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三十八章 結束

金善洪歪歪斜斜的到在血泊之中。

景福宮正殿前的廣場之上,瀰漫著一股悲涼的氣氛。彷彿有某種火種、情緒在醞釀。

但是...

在張昭面前談復國,那是關公面前耍大刀!歷史,是要講歷史唯物主義的!

張昭看了看金善洪的屍體,吩咐道:“厚葬他。”

於參謀滿臉的不痛快。這孫賊臨死前還在鼓動人心,試圖反抗大明呢。正準備進言。張昭輕輕的擺擺手。

這是一種必要的尊重。

金善洪是朝鮮王國的英雄,但卻是他的敵人。正所謂,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在一個國家在快要滅亡之時,總會有一批人傑公站出來。像北宋末年出了韓世忠,嶽武穆,李剛等人。南宋末年有不通軍事,但正氣耀千古的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比如,明末之時,涌現出一個個宛若開了掛一樣居然懂軍事的文官,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等。一個個捐軀赴國難。

張昭作爲大明的統帥,對英雄要尊重。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當然,該做的事要做。

他根本不怕金善洪的威脅。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金善洪這樣區區幾個人傑可以改變的!兩宋滅了,大明最後也滅了。這裡面所蘊含的是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

所謂天下大勢,最本質的就是軍事、政治、科技等國力的直接體現。所以,放長時間來看,決定歷史走勢的就是人民羣衆!因爲製造、生產就是他們。這些人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國力。

那麼,以大明此時的國力,會畏懼區區朝鮮王國的復國力量?扯淡吧!

當然,歷史唯物主義裡面還有一個論斷。歷史的走勢,也會由歷史人物來決定。說的更直白點,偉人可以改變歷史!

譬如拿破崙之於法蘭西,譬如斯大林之於蘇聯,譬如主席。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朝鮮王國的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偉人。日後抵抗倭寇入侵,靠的是大明名將李如鬆。還有戚家軍最後的輝煌。

所以,金善洪說什麼朝鮮王國終究會復國,這真的是想多了。大明吃到肚子裡的肥肉怎麼可能還會吐出來?

如何吞併,種種手段,他會不知道?做夢去吧你!

金善洪既死,朝鮮王國的文官武將們無人再出聲。

張昭帶著兵馬進入到景福宮正殿中,開始接手處理朝鮮王國的政局。

首先是廢除楊原君李憘繼承朝鮮國王的提議。並命龍驤衛副將,新任的都管姜恩哲入後宮殺掉“冒牌”的慈順大妃。

其次,張昭擬任命朝鮮城總,也就是燕山君的爹,李娎尚存年齡最長的兒子、時年二十五歲的完原君李爲朝鮮國王。

這其中的道理是非常光明正大的:王位繼承法,遵循的是儒家的排序。首先是嫡長子,嫡子,繼而是庶長子,再按年齡排。

晉城大君之所以被朝鮮王國的大臣視爲王位的繼承人,因爲他是嫡子啊!他是慈順大妃的兒子。

新王黨和地方派立時年13歲的楊原君李憘爲王,打的是“立賢”的旗號。

這在張昭的這個理由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這兩派聯合起來立幼主本也沒安什麼好心。

張昭的這個決定令朝鮮王國上下非常的詫異。同時也有些異樣的欽佩感。

但其實暗地的邏輯很簡單:假設身體本就不好的完君李拒絕配合大明,那就不好意思,你可以病死了。後面還有一堆王位繼承人等著的呢!

最後,張昭宣佈不滅朝鮮王國李氏國祚。他將奏明大明天子,將朝鮮王國李氏的封國遷移至爪哇島。

距離大明更近的呂宋島,這就別想了。這種資源島嶼本來就應該給大明佔下來,爲“自古以來”的疆域。

張昭其實更傾向於把這幫人丟到“袋鼠島”去。但是地理位置太遠,他怕這幫人不認賬。以爲是“流放”而不是“改封”。

這一條舉動直接封死什麼“復國”之念。新王黨內部在十一月二十二日登基儀式結束後的當天就分裂。

新王黨的核心政治訴求就是要保住朝鮮王國的國祚,更重要的是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現在的分歧在於,是留下來當大明的官,還是追隨著新王去爪哇島。

地方派本來就是有屈從於大明之威的想法,復國之念是留待將來。現在根本國家未滅,只是遷移封地。這種事在華夏春秋戰國時多得是。他們面臨著選擇:是走,還是留?

當然,他們這些文武大臣、世家豪族都還不知道張昭的想法:他們和其家族成員、僕從全部都會被丟到爪哇島去。

至於說在故土上造反,當然有些人想,將來也會有人造反。但都是將來的事。

在完原君李登基後的一個月後,此時弘治皇帝改封其在爪哇島聖旨已到。由其下令,宣佈朝鮮王國故土正式併入大明。

整個大明周邊的小國全部都沸騰起來。

而張昭在朝鮮王國的事情也算是了結。此時已經是十二月二十五日。

臘月二十五日,也沒幾天就過年。張昭停留在漢城過年。攻入朝鮮王國的明軍就地駐紮。

按照弘治皇帝和內閣的命令,將原朝鮮王國的土地一分爲三,靠近丹東城的數府,劃歸給遼東布政司。靠北的土地劃給渤海布政司。

自平壤府起,到漢城,再至釜山,這些剩下的土地歸爲朝鮮布政司。

他準備開春之後,對原朝鮮王國的軍隊、百姓、豪族進行整編。而具體這些事務,他當然是不管的。表奏王陽明負責此事,官任朝鮮總督。

朝廷會不會同意,這就不得而知。畢竟王華目前在中樞爲儲相。兒子在外總督,這其實挺煩忌諱的。

但張昭不管這事。這是王聖人應該頭疼的煩惱。

寒風呼嘯,張昭正在漢城的府邸裡,和趙子龍,王小二弄個羊肉火鍋小酌兩杯。

親衛來報:“大帥,朝鮮國王和慎氏來訪。”

第兩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兩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鍊(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見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軍將士書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四百一十章 遮掩、密令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驚豔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六百四十章 分崩離析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鹽業要完第六百九十五章 風潮再起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五百零五章 遼東巡撫第五百七十四章 終章(中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樓(完)第一百二十一章 跳脫的朱厚照第七百二十六章 鳳凰臺見聖人第十六章 青龍鎮之行(下)第四十二章 劉瑾的建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即將開業(求訂閱哦)第兩百零二章 韃靼撤離第四百三十八章 烽煙滾滾唱英雄第五百一十章 朝鮮國的對策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規劃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態(二)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樓(上)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三百七十六章 裝逼不易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樓(中)第三百八十七章 張昭的提議第一百三十章 軍中夜議第三百一十九章 結盟第三百五十五章 競爭不過第六百三十六章 悔之莫及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水泥成功第五百二十三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六十八章 請假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兩百二十四章 與子同袍(下一)第兩百一十章 視死忽如歸第一百四十五章 看他其高樓(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將要結束第一章 難題第四百九十三章 寧遠衛請戰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三百八十七章 張昭的提議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京(上)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詐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賞、結束第兩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第六百六十五章 換你三封信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五百三十五章 將要結束第一百零一章 心事第一章 難題第六十八章 生員(八)-第二齣第三百三十章 經濟壓力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轟動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濱大哭第兩百五十一章 書信第三百八十九章 達成基本目標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達薩爾滸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七百三十七章 最後的餘暉第七百二十一章 軟禁第一百三十四章 誰比誰傻?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擊開始第四百八十九章 遼東總兵的討論第五百一十二章 滅哈達部第三百八十七章 張昭的提議第兩百八十七章 推動工業之心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六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五百五十八章 瀋陽城中(中)第三百一十一章 國子監改革(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會操前(一)第六百章 強買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瞭解情況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兩百三十三章 侍女們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六百三十二章 說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報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五百七十章 聖人抵達第三百四十七章 進宮第六百三十二章 說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我給你一句忠告第兩百零五章 拜訪王恕(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新的區劃第六百八十七章 要流血的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家庄市| 通州区| 麟游县| 宜丰县| 甘孜县| 永康市| 福海县| 德兴市| 宁晋县| 泸溪县| 城市| 汕头市| 广元市| 井陉县| 太和县| 南阳市| 洛阳市| 富源县| 呈贡县| 江津市| 贺州市| 油尖旺区| 肇源县| 织金县| 伊金霍洛旗| 渭南市| 公安县| 田东县| 河源市| 舒城县| 清镇市| 金溪县| 彭水| 成安县| 石台县| 唐山市| 资阳市| 佛坪县| 嘉义市| 桃园市|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