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張昭穿越來到明朝。瑰麗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在這繁華,美好,欣欣向榮又潛藏著王朝危機的時代,張昭一路青雲(yún)直上,手持權(quán)柄,上佐天子,外鎮(zhèn)四夷,書寫屬於他的華彩樂章。五千年的治亂循環(huán),明亡後華夏文明的沉淪,我來了,這一切都將改變!
“餘苦思四月餘,方有所得。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譬如:山中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guān)?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心外。”
張昭受到王陽明自平壤府發(fā)來的書信,頓時大喜。陽明心學一出,勢必是要和河?xùn)|理學相抗衡!這會大大的減輕他在大明搞科學的壓力。
陽明心學,如果是放在近現(xiàn)代的哲學語境之中,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唯心主義”學派。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其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是要回答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意識決定物質(zhì),還是物質(zhì)決定意識。總而言之,這兩大流派各有各的擁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