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兵器正解(上)

何謂十八般兵器: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鐗、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2)指“九長九短”。九長爲: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九短爲:刀、劍、拐、斧、鞭、鐗、錘、棒、杵。

(3)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爲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鐗、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便於記憶的方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鐗錘抓 柺子流星)

注:(3)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練武者不善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兵器——弓

弓爲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爲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爲之,雖能及遠,終未 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爲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爲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爲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爲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嫺之,穿楊貫蝨,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漢劉熙《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弭,以骨爲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撫,撫也,人所撫持也。簫撫之閒曰淵,淵,宛也,言宛曲也。

1963年,山西峙峪遺址發現二萬八千年前舊石器時代的燧石鏃頭。用很薄的長形石片製成,尖銳周正,已具備鏃頭的形式。周時有王弓、弧弓、夾弓、瘦弓、唐弓、大弓等六種。它們的形制各有特色,用法各自不同,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瘦弓用於田野狩獵和弋射飛鳥,唐弓、大弓用於習射。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長和體力,區分爲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漢代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弓身多半鑲有銅飾或玉飾。

十八般兵器——弩

弩亦弓屬,相傳爲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強而及遠,較弓爲烈,獵人弩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爲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爲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以獵獸爲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爲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弩的射程比弓遠。

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造一種連弩,稱爲元戎,弩箭用鐵製,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裡,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武術論集P164)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

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發明踏張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遠,重量輕的優點,所以一直流傳到明代。

北宋時,牀弩盛行,《武經典要》載有雙弓的雙弓牀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清朝軍隊已經不用爲戰鬥武器了。

十八般兵器——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爲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爲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嫺武藝,藝精者王,羣衆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爲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爲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爲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楊鐵心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明代是武術發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豔。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當時推崇楊家槍法,是因爲楊家槍“有虛實,有奇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畢懋康《軍器圖說》,載有一幅噴火燒灼的梨花槍,並說明道:“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繫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藥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槍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現之前,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長槍趨於簡單,偏重扁鏃形刃,圓底筒,直到今天武術運動就是使用這種類型。目前流行的槍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短槍、雙槍、鉤、槍等。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爲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爲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爲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爲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爲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徵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爲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爲突出。

宋代,承襲三國、兩晉、隋、唐之制,傳統單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鐵刃也寬。其餘大刀則廣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目前流行的有樸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十八般兵器——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 持之爲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爲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爲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爲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零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爲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祖”,確可當之無愧。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製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 周官桃氏爲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 臘廣爲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爲一鏘﹞,謂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 ”。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由上文可知,劍爲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爲標準,是以須量人而定。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謂“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觀美,要使各適其用而已。故爲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劍身若五倍長其莖,則三尺也,重九鏘,則重三斤十二兩也,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上制。唯士之長而有力者,然後能勝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鏘,則二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得中焉,故謂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劍身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鏘,則二斤一兩三分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劍制,大抵沿用於遠古,歷代仍多變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鉅。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言雖如此,當有所據,然亦未便茍同。蓋以劍之用途,雖非專供殺戮,亦爲文士之飾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敵爲主,如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制所宜。證以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 ,則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諒有所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爲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

劍既亦爲仕宦書生所同好,於是流爲藝品,始則於劍身之上雕銘刻畫,繼則於劍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飾,進而於劍鞘上鍍金嵌玉,各其匠心,歷代相傅,靡有不然。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爲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爲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在劍的演練中,一般分爲“站劍”和“行劍”兩種。“站劍”一般指動作迅速敏捷,靜止動作沉穩,富雕塑性。而“行劍”則相對顯得停頓較少,動作連續不斷,均勻而有軔性。同時劍還有長穗、短穗之刀,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綠水亭雜識四》中說: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爲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劍道》三十八篇。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爲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爲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爲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僞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鬆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鏈,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髮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理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爲鎮邪兇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爲祥,不習劍術,而以爲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爲釋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從徵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於佩劍者,這顯然對劍術的發展有相當的阻 作用。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爲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衝靈劍法”,就是驚絕的特技。

明代各武術流派,在劍術應用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如何良臣《陣紀》所云:“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願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起之出手法”等,這些劍法爲後世劍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爲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以身爲柄,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裡說的“以身爲柄”,就是說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

第十六章 紅線女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量之海第三百八十三章 劍靈三體第一百二十一章 除霸雪恨第五百二十六章 救兵士第三百一十五章 回到皇宮第五百章 誥命符第二百八十七章 打通獸念第六百一十二章 人蔘娃第五百六十八章 假功法第八十六章 苦肉計第四百九十五章 靈域之說第五百四十四章 斬赤龍第四百二十七章 在雷劫場第六百五十二章 在沼澤第一百四十章 凌空斬第一百二十三章 拯救蘇青第一百零三章 聚沙成塔第一百四十四章 遭伏擊第四章 殺千蛇第二百九十六章 魔血浴第六百七十五章 話說當年第四章 殺千蛇第四百一十七章 助師奪舍第六百六十三章 回蓮花洞第二百六十五章 水系功法第五百二十章 解劍陣第四百八十九章 論功行賞第二百二十一章 鐵樹開花第三百七十四章 火羊陣第十八章 冰與火第十三章 追蹤線索第六百四十四章 見洛基第二百三十二章 做準備第二百九十五章 魔氣精靈第二百八十三章 煉製羅盤第四百六十八章 翁婿對第二十六章 破陣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剪除後患第三百一十章 顛覆夢第二百五十九章 梅槐三子第六百四十四章 見洛基第九十四章 玄鐵片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葩女子第四百四十一章 聖女出走第五百三十五章 堅如磐石第四百七十章 新皇后第一百二十二章 殺樹妖第二百零七章 回形符文第六百二十二章 小王子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量之海第四百五十八章 請外援第四百四十一章 聖女出走第六百一十章 催眠術第四百二十章 索命鬼第一百三十九章 殺手知己第一百五十九章 落筆生道第四百三十五章 吐息如蘭第四百九十二章 火星文第一百五十九章 落筆生道第二百二十章 拓荒牛第五百四十七章 一封遺書第五百七十五章 驚天秘密第二百七十九章 奪魁成親第五百三十六章 中魔咒第四百三十四章 兩千個第四百二十二章 玄冰劍第二百六十五章 水系功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起風了第三十八章 布勒川第二百二十章 拓荒牛第一百八十四章 無量海?第三百四十章 第五卷第五百零六章 低智商第九十八章 川主府第一百一十九章 尋訪槍聖第三十五章 雙頭妖蟒第二百一十七章 生命原漿第二百一十章 制靈符第三百二十一章 七重神格第四百四十三章 上無量島第十九章 火中金鳳第三百四十一章 七色靈元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王儲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老院第二百一十二章 生變故第二百九十五章 魔氣精靈第一百四十六章 司幕府第一百七十四章 終結者第一百二十五章 紅衣仙女第二百六十二章 戰鮫人第二百九十四章 屠仙陣第二百六十八章 黑翅龍第四百五十六章 找圖譜第十三章 追蹤線索第四百二十一章 肅清逆黨道教門派續六第六百五十六章 高牆內第二百四十一章 開了眼界第六十章 小旋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垫江县| 安顺市| 个旧市| 额尔古纳市| 安仁县| 山东省| 日喀则市| 泰顺县| 灵宝市| 扬州市| 屯昌县| 甘孜| 璧山县| 晋城| 龙游县| 桃源县| 合江县| 镇坪县| 绥芬河市| 二手房| 尚志市| 锡林浩特市| 红安县| 凯里市| 理塘县| 南丰县| 华安县| 杂多县| 濮阳市| 顺昌县| 锡林浩特市| 柯坪县| 桦南县| 巴林左旗| 茂名市| 汤原县| 监利县| 民乐县| 蕉岭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