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更新上菜啦,讓大家久等了。”黑白兩路大軍,一南一北,兩龍探珠般指取林頓內陸的屏障雙眼,天牢關和鎖龍關。神聖同盟南線的戰事我們以後講,還是把目光回到北線看看撤退中的林頓軍及追擊的瑞曼軍。
撤退途中林頓軍的“品”字型,在三個“口”的轉換變化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消耗,人數越來越少,陣形越來越緊,騎兵都牽著馬,盔甲搭在馬背上,節約著馬力,徒步跟著步兵一起趕路,除了輕裝斥候四散撒在遠處,漫步行進並警戒放哨,剩下的都麻木前行,他們每天只休息4-5個小時,原有傷員的傷勢不斷惡化後,永遠留在了達頓草原,爲新傷員空出位置。後面的緊緊跟隨的瑞曼軍時不時咬上一口,如同狼羣般戲耍著他們。
林頓軍現在惡劣的形勢,一般分爲幾種階段,第一種也就是前面一直在說的撤退,這是有戰略目的,並保持著編制完整及一定士氣的;第二種是敗退,也有明確目標(知道往哪裡跑),但編制混亂、士氣低迷;第三種是潰敗,那就是徹底完了,沒有明確目的地,只是爲了保命的四散奔逃,編制自然也不存在了,將找不到兵,兵也顧不上將了,士氣就更不用說了,都談不上“士”這個字了,還哪來的氣。如果你想知道第三種情況的具體情景,建議你衝到在陸地上散步的鴨羣裡,大吼一聲“哪裡逃!”當然,你喊其他的話也行,不過那樣喊更能讓你體會出一種勝利者的心態。那就是:四散“殘敵”皆喪膽,“英雄”豪氣震乾坤。哇哈哈哈,爽不爽?
顯然,大家應該知道現在林頓軍已經瀕臨第二種狀態了,而第二種敗退和第三種潰敗的變化,取決於雙方的腿腳利索程度,一旦被追兵攆上迂迴包抄後或遇到埋伏被包了餃子,那就是一瞬間的事。林頓軍現在很危險,不過支撐他們信念的事,離目的地鎖龍關還有5天的路程,而且援軍蒼雷軍團還有1天就能匯合。
考驗是否是一個優秀指揮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是否能把握住戰局中稍縱即逝的關鍵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麼。瑞曼帝國作爲一個軍事強國,肯定有他的道理,要不怎麼會老打勝仗。畢竟參謀室裡算得再好,也得靠前線指揮官靈活操作,戰局瞬息萬變,難道千里之外還請示來請示去?你自己在第一線都弄不明白,指望後面的官老爺及書呆子給你出主意,那還打個屁仗。
瑞曼人在林頓軍剛出庫法城後,並不是沒把握打贏,但那時林頓軍精神抖擻、士氣高昂、思家心切,瑞曼人硬拼的結果只能是慘勝,那是不智。於是瑞曼帝國兩支騎兵在嘗試了一下後,和雪山軍團一起,毅然決定尾隨騷擾,等待時機,花費大量時間以及人力物力運送糧草他們覺得值。此刻,緊隨林頓軍的狼羣們,將這頭龐大的獵物,已經咬得傷痕累累,拖得疲憊不堪,狼羣們咧出了尖牙,終於準備致命一擊了。
瑞曼帝國陣營中,當雪松軍團押運的輜重車隊再一次匯合了前線的瑞曼軍,現在,五支部隊終於全部到齊。雪狼和雪風騎兵團現在損失最大,他們承擔了突襲騷擾的主要任務,現在加一起也就一萬多人,而雪山軍團在輔助他們的工作中,也有六千多傷亡,雪松軍團和雪暴騎兵團則是滿員編制,共計11萬多。扣除負責保護糧草的安全部隊,實際攻擊兵力十萬。
如果能順利殲滅大部林頓軍,那麼他們將直取鎖龍關,林頓軍的主力都沒了,還有什麼可以擋住瑞曼人前進的步伐。如果不順利決不糾纏,回撤庫法城,準備動手對付忙著在攻打天牢關的神聖同盟,趁這個小痞子後方空虛,將其踢出這盤棋局。到時候得中原者得天下,瑞曼帝國將再一次登上輝煌的頂峰。
瑞曼人面對著兩盤最喜歡吃的菜,頗有些舉旗不定,選擇了折中路線,機會成本差不多,確實挺爲難的,這也是由於前線的雙首腦產生的分歧,沒有一鼓作氣,破釜沉舟的選擇一條路走到底。
索萊爾主張集中精力,先取蒙森城,首先攻擊距離近,便於兵力調配和指揮。其次神聖同盟是瑞曼帝國問鼎中原最大的隱患,現在那麼好機會出現,浪費實在不該。最後,就算取下了林頓帝國,瑞曼帝國消化需要一定時間,無力對神聖同盟構成危險,而林頓叛亂勢力必將勾結和壯大神聖同盟,養虎爲患啊,一旦瑞曼帝國兵力大量陷在林頓帝國,而壯大的神聖同盟和菲克蘭帝國合作,瑞曼帝國在中原將付出很大的代價。
龐貝元帥則認爲,如果沒有在千載難逢的機會下吞併掉林頓帝國纔是失誤,一旦林頓帝國死而不僵,堅守內陸,那麼在瑞曼帝國對付神聖同盟時,必將恢復元氣,屆時,敵我雙方的實力是此消彼漲,再想吞併林頓帝國,那又需要5-10年,而5-10年後的形勢誰能預計呢?還會有那麼好的機會嗎?再說了,順利取下林頓帝國後,那就徹底包圍了神聖同盟,只要堅守各處重要地區,遏止神聖同盟的勢力擴張那還是有一定把握的,沒有地盤也就沒有人,他們想飛速發展談何容易。而且對付林頓帝國反叛勢力方法有很多,談判、拉攏、鎮壓都行,瑞曼帝國的兵源也可以在林頓帝國就地打散補充,談不上陷入林頓帝國。中原不就是一個孤零零的蒙森城地區麼,只要2-3年的消化發展,足可以將他們趕回老巢,繼續當他們的山賊。
雪域城裡,斐德列和索倫都考慮著前線兩人的上書,斐德列略傾向於龐貝,不過意見書上太多的正面預期,少了些負面影響下的後果,不過符合瑞曼人的性格,取勝之道在於勢,任何事都沒百分百把握,既然贏面比較大,畏畏縮縮、瞻前顧後能幹什麼大事,機會都在等待中錯過。
索倫則更多的思考著索萊爾的建議,未算勝,先算敗,立於不敗之地後,先小後大,穩紮穩打有道理。國之戰不在於兵勢,在於綜合實力的多因素考慮,一口氣打完還過不過日子了,中原控制住就有錢糧馬鐵的補充,遏止交通要道可以限制他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通過關稅調整可以控制他國商品物資的生產結構及價格體系,如果留個缺口在那裡,讓他們三點連成一線,瑞曼將無法壟斷而獲得最大利益。
兩個方案都有道理,綜合一下挺不錯的。人一旦猶豫後,便情不自禁的選擇折中,心中自然浮現出:“要不先試試這個吧,如果不行,再選擇另一個,反正也沒多大損失。”或者“兩種都可以試試,如果有意外情況出現,那就幸福了,這買賣只賺不賠,有什麼好怕的。”後方在給前線四個字“見機行事”中,繼續猶豫和斟酌,
前線的瑞曼軍將領在草原碰頭商議後,在戰略大方針下,毫不猶豫的在北線發起了對林頓軍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