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下)
等到了賣豬肉的地方,那攤子上已經(jīng)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幾塊肉了,大壯暗道失策,原來這裡想買好豬肉還要趁早的。
大壯看了一下木板上的幾塊豬肉,有兩三塊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還有幾塊只帶點兒肥肉的瘦肉,純肥的已經(jīng)沒有了。
那老闆的厲害婆娘見肉見底了,先家去了,現(xiàn)在守著攤子的老闆卻是個老實的,因不是好肉,這裡的人普遍認爲(wèi)肉越肥越好,又是最後剩的,也不講斤稱,一起給大壯包了起來,只收了二十個銅板,大壯顛了一下,起碼有三斤左右的肉,喜滋滋的數(shù)銅板付了錢,又見那案板下面橫七豎八的丟著十好幾根大骨頭並豬肝、大腸等下水,與那老闆添了三個銅板,把那些都要了去。
老闆見大壯要這些個東西,轉(zhuǎn)身從身後放著的筐裡又提了一副豬下水,一併送給了大壯,直把大壯樂得合不攏嘴,雖然那沒處理好的下水,那味道實在是難聞,不過現(xiàn)在大壯滿腦子都只剩下美味了……
回去的時候,又繞到了集市,準(zhǔn)備給家裡的幾個小傢伙帶些吃的回去。
看到有人在買黃豆,那人愁眉苦臉的,顯然生意不好做,大壯心頭一亮,冬季沒有什麼蔬菜,買些黃豆回去生豆芽不是正好,已經(jīng)在集市轉(zhuǎn)了幾圈了,大壯瞭解到這裡已經(jīng)有了豆腐,人們把黃豆叫硬豆,硬豆除了做豆腐,沒有其他用處,這裡還沒有豆皮、豆乾、豆芽等,便是豆?jié){什麼的也沒見有人賣。
柳樹村有一家賣豆腐的,也是附近幾個村子唯一一家賣豆腐的,那家男人每天用板車推著豆腐在幾個村子串,大壯是見到過的,幾個村子只有極少的人家會種硬豆,而且還是在那種下等的田地裡種,收了之後,一股腦的全賣給做豆腐的那家人,所以,大壯還得在鎮(zhèn)子上賣了黃豆,揹回去。
“老闆,這硬豆怎麼賣?”大壯牽著大妞兒上前問道。
那老闆蔫蔫的答道:“三個銅板兩斤。”顯然是對賣出黃豆已經(jīng)不抱太大希望了。
這個價已經(jīng)算低了,大壯數(shù)了十五個銅板,買了十斤。
老闆給足了秤後,又多抓了一把給大壯包起來。
大壯道了謝,牽著大妞繼續(xù)逛。
這裡糖是精貴物什,所以一切要用糖做的東西普遍價格較高,包括後世最常見的糖葫蘆,在這裡也只有比較高檔的糕點店做幾個散的當(dāng)一種點心賣,普通人根本沒財力做糖葫蘆賣。
大壯走了一圈,咬咬牙,進了一家比較小的糕點店,撿便宜的兩樣,買了半斤,就是這樣也花了十二個銅板。
付錢的時候,大壯一陣肉痛。
大妞兒接下來一路上幾乎是隔一會兒就要往大壯裝著糕點的揹簍裡看一下,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大哥,大哥,回去後,大妞兒也幫你編小筐兒,換了錢,還賣燒餅和糕點,好不好?”大妞兒拉著大壯的衣袖,高興的說道。
大壯欣慰的點點頭,摸著大妞兒的腦袋道:“嗯,大妞兒真聰明,這次我們回去後,就多編些小筐兒,下次趕集就能多換一些錢了。”
大妞兒跟著笑起來,重重的點著頭。
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大壯帶著大妞兒朝鎮(zhèn)子門口約定的集合地點走去。
到的時候,已經(jīng)有不少人等在那裡了,大家都興致勃勃的談?wù)撝髯栽诩猩系慕?jīng)歷。
大壯找到一輛牛車的主人,跟他打了個招呼,讓大妞兒先坐上去等。
又過了好大一會兒,柳樹村的人才陸陸續(xù)續(xù)的來齊了,大家一路上有說有笑熱熱鬧鬧的朝村子趕去。
剛進院子,就看到好些留在村子的人,站在村頭的柳樹下等著,其中也有二壯和二妞兒。
兩人見大壯和大妞兒回來了,隨著人羣小小的歡呼起來。
大壯眼睛掃了一圈,沒看見三妞兒和雙胞胎,看來二壯和二妞兒是把三個小的留家裡,跑出來的,臉上不禁就冷了下來。
等近了,二壯和二妞兒看到自家大哥臉色才意識到不對勁兒,收了笑容,忐忑不安的看著大壯。
大壯沉聲問道:“三妞兒、三壯和四壯呢?”
二壯趕緊答道:“三妹妹和弟弟們睡著了,我和二妹妹纔出來的!”
“便是睡著了,就不要人看著了!他們要是從炕上摔下來或是要尿了,怎麼辦?”大壯一邊快步朝家裡走去,一邊訓(xùn)斥道。
二壯跟在後面小聲的分辨道:“我們只出來了這一會會兒……”
大壯瞪了他一眼,沒有再說話,推開了院子門,還好,沒聽見哭聲,進房間一看,三個小傢伙挨在一起正睡的香甜。
等把帶回來的東西簡單的收拾了一下後,大壯看到二壯一副不安的樣子,在心裡嘆了一口氣,算了,畢竟才六歲,能做到二壯這樣,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不錯的小孩子了。
“二壯,過來!”大壯拿著那一包糕點招手說道。
二壯低著頭走了過去。
“好了,以後記著就是,等三妹妹和弟弟們長大些了,纔可以放他們單獨在家裡,你就是不去村子口,大哥還不是一會子就回來了,來,這些糕點拿去跟大妹妹、二妹妹分著吃!”
二壯眼睛一亮,接過糕點,保證道:“大哥,我曉得了,以後再也不會這樣做了!”
大壯看著二壯拿著糕點猴急的樣子,無奈的搖搖頭,交代道:“一人只許吃兩塊,聽到?jīng)],晚上吃多了糕點會牙痛……”
二壯一邊頭也不擡的解著油紙包上的繩子,一邊應(yīng)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