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95章 廷議開海

早朝結束,崇禎便把內閣成員和六部的尚書給留了下來。雖然幾位大臣還不清楚皇帝有什麼事情要與自己商量,但卻也明白如今大明局勢危急且多變,是應該爲君分憂。

待到請幾人各自坐下後,崇禎才道:“各位愛卿,想必你們對我朝廷現在的窘境也瞭然在胸了吧?這幾年來雖然朕與各位都夙興夜寐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可是卻敵不過天意。我大明內有天災,使得百姓不能自足,外更有金人時常虎視在側,實在是難讓人心安。此遭更是出現了金人連下我遼東數城之事,你們以爲當如何應付眼下的局勢啊?”

衆臣子都面露憂色,若只是內部的不靖,他們還能提出一些建議,可是有金人的事情在,他們這些文官卻也有些束手無策了。而且他們也都知道遼東的情況並不止皇帝所說的那樣,那裡的官兵因爲軍餉一直不能到位,也已漸生他心。

見衆臣都沒有回答,崇禎又繼續說道:“如今我大明國庫幾已耗盡,而各地又多是受了災的,朕實在是不想再給百姓增加負擔了,你們可有什麼好辦法嗎?”

這個問題就更是爲難在場的衆臣子了,半晌之後,首輔溫體仁上前一步道:“臣愧對皇上,忝爲內格首輔,東閣大學士卻不能爲皇上解此憂難,還請皇上責罰。”其他的臣子見狀,便也一個個站起了身來,與溫體仁在一起行皇帝下跪道:“臣有辜負了陛下的信任和重用,實在是慚愧萬分。”

看他們都下跪認錯,崇禎心裡也無奈地嘆了口氣,看來似乎真的只有走那一條路了。微一頓後,他纔開口道:“諸位愛卿都平身吧,朕明白你們對朝廷的忠心,這也怪不得你們。只是現在國家有難,卻不得不找出一個能儘快解決國中錢糧短缺的辦法來。爲此,朕已經與人商量了,也得出了一個最妥善的辦法。”

“皇上竟已經有了解眼下燃眉之急的辦法?”衆臣子都用驚訝地眼神看向了高高在上的崇禎,卻發現他很是篤定的模樣。君無戲言,何況是此等事關大明未來的大事上,他也沒有編謊話的理由。所以在一陣沉默之後,溫體仁率先問道:“敢問陛下,這卻是一個什麼樣的辦法呢?是否會對百姓有所不利啊?”

“此法不但不會盤剝百姓,甚至還能使百姓也富起來。至於究竟是什麼法子,就讓他當著各位愛卿的面自己來說吧。”崇禎說著看了身邊的內侍一眼吩咐道:“請安平侯來奏對!”

“聖上有旨,安平侯覲見!”“聖上有旨,安平侯覲見!”……一聲聲的內侍請見之聲傳了出去,不一會工夫,早就等在宮外的唐楓就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了進來。

唐楓知道,這一次的廷議關係著大明的將來,甚至是整個漢民族的未來,所以雖然心裡還是有些緊張,他也強自穩定了下來。今天,他不能敗,只能勝。

在行了君臣之禮後,崇禎便對唐楓笑道:“安平侯,前日你與朕提到的那個對策,今日便再在諸位大人面前說上一次吧。若是他們有什麼看法,你也好和他們探討一二。”

“臣遵旨!”唐楓答應了一聲後,便緩緩地言道:“各位大人,想必如今我大明的危局你們也是心知肚明的。現在我大明內有不斷的天災使得糧食減產,百姓無以爲生,外則有金人威脅在側。可實際上,對我大明來說真正的難題只在一處,那就是國庫空虛,不知各位可能認同我的觀點哪?”

“安平侯所言甚是,這正是我等爲之苦思而不得解的地方。不知安平侯卻有什麼辦法能解了眼下的這個難題呢?”周延儒第一個開口問道。

唐楓並沒有立刻就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轉而說道:“若是照著我大明一直以來的經濟慣例,以收取地稅和人頭稅等稅收爲國庫之本,顯然是已不足以滿足如此多的需求了。所以我以爲,我大明是該改變一個策略了。”說到這裡,他頓了一頓,在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後,他才用堅定的聲音說出了那最終的答案:“那就是開海禁!”

這一句話,猶如在寂靜的黑夜裡炸響了一個雷,所有人都爲之色變。那些臣子們怎麼都不會想到唐楓會提出這麼一個對策,一時間所有人都愣住了,甚至沒有一人出言反對。

唐楓繼續說道:“只有通過海上的貿易,和海外的諸多國家做買賣,我們大明才能在自身已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取得必須的錢糧,不知各位以爲如何啊?”

“不可!此事萬萬不可!”唐楓的話音未落,便有人大聲反對了起來。卻是禮部的尚書鄭以偉,這是一個年已花甲的老頭子,此時卻象是個年輕人般漲紅了臉,大聲說道:“陛下,這海禁乃是我大明太祖以來就明令禁止的,萬不可因爲現在的一點小難而廢了祖宗的成法,不然天下人會怎麼看,百年之後的青史又會怎麼說?”

“不錯,鄭大人所言甚是!”周延儒也隨之發言道:“這海禁乃是我大明的國策,萬不能因爲眼下的一點小困難就輕言廢棄,臣等大可再想他法,也不能做出如此違背祖宗成法的事情來。安平侯此言實在是讓他難以接受。”

然後又是其他的一些官員也都紛紛表態,認爲不能開了那已經禁了兩百年的海事,好象一旦開禁,整個大明就要亡國了一般。這讓坐在上面的崇禎眉頭不禁皺了起來,看來自己之前的擔心還不夠,情況比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啊。

唐楓早料到了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這些人的激烈反對並沒有讓他感到驚訝,他只是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話,直到他們都發表完了自己的看法後,才輕輕地道:“你們口口聲聲說太祖時,但兩百年過去了,太祖時的情況就與現在一樣嗎?”

“你……安平侯,你真是好大的膽子,居然在此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鄭以偉聞言面色大變,指著唐楓的鼻子呵斥道。

“怎麼,鄭大人以爲我這話錯了嗎?我可從來沒有對太祖不敬的意思,只是說出了一個事實而已。太祖時我大明百姓幾何,現在我大明又有多少百姓了?太祖時只是靠著種地,我大明的百姓就能自給自足,沒有官員之貪墨,可現在呢?想必也不用我說了吧,那一封封從各地送來的摺子已經可以說明一切了!

“至於你們說太祖時禁海,所以我等便不該再言海事,可你們還記得太祖時爲何禁海嗎?那是因爲有張士誠等餘孽在近海一帶爲患,爲了對付他們太祖才禁止沿海百姓出海的。可是太祖時可沒有完全禁了海事,我大明的海軍卻可是依舊能在海上縱橫的。可現在呢,我大明還有一支象樣的海軍嗎?

“另外,各位難道忘了成祖永樂年的事情了嗎?鄭和七下南洋,難道不是我大明朝的人創下的壯舉嗎?你們只知道死抱著一堆故令,全不知變通,難道就想爲了自己能對得起所謂的歷史而要陷我大明百姓和社稷於危境嗎?”

這一番話說下來,直讓衆大臣一時都說不出話來。唐楓早在年初有了開海禁這個想法後就對大明的這段歷史有了研究,現在自然能說得頭頭是道,這卻不是他們這些基本對海禁一事一無所知的官員們能夠辯駁得了的。

過了好半晌後,纔有人道:“安平侯此言也太過危言聳聽了,怎麼不開海禁我大明就要陷入危境了呢?”

“怎麼,現在我大明的情況還不夠危急嗎?百姓家無餘財,國庫也是一片空虛,又有外敵不斷侵擾,將士們又無心戀戰,如此情況還不夠讓各位警惕的嗎?”唐楓冷笑了一聲道:“可笑各位還只是墨守成規地想著什麼祖宗的成法,若是再如此下去,只怕我大明的江山社稷都……”說到這裡,唐楓驚覺自己有些失言了,忙轉變了話題:“而且若說遼東是我大明的疆域,那緊臨著我大明內陸的海洋嗎?難道那裡不是我們的疆域嗎?那裡有著豐富的魚產,難道那裡的一切就不能爲我大明的百姓所用嗎?”

一頂頂的大帽子壓下來,使得這些大人們一時還真不好反駁了。不過他們的心裡卻並沒有因此而發生改變,數百年來養成的觀念又豈是三言兩語能夠打破的?

這個時候,溫體仁乾咳了一聲後開口了。他一直都在作壁上觀,因爲從今天皇帝的表現上看,他已經察覺出了崇禎的心意,顯然能讓唐楓來與自己等一辯,說明皇帝對這海禁一事已經心動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在大明內憂外患,最擔心的就要數皇帝了,眼前有這麼一個看似極有利的機會,他自然想要抓住了。

“安平侯,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怎麼就能肯定一開了海禁,我大明就能度過眼下的危難呢?據我所知,在我大明以外的那些國家國力遠不如我大明,怎麼就能將糧食給我們呢?”

“因爲這些國家一直都希望能與我大明有公平的貿易往來。雖然這百年來那些小國也與我大明有著不少的朝貢貿易,但是這明顯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我大明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向來爲他國所喜,只要朝廷一旦下了開海之令,這些小國自然會趨之若騖。至於格老擔心的那些小國很難滿足我大明的所需,其實也很好辦,我大明一旦開海,趕來貿易的小國將以百計,這許多的小國自然就能拿出更多的糧食了。”聽出了他有鬆動的意思,唐楓不敢怠慢,忙說出了一番合理的解釋。

溫體仁微一點頭,隨後又道:“此言倒的確在理,不過正如安平侯所言,我大明最爲小國之人看重的乃是瓷器等物,要是一旦和他們貿易往來,百姓的逐利之心必盛,到時候很有可能出現田地都爲桑田的情形,這樣一來我大明豈不是要靠他國的糧食爲生了嗎?如此下去,當初齊魯之間的舊事就會重演了。”

所謂齊魯間的舊事,指的乃是當初齊桓公時管仲爲了對付與齊國結怨的魯國的一種商戰計策。先以齊王的名義向魯人收購魯縞,且不準齊人自己產縞,這使得當時的魯人在追逐利益的情況下不斷將種植糧食的田地變爲桑田。當魯國基本都成爲桑田的時候,齊國突然宣佈不再向魯國買縞,這導致了魯國所產的無數魯縞囤積了起來。同時,魯國也因爲大量的良田被換成了桑田而缺少糧食,最終只得以極高的價格從齊國購買糧食。這導致了魯的國力受到了重大挫折,從此再難與齊交鋒。

對這個故事,唐楓也是知道的,他聞言便笑道:“溫閣老果然目光長遠,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不過只要各地的官府善加管理的話,應該不會出現魯國之禍。而且就我所知,現在南方一帶已經開始種植一種新的作物了,此種糧食產量極高,且不佔良田,又不用人專門看顧,稱爲玉米,只要我大明能將此種作物推廣開來,這糧食上的問題也不算問題了。”

“哦。安平侯居然還對農事有所瞭解?”

“那也是一時的好奇罷了。”唐楓呵呵笑道。其實這是他刻意去發掘出來的,在前兩年在自己的侯府無事閒坐的時候,唐楓便想到了玉米和番薯等粗糧作物。爲此他曾派了人前往各地尋找,終於在南方的廣東讓他找到了這種作物。

有著前世記憶的唐楓立刻就知道這是一個不能疏忽的東西,便以自己在浙江紹興的影響,讓那裡的百姓開始在山上種植了起來。現在已經大有所獲,這也是浙江此番雖然受了災,可是卻並無太多百姓餓死的原因之一。

崇禎在上面聽唐楓說起此事,也來了興致,當即也開始詢問起了唐楓有關玉米等作物的事情來。這是唐楓一直想說,卻不知道該怎麼向皇帝進言的事情,現在得皇帝的過問,當然不會放過了。便暫時把海禁的事情先放到一邊,向皇帝說了起來,末了,他才又把話題引了回去:“所以,只要有這些產量極高的糧食,我的明就不虞出現人人種桑而使民無以爲食的情況出現。而且各地官府也可明令限制種桑的數量,這樣一來,一切自然就解決了。”

溫體仁看著崇禎的表情,心裡已有了數,當即向皇帝道:“陛下,臣以爲安平侯的建議很好,現在我大明處於如此危局之中,的確是到該變一變的時候了。古人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雖然兩百年來我大明都實行海禁,但那只是爲了國家社稷而已,現在我們開海,也是爲了我大明能興盛!”

隨著內閣首輔的支持,原來一面倒反對唐楓的情形就有了改觀,因爲這些官員裡有不少是以他馬首是瞻的,既然上官這麼表態了,他們也不好唱對臺戲。而且在這些官員裡,也有一些原來就是江浙一帶沿海的人,他們對開海也是嚮往已久,剛纔只是不敢出聲而已,現在有了人先出頭,他們自然也很快改變了立場。

看到事情發生了重大轉變,崇禎心裡的一絲憂慮也就散去了。他讚賞地看了一眼唐楓,衝他點了點頭後,才道:“安平侯能爲朝廷如此著想,實在是我大明之幸。現在已有多人贊同開海一事,不過卻也有不少人對此依然不肯讓步。那朕就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就先選一處以爲開海禁的試點,只要那裡真能爲朝廷送上更多的財物,再開他處也不遲。”

“聖上英明!”衆原來就想著開海禁的人紛紛稱頌道,其他的那些官員雖然心裡還是不願意,卻也知道聖意已決,便也不再多加堅持。

“陛下,臣以爲蘇州地處我大明最富庶的所在,正適合開海。而且它那裡還盛產絲綢,對與海外諸國的交易也很是方便,懇請陛下準許以此爲試點。”唐楓打鐵趁熱地道。、

“唔,安平侯的這個看法很好,就依你所言吧。”皇帝瞭然地看了他一眼,知道唐楓的心意。那蘇州早就是走私猖獗的所在,現在只是將之公開了,這樣朝廷還能有一筆不菲的收入,何樂而不爲呢?

商議完了海事,接下來就是談如何救遼東了。對此唐楓也早有了成竹在胸,他當即建議自己押送了一些物資從山東乘船趕去寧遠,這樣既安全,且速度也快,可以避開了金人在陸路的截擊。對此,那些大人們就更不會反對了。

直談到了黃昏時分,一切才都有了定論,衆大臣紛紛離宮還家。

大明崇禎五年五月二十三,回京不過十日的唐楓再次離開了京城,帶著數千京營人馬,以及輜重財物和另一些更加秘密的東西,往遼東前去支援……

第276章 公開爲敵(2)第532章 一網成擒第670章 設計破敵第24章 風暴前夕第367章 反目第194章 意外的刺殺第85章 孫承宗第142章 高第的計劃(2)第260章 唐楓的陷阱(2)第6章 太白樓第352章 伏招第290章 黑幕一角第615章 初勝一場第505章 剿白蓮(3)第47章 決心第31章 逆子弒父第479章 故友重逢第152章 攻守(4)第418章 癥結所在第395章 盡力而爲第238章 崔家事起第600章 炮戰第288章 卻敵進城第216章 再進京第566章 宰桑的對策第398章 釜底抽薪第219章 計助信王第541章 玉兒來京第394章 寧錦大捷第198章 隨機應變第609章 錦衣易手第459章 死不悔改(2)第43章 東林黨的對策第29章 寸步不讓第153章 攻守(5)第288章 卻敵進城第665章 繼續變革第264章 新的幫手第664章 科舉變革第568章 出人意表第480章 拜見第673章 絕戶計第110章 王化貞第46章 說客臨門第512章 威脅第417章 功虧一簣(2)第418章 癥結所在第423章 真正的刺殺第247章 初將京軍第577章 奪權第177章 草原偶遇第27章 升堂問案第637章 一戰功成第353章 新官上任第409章 八月十五,行動開始第77章 “海東青”第640章 借勢而爲(3)第102章 被招入京第394章 寧錦大捷第479章 故友重逢第500章 弱點第448章 運氣使然第664章 科舉變革第379章 時間緊迫第435章 天啓駕崩第183章 遼東曙光第340章 年前聚會(2)第516章 奪糧第628章 再投降第313章 張網以待第574章 李自成第442章 一無所獲第341章 寒夜遼東第341章 寒夜遼東第424章 真正的刺殺(2)第266章 衝突(1)第378章 契機第346章 截殺第358章 轉機(2)第1章 歷史之辯第33章 陰謀再生第371章 白蓮在行動第373章 再起波瀾第100章 仇恨與頓悟第266章 衝突(1)第505章 剿白蓮(3)第262章 積重難返第18章 七夕節第79章 另一個方法第354章 青樓爭風第475章 暴露第557章 計中有計第524章 脣槍舌劍第418章 癥結所在第463章 新的開始第276章 公開爲敵(2)第571章 天災釀人禍第629章 再入平靜第625章 鳥未盡,弓欲藏第310章 又一個難題
第276章 公開爲敵(2)第532章 一網成擒第670章 設計破敵第24章 風暴前夕第367章 反目第194章 意外的刺殺第85章 孫承宗第142章 高第的計劃(2)第260章 唐楓的陷阱(2)第6章 太白樓第352章 伏招第290章 黑幕一角第615章 初勝一場第505章 剿白蓮(3)第47章 決心第31章 逆子弒父第479章 故友重逢第152章 攻守(4)第418章 癥結所在第395章 盡力而爲第238章 崔家事起第600章 炮戰第288章 卻敵進城第216章 再進京第566章 宰桑的對策第398章 釜底抽薪第219章 計助信王第541章 玉兒來京第394章 寧錦大捷第198章 隨機應變第609章 錦衣易手第459章 死不悔改(2)第43章 東林黨的對策第29章 寸步不讓第153章 攻守(5)第288章 卻敵進城第665章 繼續變革第264章 新的幫手第664章 科舉變革第568章 出人意表第480章 拜見第673章 絕戶計第110章 王化貞第46章 說客臨門第512章 威脅第417章 功虧一簣(2)第418章 癥結所在第423章 真正的刺殺第247章 初將京軍第577章 奪權第177章 草原偶遇第27章 升堂問案第637章 一戰功成第353章 新官上任第409章 八月十五,行動開始第77章 “海東青”第640章 借勢而爲(3)第102章 被招入京第394章 寧錦大捷第479章 故友重逢第500章 弱點第448章 運氣使然第664章 科舉變革第379章 時間緊迫第435章 天啓駕崩第183章 遼東曙光第340章 年前聚會(2)第516章 奪糧第628章 再投降第313章 張網以待第574章 李自成第442章 一無所獲第341章 寒夜遼東第341章 寒夜遼東第424章 真正的刺殺(2)第266章 衝突(1)第378章 契機第346章 截殺第358章 轉機(2)第1章 歷史之辯第33章 陰謀再生第371章 白蓮在行動第373章 再起波瀾第100章 仇恨與頓悟第266章 衝突(1)第505章 剿白蓮(3)第262章 積重難返第18章 七夕節第79章 另一個方法第354章 青樓爭風第475章 暴露第557章 計中有計第524章 脣槍舌劍第418章 癥結所在第463章 新的開始第276章 公開爲敵(2)第571章 天災釀人禍第629章 再入平靜第625章 鳥未盡,弓欲藏第310章 又一個難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西安市| 寻乌县| 大渡口区| 海宁市| 安顺市| 北宁市| 安吉县| 京山县| 万州区| 博罗县| 宾阳县| 兴业县| 天等县| 南丰县| 北海市| 安新县| 从江县| 开封市| 内丘县| 乡城县| 车致| 祥云县| 遂川县| 容城县| 从化市| 吉木乃县| 娄底市| 霍城县| 岗巴县| 任丘市| 漳浦县| 巩留县| 鹤岗市| 拜城县| 土默特右旗| 洛扎县| 凤凰县| 宜城市| 剑川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