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嚴河扛票房這件事是怎麼說起來的?
回想一下,好像就是從《三山》開始的。
那部電影,第一輪放映的時候,就賣了八千多萬,之後幾次重映,總票房已經過億。
雖然他只客串出演了十五分鐘,但是,當時整部電影都是圍繞陸嚴河那十五分鐘的表演來做了重點宣傳。
之後,《暮春》在國際獲獎和“天臺告白”的營銷活動之下,賣出6億多的票房。
《榮耀之路》開啓超長點映,其實就是參照北美的“小規模放映”,用“限制上映影院數”保上座率,從而保住排片,拉長宣傳戰線,用北美頒獎季的暴光來一點一點地收票房,最終長達五個多月的上映期,日票房最高也就是破千萬,最低的時候,每天幾萬元,但最終票房卻破了2億。
再之後,就是《情書》,《情書》也是因爲找到了一個能夠引起社會共鳴的營銷點,再加上國際獲獎的噱頭,賣出了超過10億的票房。
實際上,陸嚴河“扛票房”這個名頭,更多的是來自他在文藝片領域的表現,而不是商業片。
而他這個名頭扛得這麼瓷實,更是因爲商業片賣座是應該的,文藝片賣座纔是奇蹟。陸嚴河卻能一直複製奇蹟。
滿打滿算,《熱帶雨季》是陸嚴河的第四部文藝片。
靈河一直在宣傳營銷中強調,《熱帶雨季》是文藝片,票房不是第一目標,能夠拿幾千萬票房,就足以回本大賺,這樣的轟炸式宣傳下,很多人都形成了《熱帶雨季》進入國慶檔,確實只是想要“喝點湯”而已的印象。
可是,如果它又是一部《暮春》和《情書》那樣陰差陽錯踩準了社會性議題、掀起全民討論的電影呢?
現在有多少觀衆會因爲看到陸嚴河,選擇相信他的品味,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
這是誰都無法預測的。
因爲陸嚴河的基礎盤,很難測量。
而就在《熱帶雨季》上映的前一天,電影打出了他們宣傳戰中的王炸——
導演黃天霖和電影中的母親秦淑蘭出現在了央臺的一檔訪談節目,聊起了馬來西亞華人們的“前世今生”。
當年先祖爲什麼會去馬來西亞。
現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對於祖國又是什麼樣的認知。
大家在一代代的傳承中,爲了讓中華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做了多少努力。
最後回到電影。
《熱帶雨季》講的就是一個非常尋常的、在馬來西亞生活的華人家庭的故事,和中國大陸萬萬千千的家庭故事一樣,同本同源,割不斷的血緣關係,離開了的人,也在被等待著回來。
-
“他們竟然玩這一套!”
這一次國慶檔,被視爲票房冠軍爭奪者的兩個頭部電影,一個是儒意影業推出來的喜劇電影《龍的傳人》,賈龍主演。
另一個是龍巖影業推出來的科幻電影《補神行動》,雖然沒有那幾個位於第一梯隊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主演,但這部電影從立項之初就備受關注,因爲的國內頂級IP改編,釋放出來的預告片,電影裡的畫面、特效,都讓人震撼。
在這兩部電影之後,還有程石硯主演的一部動作警匪片《井中電》。
陸嚴河主演的《熱帶雨季》看上去跟這幾部電影,確實沒有什麼競爭力。
陸嚴河也真的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跟這幾部電影競爭票房。
在他心中《熱帶雨季》能夠在這樣的大盤裡混到一個億的票房就謝天謝地了。
誰知道,央臺突然主動聯繫他們,想要做那麼一期訪談節目。
一聊,人家說,是溫生明跟這檔節目的總導演關係很熟,就提到了在國慶節的時候,選擇這樣一部電影的主創陣容,做這樣一個選題,應時應景,也有社會意義。
陸嚴河都沒有想到,溫生明竟然會在背後幫他。
這一刻,陸嚴河忽然想到了他在《定風一號》殺青的時候,溫生明所說的那句“我會一直看著你”。
原來“看著”是這個意思嗎?
央臺的訪談節目,影響力可以大,也可以小,但是誰都不會說,這個節目的覆蓋範圍小。
在現在的這些媒體中,真正能夠大範圍地覆蓋到中老年羣體的,只有央臺。
更不用說,央臺在各個平臺的官方號,粉絲數一樣誇張,多得驚人。
他們想要宣傳什麼東西,覆蓋率那是驚人的。
儒意影業和龍巖影業的人這一刻都沒有忍住,大爆粗口。
因爲《熱帶雨季》“不講武德”。
事實也證明,央臺這檔節目一播出,各種切片就開始滿天飛了。
還沒有一部電影,是以這種主題來做宣傳的。
海外華人,同根同源。
明明只是一部非常小衆的、講私人情感的電影,結果突然就戴上了主旋律的帽子。
在儒意影業和龍巖影業都很著急——擔心《熱帶雨季》逆流而上的時候,陸嚴河其實也有點擔心這個宣傳翻車。
《熱帶雨季》可是一部跟“主旋律”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電影。
現在所扯的“海外華人,同根同源”,完全就是在這個階段掰出來的。
它當然是存在的,真實的,可這不是《熱帶雨季》要表達的主題。
這樣宣傳,不會讓很多觀衆看完之後,覺得“文不對題”“貨不對板”嗎?
陸嚴河把自己的顧慮發到了宣發羣裡。
宣發羣裡的同事則迴應:我們接下來會加大對電影主題的推廣的。
國慶檔第一天,《熱帶雨季》這部文藝片,靠著陸嚴河的影響力,以及這部電影在前期宣傳和點映中顯示出來的市場潛力,也拿到了12%的排片,在國慶檔上映的影片中,排在第四。
當陸嚴河睡醒的時候,《熱帶雨季》的首日票房(加上當日的預售)已經突破了1800萬,排在日票房第四位,跟排片率持平。
陸嚴河長吁一口氣。
看到1800萬這個數字,他就知道,“混口湯喝”的策略成功了。
這部電影,陸嚴河沒有跟劇組他們一起去跑路演。
一是太費勁了,陸嚴河不想折騰,二是這部電影路演的主題,跟他關係不大,他不出現比出現好。
路演是由黃天霖帶著正在休國慶假的黃峰小朋友和秦淑蘭在跑。
他們作爲海外僑胞的身份,在現場跟大家交流海外華人的生活,順便再講一講《熱帶雨季》這部電影。
首日,《龍的傳人》票房9500萬,《補神行動》票房9200萬,《井中電》票房只有4200萬,《熱帶雨季》票房2300萬。
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熱帶雨季》鬆了口氣,因爲這一次的宣發策略,有點兵行險招,但是,能夠首日就拿2300萬,證明這個宣發策略成功了。
而其他的電影鬆了口氣,是因爲《熱帶雨季》沒有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爆出一個驚天大冷門,把他們所有這些大片都給幹趴下了。
陸嚴河都不知道他們對他有這樣的忌憚。
講實話,一部文藝片,甚至都不是類型片,上限就在那裡擺著,他們的擔心未免太多餘了。
就在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卻也不出意料的,有一些黑子開始大作文章,說陸嚴河的票房號召力不過如此。
首日只有兩千萬多的票房,簡直就是大撲特撲。
陸嚴河在每一部電影上映的時候,都會被人拿著一些數據說“大撲特撲”。
實際上,所有拋開影片類型、上映檔期和競爭對手、空談票房高低的行爲,都是耍流氓。
《熱帶雨季》的製作成本不超過兩百萬人民幣,早他媽賺回本了。
靈河取得中國發行權的採購價是100萬美元。
可以說,就這個首日票房,加上之前電影的票房,直接就回了本,開始盈利。
陳梓妍安排了好幾個營銷號去做“內幕分析”“成本分析”等等,引起大家對《熱帶雨季》製作成本的注意,隨後去重點強調,這部電影的回報率。
要知道,《熱帶雨季》在北美五館上映,首日單館直接破萬,成績一樣喜人。
最關鍵的是,次日,《龍的傳人》和《補神行動》兩部電影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下滑,《井中電》更是因爲口碑一般,票房迎來腰斬,而《熱帶雨季》卻逆跌了,十月二日的票房拿了2500萬,上映兩天,票房突破了5000萬。
從走勢來看,《熱帶雨季》也許有可能在國慶檔拿下票房第三的位置。
《井中電》的口碑崩得有點厲害,如果第三天的票房繼續崩的話,那就真有可能最後這部電影只能拿到2億出頭的票房了。
《熱帶雨季》卻是在國慶之後,有一個非常長的窗口期。
再無大檔期了——
意味著,沒有大片再來蠶食排片空間,《熱帶雨季》可以保持著一定的排片,慢慢收割票房。
而國慶期間,除了央臺的訪談節目,正在熱播的《年輕的日子》在兩期節目的中間,都播放了《熱帶雨季》的預告片。
不僅如此,《跳起來》全渠道推軟文來宣傳不說,辛子杏執掌的葉脈網,也做了《熱帶雨季》專題策劃,邀請海外華人在葉脈網講述自己的家族故事。
白雨也邀請《熱帶雨季》劇組,參加了她即將推出的文學雜誌編輯部舉辦的“馬來西亞的文學與影視藝術”研討,包括石夏老師在內的多位當代文壇巨擘,都出席,並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在研討會上討論。
多方聯動,這樣的宣傳資源,對於其他電影來說,想要砸下來,沒有個數千萬肯定是砸不下來的。
甚至還不是錢的問題,像白雨做的那個研討會,那幫作家,一般人都請不來,人家也不缺錢。
關鍵還是他們這一幫人能夠帶動的讀者,以及這個羣體基本都擅長於“叭叭”的特點,在接下來的互聯網生態中,對《熱帶雨季》這部電影的推廣作用。
《熱帶雨季》免費獲得了這一切宣傳資源。
無他,只因陸嚴河爾。
儒意影業也好,龍巖影業也好,都羨慕得眼睛發紅。
甚至有一個電影製片人公開發了微博:拿什麼跟陸嚴河競爭,只要是他的影視劇,那麼多人幫他免費宣傳,動不動就是一個文化現象出現了,《熱帶雨季》這個電影都能每天賣兩千萬多的票房,除了他,誰能做到?
話裡話外都很酸。
陸嚴河想了想,轉發了這條微博,以圖片形式寫了一篇長文:
——感謝我的女朋友,把我們無心插柳做的一本雜誌,做成了現在的規模。
——感謝我的同行、朋友和同學,各有各的能耐,自己放光發熱,還通過自己的領域幫我發光發熱;感謝我一路遇到的老師們,默默地幫我牽線搭橋,不斷扶持我,支持我。
——還好,這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行業,當我提出也許國慶檔這麼大一個檔期,十個人裡面也許也有一個人想看文藝片,如果有一部電影可以滿足這一個人的需求,加起來也是很多人,宣發的同事們經過市場調研和測算以後,支持了我的想法。
——事實證明,我們中國人這麼多,需求也很多樣。
——我喜歡這個由不同的電影組成的大檔期,每個觀衆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電影。
——我喜歡這個百花齊放的行業,我們不模仿別人,只做自己,有的時候,即使只是一朵小小的花,因爲開在了人頭攢動的街角,所以也讓一些愛花的人駐足,來欣賞這朵小小的花。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創作者創作的意義,只要是我們用心創作的東西,總有人爲我們駐足。
-
“你們跟陸嚴河比什麼比?你們有什麼可以比的?”
翌日,龍巖影業的內部視頻會議,黃總直接吐槽,或者說,大罵:“你們是比他有文化,還是比他身邊的那一幫人有文化?”
黃總之所以吐槽,是因爲龍巖影業推出來的《補神行動》,昨天在宣發上出現了一個非常昏頭的招數。
《補神行動》的一個宣發人員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小花固然美麗,但是支撐這個行業發展的,只能是大樹。龍巖影業一直在做的是種樹的事情,這更艱辛,更有挑戰,但是,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長成森林?!?
這不是某個人義憤填膺之語,這是《補神行動》的宣發組策劃出來的一個“蹭熱度”式宣傳策略。
目的是激起觀衆們的愛國情懷,以及把《補神行動》這樣一種工業的進步和升級,再一次強化到觀衆們的印象中。
結果就是,引來了一衆嘲諷。
黃總氣得一大早就開視頻會議罵人:“說了多少次,不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己說自己是產業化代表,誰他媽理你啊!《補神行動》明明各方面的口碑都很好,觀衆也都在夸特效做得好,確實是大片,形勢一片大好,你們非要再往自己臉上補妝,不知道越補越濃?。俊?
黃總又罵:“還小花大樹,你們有陸嚴河那水平去玩比喻嗎?你們這些野雞大學畢業的,跟人家振華大學文學院畢業的比什麼?硬蹭!要是今天《補神行動》的票房走勢跌過預期了,你們都給我滾蛋!”
一羣人被罵得灰頭土臉,又按照黃總的指示,趕緊補救。
黃總更是親自發了一條微博:種樹的人辛辛苦苦地種著,看到小花開得很漂亮,很高興有小花作伴,這樹倒是先傲慢上了,覺得小花分散了種樹人對它的注意力,看來種樹也一樣,除了施肥,也得進行價值觀的教導,抱歉,讓大家見笑了。
一條微博,力挽狂瀾。
電影公司的老闆親自解釋並道歉,這個姿態只要誠懇,其實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確實也不是什麼大事。
陸嚴河則點了個贊,說:“因爲有大樹幫忙遮風擋雨,小花才能安然無恙,這纔是森林。”
-
國慶檔七天眨眼即過。
《龍的傳人》總票房拿到了5.4億,《補神行動》總票房拿到了6.4億,是的,後者依靠著它的硬實力後來居上了。
而第三名,仍然還是《井中電》,雖然後期乏力,但是,前幾天的票房仍然讓他總票房得到了2.5億。
第四名,《熱帶雨季》,在各方努力以及自身影片實力過硬之下,連續七天,日票房都維持在2000萬以上,加上點映期的900萬票房,一共拿到了1.9億的票房,即將突破2億。
文藝片勇闖國慶檔,以成功畫上句號。
不過,這只是階段性的句號。
《熱帶雨季》是要走長線的。
因爲《熱帶雨季》在北美頒獎季的征程開始了。
陸嚴河錄完了這一季《年輕的日子》最後一期錄製後,就飛去了美國。
北美頒獎季正式的時間一般是12月到次年的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