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路線其實在某種情況下還是不錯的,畢竟中庸路線能保證自己的軍力的一種暫時性質的平衡,在水上面和陸地上面都是能有和別人一拼的本事的,而且中庸路線相比較而言投入的經費也是最少的一種路線,這點事毋庸置疑的。
不過大唐帝國卻還是嚴重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國亂世時代的合縱連橫,要知道之前一直都是和大明帝國聯合的大唐帝國根本的沒有想到有一天明帝國也會想著自己兵戎相見的,雖然唐帝國的水師能在內河上面和對方拼一個你死我活的,但是削弱是在所難免的一件事情了。
其實這一次明帝國對於出兵和不出兵朝廷上上下下的意見也是十分的不同的,畢竟明帝國和唐帝國一直都是結盟的好朋友,雙方都是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大漢的,最後讓大明帝國下定決心出兵的還是因爲唐帝國佔據的宜昌的位置過於的重要。
要知道宜昌之下的長江變得平緩了起來,宜昌也是長江的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一個分界線,可以說只要是一場控制在人家大唐帝國的手裡邊那麼唐帝國的水師進能攻擊,退能防禦,這對於一向崇尚海權的大明帝國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相比較而言大漢帝國那邊的威脅自然的明帝國也是思考好了,畢竟大漢帝國在強盛,陸軍在厲害那麼大漢帝國也是經不起來雙線的折騰的,而且自己已經調集了海上面的巡邏艦拱衛自己的水面防線。
確實的大漢帝國也並沒有攻擊大明帝國的意思,倒並不是因爲大漢帝國的軍力不行,相比較而言大漢帝國其實還是最害怕的還是唐和明的聯合,這樣一來的話的那麼大漢帝國不僅僅在水上面失去了優勢,在陸地上面的優勢也會損失很大的。
思來想去的大漢帝國也只能是放棄了這一次持續性的進攻大唐帝國和大明帝國兩個國家的想法,畢竟這樣做真的過於的冒險了,一旦是自己失敗的話那麼自己的國家的領土說不定都將會不保。
很多的時候國家之間的戰爭就是如此的,牽一髮而動全身,自己必須要保持百分之一百的警惕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軍力在最完美的狀態之下應付所有的戰爭,不然的話自己的軍力一旦是的不能支撐下去那麼自己的國家就將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就在這三方都已經對這對方做好了戰爭準備的時候忽然間唐帝國和南蠻人之間關係變得越發的微妙了起來,要知道唐帝國和南蠻人已經對峙了這麼長的時間了雖然偶爾的擦槍走火但是確實總是沒有爆發什麼大規模的衝突,這讓明帝國和漢帝國都是感覺到一絲的無奈的。
要知道這兩個國家打出來的名義就是幫助南蠻人的,現在南蠻人並沒有受到人家唐帝國的入侵那麼自己若是主動的開戰的話那麼豈不是自己就是去了道義,很顯然哪一個國家都是不想在道義上面站住腳的。
其實現在的唐帝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分歧,要知道經過了武媚孃的再三的考慮之後最終還是通過了狄仁傑之口把皇位繼承人的事情給說了出來。
很顯然這件事情如同是重磅炸彈一樣的落在了朝廷之上,特別是李姓宗族的人對於這件事情表示嚴重的不知情和否定,畢竟皇位繼承人已經是準皇帝了百年以來都是沒有發生過皇位繼承人要陰謀篡權的事情的,對於成大神的推測皇位繼承人或許還是活著的事情李姓宗族更加的予以否認。
朝廷內部忽然間變得緊張了起來,這樣的不是統一的朝廷根本的就不可能發動什麼對外的戰爭,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大唐帝國的朝廷內部宣揚了出來,只不過內部依然還是紛爭不休的。
由於這件事情真的是過於的巨大了,所以說大唐帝國內部的官員們紛紛的表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不過卻還是有一小部分表示這件事情或許真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只不過這一小部分人很快的就受到了攻擊特別是李姓宗族的攻擊。
其實武媚娘也是知道自己只要是說出來這一件事情那麼必然的將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但是說實在的武媚娘真的是沒有辦法不說出來這件事情,畢竟這件事情關係重大,一旦是孟獲說的是真實的事情的話那麼必然的武媚娘要對於李姓宗族來一次徹查。
不過這樣一來反正是邊境上面的軍事力量雖然看起來還是十分的強大,但是由於朝廷之內的意見的不統一自然的對於邊境上面的問題也就是漸漸的疏於防範了,如此一來的話邊境上面的對峙暫時的就變成了雙方的一種和平對峙。
明帝國和漢帝國對於突然間發生瞭如此的事情表示自己不能理解,雖然雙方都是派出了自己的諜戰人員去那裡打聽消息,只不過很可惜的事情就是這件事情還是大唐帝國機密的事情之一,一般的人員是根本的不能打聽到的,那些諜戰人員打聽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這下子可是真的讓漢帝國和唐帝國犯了難,若是繼續對峙的話那麼每天消耗的金錢都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若是現在撤兵的話那麼自己的軍隊難道是旅遊的嗎?之前花的錢就扔到了水坑之中了嗎?反正是不管是明帝國還是漢帝國現在都成爲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
其實現在最痛苦的就是三個國家的後勤給養部門,要知道現在三個國家每天的軍費軍糧開支都是相當的巨大的,這個年代的交通什麼的都是不發達的,可以說給養部門運送的東西十分之三都是在路上面都是被消耗的。
時間悄悄地流逝,很快的就已經是一個月之後的事情了,無疑唐帝國內部還是在對於這件事情的真僞表示懷疑的時候大漢帝國首先是頂不住壓力撤兵對峙的前線了。
不得不說這場對峙也是一場經濟上面的比拼,要知道大漢帝國的經濟能力是三個國家之中最薄弱的,相比較而言唐帝國人家是本土作戰,自然的有很大的優勢,大明帝國人人家的經濟能力最強盛,自然地強大的經濟對於海軍的消耗還是能承擔得起的。
可以說若是這樣繼續的毫無節制的對峙下去的話那麼大漢帝國本身就不是這個強大的經濟遲早會被人家給拖垮的,這一點上面似乎明帝國和唐帝國達成了一個共識,畢竟明面上看起來這一次明帝國和漢帝國暫時的行動一致,但是卻也並不是那種真心的同盟關係,雙方之間還是有不可調和的分歧。
可以說這一次的霍去病算是真的十分的惱怒,要知道自己空有雄兵十分,一身的武將計但是卻遲遲得沒有等到皇上給自己下達的攻擊的命令,說實在的霍去病對於這一次的撤兵真的是十分的不理解,或許在堅持下去也是能有轉機的。
其實大漢武帝那裡不想堅持呢?只不過很可疑的事情就是若是大漢武帝想要堅持的話估計自己的財政部長就要給自己撂挑子不幹了,要知道這一個月的時間軍費開支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繼續下去的話那麼大漢帝國中央經濟的崩潰也是遲早的事情了。
權衡利弊之下武帝才決定讓前線的人撤退回來,這樣一來的才能讓自己的經濟得以進一步的恢復,其實武帝何嘗的不知道自己的經濟能力並不如其他的兩個國家,說實在的之前武帝還是真的沒有把經濟因素看的重要,不過這一次武帝若是真的能好好的反省一下的話那麼大漢帝國的經濟的騰飛也是旦夕之間的事情了。
河套平原可以說就是因爲之前的七年漢匈戰爭才收復回來了地方,不過很顯然這個地方卻也並不是那麼的安寧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匈奴人又一次的出現在了大漢的視線之中,要知道不幹事大漢的將軍還是大漢的百姓都認爲上一次的七年漢匈之戰可以說已經讓匈奴人元氣大傷了,按照道理不應該這麼快的捲土重來的。
不過匈奴人人家還是真的做到了,而且這一次的匈奴人來勢洶洶,似乎由於有一種一些上一次之仇的感覺,河套平原上面對於大漢帝國的軍隊的屠戮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當大漢帝國的北方軍團的正規軍隊趕到河套平原的之後只見到這三十三個給養士兵的頭顱都被人家割下來整齊的擺放了起來,身子面朝北方以一種極度的屈辱的姿勢擺放著,據說這種姿勢是讓人永世不得超生的意思。
面對著這些昔日的戰友,這批士兵的心中除了憤恨還是憤恨,不過現在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事情因爲上面沒有命令,只能把自己的這些戰友的屍體收拾了起來,不過一股熊熊的怒火在這些北方軍團小夥子的心中燃燒了起來,匈奴人要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