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加入國民革命軍,跟隨馮玉祥、孫連仲在甘肅、青海
一九二七年,馮玉祥的西北軍部隊入甘後,在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下,父親辭去華亭縣小學教員職位,抱著滿腔熱血,踴躍報名參軍。一入伍,便在馮玉祥部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部當宣傳科員。
—九二九年部隊進入青海,孫連仲任青海省主席時,父親任青海省黨部幹事。一九三零年,父親在孫連仲部第五路軍總司令部指揮部先後任中校科員、上校科長。從此和孫連仲結下了不解之淵。
就早年參加國民革命軍西北軍,在孫連仲部隊甘肅、青海的一段歷史經歷,父親以“孫連仲在甘、青的一鱗半爪”爲題,寫下了一篇回憶文章,發表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中。
《孫連仲在甘、青的一鱗半爪》
秦懷璽
孫連仲,河北雄縣人,幼年即投身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由於馮玉祥賞識他“忠實勇敢”,逐漸擢升爲團長、旅長、師長、第八方面軍總指揮。在孫連仲部奉調到甘時,我參加了總指揮部宣傳處的工作。
一九二八年,孫連仲部在河南平漢線地區和直、奉軍作戰勝利後,適值西北軍在甘部隊大多調赴豫、陝一帶,當時甘肅省主席劉鬱芬部主力只剩二十五師戴靖宇一部及一些零星補充隊伍。而任河州(臨夏)鎮守使的趙西聘,因爲殘酷橫暴,引起地方**。西寧方面的回族武裝力量,便乘機擾亂西北軍後方。
馬仲英先在循化繳了西北軍的少數槍技,糾合衆人起事。繼到循化、河卅交界處的大來加山,解決了西北軍一個連,聲勢壯大起來,就率衆進抵河州,發動反西北軍的戰事。接著,西寧的青馬隊也跑出來,開到河州打西北軍。
趙西聘兵力單薄,困守河州,恐慌萬狀。同時,涼州(武威)鎮守使馬廷勷,又與西北軍劉志遠團發生了戰事。河州、涼州一帶人民,受了回漢統治階級的挑撥指使,演成回漢仇殺局面,以致蘭州城內也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因此,是年夏,又將孫連仲部由河南調來甘肅,應付河、涼事變。
孫連仲部到達蘭州後,即分分兵兩路向河州、涼州地區進軍,打擊回族武裝力量,嚴厲鎮壓回族人民。在孫部經過永登滿城時,沿途死屍堆集,一片悽慘景象,令人不忍卒睹。
部隊進到古浪縣城時,因北伐軍鄭州會師後,蔣介石背叛革命,進行反革命活動,清查各軍宣傳處共產黨員,將總部宣傳處予以撤銷,爲此,我即離開宣傳處到軍部任中校科員。
是年冬天,孫連仲終於憑藉高樹勳、安樹德(回族)、魏風樓三個師和劉鬱芬部二十五師的兵力,將河、涼兩州地區的回族武裝力量基本上擊潰,並進行了殘酷血腥的鎮壓。部隊看見回民聚集或逃跑,不分男女老幼,盡行屠殺。其中最兇狠最殘忍的要算二十五師師長戴靖宇和副師長李鬆昆了。
河州事變初起,李鬆昆派秦發生、陳海量等四個營,由唐汪川、牛心山、柳樹灣一帶側擊回族武裝力量及西寧來的青馬隊。而柳樹灣一役,最爲激烈,屠殺之慘,真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李鬆昆親自帶領的一部主力、七十四旅李仲斌部的三個營,由臨洮進兵。四十九旅趙席聘部陳保江的一個營及劉兆祥部,到了河州,在八坊、尕興集、雙城等地,更是瘋狂屠戮,慘絕人寰。
後來我石南京遇到李鬆昆,他還洋洋自得地說:“我在甘肅剿匪,最恨‘回回’,在作戰中一次就屠殺了一千多人。”
孫連仲在擊潰了回族武裝力量後,即回到蘭州和清朝端王的女兒羅毓風結婚,不久又被任爲青海主席。國民黨中央派田崑山爲青海省黨務籌備委員,帶李天民、郭學禮、康問之、翟玉航、尹尚謙、馬永安(河南人,到西寧後任青海省軍民聯合處處長)等前往青海工作。當時馬麒、馬麟等地方軍閥頗爲震驚,西寧附近的回旅部隊和回旅羣衆也**起來。孫連仲除派派隊分赴各縣進行搜剿和殘酷鎮壓外,並把主力部隊集中在西寧城郊,耀武揚威,以資鎮懾。
一九二九年一月,孫連仲在就任青海省主席就職時,調集部隊在街頭巷尾嚴密警戒,同時將炮兵集中會場,連續鳴炮,聲如雷動。在場的馬麒、馬麟等都被懾服。其他地方統治人物,更是驚慌失色。
是年秋,青海地方戰亂平息下來。由於青海省建設廳長馬麒暗中送錢送禮,進行活動,孫連仲便發表馬麒之子馬步芳爲旅長,用以籠絡。
孫連仲在青海十個月,以血腥統治手腕,鎮壓了地方回旅武裝力量,並大肆搜刮青海土特產,如鹿茸、麝香、藏紅花以及黃金玉器等珍貴物品。他的軍法處長嚴樂詹,用嚴刑酷法,掠獲的財物更是不計其數。
一九二九年,蔣介石利用編遣會議,裁汰西北軍的部隊。馮玉祥便將所部撤回鄭州以西地區,與閻錫山會晤,醞釀討蔣戰爭。當時劉鬱芬已調往陝西,於是又將孫連仲調回甘肅。孫臨走時,接受了馬麒二十萬現洋的“禮物”,青海省主席一職便由馬麒接任,不久馬麒死去,又由其弟馬麟接任。
同年十一月,孫連仲在蘭州就任代理甘肅省主席職,並發表袁其祓爲省政府秘書長,鄧德堂爲財政廳長,張愛鬆爲教育廳長,田鎮南爲總參議,同時頻繁更動各縣縣長。
孫連仲代理甘肅省主席三個月,在政治上並無新措施,仍沿襲劉鬱芬的作風,徵兵徵糧,加重人民負擔。特別是在徵兵方面,搞得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當時老百姓把徵兵叫做抓壯丁。而抓壯丁就意味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真是羣衆的頭等災難!由於孫部來甘接連打仗,部隊傷亡很大,嚴令各縣縣長就地徵集大批青壯年,填補缺額,擴充實力。到孫離開甘肅時,所屬高樹勳、魏風樓、安樹德、及李鬆昆四個師中,甘肅青壯年約佔三分之一以上。
民國十八年,甘肅發生自然大災害,最後發展到人吃樹皮草根甚至人吃人的嚴重程度。面對如此重大的災難,孫連仲沒有積極採取有效的救濟和撫卹,僅僅爲了掩人耳目,沽名釣譽,派他的軍需處科長孟企三,以地方的豐黎社倉些許存糧,在蘭州東關外“放粥”。無奈粥少饑民多,不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反而引起蘭州附近各縣饑民齊來搶食,擁擠爭奪,亂成一片,結果擠死踏死了好些人,還有許多人被活活餓死。這些死了的饑民都被埋在“萬人坑”裡,據估計,民國十八年,甘肅全省餓死的人約在一百萬以上。
西北軍剛入甘時,由於部隊作政治工作的多系共產黨員,劉伯堅曾任馮玉祥的政治部長,宣傳革命,目標鮮明。同時馮軍軍紀嚴明,羣衆對西北軍還很同情。後來國民黨清黨,共產黨員離開了西北軍,因此政治方向不明確,在甘肅釀成民族仇殺局面。再加上民國十八年嚴重的大旱災和西北軍不斷的徵兵徵糧,人民已苦於飢寒交迫,掙扎在死亡線上,所以對西北軍的同情就變成了無比的仇恨。
一九三0年三月,孫連仲離甘,甘肅以王楨代理省主席,省政由八大委員會負責,省府各廳局長仍多爲西北軍老人。孫部離甘東下時,還派孟企三拿著孫連仲的名章,在沿途各縣索要款項。地方駐軍開走,也以“開拔費”名目要款,如獨立師張自忠部開走時,就向天水縣要了十萬現洋。部隊出發時又大量徵集民間車馬、駝騾、驢子等,到潼關後一律變賣。有些車畜主人跟到中途,怕被拉去當兵,早就溜走了。
部隊中營長以上的軍官,離甘時大多帶著家眷、資財,後面跟著衛隊。隴東地方武裝陳珪璋、黃得貴等在部隊東進時揚言,要西北軍把甘肅的子女、玉帛留下來,方讓過去。實際上大兵過境,威風凜凜,他們雖然遠遠看到車載累累,但自己力量有限,無可奈何,只有暗恨而已。
孫連仲離甘前,奉令將部隊番號改爲第五路軍,以趙大璞爲參謀長,轄高樹勳、魏風樓、安樹德、李鬆昆四個師,於三月底開到陝西,轉平漢縣一帶與蔣介石作戰。
以上這段文字也包含了父親這一時期的經歷。經父親後來回憶,當閻馮討蔣戰爭打響時,孫連仲還在西寧舉行了盛大的討蔣誓師大會,當時禮炮齊鳴,聲勢十分浩大。
孫連仲
(孫連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魯,中國河北雄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著名抗日戰爭將領。
1926年馮玉祥之西北軍在五原誓師,改稱國民聯軍並參加南方國民革命時,孫已因功累升至師長。1927年國民聯軍改爲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孫爲第九方面軍指揮,在北伐中與張作霖奉軍作戰,屢有勝果。1928年初調往平定甘肅、青海一帶,年底被任爲青海省主席,後改任甘肅省主席。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後,孫率部離開甘肅赴河南。閻馮討蔣失敗後,孫連仲部改爲第二十六路軍,以孫爲總指揮,同時兼任第二十五師師長。
1931年,第二十六路軍被派往江西,參與第二次及第三次圍剿****,12月,
孫部下趙博生、董振堂等人在孫連仲告假離開時,舉行寧都起義。1932年初,孫部被縮編爲第二十七師。
1938年3月,日軍以精銳沿津浦線南下徐州,第二集團軍調往第五戰區增援。在李宗仁指揮下,孫連仲部負責防守臺兒莊。3月底,日軍以機械化部隊正面進攻臺兒莊,孫連仲及部下並死抵抗。經過接近一星期戰鬥後,孫部接近傷亡殆盡,而終阻敵於臺兒莊,完成對日軍合圍,****亦獲得對日作戰的首場戰役勝利。
1942年,孫被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長官則爲陳誠。1943年數次於湖北擊敗日軍攻勢,並於年底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1949年3月赴臺灣,任總統府戰顧問,後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1990年在臺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