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面是四米高的護堤,上面再加上胸牆和雉堞,胸牆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二十米修建一座木塔。並佈置弩炮。爲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又增加了如下防禦設施:採伐了許多樹幹和堅韌的樹枝,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兩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幹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裡面安放著人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薰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爲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三十釐米厚,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三十釐米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
壕溝之後是石牆和石碓,石牆和石碓有效地防止楚軍頂著火力填平壕溝之後,以騎兵衝陣,因爲馬蹄是難以越過堆積的石碓的。雖然朱然對這一切都有了估計,但他還是低估了楚國的工兵,龐統已到了戰場便準備大量的水泥和土沙,當下雨或者逆風的時候,龐統命令士兵在雨夜裡以水泥填壕溝,因爲在下雨和逆風的時候,東吳的長弓手的射程大大縮減,所以龐統以三日的時間便填平了第一道壕溝,一道縱橫十里的壕溝,付出上萬的人力,由於逆風,朱然只能呆在石牆上眼睜睜地看著楚軍的行動,不敢帶兵出陣。之後龐統便用這個方法,連續填平了後兩道壕溝,雖然在填壕溝的過程中損失了大量的士兵,高大三千餘人,最後以火藥打開了朱然的石牆防線,衝了進去與朱然進行了第一場實打實的較量,這一場較量朱然沒有輸,龐統也沒有贏,對於龐統來說這是一場試探,他明白對手是朱然的情況下要想輕易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所以一開始他就打算即便是損失五萬的部隊,也要將朱然留在這裡,加上黃忠損失的五萬部隊,龐統估計得需要十萬的傷亡才能在這長沙邊境徹底擊敗朱然,將其部隊全殲。
楚國的步兵方陣,每個方陣重裝和輕裝的步兵大約3000人,每個方陣分爲三十個百人團,每個團有個百人長,每千人有個千夫長,所有千夫長都受方陣長也就是校尉的管理,有時候戰鬥開始,校尉可以直接帶兵上陣,有時候會派一個高級將領指揮軍隊。方陣按照士兵的年齡、訓練程度、戰鬥經驗,重裝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和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因爲沒有實戰經驗的士兵往往也是最先送死的士兵,先消耗敵人的氣力,爲後續的士兵創造機會;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組成(主力兵),這隊主力兵是要打開局面的步兵;第三列是年長且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被稱爲後備兵,這些後備兵基本上是用來收割敵人的。第一列、二列各有10個百人團,分成五排,每排200人。每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於兩列之間的退後或者前進,前2列是主要的戰鬥陣列,所以稍微的靠近點,第三列最遠。
龐統的軍隊,步兵方陣共有30個,共計九萬人,剩餘一萬步兵是其精銳的王牌步兵,除此之外其還有一萬的騎兵部隊,這些騎兵部隊是用於騷擾朱然的補給線和一旦戰爭取得勝利,將對朱然軍團進行窮追猛打時使用的。
而朱然軍團,在經歷過與黃忠的廝殺之後,其剩餘部隊四萬五千餘人,全爲步兵,分爲四部,左部一萬人由淩統率領,右部一萬人由孫桓率領,朱然率一萬五千人居中,孫靜率領一萬人在後翼用作支援,但是由於龐統的試探性攻擊,朱然不敢命令孫靜支援,因爲他害怕劉曄會趁機進攻他的中軍,所以只得讓淩統帶一千人去支援孫桓,現在孫桓戰死,其部一萬人剩餘不到一千人,朱然便令孫靜帶一萬人爲右部。
目前龐統軍團經過消耗的戰爭,其步兵方陣還有二十五個,共計七萬五千人,精銳步兵一萬人,騎兵一萬人。朱然軍團,共計三萬六千人。在人數上,龐統是佔著絕對優勢,因爲一月後魏延的三路大軍便能抵達,第三路大軍以楚國驃騎將軍魏延爲帥,領步兵五萬,蠻兵三萬。馬謖、劉封、霍峻;包括孟獲、祝融、孟優、楊鋒等數十南中蠻將。以蔣琬費禕爲軍師。在增援八萬之後,龐統的軍團加上魏延的軍團在長沙戰場上便是壓倒性的優勢。雖說有時候人多並不一定有用,但氣勢上東吳已經劣勢了許多。
江夏陸戰,東吳已經徹底敗亡,馬鴻的主力軍已經控制了江夏除沙羨外所有的城池,一旦周瑜水戰失敗,楚國便勝了一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