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34章 二徵葛爾丹(一)

康熙三十四年的冬天,冷得有些異常。北風(fēng)凜冽,吹在人面上如刀割一般,路上的行人稀少,偶爾有人走過,也是棉襖,冬帽,把自己遮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此刻,在乾清宮的東暖房中,卻是暖意融融,屋內(nèi)熏籠之中還加了些檀香。康熙斜臥在炕上,另一側(cè),以太子爲(wèi)首,稍微年長一些的阿哥們,一個不少,坐在大右首的繡墩上。

康熙指指面前費(fèi)揚(yáng)古的摺子,皺眉問太子道:“胤礽,你怎麼說?”

太子站起,躬身回道:“此番急報(bào)葛爾丹率兵十萬,東掠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又沿河而下,進(jìn)駐巴顏烏蘭(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以東,來勢洶洶。兒臣竊以爲(wèi),其用意在於,併吞喀爾喀,科爾沁蒙古諸部,覬覦漠南。幸而皇阿瑪聖明燭照,早以費(fèi)揚(yáng)古領(lǐng)右衛(wèi)將軍事,駐防于歸化,薩布素、朋春諸將也紛紛授命練兵。如若葛爾丹果真膽敢進(jìn)犯,單此三勇將就能讓他有去無回。”

康熙聽罷,笑笑,也不評價,再轉(zhuǎn)向大阿哥道:“胤褆,你可有主張?”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葛爾丹敗走烏蘭布通之後,胤褆就念著“撫遠(yuǎn)大將軍”的差事,自己上條陳,請人代說項(xiàng),一心要把“帥”字旗拿到手上。不想,此後康熙提出二次親征,他纔不得不收斂了些。這兩年,康熙對親征之事提得越來越少,還讓胤褆參與兵部議事,又把胤褆的心思撩撥了起來。此時,他見康熙詢問,便道:“兒臣以爲(wèi)太子所議甚是。葛爾丹若是敢越克魯倫河一步,兒臣願請命出征,只要與兒臣三萬兵馬,必將葛爾丹的人頭奉於皇阿瑪駕前。”

此言一出,太子心中一陣膩味。其他阿哥也聽出了弦外之音:太子所議,以費(fèi)揚(yáng)古等三人出征迎戰(zhàn)葛爾丹,而大阿哥卻藉著太子出戰(zhàn)的話頭,請命自己爲(wèi)帥。

康熙還是沒有答話,只是笑著望向其他阿哥,道:“你們呢,也是這個意思?”

三阿哥胤祉一向文事出衆(zhòng),卻不善兵家,正在措辭應(yīng)該如何迴應(yīng),就見四阿哥胤禛起身道:“兒臣也有些想頭,請皇阿瑪指點(diǎn)。”

見胤禛應(yīng)答,大阿哥不免有些煩躁,他知道這幾年太子一直拉攏著胤禛,就怕胤禛此時壞了自己的算盤,便搶白道:“三弟還沒回皇阿瑪?shù)脑挘纤哪闶遣皇怯悬c(diǎn)太著急了?”

胤禛只是淡然回道:“既然三哥有稟,是兒臣唐突了。”

胤祉頓時一陣尷尬,自己分明就沒想好說辭,本來還在慶幸胤禛先說,爲(wèi)自己留得些時間思量,不想大阿哥橫插了這麼一槓,只得道:“不妨的。四弟先行奏對便是。兒臣本就疏於軍事。”

大阿哥很是悻悻,面上便難看了幾分。

康熙臉上也沒了笑容,道:“朕常說,兄友弟恭,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你們兄弟幾人,本事沒多少,嘴上功夫倒好,成何體統(tǒng)?”

衆(zhòng)位阿哥見康熙訓(xùn)斥,便紛紛離座跪地謝罪。

康熙冷冷道:“謝罪只不過在嘴上說說。言不由心生,朕聽了又有何趣?朕要的是,兄弟同心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你們心裡,且由言而及行。朕以前就說過,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現(xiàn)在倒好,還沒上陣,就開始窩裡橫。真至陣前,朕還能指望你們嗎?”言罷,直視面前的六位皇子。皇子們聽得羞慚滿面。

稍時,康熙面色才稍霽,問胤禛道:“適才朕之所問,你既有奏,便先說說。若說的好,朕不賞。說不好,你們兄弟一起到外面跪著思過去。”

衆(zhòng)皇子不免暗暗叫苦,東暖閣中炭火生旺,進(jìn)屋之時,衆(zhòng)人便脫去了大毞皮襖,此刻只著單棉袍而已。若是院外罰跪,只要一時三刻,便得凍出病來。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不由眼巴巴地看著胤禛,只盼著胤禛的陳奏能消了康熙的怒氣。太子也指望著胤禛能幫著自己挫一挫大阿哥的威風(fēng)。

胤禛前跪兩步,道:“皇阿瑪自二十九年與會盟之後,一直以撫慰二字待蒙古諸部。諸部感受聖恩,此三年來,常有蒙古部來朝稱臣,以爲(wèi)我朝廷藩屬。以此可見,天下合於一統(tǒng),此大趨勢也。葛爾丹起刀兵犯境,妄圖分裂疆土,乃逆天時也。且葛爾丹自烏蘭布通一戰(zhàn),遠(yuǎn)避西北四年,與漠北不復(fù)地利之勢;再者,其人殘暴寡義,與其部族漸行漸遠(yuǎn)。葛爾丹人和之勢末矣。”

康熙輕哼一聲,道:“你之所言,毫無新意,不過拾些他人的牙慧而已。若是接下來再如此,朕不聽也罷。”

胤禛並不慌張,道:“兒臣接下來所奏,便是兒臣的一些淺薄之見。葛爾丹一再拉攏土謝圖汗,意圖借其兵,過其境以追擊喀爾喀部。而皇阿瑪從來對土謝圖部也加恩甚重,皇阿瑪若能使土謝圖汗假意許了葛爾丹,必能誘使葛爾丹深入大漠。邊寒之地,沙海遍野,糧秣補(bǔ)給不易。葛爾丹騎兵居多,雖佔(zhàn)著一個快字,卻極易發(fā)生補(bǔ)給不及之窘境。而兒臣以爲(wèi),此正爲(wèi)我軍之佔(zhàn)優(yōu)處也。三年以來,兵部戶部奉旨在內(nèi)地與漠北之間設(shè)立蒙古驛站,修棧道,並設(shè)軍糧倉,朝廷進(jìn)兵,便無糧草之虞,持久二字,就能讓葛爾丹望塵莫及。再者,葛爾丹向來倚仗羅剎之勢,若無羅剎火器來源,葛爾丹便斷一臂。自二十八年至今,皇阿瑪屢遣使羅剎,其國主承諾,再不與葛爾丹一柄火器。此番其來犯,朝廷即可正告羅剎,使葛爾丹再無火器兵員補(bǔ)充。同時,皇阿瑪於馬迪事後,一面叱責(zé)葛爾丹之狼子野心,一面調(diào)整北疆兵力部署,加強(qiáng)各邊境重鎮(zhèn)守備兵力,又從喀爾喀蒙古所請,將其部編爲(wèi)三十七旗,與其餘蒙古各旗同列。若是皇阿瑪親征,還能就近督促其餘蒙古各部一同進(jìn)剿。喀爾喀恨葛爾丹入骨,此番正可令其部與朝廷兵馬協(xié)同,其復(fù)故土心切,必然奮勇當(dāng)先。觀敵我之勢,彼消而我漲,兒臣因而敢斷言,葛爾丹必?cái)。 ?

康熙這纔有了些笑意,道:“雖然聽著還稚嫩,但總算還有些可取之處。你便寫份條陳,與太子和大阿哥商議之後,再呈來與朕看。今日之罰,你們便算暫時記下了。若是條陳不善,朕還是饒不過爾等。”

皇子們這才暗自寬下了心。此議進(jìn)兵之事,最失意的自然是大阿哥,聽康熙語中之意,極有可能還是御駕親征。太子倒是鬆了口氣,大阿哥不能領(lǐng)軍,自然不可能得大功勳,也便不會威脅儲君之位。而皇帝一旦出征,自然是自己這個太子監(jiān)國,便是當(dāng)朝第一人!

第262章 塵埃落定(五)第114章 家宴(二)第279章 督撫之爭(五)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205章 驚變(一)第220章 混水(一)第71章 從軍(二)第136章 二徵葛爾丹(三)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253章 議儲(六)第195章 風(fēng)雷涌動(二)第256章 議儲(八)第197章 風(fēng)雷涌動(四)第144章 二徵葛爾丹(十一)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第127章 暗潮洶涌(四)第56章 初識愁滋味(十)第257章 議儲(九)10 喜訊二第230章 渾水(十一)第309章 南山遺恨(八)第66章 何去何從(七)第356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二)第186章 又逢傷心事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192章 風(fēng)雨欲來(五)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194章 風(fēng)雷涌動(一)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374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二十)第253章 議儲(六)第83章 出征(六)第234章 渾水(十五)8 裕親王第292章 多事之“秋”(四)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133章 管中窺豹(二)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80章 出征(三)第267章 塵埃落定(十)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108章 嫌隙(三)1 誕生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第183章 科舉弊案(五)第324章 萬壽(一)第393章 完結(jié)篇第222章 渾水(三)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128章 暗潮洶涌(五)第213章 驚變(九)第58章 誰言寸草心(二)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159章 河務(wù)(二)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380章 問鼎(四)第117章 家宴(五)第223章 渾水(四)第174章 南巡(五)第367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十三)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189章 風(fēng)雨欲來(二)第111章 嫌隙(六)7 成長第362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八)第64章 何去何從(五)第359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五)第44章 麻煩(四)第88章 首戰(zhàn)葛爾丹(四)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第241章 渾水(二十二)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148章 二徵葛爾丹(十五)第173章 南巡(四)第393章 完結(jié)篇第29章 傷逝(三)第288章 督撫之爭(十四)第295章 多事之秋(七)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71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十七)第69章 何去何從(十)第20章 圍獵(四)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64章 何去何從(五)第94章 又生風(fēng)波(二)第318章 一波又起(四)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
第262章 塵埃落定(五)第114章 家宴(二)第279章 督撫之爭(五)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205章 驚變(一)第220章 混水(一)第71章 從軍(二)第136章 二徵葛爾丹(三)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253章 議儲(六)第195章 風(fēng)雷涌動(二)第256章 議儲(八)第197章 風(fēng)雷涌動(四)第144章 二徵葛爾丹(十一)第316章 一波又起(二)第127章 暗潮洶涌(四)第56章 初識愁滋味(十)第257章 議儲(九)10 喜訊二第230章 渾水(十一)第309章 南山遺恨(八)第66章 何去何從(七)第356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二)第186章 又逢傷心事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135章 二徵葛爾丹(二)第192章 風(fēng)雨欲來(五)第313章 一波未平(三)第194章 風(fēng)雷涌動(一)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374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二十)第253章 議儲(六)第83章 出征(六)第234章 渾水(十五)8 裕親王第292章 多事之“秋”(四)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133章 管中窺豹(二)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80章 出征(三)第267章 塵埃落定(十)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108章 嫌隙(三)1 誕生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第183章 科舉弊案(五)第324章 萬壽(一)第393章 完結(jié)篇第222章 渾水(三)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128章 暗潮洶涌(五)第213章 驚變(九)第58章 誰言寸草心(二)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159章 河務(wù)(二)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380章 問鼎(四)第117章 家宴(五)第223章 渾水(四)第174章 南巡(五)第367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十三)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第278章 督撫之爭(四)第189章 風(fēng)雨欲來(二)第111章 嫌隙(六)7 成長第362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八)第64章 何去何從(五)第359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五)第44章 麻煩(四)第88章 首戰(zhàn)葛爾丹(四)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第241章 渾水(二十二)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148章 二徵葛爾丹(十五)第173章 南巡(四)第393章 完結(jié)篇第29章 傷逝(三)第288章 督撫之爭(十四)第295章 多事之秋(七)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71章 風(fēng)雲(yún)漸起(十七)第69章 何去何從(十)第20章 圍獵(四)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64章 何去何從(五)第94章 又生風(fēng)波(二)第318章 一波又起(四)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嘉黎县| 驻马店市| 五华县| 若羌县| 固镇县| 永福县| 曲麻莱县| 郎溪县| 咸阳市| 多伦县| 彭泽县| 南召县| 榕江县| 嵩明县| 南和县| 饶河县| 安远县| 开鲁县| 仁化县| 濮阳县| 绥芬河市| 长汀县| 慈溪市| 永年县| 高雄市| 东方市| 阜新市| 商南县| 全椒县| 新乐市| 临沧市| 崇州市| 公安县| 林口县| 澜沧| 莎车县| 那曲县| 桦甸市| 昌宁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