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7回李思摩爵封懷化王李衛公官拜右僕射

李靖的夫人長得非常的動人,在後宮的宴會之上,因爲他是新晉的右僕射的夫人,所以格外的受人矚目。房喬的夫人盧氏因爲曾經頂撞過皇后,雖然皇后表現的非常大度,但兩個人之間並非沒有隔閡。雖說李靖的夫人沒有很高的出神身,卻與皇后相處的格外融洽。以至於回家的時候從後宮帶走了很多賞賜,見到夫君之後,她甚至有一些得意。李靖說:“我仔細的想過了,尚書右僕射這個職位還是推掉比較好。”夫人說:“爲什麼要推掉呢?你覺得自己不能勝任嗎?”李靖說:“平定大漠就已經是很大的一件功勞了,這個時候我應該擔心會不會功高震主,要是我再接了尚書右僕射這樣的高位,豈不是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嗎?孔子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我應該見好就收,而不是貪得無厭以至於樂極生悲。”夫人點點頭說:“皇上之所以決定讓你做尚書右僕射,是因爲有前任右僕射的舉薦,你想過他爲什麼要舉薦你嗎?”

李靖說:“我是軍隊裡面最有影響力的人,他是想用右僕射這樣的高位給我做一次達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夫人笑著說:“夫軍知道這一點,就不該再推辭了。”李靖說:“我現在太招搖了。”夫人說:“你做了右僕射之後只要能夠謹言慎行,相信一切還是有轉還的餘地的。”李靖說:“不知道還能怎麼轉還呢?”夫人說:“我這麼說吧!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吳王夫差請求勾踐再給他一次機會。勾踐說‘當年上天把越國送給了你,你卻拒絕了。這樣的蠢事我不會再做了。’之後吳國的社稷就不復存在。上天要把一件東西賞給你而你卻拒絕,這是很不吉利的。”李靖點點頭說:“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這樣一個地步,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那就只能先接受任命,然後夾著尾巴做人了。”夫人說:“如果你能夠與房先生彼此彌補不足,又能夠相互監督。皇上一定會非常得意於自己的安排,如果是這樣,你與房先生都會安全。”

李靖說:“你這麼說可就錯了,房先生很早就跟著皇上了,在皇上所經歷幾乎所有關鍵時刻,他都是出了力的。現如今他是整個大唐的謀主,如此重要的人物,我怎麼能敢跟人家相提並論呢?”夫人說:“夫君千萬不可以妄自菲薄……”李靖說:“別人以爲我是什麼樣的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時刻保持清醒,不可以在別人的評價當中迷失了自己。”夫人點點頭說:“上書推辭一下也好,但是這一份奏疏要寫得非常有技巧,要是讓皇上感覺你這個人不知好歹,讓他覺得你看不上他的獎賞,那可就有麻煩了。”李靖說:“那當然,這一份奏疏我肯定會字斟句酌、反覆推敲之後在定稿。希望他到了皇上的手裡之後雖不至於讓龍顏大悅,也不能觸怒皇上。”作文對於李靖來說似乎不是特別困難,但也不是非常的簡單。

一直熬到了明日天亮,皇上終於看到了這一份奏疏。在這篇奏疏當中,李靖讚揚了皇上之聖明,將士之英勇。並且表示自己會全力支持改軍制,同時又在這篇奏疏當中痛斥自己的過錯,並且請求皇上不要任命他過高的職位。皇上把奏書遞到了房喬的手裡,房喬看完之後把奏疏還給了皇上,說:“看來李靖還是擔心兔死狗烹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擔心自己的職位太過於招搖。臣以爲越是這樣越應該堅持這項任命,朝廷就是用這樣一種方式昭告世人,皇上胸懷四海,不會因爲一個人立下大功而遭到猜忌。”說到這裡他的心裡咯噔一下,皇上注意到了房喬表情的變化,說:“你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房喬笑著說:“臣因爲擔著天大的干係,所以每時每刻都有心事。”

聽說李靖要做尚書右僕射,侯君集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說:“陛下,隋朝的時候史萬歲被殺,不是因爲他犯有天大的罪行,而是因爲他有了防主的本事。現如今李靖在軍中的威望超過史萬歲,皇上不殺他已經是格外的恩典了,現如今又要將他提拔到那樣重要的位置,臣以爲這非常的不妥,請皇上爲子孫將來計,取消這一項任命,如果能將他殺掉就更好了。”皇上白了他一眼說:“這要是聽了你的話,就是無道昏君,你也是武將,而現如今,你也參知機務,穿上了紫袍,你怎麼就不爲自己的將來著想呢?”侯君集說:“臣是跟著皇上一起在玄武門浴血奮戰的人,這怎麼是李靖能比的呢?臣對皇上的中心可招日月,而李靖在關鍵時刻卻選擇觀望。”皇上說:“杜公,在臨終之際給朕提出了這項建議,這人如果不聽,又如何能對得起他呢?”侯君集說:“此一時彼一時。”魏徵說:“臣以爲讓邊帥入朝爲相可行。”

一聽這話侯君集當場就不樂意了,魏徵卻不爲所動,說:“侯將軍也許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統領三軍出戰,要是得勝還朝,還願意入朝,爲宰輔之官嗎?”侯君集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應答,皇上說:“這件事就這樣吧!”然後拂袖而去,不久之後,長孫無忌來到御前,皇上說:“你說說杜公臨終給朕的建議可行嗎?”長孫無忌說:“這件事皇上不是已經跟李靖說了嗎?君無戲言。”皇上一下子愣住了,長孫無忌說:“若是皇上對李靖不放心,可以在升李靖官的同時也提拔侯君集,有侯君集在朝中一天到晚盯著他,李靖應該也做不了什麼。”不久之後在朝會之上,皇上頒佈了詔書,加授侯君集爲兵部尚書,晉升李靖爲尚書右僕射。這件事對百官震動很大,因爲這是唐朝第一次有人出將入相。當然時人還有另外一種看法,認爲唐朝出將入相的第一人不是李靖,而是當朝天子李世民。

當時除了李靖之外,所有的人都顯得非常的愉快。他們紛紛向李靖道賀,其中就包括侯君集。他來到李靖的府上,舉止言辭之謙卑讓李靖感到心裡發毛。送走了侯君集之後,李靖感到非常的難過。夫人站在他的身後,淡淡的說:“你現在的處境的確非常的兇險,這個侯君集就像是皇上頂在你脖子上的一把刀子,稍有不慎就會被割破喉嚨。”夜晚,月光顯得有一些冰冷。散落在地面之上,像是鋪了一層寒霜。皇上在園子裡不停的散步,沒一會兒,就有小宮女過來說:“皇上天色已晚,皇后請你過去。”皇上說:“你先回去吧!朕一會兒就過去。”沒過多,一會兒皇上果真來見皇后了。皇上說:“用侯君集牽制李靖,這會不會有問題呢?”皇后說:“帝王使用平衡之術自古有之,被牽制的那兩個人往往都不會有善終。”

皇上說:“爲什麼這麼說呢?”皇后說:“帝王使用平衡術本意是要自保,但是被牽制的兩個人往往會不擇手段的對付彼此,當兩個人都負責手段的時候,往往兩個人都會將各種忌諱和律法忘到九霄雲外。在這種情況之下還不惹禍,未之有也!”皇上說:“我聽說李靖從小學習道家之術,明哲保身的一套,他應該已經如火純青了。”皇后說:“侯君集沒有學過道家吧!從他的性格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天不把李靖拉下來,他是不會甘心的。”皇上說:“不知道你是不支持朕對李靖的任命,還是不支持朕對侯君集的任命。”皇后說:“如此重大的人事變更後宮自然不變議論。”皇上說:“既然你不想議論,卻說了這麼多,有時候,朕真的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皇后說:“希望皇上將我的過錯和別人的過錯一樣看在眼裡,不應該有所偏袒。”

雖說詔書已經下來了,已經卻暫時沒有赴任。內侍來問緣故,李靖說自己身體抱恙。聽說這件事之後,侯君集立刻上書彈劾李靖,表示李靖無視皇威、藉故拖延、應應處斬。皇上立刻召見了侯君集,說:“朕之所以讓你做兵部尚書,一方面是考慮你具備相當的武略,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你能夠制約李靖。”皇上把話說的如此明白,是他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的,於是大禮參拜說:“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皇上說:“你要記住,朕給你的使命是制約李靖,不是將他害死。還有朕對你說的這些話,不能有半個字泄露出去,否則朕絕不會寬待。”侯君集趕緊叩頭,說:“臣一定記住皇上的話,一定幫助皇上牢牢的看住了這個李靖,只要他敢輕舉妄動,對社稷、對皇上不利,臣就會將他碎屍萬段。”皇上說:“你這戾氣也太重了,這樣下去怎麼可以呢?朝堂之上,應該保持一堂和氣。”

侯君集說:“皇上的教誨臣一定記著,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與諸大臣保持和睦之關係,即便是李靖,臣也會待之以誠待之以禮。”皇上笑著說:“有你的這番話朕安心多了。”蕭瑀被免除了御史大夫一職之後,皇上又覺得自己對他未免太過於刻薄了一些。一個人想要維護自己的姐姐,爲自己的親戚報仇,所以說有悖於唐朝的利益,卻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早年間蕭瑀曾經在太上皇駕前沒少說過皇上的好話,於是將蕭瑀請到皇宮,好生撫慰了一番,說:“李靖於國有功,朕不忍心屠戮功臣,讓你蟄伏一段時間之後,朕就會給你安排新的職務。”蕭瑀發現皇上還是非常的看重他,而且言語之中充滿了愧疚之情,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了,決定抓住這個機會上書彈劾房喬的人。

奏疏到了御前,皇上不等將奏疏閱讀完畢,就將它擲之於地。等圓了雙眼,臉色通紅,喘著粗氣說:“這個蕭瑀真的是一頭倔驢。”身邊太監說:“皇上息怒,這個蕭瑀一貫如此,不必與他計較。”皇上說:“此人也是一把年紀,爲什麼就不能與朝中的重臣好好相處呢?要是朕把他彈劾的這些人通通請走,朝中的事情,他能一個人擔得起來嗎?”太監說:“皇上與其在這裡生氣,不如找個親近大臣商議如何安置蕭瑀。”皇上點點頭說:“這樣吧!馬上傳旨讓長孫無忌來見證。”過了沒多久,長孫無忌急匆匆的走了進來,皇上說:“這是蕭瑀的奏疏,你、房喬、魏徵、溫彥博、馬周都被彈劾了,你說這個人如此的與朝中各位重臣水火不容,還老是露出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朕真的虧待了他嗎?”長孫無忌笑著說:“蕭瑀這樣的脾氣,臣覺得非常適合做另外一件事,而且他會興沖沖的去做,不會有任何怨言。”

一聽這話,皇上頓時有了精神,說:“說說看,到底是什麼樣的職位能夠讓心高氣傲的蕭瑀心滿意足。”長孫無忌壓低聲音說:“現如今皇嗣一天天大了,對他的教導不可偏廢。還以爲應該找一個能夠堅守規矩,不屈從於皇嗣個人愛好的人來當這個差。”皇上說:“這個你提醒很好,就讓蕭瑀做這件事情。過去一段時間實在是太忙了,以至於對皇嗣的教導有所疏忽。”長孫無忌走了之後,皇上又讓人將魏徵請了過去,說:“皇嗣如今一天天大了,對他的教導卻疏忽的很厲害,今日長孫無忌提起了這件事,希望朕能夠委託蕭瑀去教導皇嗣,你覺得如何?”魏徵說:“臣以爲蕭瑀不是最合適的人選。”皇上說:“你說誰能夠做好這件事呢?”魏徵說:“其實臣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之前也一直在物色合適的人選,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臣以爲沒有誰比李綱更適合教導皇嗣了。”

皇上說:“爲什麼你覺得李綱合適呢?”魏徵說:“李綱這個人學養深厚、爲人正直,從不拉幫結派。”你聽這話,皇上馬上就說:“還是夫子你考慮的周到,這件事就這麼定了,讓李綱負責教導皇嗣。”魏徵又說:“這段時間皇上是不是在爲蕭瑀的事情發愁?”皇上點點頭說:“蕭瑀容不下朝中的諸位重臣,更不要說與大家精誠團結和睦相處了。但朕又不想辜負了他,你幫著想一想,看有沒有什麼體面的職位安排給他。”魏徵說:“不如就讓蕭瑀給李綱當個副手吧!”皇上說:“這不合適吧!”魏徵說:“蕭瑀這個人心高氣傲,以至於滿朝文武都不能入他的眼,這樣一個職務一來可以殺一殺他的銳氣,二來也可以彌補李綱這個人的不足。”皇上捋著鬍鬚說:“你覺得李綱有什麼不足呢?”

魏徵說:“常言道‘太方不管,太圓不穩。’而李綱這個人就是太方了,蕭瑀要是見識了李綱的刻板,或許對朝中的諸位忠誠有不一樣的想法。”皇上說:“夫子思慮深遠,那就這樣辦吧!”承乾一點點長大了,對於皇上和皇后而言你感到歡喜,更感到焦慮。因爲承乾看起來完全沒有人君的風度,他從小就像是一個野孩子,對於規矩感到深深的厭惡。因爲皇上和皇后都忙著自己的事情,時刻陪在身邊的其實是他的乳母。那位乳母對他十分溺愛,竟然一連好幾次跑去見皇后,目的竟然是希望皇后給東宮添置新的器物。皇后說:“身爲皇嗣所應該憂慮的是天下不能太平,百姓能不能衣食無憂,他竟然只想著自己的空中沒有新添的器物,爲人如此怎麼能夠擔當大任呢?你身爲他的乳母不教導他向善,反而助長他的奢靡之心。”皇后是一個不輕易發脾氣的人,她的一通指責讓乳母羞愧不已。

而承乾非但沒有反思自己的過失,反而母親小題大做,太過虛僞。太子的師父李綱來到東宮之後,更是讓承乾厭惡不一樣,這個時候的李綱已經年過七十,精力已經大不如前,而承乾卻出奇的頑劣。蕭瑀對於自己的新職務更是談不上有任何熱情,每次皇上問起他對新的差事有什麼感悟?他都回答的非常消極。這更讓皇上覺得蕭瑀這個人難當大任。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皇上和房喬、長孫無忌三個人在一座亭子裡品茶,皇上說:“早年間征戰四方,朕忙於拼殺和謀劃,做了皇帝之後又整日忙碌於案牘之間,今日有片刻閒暇有二位在這裡品茗,實在是難得。”房喬說:“往者不可諫,但願天下太平,百姓康樂,我們也算是沒有白忙一場。”長孫無忌說:“貞觀朝所取得的成績遠邁歷代諸王,這都是因爲陛下英明,羣臣勠力同心的結果。”皇上說:“張玄素說了,朕不僅不如隋煬帝,就連桀紂都不如。”

房喬說:“其實明君與暗君只有一步之差距,就拿桀紂來說,二王之勇武也許不輸給陛下,他們之所以走向墮落,只是因爲一個奢字。這些人認爲非奢靡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貴,非奢靡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成功。用精美的器物,去絕妙之佳人。整日忙於嬉戲遊樂,人主如此焉得持久?”皇上說:“先生所言極對,要是隋煬帝沒有水殿龍舟之事,沒有剛愎自用之病,他必以一代雄主的名聲流傳後世。”長孫無忌說:“我們就不必替隋煬帝感到惋惜了,若不是他無道,我們焉有今天?”三個人哈哈大笑,笑聲剛落,房喬說:“陛下瘋突利爲北平郡王,又讓李思摩在一旁加以牽制,陳以爲只是一個右侯衛大將軍不足以牽制突利。”皇上說:“你覺得什麼樣的職務才能夠讓它足以牽制突利呢?”房喬說:“陳以爲應該封李思摩爲懷化郡王。”

一聽這話皇上說:“王封的多了不好吧!你難道忘了七國之亂?難道忘了晉朝的八王之亂?”房喬說:“突利來自草原的黃金家族,只是以皇上結義兄弟的身份擁有王號,而李思摩已經被賜以宗室之姓,更應該被封爲王。這樣更能夠彰顯即便是草原和大漠,也是李家的天下。”皇上對長孫無忌說:“你覺得呢?”長孫無忌說:“皇上說的沒錯王封的多了不好,特別是異姓王。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負責經營草原的是一個異姓王,而另外一個宗室成員卻沒有王號,似乎不太妥當。不過這件事也有難辦的地方,李世勣將軍也是被賜予宗室之姓,如果李思摩可以被封爲王,李世勣爲什麼不行呢?”皇上說:“所以在封王這件事情上應該格外慎重。”房喬說:“如果是李世勣將軍主長封李思摩爲王,應該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吧!”

皇上沉吟半晌,房喬說:“按道理來說,封異姓爲王更加不妥,爲什麼沒有人反對呢?這是因爲此乃是朝廷因爲不得已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封李思摩爲王,道理也是一樣的。”經過幾天的考慮之後,皇上決定接受房喬的建議,下詔封李思摩爲懷化郡王。如此一來,他就正式取代了之前突利可汗的位置,成爲替唐朝看守草原的第一人物。皇上在皇宮爲他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並且告訴他,回到草原之後,一定要善待那裡的百姓。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爲在你一言一行的背後是整個唐朝的威儀,萬不可因爲自己言行失據,從而損了大唐的顏面。不久之後,李靖正式上任,他第一次參加政事堂會議,坐在距離房喬最近的位置,面對其他大臣畢恭畢敬的樣子,他心裡感到非常的不安,這些人是真心的嗎?輪到他發言的時候,李靖說:“我之前只有打仗的經驗,沒有治國的經驗,所以我暫時沒有自己的成見,希望大家不吝指教,我自當認真學習,希望有朝一日有足夠的學識能夠與諸位坐而論道。”

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229無常橫死小龜壽盡大道流行心何能依118道士鄉儒學難推進 芳華亭佛法在此身326魏夫子不幸謝塵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慚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319魏夫子病受宅新堂褚遂良上疏助皇嗣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兇129欽天監爲君解日食 李子和率兵平南獠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252長孫後死薦房玄齡李承乾設計魏王泰103魏夫子御前陳心跡 隋烈士英魂還故鄉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213西平郡王復辟舊邦東宮承乾留守長安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禪蕭少傅請旨行冠禮212慕容伏允亡命磧中胡虜鉅奸死於馬下143浪人入廟風塵相隨 學士登科舉家慶賀第88回林邑王獻珠進妄言李大亮請旨停捐獻第28回李玄霸延嗣續香火封德彝事敗奔西天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222奉上諭羣臣議諡號立高廟衆人拒太原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321宇文士及疑是小人慕容幽蘭覓揮鞭自持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320拒忠言皇上又自慚委良吏孝恪巧扶御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198同門兄弟對酒談心異域主僕仰望日月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著宜假嗣續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10鳳鳥墜地誤入陋居 商人聞言更曉事理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四回新婚夫婦琴瑟和鳴 天命所致潛龍出水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難行篡逆揮刀弒君王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220大勳貴關門做居士浮浪子當街被人毆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239番邦監國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來唐365服仙藥導致泰山崩定年號話說貞觀盡312沙鉢葉護遇襲身喪職方郎中遠遊見故人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124使者山風談判救人 突利可汗壽盡薨逝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189段志玄領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計襲涼州131姚思廉請止新出行 苗山幽誤入拜女教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第94回苗懷仁蒙主賜祭肉房玄齡卜卦問前程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326魏夫子不幸謝塵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慚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202揮舞霜刀清理羌寇掃除積雪以誠祀天第84回蕭皇后淒涼返京兆楊政道服官入大內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第21回觀音婢豪言激將士魏夫子自嘆命難違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288鞠文泰陰謀舉大事白肥兒面君陳實情第八回秦府開張良禽入慕 懷恨娶親引火燒身181花朝節歌女醉平康 春社日居士聽譏諷第44回人無所依妖法時興萬事有常偶有跌宕184移心性西域迷幻術 守中道東土取經僧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兇263習觀想浮生得圓滿飲苦芥片刻養歡愉115生死籌碼黃粱一夢 貧富學子家教不同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第63回突利可汗來朝天子馬週上書以利主君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第十五回王世充客舍遭橫禍李建成奇謀定山東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
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229無常橫死小龜壽盡大道流行心何能依118道士鄉儒學難推進 芳華亭佛法在此身326魏夫子不幸謝塵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慚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319魏夫子病受宅新堂褚遂良上疏助皇嗣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兇129欽天監爲君解日食 李子和率兵平南獠163工部主事潛入北曲 大理寺丞親赴敦煌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252長孫後死薦房玄齡李承乾設計魏王泰103魏夫子御前陳心跡 隋烈士英魂還故鄉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213西平郡王復辟舊邦東宮承乾留守長安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第98回李孝恭上奏乞封禪蕭少傅請旨行冠禮212慕容伏允亡命磧中胡虜鉅奸死於馬下143浪人入廟風塵相隨 學士登科舉家慶賀第88回林邑王獻珠進妄言李大亮請旨停捐獻第28回李玄霸延嗣續香火封德彝事敗奔西天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222奉上諭羣臣議諡號立高廟衆人拒太原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321宇文士及疑是小人慕容幽蘭覓揮鞭自持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320拒忠言皇上又自慚委良吏孝恪巧扶御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198同門兄弟對酒談心異域主僕仰望日月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著宜假嗣續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10鳳鳥墜地誤入陋居 商人聞言更曉事理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四回新婚夫婦琴瑟和鳴 天命所致潛龍出水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難行篡逆揮刀弒君王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220大勳貴關門做居士浮浪子當街被人毆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239番邦監國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來唐365服仙藥導致泰山崩定年號話說貞觀盡312沙鉢葉護遇襲身喪職方郎中遠遊見故人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124使者山風談判救人 突利可汗壽盡薨逝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189段志玄領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計襲涼州131姚思廉請止新出行 苗山幽誤入拜女教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第94回苗懷仁蒙主賜祭肉房玄齡卜卦問前程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326魏夫子不幸謝塵世丘行恭食肉引自慚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202揮舞霜刀清理羌寇掃除積雪以誠祀天第84回蕭皇后淒涼返京兆楊政道服官入大內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265李世民圜丘祀昊天苗山幽青園遇羋嬡第21回觀音婢豪言激將士魏夫子自嘆命難違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288鞠文泰陰謀舉大事白肥兒面君陳實情第八回秦府開張良禽入慕 懷恨娶親引火燒身181花朝節歌女醉平康 春社日居士聽譏諷第44回人無所依妖法時興萬事有常偶有跌宕184移心性西域迷幻術 守中道東土取經僧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兇263習觀想浮生得圓滿飲苦芥片刻養歡愉115生死籌碼黃粱一夢 貧富學子家教不同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第63回突利可汗來朝天子馬週上書以利主君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第十五回王世充客舍遭橫禍李建成奇謀定山東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萍乡市| 黄梅县| 乌兰县| 平昌县| 茌平县| 建德市| 勃利县| 宝鸡市| 延吉市| 大洼县| 连云港市| 正定县| 汉中市| 上蔡县| 红安县| 临泉县| 江华| 乌鲁木齐市| 华蓥市| 黎川县| 胶州市| 伊川县| 彩票| 邢台县| 宜阳县| 清远市| 河源市| 金平| 九寨沟县| 秦皇岛市| 易门县| 尖扎县| 安宁市| 额济纳旗| 湖口县| 响水县| 赞皇县| 满城县| 遵义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