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90章 南京,南京!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卿卿性命。

人慾巧策勝天穹,卻怎奈天公弄陰晴?

南宋時,《紹興和議》,憑岳飛領將抗金,收復失地爲先決條件,後纔有之高宗趙構與秦檜主張和議。

條約規內,南宋向金稱了臣,劃以淮河-大散關爲界,南宋主動放棄北地領土。

兼每年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來換茍全,暫罷刀兵。

二十年後,孝宗時,《隆興和議》則在隆興北伐失利之背景下,被迫重啓議和。

那次,南宋對金改稱了“侄皇帝”。

歲貢減爲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茍延殘喘,又進開禧朝,《嘉定和議》再籤。

南宋增歲幣爲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另付犒軍銀三百萬兩。

金宋之關係徹底改爲“伯侄之國”,金爲“伯”,宋爲“侄”。

若非後期北地蒙古強勢崛起,金急轉勢北向,恐南宋亦早該亡去矣。

經濟代價、政治屈辱,從來換不得長治久安,蠅狗之姿,無非茍延殘喘罷了。

現如今,南黨不思以歷爲鑑,皆懷私利而忘公心,下場亦不會好看到哪兒去亦就是也。

話來潤五月初三那天,南京皇宮武英殿內,弘光帝憂憤鬱結,口吐鮮血,觀瞧情勢,怕業已有了下世之光景。

三小王爺逢巧趕至,親兄弟二人不暇多言,朱慈烺便草草陷進昏厥之中,於後,一連數日下不得牀,氣虛難言語。

好在當日臨既體弱不支前,曾金口玉言,應了內閣諸事。

遂經安排,翌日,王之心親遣錦衣衛西送詔令去往了九江蕭軍部。

倪元璐乞降一節,則定就三天後,初六日,正冠攜隊出使,幾條龍船,跨江北去。

彼岸,詳情原委略講來,實際多鐸主力呀,盡屠揚州以後,業於潤五月初八,纔看整兵馬西南,來同右路軍耿仲明部匯合。

倪元璐一行被曬北岸兩天,本意倪次輔還想,縱不能立竿見影,從速說動建奴人撤兵,但起碼經此斡旋,爲西線蕭軍爭取時間,且據理力爭,憑三寸舌,退敵營後撤三十里,還是有望辦到的。

可,怎料,其人萬難猜出。

空耗兩日過去,待見了攜軍趕至敵魁多鐸本人時,這清軍的親王,北兵之統帥,卻竟毫不給他個南明老頭子一點兒發揮空間。

多鐸年輕氣盛啊,更兼拿了揚州來,後勤裕足得以充實。

現下,南京就在眼前,兵鋒正勁,到手的功勞,他又豈肯輕易罷手?

於是,半分客氣無可談,上來帳下,一個照面功夫,倪次輔這南廷門面,兩軍間使,便就被他多鐸一聲令下,綁捆個結實,扔豬狗般,投去了隨營牢帳之內。

倪元璐,兼一同來使二十餘人,盡皆就此被俘,只併爲下令誅殺而已。

初九,爲矇蔽南明駐江兵伍,以免夜長夢多,多鐸分令諸將,決意一鼓作氣,不給南明太多預備加防時間。

當日入夜,建奴人,滿漢左右兩路先鋒營共計五萬餘人,同時出擊,分東西兩向開始了大舉搶渡長江。

浩蕩蕩,北敵攪著江霧,強壓南來。

那陣仗駭人程度,宛似夜奔惡鬼團,瞧之無不令人膽寒,真真投鞭斷流之勢也。

待到南京北長江南岸,灘前加駐之滁州兵發現人物蹤跡,早就爲時已晚矣。

頓消,衆炮齊發,火光刺破長夜。

兩軍一經接觸,便進白熱局面。

料知,那自滁州南撤而來的一萬老弱殘兵,定難徹底阻攔敵主力前鋒營建奴軍馬。

遂是日夜,南廷內閣諸員,及各部堂官,兼在京各級屬官,紛作合議下,便開始倉皇著手棄城逃難。

亥時初刻上(晚二十一點)。

南岸前,滁州兵馬加固陣線瀕臨崩潰,敵前鋒營,左右兩路,東西兩面夾擊。

不得已,滁州兵馬臨時管帶急令,著五千軍士向南突圍,僅挨剩不足三千,死守火炮陣地。亥時三刻,南突滁州兵先一步貫入南京城,合原城內守軍五千,計不足萬餘,準備據城死守,以待援兵。

可,將士報國,自有用命。

奈何京中官僚懼死惜命哉?!

亂糟糟,各自爲政始,約就當夜子時刻上。

內閣一干重臣,馬士英、高弘圖、李士淳、林增志、曾紀、林之萬,兼各部屬官京官,合計百餘位,在首輔仇維禎催動領帶下,竟大開宮門,裹挾弘光帝,王之心等一衆內廷太監,曉以利害,由近衛軍三千前後相護,月黑風高,趕順南京南關出逃。

元戎自許能推轂,文吏由來解死綏。

後夜中,建奴先鋒人馬渡河盡半。

灘前滯留滁州殘兵炮陣,被清剿覆滅,不堪再抗。

凌晨起,數萬北軍展開陣型,合圍南京。

直到此刻,被困城中守將兵官,才堪明析,竟是昨夜皇帝文臣,已然棄城落跑多時矣。

恨不可支,亦心灰意冷,知此地不會再見援軍也。

此一消息一經傳開,士氣頓落靡靡。

縱城高池後,兵固械足。

但人心已喪,無可挽回。

南京城,這前人經營數百年,二百年陪都,至此告完。

守城兵勇在堪堪又抵兩日過後,便也盡在內出譁變事下,傾覆歸了建奴人之手。

十二日上,北岸主力營盤囚牢中。

倪元璐聞是南京失陷之消息,霎時頓感五內俱焚。

此子一心求死,爲保名節。

當夜,便欲趁守備鬆弛之際,一條麻繩,吊死帳內。

可,天不遂人願吶。

將死之刻,被看守發現,又是救了回來。

倪自認國破家亡,屈辱不由身,百般不相配合。

多鐸得信,竟亦難曉是究竟存個什麼心。

還加派了看護,就是拒不讓倪大人遂願。

不得已,倪元璐手腳綁縛,口塞麻草。

唯剩絕食對抗一途罷矣。

清兵前部渡江過,手忙腳亂南京落。

自此黃粱一夢醒,半壁江山破。

瀟瀟雨兮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爲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第308章 白衣李本深第208章 賭約,周長生amp呂穀倉第113章 潰兵遁逃西南第514章 秀才遇兵第197章 盛怒李自成,苦勸宋獻策第215章 滿城東關外,吳三桂到!第583章 急行緊辦相追斬第253章 史府敘第322章 謀事第226章 北關決戰前第466章 大餡兒菜包子第351章 海棠紅第683章 分道揚鑣第517章 打賭第236章 缺口陷,呂穀倉戰死!第362章 袁平北返第144章 上架感言第234章 硬菜上桌第456章 夜對武英殿(二)第393章 衝陣突圍第150章 憤然離去第519章 夜襲第14章 打掃戰場第699章 獨騎追前路第530章 酥軟第95章 翠玲兒被擄第608章 世間難得一場醉第612章 喝粥第528章 蕭定後續第68章 歸傢俬談第7章 得猛將,李虎臣第62章 誠心歸附第532章 突變暗刺第167章 你叫李四狗!第444章 令下急動身第254章 南京兵部衙署第556章 入沈府第412章 殿議(四)第509章 品頭論足第686章 南京急議(二)第53章 沽酒第477章 因緣際會第680章 攪亂一黃三兒第19章 渾河東岸第249章 瘦馬事第559章 柳氏計較第528章 蕭定後續第321章 有兵叛逃第689章 弘光帝吐血第107章 發財啦!繳獲清算第410章 殿議(二)第162章 有備無患第396章 各有煩憂第149章 冰火兩重天第204章 敵軍加大火力!第401章 陷陣廝殺第356章 袁平震霸王!第130章 發愁的劉宗敏第612章 喝粥第155章 此時彼時第421章 勸進!第645章 只欠東風第484章 費力不討好第34章 雪白鈺娥第418章 欲解死局,當步險棋!第698章 遇敵血戰有慘勝第186章 黎弘生處置辦法第145章 王福相求第259章 黃 劉罵陣第306章 入城西關,濼源門第36章 太子高燒第582章 北飛伯勞南時燕第198章 城前對話第551章 劫道兒第432章 轉奔西南第133章 老馬識途第214章 繼祖重傷回城報信第49章 抓野豬第319章 孫有德之助攻第684章 揚州抗清第250章 老三位落魄入南京第267章 時不我待!第449章 飛騎內關西華門前第237章 峰迴路轉!第435章 敗陣北退奔德州第530章 酥軟第186章 黎弘生處置辦法第429章 疾風驟雨匆南撤第180章 總督署亂鬥第38章 我要吃肉!第670章 傳武墳塋第266章 北向消息第184章 獻鎖!第327章 邢氏夜會第417章 沈府後宅,夫妻對!第104章 盡收易縣第577章 小人得志第279章 高梁燒第74章 戰前部署第272章 偏院兒兩油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望江县| 都江堰市| 犍为县| 宜城市| 方城县| 贵州省| 平远县| 萨迦县| 花莲县| 沿河| 大关县| 鹤庆县| 阿鲁科尔沁旗| 信宜市| 临夏县| 普洱| 张北县| 屏南县| 肥东县| 益阳市| 永新县| 原阳县| 雅安市| 宜兴市| 宽城| 永登县| 台江县| 香格里拉县| 定州市| 封开县| 崇州市| 灵寿县| 睢宁县| 鄂州市| 凯里市| 台北县| 江山市| 宕昌县| 浮山县|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