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作者自序

西藏是我的故鄉。在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JamyangKhyentseChokyiLodro)位於康省的寺廟。我們西藏人有一個殊勝的傳統,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他們的年紀很小,必須接受特殊的訓練教育,準備日後成爲老師。我被命名爲索甲,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出我是拖頓·索甲(TertonSogyal)的轉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Guru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

就西藏人來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站在人羣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他滿頭銀髮,剪得短短的;慈顏善目,幽默風趣;耳朵豐滿,有如佛陀。但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他的聲音渾厚迷人,開示時,頭稍後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詩篇。雖然他法相莊嚴,卻平易近人。

蔣揚欽哲增長了我的生命,也啓發了這本書。他的前世,改變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轉世的頭銜是不夠的,唯有學問和修行才能贏得尊敬。他閉關多年,相傳有許多神奇的感應。他學富五車,證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書,什麼疑難雜癥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卻公認他是一切教法的權威大宗師。對任何認識或聽過他的人來說,他就是西藏佛教的化身,就是修行圓滿具足的鮮活例子。_

我的上師曾經告訴過我,他的志業要由我來繼續,而事實上他也視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觸到的聽衆,我覺得都是出自他給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記憶都和他有關。我生長在他的氛圍裡,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響。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有求必應。師母也就是我的姑媽康卓·慈玲·秋瓏(KhandroTseringChodron)經常對我說:「仁波切可能忙著,不要煩他。」但我總是粘著他,他也高興我跟前跟後。我一直問他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很頑皮,除了我的老師,誰也管不了我。每當他們要打我的時候,我就跑到上師背後,爬上他的法座,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兒,志得意滿,他只是一逕地哈哈大笑。後來有一天,我的老師私下向他們說明,爲了我好,不應該讓我繼續野下去。因此,下一次當我再逃到他背後藏身時,我的老師就走進房間,向我的上師三頂禮之後,把我拖了出來。我當時想,多奇怪啊!爲什麼他不怕我的上師呢?

蔣揚欽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間,就在那兒,他的前世看到瑞相,並發動十九世紀橫掃西藏東部的文化和修行復興運動。那個房間很殊勝,並不特別大,卻有神奇的氣氛,滿屋子供奉著神像、圖畫和書籍。他們稱之爲「諸佛的天堂」、「灌頂的房間」。如果我對西藏還有什麼印象的話,就是那個房間。我的上師坐在木質皮套的矮凳子上,我就坐在他的身旁。如果不是他鉢內的東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臥房有一個陽臺,但總是很黑,牆角放一個小火爐,爐上的茶壺鎮日燒著開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師牀腳邊的小牀上。他在念咒時撥動念珠的滴答聲,是我終生難忘的。當我上牀睡覺後,他就坐在那兒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他早就醒來了,還是坐在那兒修行,不斷地加持。當我睜開眼睛看到他的時候,心中就洋溢著溫暖、幸福的感覺。他就是有這種安詳的氣質。

我長大之後,蔣揚欽哲就要我主持儀式,他只負責領導唱誦。在他傳授教法和灌頂時,我全都在場。但我所記得的,與其說是細節,倒不如說是整個氣氛。對我來說,他就是佛,這種印象在我心中永不動搖。其他每個人也都這麼認爲。在他傳授灌頂的時候,弟子都全神貫注,幾乎不敢看他的臉。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現前世或各種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爲仁波切(Rinpoche),意爲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感動得稱呼他爲「本初佛」(thePrimordialBuddha)。

如果沒有遇到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我知道我會完全不同。他充滿溫馨、智慧和慈悲,體現佛法的神聖真理,讓佛法落實於生活,生機盎然。每當我與別人分享上師的氣氛時,他們都深有同感。那麼,蔣揚欽哲又給了我什麼啓示呢?就是對佛法不可動搖的信心,以及對於上師無比重要的信念。如果我有什麼見解的話,我知道都是得自於他,這種恩德我永遠也回報不了,卻可傳遞給別人。

我在西藏度過青少年時期,我看到蔣揚欽哲在羣衆中散發他的愛心,尤其是在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時候。西藏的喇嘛,不僅是精神上的老師,也是智者、法師、醫師和精神治療師,幫助病人和臨終者。後來,我就從《中陰聞教得度》(TibetanBookoftheDead)的相關教法中,學習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關死(和生)的課程,我學到最多的,還是來自於觀察上師如何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來引導臨終者。

但願本書能夠將他的一些偉大智慧和慈悲傳達給世界,也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感受到他的智慧心的現前,而與他建立一個親近的關係。索甲仁波切

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譯者序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四章 心性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四章 心性譯者序第二章 無常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六章 基礎地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譯者序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十章 心要作者自序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章 心要第二章 無常作者自序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二章 無常附錄一譯者序附錄一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譯者序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章 無常第二章 無常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二章 無常第四章 心性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章 心要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作者自序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二章 無常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章 無常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章 心要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譯者序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附錄一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四章 心性譯者序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六章 基礎地譯者序附錄一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九章 精神之路
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譯者序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四章 心性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四章 心性譯者序第二章 無常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六章 基礎地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譯者序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十章 心要作者自序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章 心要第二章 無常作者自序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二章 無常附錄一譯者序附錄一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譯者序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章 無常第二章 無常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二章 無常第四章 心性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章 心要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作者自序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二章 無常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章 無常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章 心要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譯者序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附錄一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四章 心性譯者序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六章 基礎地譯者序附錄一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九章 精神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子洲县| 和龙市| 房山区| 淮北市| 延吉市| 佛山市| 巴彦县| 松滋市| 清丰县| 博爱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新疆| 武隆县| 汝州市| 石渠县| 临漳县| 拜泉县| 米泉市| 咸丰县| 宁波市| 石楼县| 洪雅县| 突泉县| 江永县| 公主岭市| 揭西县| 班玛县| 历史| 二连浩特市| 南澳县| 秦安县| 镇巴县| 井研县| 勐海县| 黎川县| 文化| 安徽省| 新疆| 静海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