
“不如我修書一封,親自跟岳父大人解釋?”楚輕暮實在不忍心嬌妻如此傷心。
白初晴笑,“你也太小看我爹了!你我二人都是四大世家的人,顧及著樑家的面子,根本不會對那批劫鏢的刺客痛下殺手,如今樑家派出的人全數被人除掉,你以爲我爹不知道這過程中有第三人蔘與?”
有人幫了他們,又對天下林莊的木材感興趣,白初晴相信,憑藉白策的聰明,很快就會悟透這其中的厲害關係。
“他不答應,不是不知道我們的難處,是礙於皇室。”這理由,還是她細細分析得來的。
楚輕暮點頭,“還是你瞭解你的父親。”白初晴這麼解釋,這一切都說得通了。
“王妃那邊……”
“她找上我們,想必她的事很快就瞞不住,我猜她會親自跟皇上解釋的,你放心吧。”楚輕暮說。
“但願如此。”白初晴點頭。
原本遠離朝堂的四大世家入世,煩憂的事可不止這一件呢,白初晴嘆口氣,依偎進楚輕暮的懷抱。
太子納妃的日子一天一天接近,京都城裡增添了幾分喜色,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太子府上。
這是自從南唐國跟北祁國開戰以後南唐皇室辦的第一件喜事,所以就算是納側妃,皇室依舊十分重視!
皇后下令,讓趙倩兒從太子府正門進府。這可是正妃纔有的待遇,得知這樣的消息,趙尚書府無疑是最得意的一個。趙倩兒待嫁閨中,已經好多日未能跟唐子珩見面,她細細絞著手中絲帕,眸中流光溢盼。
“恭喜小姐。”侍女在她身邊由衷的祝賀。
趙倩兒又想起前幾日,唐子珩輕擁她入懷,
溫柔又愧疚地對她說:“倩兒,委屈你了。”
趙倩兒當時激動得難以自己,恨不得把自己一顆芳心捧到他面前跟他說:不委屈,能嫁給自己心心念念十餘年的人,她又怎麼會委屈呢?
趙倩兒搖搖頭,拋開那繾倦的畫面,她眼波如水,笑著把一支玉簪賞給侍候在她身邊已久的侍女,“就你嘴甜舌滑,我得拿什麼東西堵住你的巧嘴!”
小侍女得了賞,更加開心了!她在趙倩兒身邊侍候已久,怎會分不清她的喜怒呢,她家小姐臉上的分明是羞意。
好不容易等到十五,桃紅色的喜轎迎到趙尚書府門前,趙倩兒一身桃紅喜服,含淚跟趙尚書趙夫人告別。
花轎繞了京都城一圈,她在喜轎上依舊悲傷得不能自己,唐子珩迎她下轎時,她虛軟得幾乎站不住,大半個身子靠在他身上,趙倩兒哽咽著:“倩兒失禮了。”唐子珩的心柔得一塌糊塗,眼前的女子善良聰慧,單純美好;他等了許久才尋到一個機會迎她入府,如今她因爲離家而傷心,唐子珩怎會怪罪她呢?
大掌穩穩握住她的手,唐子珩用行動來給與她力量。
唐子珩停在原地,等趙倩兒恢復一些才帶著她進門。
他們進門時,剛好趕上吉時,皇上皇后眉開眼笑看著新人,百官臉上也染上笑意,坐得近趙尚書府的官員紛紛對趙尚書祝賀,趙尚書開始還有點掛不住面子,畢竟剛纔跟他祝賀的人裡有比他資歷還好的。
但他一想起方纔唐子珩親自出府迎接趙倩兒,臉上就禁不住得意!
這就是他的女兒!
縱然是側妃,她能得唐子珩親自相迎!趙尚書記得,當初唐子珩娶隆可詠時,隆可詠可沒這個禮遇呢。
果然,他輕輕掃過隆可詠跟隆淑妃的臉,兩人的臉色都不大好看,只有隆大學士神色淡淡,看不出悲喜。
趙尚書扯出一抹弧度,應著身邊的官員,笑道:“太子殿下納妃,乃是南唐大事,普天同喜,同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