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陽明先生王守仁近來出沒於龍泉山,山地界周圍被王門聖徒所守衛。所以王直等人去尋找王陽明,所進過的關卡,都要經過問詢盤查。胡景華交給王直的是鐵質聖字令,上面有一個“聖”(聖)字,是此門派的信物。出示這個令牌,王直他們三人通過了重重門衛。
路上發現了幾株野桃樹,上掛有桃子,當是晚桃,葉宗滿興沖沖地奔過去,摘下來三個,扔給大哥和方廷助一人一個。
方廷助腳力不足,三人便在山路邊的一座亭子裡休息一番。亭子的牌額上寫了三個字,叫“嚴君亭”。葉宗滿吃了一口桃子,問道:“嚴君是誰?”方廷助道:“那是嚴遵,後漢時候的名士,後漢開國後隱居在餘姚。”他也吃了一口桃子,“後漢”即現在所謂的“東漢”,比明朝這時早1400多年。王直則道:“嚴遵,字子陵,本是劉秀的同學,劉秀當了皇帝,他就積極避世,在富春江附近釣魚爲生。”
葉宗滿又道:“聽說王陽明現在回餘姚,也是積極避世之舉。”王直道:“是有這麼一說。王守仁是兵部主事,前些年打敗了寧王,功高震主。武宗正德皇帝死後,嘉靖剛上臺時有意調用,無奈過不了總宰楊廷和的關。所以後來就回到餘姚縣了,因爲衆多學生迎接和推崇,這裡就變成了聖門的總舵所在。”說著王直亦把桃子吃完,三人將殘渣扔回山地裡。方廷助則道:“我覺得主要原因應該是王守仁的夫人諸氏病逝,他的父親王華也在三年前去世,王門主遭受人生重創。當然,這些我都是聽卜吉他們說的。”
三人休息完畢,繼續前行,很快的到達山的北麓,有一座樓閣建築和場地突兀于山林之中。臺階之下,有一尊石牌,石牌上刻“陽明先生講學處”。有一樵夫從此處過,給王直他們指路道:“這上去就是‘中天閣’,聖門師徒就在其中學習。注意安靜,虛心聽教。”葉宗滿道:“看來聖門教化甚廣,連樵夫都知道虛心、學習四字。”王直點點頭,道:“要不然,我們也不會來了。走,上去看看!”
王直領著葉方二人上臺階,入了中天閣,將聖字推介令給守衛門徒觀瞻,門徒讓三人入內。中天閣主樓外,是一片廣場。廣場中有數十學生,皆藍色衣裳,或席地而坐,或結伴談論,或立於花下,或面於壁前。花是桂花,時下開放茂盛,香氣瀰漫。壁是石壁,正面被雕刻得光滑,整體依山勢而立,石壁上有王守仁的親筆書——《勉諸生》。中天閣主體建築是五代時修建的,名稱取材於唐代知名詩人方乾的《登龍泉山絕頂詩》中“中天氣爽星河近,下界時豐雷雨均”一句。
有個接引學生上前來給王直他們做介紹:“中天閣原本是一座寺廟,名叫龍泉寺,後來廢棄了,就被德洪師兄投資改造成現在的學社、聖地。”“德洪師兄”自然是指錢寬錢德洪。循著學生的手勢,王直擡望眼,看到中天閣頂上有兩把鐵劍插在那裡,彷彿兩根避雷針,詭異的很。學生道:“那裡本來有5把劍,是本門鎮派寶物,分別叫‘龍華’、‘智水’、‘仁風’、‘心火’、‘世塵’,都是宋代龍泉劍制式改良品種。龍華劍被我們的大師兄王龍溪取了去,放在龍華學社裡;心火劍被泰州商人心齋王艮師兄抽了去,世塵劍則不翼而飛,所以就剩下這兩把‘智水’和‘仁風’。我看先生身配神兵,看來對兵器很有研究了。”王直的“丙子椒林”是隋唐制式的,古舊一些,房頂上的則是新制式的長鐵劍。
王直搖搖手道:“不不,沒啥研究,就是很喜歡罷了。再說我也有隨身武器了,豈敢再窺探貴派聖物。”
接引學生道:“先生不要謙虛,我們老師說了,兵器就放在那裡,有德者居之。我想那‘世塵劍’定是被別人拿走了,大家也不爲怪。石頭牆壁上那篇文章,是我們門派劍法的基本心法,師父說,寫出來就是給大家看的。哦……時辰到了,老師又要出來演講了,我們一同去看看吧。”
四根房柱子中門頭有一塊匾額,上自右而左書寫“中天閣”三字。打中天閣裡走出一箇中年人,頭戴重冠,但掩蓋不了髮際下的七顆小黑痣,左邊三顆右四顆;身披半邊輕甲,衣著棕紅色官員便服衣衫,腰間掛一鐵劍——這劍是第6神兵“陽明”劍。他額頭高廣,一襲絡腮須,眼神炯炯,走到衆學生前,道:“現在我們繼續溫習一下‘教令’。”
王直知道:這人便是心學宗師、王門的門主、陽明子、王守仁先生。
只聽王守仁聲如洪鐘地念叨: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爲善去惡是格物……”
每一句衆學徒都跟隨導師如此朗讀。王守仁繼續解說道:“我說‘無善無惡’,本是禪學,有別於儒學原本強調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論,或者荀子的‘性惡論’,上古神醫岐、俞、桐、雷會告訴我們:‘心臟體’本身並沒有善惡理念;所以我認爲事物的本質屬性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也不存在主觀意志和動機,是一種客觀存在。我說‘有善有惡’,乃是你的‘頭腦思想’在活動;我認爲對於事物一旦介入人的價值觀評判標準後,就有了善惡之分,此時意象中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善’或‘惡’可被明確地表述出來。知道善、知道惡的區別,纔是‘良好的知道’;我認爲所謂的‘良知’就是對事物的自然屬性和發展軌跡的正確認知。有善的作爲,而去除惡行,纔是‘研究事物’的根本道理;我認爲‘格物’是指探究事物客觀屬性的過程。”
王守仁停停道:“好了,休息一下。等會兒大家再自行溫習一下‘不動氣劍’的心法。”衆學徒向老師示禮,說著他就退回閣中去了。
接引學生向王直解釋道:“‘不動氣劍’是我派入門的基本劍法……好了,我帶你們入見師尊。”說著領王直三人進去中天閣。
王守仁正在客廳中實木交椅上端坐,見接引學生領著三位客人來,便叫王直、葉宗滿、方廷助上賓客座,並著侍從斟茶。
王直敬禮道:“我們是徽州海商,我叫王直,胡景華、卜吉兄弟介紹我們前來拜會陽明先生。”之後向王守仁介紹了葉、方二人,陽明先生屬長輩,故二人亦端敬行禮。
王守仁道:“你們三人也是要入我門下嗎?”
王直道:“若有因緣福分,未嘗不可。我來主要是想向師尊討教學習的,想問問請謝和出山的辦法。”
王守仁道:“哦,原來是說謝和小朋友的啊。多去跟他交流交流就好了,雖然談不上建功立業,但若談起你們的經商一道,他肯定是有一些興趣的。以前他就羨慕他王艮師兄,可以到處遊歷、闖蕩江湖。”經商和在王門做事是不矛盾的,王艮就是商人兼職學者。
王直說道:“那我再去找找他。那麼請教一下——心學的根本。”
王守仁起來回答說:“心學的根本,就在‘教令’中。簡單言之,概括爲四字,即‘格物致知’。說成白話,就是研究事物本質,從而知‘道’。所謂‘知爲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王直道:“願聞其詳情!”
王守仁道:“你是海上商人,想必明白‘行船的道理’。船即是物,是一個質點,飄蕩在海中。它要怎樣,才能往前行駛呢?”
王直道:“要有風力,或者槳手用船槳往後劃水。”
王守仁點頭道:“對的。必須在質點前進的矢量方向上,施加一個力。可以是風力,或者水對船槳的反作用力。所以‘知爲力’的知,裡面有一個箭頭符號,這纔是‘知爲力’的根本涵義。”
王直道:“原來如此。”葉宗滿和方廷助也豁然開朗。
王直繼續道:“您對王龍溪和德洪兄,關於《教令》有所爭議,有什麼看法呢?”
王守仁道:“隨他們去吧。每個人的慧根是不一樣的。有人資質上乘,比如王畿,有人渾然天成,比如錢德洪。有執著於民用,譬如王艮;有行事多怪誕,譬如謝和。有人抨擊我‘非儒’,那是各人的見解不同罷了。”
王直陪同王守仁喝茶完畢,王守仁又要出去講課了。王直便道:“先生還有事,那我們就告辭了。”王守仁讓之前的接引學生去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