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6章 籌備貨幣

涉及貨幣和經濟方面的問題,項玉實在是提不起興趣,但是這些東西也必須加以瞭解,好在還有個陳永華,他提議是明軍可以發行一部分的銅幣,也可以允許白銀和黃金的流通,銅錢可以官方自己鑄造,白銀和黃金目前明軍手中都幾乎沒有,所以允許流通之後可以用銅錢換取一部分,就像是兌水一樣,慢慢的將市場上的這些白銀和黃金都收集到官方的手中,到時候再將它們鑄造成官銀和金幣,以防止市面上出現假銀子的渾水摸魚。

對於紙質貨幣之類的,由於目前基隆的商業還不發達,與不需要跨境進行貿易,所以需求並不大,因此暫時不考慮發行。

每一個朝代發行的貨幣都是根據當時在位皇帝的年號命名的,比如唐朝有一種銅幣叫做開元通寶,這種發行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貨幣流通極廣,遠至西域諸國,東至朝鮮半島甚至島國扶桑,可謂影響至廣。

但是目前明朝已經實際上滅亡了,最後的一位南明朝廷的皇帝也被吳三桂處死了,這樣一來明軍就沒有年號可用了,陳永華建議新貨幣不必遵循這個規律,可以重新取名。

項玉對這個倒是沒有什麼意見,要真是自己這邊發行一種貨幣還按照他見都沒見過的皇帝來命名,他還真的不樂意了。

兩人商量討論了半天,最後決定稱新貨幣爲漢興通寶,不採用任何一個皇帝的年號,而取漢人兩字中的漢字,興旺發達中的興字,意喻著漢人的興起與昌盛,在滿清統制天下,漢人日漸式微的情況下,這個名字更有深意。

明軍之前在鐵礦石之中發現了少量的銅礦,這些銅的數量不多,日後可以用來鑄炮,所以明軍將它們都收集了起來,但是由於銅的密度比鐵大,銅炮的重量會比鐵鑄的炮重很多,之所以會出現中國古代都是銅炮而沒有鐵炮,那是因爲冶煉工藝達不到鑄鐵的要求的原因。

簡單點來說,銅中青銅的熔點只有八百度,而鐵的熔點是一千五百度,兩者之間幾乎隔了一倍之多。所以古代最先有青銅兵器而沒有用鐵鑄造的兵器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後來隨著技術的慢慢進步,用鐵鑄造的兵器這才漸漸多了起來。

不過如果考慮到炮身的鑄造要求,這個時候仍然是銅的性能要優於鐵,銅的延展性更好,鑄造過程中炮身上面形成的氣洞比較少,這樣一來出於安全方面考慮它的炮身要比鐵更輕,相反,鐵礦石裡面雜誌更多,在熔鍊和鑄造過程中很容易在炮身上面形成大量氣孔,加上火炮在開炮時將炮彈推送出去的那股巨大的膛壓同樣會作用於炮管,由於鐵的延展性較差,脆性也大這樣會大大影響火炮的安全性,使之發生炸膛的風險大大增高,爲了達到降低炸膛風險的要求,炮管要進一步增厚,這樣一來炮身的重量勢必大幅增加,加上冶煉工藝要求又高,所以這一考慮同時被中西方否定了,因此,這個時代還是青銅炮的時代。

但是在鐵中添加一定的元素使得它的性質發生改變,如果鐵中含碳量達到0.02%-2.0%,那麼這時它就不再是單純的鐵了,這個時候搖身一變稱爲一種新的材質鋼材了。

“倉庫裡面的銅礦大約只有五萬斤,大約可以鑄造九千餘貫的銅錢,加上市面上原由的錢幣,短期內流通方面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等到日後大的工程都完成了,那時候百姓們手裡有了餘錢,市面上的貨幣可能會出現短缺,到那時候再補充鑄造一批銅錢也還來得及。你說呢,將軍?”陳永華見他有點走神,出聲喊道。

項玉搖了搖頭,怎麼想著鑄幣想著就想到了鑄炮上面來了,還是樑國的出兵給了他的壓力太大,使得他出於對戰事的擔心,這才總是聯想到軍事上面。

“這件事情你看著辦吧,銅礦可以不用留,全部用來鑄幣吧,目前這些銅也沒有別的地方的用處了。”項玉感覺有點睏乏了,不是白天才睡過一段時間的嗎?怎麼還是感覺十分疲倦。

陳永華比上項玉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些天他一直在忙著處理難民的各種事情,還要思考對付樑國軍隊的辦法,加之鑄幣之事的分心,因此每天都忙到深夜,眼睛都黑了一圈。

趁著南方的軍隊還沒有到達的時間,明軍方面開始擴軍備戰,爲了避免引起大範圍的恐慌,所以徵兵進行的十分低調,只在原先有一定基礎的民兵中間招募五百人,這樣一來明軍的總人數將達到一千一百人,基隆城中的總人口在兩萬三千人左右,相當於每四戶人家供養一名士兵,這樣的比例是十分高的,對於百姓的負擔也是極重的,不過好在明軍自己有一定數量的軍墾天,糧食的供給並不需要徵收,而且這個時候的稅負也是十分低廉,商業稅負是十稅一,土地稅負是三十稅一,而且鼓勵農民開墾新地,對於新開墾的田地五年之內都免徵稅收,其實這樣算下來基本上基隆附近的所有田地都在免稅的範圍下,因此實際上明軍並沒有什麼收入。

所以這個時候發行明軍自己的貨幣不僅可以大大減輕財政上面的壓力,而且可以促進商業的發展,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而商業則是這個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一點上面基隆跟南宋的情況很類似。

項玉在前世看到過一篇文章,講得是爲何中國的封建王朝一般只能維持三百年,如東西兩漢,魏晉南北朝,甚至是強大的唐帝國都沒能逃脫這個桎梏,後面的宋、元、明、清都一一證明了這個真理,文章的作者認爲,這些朝代中除了宋朝之外,其他朝代都是因爲土地的問題而最終亡國,一個朝代的建立一定是建立在前一個朝代的覆滅的基礎上面,這樣一來前朝的貴族的勢力將被從新瓜分,地主豪強的土地將被重新分給失去土地的農民,百姓們得到土地之後自然願意安居樂業,如此一來,國家的穩定便有了基礎,而且新的豪強地主們都還沒有出現或者發展起來,這就造就了一個朝代起初的繁榮與穩定。但是隨著統制時間的延長,既得利益集團便會產生更多的貴族和豪強,這些豪強和貴族們通過權力或者財力霸佔農民手中的田地,使得自耕農變成了佃戶,成爲了地主的附庸,如此一來國家的財政收入就會減少,有些朝代就會因此加稅,進一步導致農民的破產,即使朝廷方面不加稅,那些地主和貴族們由於權力和財力的集中,土地兼併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成爲地主家的佃戶和附庸的人數也將急劇上升,這邊爲這個朝代的覆滅埋下了禍根,一旦發生天災人禍,這些底層的百姓們最先活不下去,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最後將使得這個朝代從內部一步步的瓦解崩塌。

唐朝、元朝、明朝無不是如此,只有宋朝例外,它是死於外敵入侵,但是宋朝的土地兼併就沒有嗎?也有,只不過沒有上述的那些朝代那麼嚴重罷了,因爲宋朝的時候資本主要集中在商業運作上面而不是土地兼併上面,再加上北宋的滅亡,長江以北的豪強地主們多年的積累被一朝摧毀,這一進程被大大延緩,所以在南宋滅亡的時候也都不是因爲土地兼併的原因。

項玉對於這片文章的內容印象比較深刻,爲了防止土地兼併的發生,一方面要出臺法令,嚴格控制土地的買賣和轉讓,爲地主和豪強們購置土地設置障礙,第二則是像後世對於高收入人羣徵收富人稅一樣,對於一戶人家擁有的土地超過一定數量,則徵收重稅,這樣一來一些家族爲了避免重稅,所以勢必會分家,可以阻止家族豪門的崛起,然後鼓勵商業,商人的地位和其他人一樣平等,除了不能做官,其他無任何區別,商業稅比之宋朝的五稅一還要低廉一些,這樣可以將一部分資金從土地兼併中分流出來,促進商業的發展。

基隆城目前地方和人口都不是很多,管理起來也十分簡單,但是這些法律法規這個時候就要實施起來,將她的發展引入正軌,以免又落入了前朝走過的老路上面來。

爲了日後戰爭的需要,基隆城的第四面城牆這個時候終於開始要動工了,按理來說一般城市的新建,其城市規模和建築結構,包括城牆的長度、高矮都是早就規劃好了的,但是由於明軍剛來基隆的時候,人口數量很基礎設施都十分稀缺,所以並沒有做這樣的規劃,因此整個城市雖然建築物的設計和佈局是對稱著城中間的一天直道,但是城牆卻建的稍有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好處是爲日後城市的進一步發展預留了一部分的空間,以免以後城中的建築不夠,城市過小。

PS:明天就要下推薦了,所以我設置了自動更新,並且每天還是三章,一章字數在三千字以上,大家多多支持吧!

第63章 臺中對第72章 海上大火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15章 大演武第92章 興辦教育第29章 不堪一擊第303章 大問題第54章 金門敗軍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76章 將軍府第292章 人口掠奪第379章 出兵湖南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77章 基隆市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182章 落日黃昏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176章 起航!第87章 新式子彈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46章 廈門攻城戰第364章 小皇帝怒了第191章 馬尼拉的土著人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43章 廈門風雲(二)第200章 搜尋海盜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199章 秦良才第345章 海澄攻防戰(八)第194章 西班牙人的方案(一)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58章 風雲突變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17章 風雲詭譎第335章 春季作戰第296章 意外收穫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27章 新的危機第71章 引蛇出洞第230章 陷阱第242章 臺南海戰(一)第97章 人口計劃第409章 定邊之策第135章 戰鬥的尾聲第231章 包圍圈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75章 日本公主第78章 日本俘虜的用處第35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176章 起航!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345章 海澄攻防戰(八)第314章 白塔第79章 承天府軍議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118章 狙擊大隊第209章 全殲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33章 遭遇風暴第408章 後宮瑣事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283章 出兵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182章 落日黃昏第406章 朝鮮戰局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174章 海盜島第314章 白塔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31章 諸軍議事第304章 新型戰艦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115章 大演武第294章 騷亂第354章 無理要求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245章 秘密武器第385章 黃雀在後第318章 歐洲局勢第288章 兵分兩路
第63章 臺中對第72章 海上大火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15章 大演武第92章 興辦教育第29章 不堪一擊第303章 大問題第54章 金門敗軍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76章 將軍府第292章 人口掠奪第379章 出兵湖南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77章 基隆市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182章 落日黃昏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176章 起航!第87章 新式子彈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46章 廈門攻城戰第364章 小皇帝怒了第191章 馬尼拉的土著人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43章 廈門風雲(二)第200章 搜尋海盜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199章 秦良才第345章 海澄攻防戰(八)第194章 西班牙人的方案(一)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58章 風雲突變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17章 風雲詭譎第335章 春季作戰第296章 意外收穫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27章 新的危機第71章 引蛇出洞第230章 陷阱第242章 臺南海戰(一)第97章 人口計劃第409章 定邊之策第135章 戰鬥的尾聲第231章 包圍圈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75章 日本公主第78章 日本俘虜的用處第35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176章 起航!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345章 海澄攻防戰(八)第314章 白塔第79章 承天府軍議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118章 狙擊大隊第209章 全殲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33章 遭遇風暴第408章 後宮瑣事第369章 難以應對第283章 出兵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182章 落日黃昏第406章 朝鮮戰局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174章 海盜島第314章 白塔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31章 諸軍議事第304章 新型戰艦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115章 大演武第294章 騷亂第354章 無理要求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245章 秘密武器第385章 黃雀在後第318章 歐洲局勢第288章 兵分兩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崇明县| 沂水县| 莫力| 石狮市| 杭锦旗| 阆中市| 青海省| 海门市| 玛纳斯县| 景泰县| 沙田区| 南投市| 宁明县| 正定县| 旬邑县| 苍溪县| 平凉市| 台北县| 通化县| 共和县| 澎湖县| 衡阳县| 本溪市| 威信县| 西乌| 海晏县| 赤壁市| 元朗区| 政和县| 邛崃市| 永春县| 云阳县| 高密市| 文昌市| 敦煌市| 呈贡县| 边坝县| 呼伦贝尔市| 大宁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