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章 大紅燈籠

臨近永和關那一刻,白永和不由得長長吁了一口氣:“啊,總算到家了。”

他喜不自勝地四下張望。

關村裡有他熟悉不過的老宅。誇張一些說,是一片由石頭窯洞組成的城堡。城堡下是那條瘦身脫形的在冰下呻吟的黃河。河邊就是已經封航冬眠的渡口。這裡的一切如數家珍,令他夢牽魂繞。

“啊,我回來了!”他喃喃地說。

比起眼前的這位年輕人,永和關已經是風塵滿面的蒼蒼老者。據說,此地在魏晉就開通了航運,從官渡、軍渡、民渡到貨運,世代不絕,秦晉賴以溝通,關里人家賴以生存。作爲千年渡口,它承載了過多的歷史重負和衆說紛紜的傳說,見證了黃河人家的春秋興替悲歡離合。悠遠的黃河猶如一首歷史長歌,總是在無休止地流淌,不知疲倦地歌唱。

村裡燈光點點。

白永和放慢腳步,且走且想。點點燈火映照著的是他的爺爺、奶奶,他的同胞弟兄,他的一個個本家親人的身影。此刻,他們都在做什麼呢?

別的不說,爺爺或許正盤著腿伏在小巧的炕桌上,藉著麻油燈的光亮,一面撥拉著精緻的紫檀木算盤珠,一面“呼嚕嚕”地吸著水煙。他最親近的奶奶則陪坐其側,小心翼翼地把長長的銅菸嘴拔出來,把吸過的菸灰倒進灰盆裡,再從菸斗裡拈出黃豆粒大的菸絲,裝進菸嘴,把冒著青煙的空心香用嘴一吹,火苗隨即燃了起來,爺爺就著香火把水煙點著。除了清脆的算珠聲和沉悶的水煙聲,間或有一兩聲輕輕交談。這樣做雖然有些乏味,但既成習慣,便樂此不疲。想到這裡,他臉上不由得現出安詳自若的神情。

近村時,點點燈光變成團團燈火,耀紅了他的眼。這是什麼?定睛看時,原來是南北兩個堡門和村道上掛起了大紅燈籠。還不到過節,爲甚趕早掛起了燈籠?他心裡頗有些納悶。容不得多想,一陣激昂的絲絃聲隨風飄了過來。他不由得往堡下的清泉廟看去,那裡不僅有燈火,還圍著好多人,原來是廟裡的“四聲戲臺”正唱大戲。按照鄉俗,歲尾是不唱戲的,開年第一臺戲在正月十五。那麼,現在唱的是哪一齣?

他像預感到什麼,沉重的步子不由得變得急促起來。下得嶺來,繞過村堡北門,折向村堡南門,再下一段石臺階,就來到戲場。站在高處觀望,見戲場裡擠著好多人,有的擁著羊皮筒子,有的裹著厚厚的老棉襖,一個個傻乎乎地盯住戲臺,惟恐戲中人跑了似的。

他掃了一眼戲臺。只見旦角手拉生角,嬌滴滴地喊了一聲:“我的趙郎……”而那位生角則呼旦角“秀英娘子”,熟悉戲文的他,立刻明白這出摺子戲應是蒲州梆子《喜榮歸》。說的是趙庭玉高中狀元回府,

裝扮成乞丐試探家人。岳母嫌貧愛富,逼他退婚,連家人崔平也百般刁難。惟有小姐崔秀英一如既往,癡情不變。直到真相大白,岳母和家人崔平羞愧難當。與趙庭玉喜結連理的崔秀英自然揚揚得意,一來是未婚夫得以高中;二來是幸虧她慧眼識金,不曾看錯人。白永和猛然想到,莫不是舉家爲千里做官的他破例唱的慶功戲?禁不住喃喃自語道:“喜榮歸,喜榮歸……舉家盼他喜榮歸。可是——”想到這裡,臉上倒像被蜂針螫了似的灼熱起來。

他的目光從臺上移至臺下,藉著臺口微弱的燈光,發現爺爺、奶奶也擠在人堆裡,眉開眼笑,交頭接耳。看得出,他們心情不錯。

他不想驚動二老,怕衝了他們的雅興,便轉身往村裡走去,步履隨著遲緩起來。推開虛掩的厚實堡門,迎面遇上手提燈籠的雜工財旺。

面對不速之客,財旺竟打了個愣怔:眼前這位爺長袍馬褂,面容清秀,眼睛明亮,鼻樑高聳,像是他們三少爺;可是讓他疑惑的是,三少爺頭上那條烏黑髮亮的辮子哪裡去了,核桃帽下分明罩著刀削過似的齊耳剪髮。聽說洋人就不留辮子留寸頭,莫非這是洋人來了?聽說洋人是藍眼睛鷹鉤鼻,燈光燭影裡看不清這位爺是不是藍眼睛,但鼻尖好像不帶鉤,他不敢細看。正在捉摸不定時,忽聽那個“洋人”開了腔:“怎麼,不認得了?”

對方吐出一句地道的永和關土話,他聽著這麼耳熟,再看一眼對方熟悉的面孔,才半信半疑地試探著問:“三少爺——”

白永和輕輕應了一聲,又左右掃視了一眼。

財旺仍不放心,又用審視的目光上下打量了三少爺一番。問:“三少爺,您怎麼成了這個——”

財旺本來要說“模樣”,但不敢往下說。男人丟了辮子,意味著什麼?連他這個下人都拖著一條粗糙的長辮子,堂堂知縣大老爺竟把辮子丟了,真是稀奇事!

白永和知道對方的下文是什麼,但他懶得去解釋。只淡淡地“噢”了一聲。

“您不是去老遠的南邊做官去了嗎?怎麼……”

年輕人見這個孩子似的傭工一臉狐疑,就敷衍地咕噥道:“怎麼,做了官就不興回家了嗎?”

“當然,當然。三少爺請。”說完,財旺跟著三少爺亦步亦趨地往回返。

白永和忽然停住,回頭問財旺道:“財旺,院裡院外掛這麼多燈籠做甚?”

“老太太說,三少爺當了縣太爺,要掛一個月的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五。讓九十眼窯院裡裡外外,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這不是,還有一盞燈沒掛呢,啊,我這就去掛。”

白永和想說什麼,終於沒有說出來。輕輕嘆了口氣,搖搖頭,擺了擺手說:“去吧,去吧。窯裡有人嗎?”

“有,有。劉嬸和陳嬸都在。”劉嬸和陳嬸都是白家僱的老媽子。

白永和循著熟悉的路徑,不緊不慢地走著。進了院門,迎面就是白家略顯滄桑的照壁,在燈籠的映照下,上面斑斑駁駁的磚雕大字依稀可見:“以和爲貴,以義制利,以誠取信,以儉治家”。這是白家沿襲幾百年的祖訓,白永和每次外出歸來,總要對著祖訓喃喃唸叨一遍。他以爲,這是做人的根本,處世的要則,是白家幾百年積累下的精神財富,任何時候不可淡薄,更不可忘卻。所以,儘管落魄歸來,依舊不忘對老祖宗留下的金玉良言頂禮膜拜。彷彿祖訓入眼,會無形中給他注入力量。

他腳步輕輕地繞過照壁,一直朝裡走去。

財旺掛好最後一盞燈,就跌跌撞撞跑進戲場,一頭鑽進人羣中,像要捅破天大秘密似的,附在白老太爺耳邊嘀咕了些什麼。白老太爺先是吃了一驚,繼而低聲問道:“沒看錯人吧?”

“哪能呢,千真萬確是三少爺回來了。”

“帶了隨從沒有?”

“這個——隨‘村’,還是隨‘城’,我不知道,只有三少爺一人隨我進了村。”

白老太爺罵了聲“沒用的東西”,再沒說什麼。

坐在旁邊的白賈氏忍不住又問:“三少爺穿的官服還是便服?”

“這個我倒沒留意。不過——我可從來沒見過縣太爺。”

“難道三少爺不是縣太爺?蠢材!”白賈氏顯然對財旺的不識高人感到不快。

“哎,就是呀!你看我這人多糊,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財旺剛要走,又轉過身來,神神秘秘地說:“三少爺的辮子,辮子……”

“什麼辮子?”白老太爺驚愕地問。

“辮子不知哪裡去了,只留了個帽蓋蓋,就像我送他做官時在漢口見的洋人一樣。”

白老太爺再也按捺不住,“呼”地站起就走,白賈氏緊隨其後,人們自覺地閃開一條縫。白家長孫白永平、仲孫白永忍和他們的媳婦,見爺爺、奶奶要走,不知該怎麼辦。只得跟著站起身來,做出要走的樣子。

白老太爺見狀,說:“不關你們的事,只管看你們的戲。”

他們的舉止引起一陣小小的騷動。人們的目光不由得射向兩位長者,白家當家人的突然離場讓衆人不免心生疑問。不過,隨著他們身影的消失,戲場復歸平靜,臺上絃歌依舊。

(本章完)

第七章 把脈論世第八章 勞燕分飛第二十二章 晉唱秦和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一章 大紅燈籠第一章 大紅燈籠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十三章 小試身手第 四 章 緣牽情渡第十一章 一枕黃梁第六章 風生水起第二十二章 晉唱秦和第二十六章 經頂商人第二十四章 逃難奇遇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二十五章 虎口餘生第二十二章 晉唱秦和第十八章 河聲嶽色第十八章 河聲嶽色第十三章 小試身手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六章 風生水起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三章 大義無聲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三章 大義無聲第二十一章 河惠人義第十七章 含嫣當家第四章 緣牽情渡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二十二章 晉唱秦和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十章 好夢難圓第二十五章 虎口餘生第八章 勞燕分飛第十五章 戒指傳家第十章 好夢難圓第二十章 好年勝景第六章 風生水起第十七章 含嫣當家第十八章 河聲嶽色第九章 望眼欲穿第九章 望眼欲穿第 七 章 把脈論世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十九章 綠楊翠柳第一章 大紅燈籠第二十一章 河惠人義第十八章 河聲嶽色第二章, 宿怨初解第十七章 含嫣當家第八章 勞燕分飛第十七章 含嫣當家第四章 緣牽情渡第十七章 含嫣當家第十三章 小試身手第九章 望眼欲穿第二十六章 經頂商人第七章 把脈論世第十五章 戒指傳家第十二章 陌路情侶第 六 章 風生水起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二十五章 虎口餘生第二十六章 經頂商人第四章 緣牽情渡第二十二章 晉唱秦和第五章 喜上花轎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三章 大義無聲第九章 望眼欲穿第一章 大紅燈籠第五章 喜上花轎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四章 緣牽情渡第二十四章 逃難奇遇第九章 望眼欲穿第六章 風生水起第十二章 陌路情侶第一章 大紅燈籠第十一章 一枕黃梁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二章, 宿怨初解第六章 風生水起第十三章 小試身手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七章 把脈論世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十七章 含嫣當家第二十七章 夢圓古渡第七章 把脈論世第十四章 揚帆遠航第十二章 陌路情侶第十六章 麗人來歸第七章 把脈論世第十三章 小試身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阳朔县| 龙门县| 黑水县| 关岭| 浙江省| 高淳县| 会昌县| 盐边县| 东港市| 荔波县| 方正县| 遂宁市| 黄骅市| 香格里拉县| 巴林右旗| 饶河县| 铁岭县| 太保市| 天柱县| 哈尔滨市| 临潭县| 上林县| 林甸县| 沾益县| 阿克苏市| 济南市| 福鼎市| 湘阴县| 乌鲁木齐市| 永仁县| 永平县| 万源市| 荥阳市| 泰来县| 海南省| 泰来县| 健康| 大兴区| 磐安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