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年到了選拔貢生的時候,不是武安書院的廩生,就會加入武安書院,成爲武安書院的學子,這樣一來,書院的其他廩生纔會幫忙擔保,”
“而這個情況每年都有發生,也算是慣例了吧。”
聽著王夫子說的話,徐傑腦中原本很多的疑惑,在這一刻全部解開了。
在徐傑看來,這趙晨睿好像跟李牧之、柳夫子完全沒有一點關聯,但實際上,趙晨睿應該是李牧之殺人的導火索。
徐傑試著大膽推測:趙晨睿爲了讓武安書院幫他擔保,於是加入武安書院,成爲書院的學子。
在成爲書院的學子後,他成功獲得了書院的擔保。
就這樣,他跟李牧之,孫繼明等四人,完成了具結互保。
而在具結互保後,應該是發生了一些變故,導致趙晨睿發現孫繼明的廩生資格,是由柳夫子替考得來的。
於是,當趙晨睿發現這件事後,肯定第一時間就把事情挑明,而身爲廩生舞弊案的兩個當事人——柳夫子和孫繼明肯定會勸阻。
勸阻的理由,自是孫繼明與趙晨睿已經具結互保。
如果孫繼明舞弊的事被揭發,孫繼明肯定完蛋,但按照互保連坐制的規定,另外四個擔保的人,也同樣要受到懲罰,說不定還會直接革去廩生資格。
畢竟這互保連坐制的原則,向來是寧願錯殺,也不放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唐伯虎就曾被連坐制牽連。
唐寅,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
大概在弘治十一年,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唐伯虎參加了。
考試前聚會時,他叫了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江南四大才子也叫吳門四才子)一起吃飯。
在飯桌上,他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伯虎,更有何人?”
而事實上,唐伯虎也的確考中瞭解元,於是旁人又稱唐伯虎爲唐解元。
唐伯虎被連坐制牽連,發生在弘治十二年。
唐伯虎在考完會試,還未發榜的情況下參加聚會。
他當時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神經錯亂,又當著大家的面,意氣風發的說出了一句話:“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結果這句話惹出了大麻煩。
當時的文壇基本被兩個人統治,分別是李東陽和李夢陽。
唐伯虎在中解元時,當時的主考官是樑儲,他看了試卷覺得非常好,於是他給了另外一個人看,而這人是程敏政。
弘治十二年,唐伯虎進京趕考,他當時的目標已不再是考中一個小小的進士,他將挑戰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連中三元!
他已經成爲了解元,以他的才學,會元和狀元絕不是遙不可及的。
信心十足的唐伯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將在那裡獲取屬於自己的榮譽,可命運有時候十分殘酷。
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唐伯虎遇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徐經。
徐經是唐伯虎的同科舉人,他在趕考途中與唐伯虎偶遇,此時的唐伯虎已經是偶像級的人物。
徐經對他十分崇拜,當即表示願意報銷唐伯虎的所有路上費用,只求能夠與偶像同行。
白吃白住誰不幹?唐伯虎答應了。
徐經這個人並不出名,他雖不是才子,卻是財子,家裡有的是錢,才財不分家,這兩個人就這麼一路逍遙快活到了京城。
進京之後,兩人開始了各自的忙碌,從他們進京到開考之間的這段時間,是一個空白,而事情正是從這裡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唐伯虎註定到哪裡都是明星人物,他在萬衆矚目之下進了考場,然後帶著輕鬆的微笑離開。
和他同樣信心十足離開考場的,還有徐經。
因爲唐伯虎說了自己必是會元,但是還沒發榜,這就糟糕了!
由於進士錄取率極低,就算你才華橫溢,名滿天下,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夠考上,更何況是第一名?
於是當時聚會的衆人都覺得:“唐伯虎你雖有才學,但是也自信的過頭了吧?”
所以當酒宴上的唐伯虎還在眉飛色舞的時候,無數沉默的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這個人這麼自信,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黑狀從來都是讀書人的專長,很快就有人向官府舉報,主考官們對此不敢怠慢,立刻彙報了李東陽。
李東陽經驗豐富,他當時就已經估計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於是立馬上報給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當即下令覈查試卷,事實果然如傳言那樣,唐伯虎的確中了會元,並且徐經也考上了。
當時的出卷人,和選定唐伯虎爲會元的人,正是程敏政。
如此這般,事情鬧大了,所有人都覺得:尚未發榜,你唐伯虎怎麼就能提前預知?
於是這件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平日探頭探腦的言官們,也不失時機跳了出來,當即把矛頭指向了程敏政,他們認爲是程敏政事先賣了考題。
因此唐伯虎和徐經兩人才能高中。
最後經過審理,朝廷作出了以下判決:
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謀作弊查無實據,但其僕人確係出賣考題給徐經,失察行爲成立。
結果:程敏政告老還鄉(說難聽點就是罷官滾蛋)。
江陰舉人徐經:購買考題查實,作弊行爲成立。
結果:貶爲小吏,不得爲官。
吳縣舉人唐伯虎:……。
結果:貶爲小吏,不得爲官。
……
程敏政被這個黑鍋砸得七竅冒煙,回家不久就去世了。
至於唐寅,則是一聲嘆息後,對前途心灰意冷,四處逛妓院,開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至於徐經則是功虧一簣,對科舉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開始燒四書五經。
他還專門告誡他的子孫,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一句屁話,還不如學點有用的好。
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後,他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出世,取名徐振之。
此人不愛讀書,只喜歡旅遊,別號徐霞客。
PS:具結是“舊時對官署提出表示負責保證的文件。”
出處:《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要六房中擇家道殷實老成無過犯的,當堂拈鬮,各吏具結申報上司,若新參及役將滿者,俱不許鬮(jiū)。”