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八十章 必須要做

大明烈士陵園正式落成,這也了去了李起心中的一樁心事,李起自然也是非常的欣慰。

沒有什麼比爲國犧牲的烈士更加令人值得敬仰。

他們的事蹟,他們的名字,都應該永遠流傳下去,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永遠緬懷他們。

他們是最偉大的英雄,只有英雄的事蹟方能激勵人心。

如果以後他們的名字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他們的事蹟也無人知曉,那麼英雄的傳承也將斷絕。

試問當一塊土地沒有英雄的傳說,又怎會誕生英雄?

然而要管理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又豈是這麼簡單的。

忙完了這裡,另一件非常重大,而且極其有深遠意義的事情也是提上了日程,讓李起感覺應該立即實施。

於是在參拜完大明烈士陵園後,第三天,李起在御書房召見了堵胤錫和顧炎武二人。

這二人是大明帝國文臣中最重要的兩個,許多的政務李起都會和他們商議,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兩人來後,見禮落座。

李起對他們說道:“堵愛卿,顧愛卿,你們對我大明如今的教書育人情況如何看待?比如說科舉考試?”

兩人聽了,都是一愣,不知道李起爲什麼會突然這樣問。

過了一會,堵胤錫方道:“皇上,我大明開科取士,每三年舉辦一次科舉。

寒門學子只要通過學習,好好讀書,都可以金榜題名,獲取功名,如此便可出人頭地。

這個教書育人的制度自隋唐傳下來從未斷絕,我大明更是將其發揚光大。

臣以爲教育之事已是十分完善,不知皇上爲何問起此事?可是皇上對此事另有看法?”

封建王朝每三年就進行一次科舉考試,對全天下所有讀書人開放。

不論貧賤貴富,皆是一律對待。

這樣的制度相對來說,應該是從古至今還算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制度。

若是這項制度不成功,那麼歷史上許許多多大名鼎鼎的人,你都不可能聽說他們的名字。

因爲以他們的出身,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出頭,然後出現在史書上。

而朝廷通過這項制度,從中選拔人才,讓這些人才去管理地方。

這樣一來,既可使平民百姓有出頭之日,看到翻身的希望,又可使朝廷的官員進行新舊交替。

如此,不論是對百姓,還是對朝廷,這都是一件兩利的大好事。

堵胤錫便是因爲科舉而取得進士功名,所以他對於科舉考試這功制度極其的欣賞,對這個制度也非常的瞭解。

他認爲這個制度實行了一千多年,到現在已經非常的完善,如果沒有什麼很大的必要,最好不要去更改。

畢竟這件事情關乎天下讀書人的終生大事,若是改的不好,便是斷了這些人的念頭,從而就有可能引發一連串的事件。

需知唐朝因爲科舉不中之事出了個黃巢,就搞得天下大亂。

他黃巢自己沒考上,還捅出這麼大的婁子來。

一旦讓那些本來可以考上的人反而考不上,那天知道會逼出多少個黃巢來。

雖然說現在兵威赫赫,聲望如日中天,也不怕這些讀書人鬧事。

可也犯不著沒事去得罪全天下的讀書人,最後在史書上留下千古罵名。

顧炎武卻是在心中想了一會,最後說道:“皇上,我大明開科取士,錄取學子,制度雖然正大光明,

然而卻也是有許多貧寒的子弟有天賦,有才智,可上不起學,交不起學金,被埋沒在蕓蕓衆生當中。

若是皇上能夠對這些人有所照顧,那麼我大明教書育人的事業必將再攀高峰。”

顧炎武這話可以說是說到了李起的心頭上,這也是李起爲什麼會叫他們兩個人來的原因。

自古以來,讀書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當然,到了後世九年制義務教育,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讀得起書,讀好書。

可是在古時候,讀書卻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情。

老百姓連基本的溫飽都很難保障,一遇到天災就揭不開鍋,再遇到天災就賣兒賣女,而後那就家破人亡。

這般困苦,又怎麼可能去供自己的孩子上學呢?

誰都知道讀書好,讀書可以出人頭地,可是百姓們實在是供不起一個學子啊。

儘管現在在李起的治下,大明王朝迎來了太平景象,盛世的苗頭也是越來越明顯。

可是崇禎年間那慘絕人寰的悲劇和天災,讓百姓們依然記憶猶新。

許多百姓有些錢財,都想盡可能的存起來,不敢讓孩子去讀書用掉,生怕到時候又出個什麼事情,連基本的生存都沒有保障。

而李起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李起慢慢站了起來,走到他們面前,對他們說道:“我大明開科取士雖然公平公正,

然而能夠進得了學堂,學習知識,然後順利的參加科舉,這樣的人畢竟也只是極少數。

可以說我大明一千個適齡孩童,能夠有機會走進學堂的人,估計連七八個都不到。

如此,以至於現在許多老百姓活了一輩子,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我大明要想繁榮昌盛,永遠佇立在萬邦之最高峰,就應該大開民智,讓老百姓人人都能讀得起書,讀好書。

只有這樣,我大明國力才能蒸蒸日上,漢家文化和家風才能夠傳承萬年。

並且還能在祖宗取得的成果上,更加開拓進取,再攀高峰。”

李起這樣說,自然也是無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李起要讓所有到了年齡的孩子都可以有讀書的機會。

這個機會顯然是朝廷給他們的。

朝廷將會擔負起責任,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讀書的機會,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堵胤錫和顧炎武兩人一聽李起如此大的志向,都是心中驚駭。

須知自古以來讀書都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成本都是極爲高昂,

否則,老百姓也不可能明知道讀書好處多多,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就是因爲讀書投入大,家裡不但少一個勞動力,還要額外支出一大筆錢。

第三百六十八章 誰都不想死第五百三十五章 驚訝的李起第兩百七十七章 感動的陳圓圓第一百三十一章 應該有門第七百一十四章謀略高低不重要第七百一十四章謀略高低不重要第兩百四十章 衡王朱由棷第五百二十三章 老大難問題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起瞬間石化第四百四十四章 義薄雲天第六百九十四章 汗流浹背的洪承疇第兩百二十六章 罷官第七百五十五章 前景極好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心第五百二十章 四大軍頭進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兩軍陣前第五百零七章 本藩一諾千金第兩百三十八章 出外靠朋友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玉兒第兩百二十九章 給韃子找點不自在第九十章 天下大勢第六十章 佔領縣城第七百三十一章 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第四百零四章 訣別第二十四章 發兵山海關第七百三十一章 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第三百六十四章 知遇之恩,不敢辜負第二章 這是哪第六百八十八章 脣槍舌戰第八十五章 連哄帶嚇第四百七十九章 新皇登基第三百七十四章 合理的推斷第五百四十二章 刑氏第六十七章 我不怪你們第兩百四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百九十六章 冰釋前嫌第兩百七十八章 驚爲天人第六百七十七章 張獻忠之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絕路陳永福第六十八章 韃子旗主巴顏第六百六十七章 判若兩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突變第三十四章 夏起 求收藏求推薦第八十二章 馬長樂第兩百五十一章 有兵就是草頭王第三百八十五章 鬼辯第四百九十七章 禮物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玉兒第七百三十七章 很好第五百六十五章 擡起頭來第七百七十章 儘可能的幫助他們第七十八章 分派任務第四百七十四章 苦命人第五百二十三章 老大難問題第六十八章 韃子旗主巴顏第六百零九章 了去一樁心事第三百六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十六章 唐通第五百七十四章 如此結局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心第八十四章 宗族第一百零二章 善緣第一百四十三章 這是死路第兩百九十七章 小不點神功第四百三十七章 搏殺第四十九章 老於世故第兩百九十一章 中計了第六百七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兩百八十七章 民怨沸騰第十七章 驚聞噩耗第一百四十三章 這是死路第七百六十四章 崩潰第四百一十五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一章 國破家亡第四十五章 路遇強盜第兩百三十七章 李起也不是神仙第兩百七十七章 感動的陳圓圓第五百七十一章 困境立解第四百零六章 京城轟動第六百四十二章 賭注第七百一十八章 猶豫不決的李自成第九十三章 可笑至極第五百八十四章 難道我要葬身以此第六百八十三章 動人的談話第一百三十章 曹順第四百六十九章 撥雲見日第五十七章 都是被誰逼的第三百二十一章 莫要失了本分第六百四十九章 驚訝的李定國第兩百五十八章 公開審判第十一章 回軍山海關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果輝煌第三百八十五章 鬼辯第七百三十四章 一日千里第五百四十一章受阻第五百零五章 算算你還是賺了第七百七十八章 時代的覆滅和新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氣急敗壞第兩百六十九章 命中註定第五百七十七章 範永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凤山市| 宜川县| 门头沟区| 阿坝县| 泗阳县| 小金县| 顺平县| 漳平市| 富宁县| 通化县| 进贤县| 南丹县| 西乌| 宁蒗| 玉田县| 静安区| 河南省| 南乐县| 高要市| 驻马店市| 新闻| 塔城市| 福贡县| 林周县| 斗六市| 图木舒克市| 二手房| 麻江县| 施甸县| 贺州市| 烟台市| 宁阳县| 江山市| 银川市| 塔城市| 永康市| 隆德县| 广东省| 灵丘县|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