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二百八十 御駕親征

八月初四登基即位,八月十六過了中秋,中樞一切穩定下來。

這一天,應趙桓要求,中樞重臣全部聚集與御書房內。

“陛下,朝政初上正軌,事務任然繁雜……”何慄直言不諱地說道。

他是新任的御史中丞,負責督查百官,如今新舊交替之際,更要考察天下百官,實在是忙成了狗。

所以,趙桓沒事找事,讓他很不爽。

奈何,皇帝就是皇帝,沒有理由亦可召集羣臣。

無視何慄的怨念,趙桓道:“目下,朝廷十萬餘大軍與叛賊僵持於建康城外,戰事連綿不絕,東南百姓不堪重負。

朕意,爲早日平叛,朕當親征!”

“不可!”

“陛下新近登基,根基未曾穩固,如何能夠擅離中樞?”

“劉韐韓世忠等人都是忠臣良將,皆有才幹,雖然未曾拿下建康,亦是未曾落敗,何勞陛下親征?”

果然,御駕親征的打算剛說出來,衆人便紛紛表達了反對。

“蘇杭,國朝鉅富之地,財賦重地也!

今爲賊人佔據,此地賦稅必不能收,國用緊缺已是必然。

因此,更要早日平定叛亂。

明教賊人意志堅定,據城堅守實在難破,朕須得親自督陣以求早日破賊。”趙桓道。

御駕親征,乃是早就有的想法,肯定不能因爲諸臣的反對而停止。

“剿賊乃是臣下之事,陛下親去,地方官員、前方大將,必然事事請示,或要耽誤戰機。”範致虛勸道。

“卿之擔憂,其實不必。”趙桓解釋道:“朕即位前,正在征伐道州,也是經歷了兵事的,其中尺度,朕自有把握。”

鄭居中又道:“若陛下親征東南,中樞無主,政務必然滯怠,與國與民不便,請陛下明察。”

“無妨,朝中大小事情,諸卿自可處置,或有不能決者,可快馬加鞭送至前方,朕做處置。

想來,不會耽誤許多事情。”趙桓道。

見趙桓態度堅決,楊時好奇地問道:“區區草寇作亂,地方遲早平定,陛下爲何一意孤行那御駕親征事?”

鄭居中、範致虛的理由,其實十分牽強,並不能阻攔趙桓。

所以,楊時決定暫且不找理由,先弄清楚其中道理再說。

趙桓道:“原因有二。

其一,江南賊子策略高明,不搶掠百姓,只搶掠土豪士紳,行那均分土地之事,又喊出了免除稅賦之口號。

因此,百姓死心塌地,反抗劇烈。”

“陛下,均分土地事情,中樞已經應劉韐所請,予以承認,並不足慮。

至於免除稅賦,待到明年賊人財用不足,要麼搶掠百姓,要麼開始徵稅,其口號不攻自破,百姓自然會有怨言。”羅從彥道。

均分土地,中樞確實已經通過了追認。

這當然讓那些地主很不爽,卻無關緊要。

相對於蘇杭千萬百姓,幾千數萬地主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難搞的是免除稅收的口號。

明教口號:“追隨明王,永不納糧,進入明教,永無役徭。”

田稅徭役,一直是壓在農民頭上的兩座大山。

到了本朝,徭役已經轉化成貨幣形式的稅收,也是朝廷收入的大頭之一,百姓的負擔也是相當沉重。

不止如此,除了商稅外,明教把所有稅收一併免除。

如此,百姓當然拼了命的支持明教。

只是如同羅從彥所言,待打大戶的收入用完,明教自然難以爲繼。

到時候,要麼搶掠,要麼重新收稅,不可能有第三條路。

商稅?

道路不通,商旅絕跡,哪來的商稅?

“話雖如此,豈能等到明年?”趙桓問道。

衆人無言。

拖延到明年,中樞消耗太大,地方也會破壞的嚴重,不劃算。

“敢問陛下,第二個原因。”楊時道。

趙桓起身,踱步走了兩圈,道:“自從太宗後,歷代先帝勇武日漸衰弱。

真宗時,契丹人南下,幾乎兵臨開封城下,真宗驚懼不敢應對,幸得寇準等人力挽狂瀾,扶真宗親征,方得國朝無恙。

自此以後,再無皇帝親征,便是兵事也不再瞭解。

如今,各地叛不絕,外部風雲變幻,可謂內憂外患齊備。

若朕一味居於中樞,如何顯露勇武,如何爲後世子孫之楷模?

只有御駕親征,方能徹底平定內憂,再掃除外患,定朗朗乾坤。”

愚任起身,道:“按照慣例,皇帝親征,當有親王監國。

敢問陛下,意欲以何人監國?”

這話一出,衆人側目。

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皇帝親征,有可能遭遇危險而掛掉,因此要留個後手。

這個後手,一般是儲君,是故有儲君監國。

皇帝掛了,儲君繼位順理成章,也沒什麼好說。

只是如今,趙桓只有一個兒子,且未出月子,也未曾立爲太子,實在是不好設爲監國。

“此事,朕已經考慮日久。”趙桓道:“晉封崇國公趙諶爲檢校少傅、寧國軍節度使、寧王,立爲皇太子。

朕御駕親征時,爲保證中樞運轉,設輔政內閣輔佐皇太子監國。

內閣大臣選定七人,分爲首輔、次輔等,輔佐太子處理國政。”

“陛下,如此內閣權柄過大,若有變故,恐監國名存實亡啊。”羅從彥勸道。

“無妨,且聽完再說。”趙桓道。

他的目的,是把皇帝的偷懶神器輔政內閣弄出來。

原歷史中,明朝建文四年設立輔政內閣,初爲皇帝諮政機構,僅提出意見供皇帝參考。

此時,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爲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內閣大學士地位日益受尊崇,內閣的權力也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爲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至此,內閣已經成了實際的行政中樞。

但是,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

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對此,趙桓當然是有具體想法的。

三百三十九 殺子證道一百一十五 兩浙路安撫使二百九十二 搦戰三百四十七 兵出西夏七十三 實施三百五十一 大理亂起一百六十九 高俅出兵一百九十 大水圍城三百二十三 拼命二百五十一 外城開二百四十四 戰一百五十三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一百七十九 士大夫九十八 治貪三百二十七 契丹求援二百一十二 救人三百二十八 洪武元年一百八十二 遼使二百三十二 登陸道州三十七 錢不夠用三百四十六 西夏二百四十八一百三十一 秀州二百九十一 直上江寧三百四十八 放風箏三百一十二 雙王會面四十 待將來七十四 洪災三十四 分基地的打算十九 朝會二百六十五 王英犯罪二百七十八 登基六十九 上將三百四十八 放風箏五十 武鬥二百六十八 勸進三百三十八 旗開得勝一百八十四 贖地之議二百八十二 劫囚一百四十 榮與恥二百八十三 龐秋霞二百零一 顯示技術的時候九十五 進城一百九十八 藥不能停二百九十一 直上江寧二百六十四三百五十三 穩紮穩打三百四十九一百九十二 天命所歸?八 本宮說了算二百五十八 宮牆破八十一 荒唐一百一十九 幸得殿下出手二百五十七一百九十七 暴怒的趙佶二十八 討個開門紅二百八十四 不降則死二百九十六 二次賭鬥二百二十四 整編計劃四十三 火併三十六 幹勁十足二百六十三 局勢略壞二百八十 御駕親征三百四十二 降將的生活二百九十六 二次賭鬥二百九十三一百八十八 擴軍十九 朝會三十六 幹勁十足二百七十二 大軍進揚州七 立威一百三十四 捕鯨三百一十二 雙王會面二百三十二 登陸道州十六 被拒二百七十一 準備登基二百二十八 還是要做皇帝八十一 荒唐六十二 重整八十七 好個娘子三百四十六 西夏二百六十八 勸進一百零五 梟雄手段一百九十八 藥不能停二百三十六 馬城民事二百零一 顯示技術的時候二百七十七 喜當爹二百三十四 菜雞二百七十八 登基二百二十七 圖謀大理二百四十五 有人死七 立威二百二十九 道州變一百五十一 東宮近況二百二十九 道州變二百七十 反擊三百二十 雪天議事三百三十五 金人的迎接二百五十四
三百三十九 殺子證道一百一十五 兩浙路安撫使二百九十二 搦戰三百四十七 兵出西夏七十三 實施三百五十一 大理亂起一百六十九 高俅出兵一百九十 大水圍城三百二十三 拼命二百五十一 外城開二百四十四 戰一百五十三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一百七十九 士大夫九十八 治貪三百二十七 契丹求援二百一十二 救人三百二十八 洪武元年一百八十二 遼使二百三十二 登陸道州三十七 錢不夠用三百四十六 西夏二百四十八一百三十一 秀州二百九十一 直上江寧三百四十八 放風箏三百一十二 雙王會面四十 待將來七十四 洪災三十四 分基地的打算十九 朝會二百六十五 王英犯罪二百七十八 登基六十九 上將三百四十八 放風箏五十 武鬥二百六十八 勸進三百三十八 旗開得勝一百八十四 贖地之議二百八十二 劫囚一百四十 榮與恥二百八十三 龐秋霞二百零一 顯示技術的時候九十五 進城一百九十八 藥不能停二百九十一 直上江寧二百六十四三百五十三 穩紮穩打三百四十九一百九十二 天命所歸?八 本宮說了算二百五十八 宮牆破八十一 荒唐一百一十九 幸得殿下出手二百五十七一百九十七 暴怒的趙佶二十八 討個開門紅二百八十四 不降則死二百九十六 二次賭鬥二百二十四 整編計劃四十三 火併三十六 幹勁十足二百六十三 局勢略壞二百八十 御駕親征三百四十二 降將的生活二百九十六 二次賭鬥二百九十三一百八十八 擴軍十九 朝會三十六 幹勁十足二百七十二 大軍進揚州七 立威一百三十四 捕鯨三百一十二 雙王會面二百三十二 登陸道州十六 被拒二百七十一 準備登基二百二十八 還是要做皇帝八十一 荒唐六十二 重整八十七 好個娘子三百四十六 西夏二百六十八 勸進一百零五 梟雄手段一百九十八 藥不能停二百三十六 馬城民事二百零一 顯示技術的時候二百七十七 喜當爹二百三十四 菜雞二百七十八 登基二百二十七 圖謀大理二百四十五 有人死七 立威二百二十九 道州變一百五十一 東宮近況二百二十九 道州變二百七十 反擊三百二十 雪天議事三百三十五 金人的迎接二百五十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通州区| 南陵县| 鲁甸县| 普兰县| 夏津县| 泗阳县| 同心县| 进贤县| 涞水县| 红河县| 富阳市| 汕尾市| 荣成市| 松潘县| 榆中县| 舒城县| 惠东县| 嘉荫县| 大方县| 尚义县| 怀远县| 梁山县| 通许县| 波密县| 泾川县| 灵璧县| 电白县| 东平县| 梁山县| 抚顺县| 湘潭市| 平凉市| 双柏县| 阿巴嘎旗| 正蓝旗| 沈阳市| 承德县| 马山县| 五莲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